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62节

  青龙山煤矿的小规模开采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

  不过,据刘宽所知,华夏先民对煤炭的使用却是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了。

  而用煤炭炼铁,也是早在西汉时便有的事。

  只不过天然煤炭作为燃料相较于木柴有诸多缺点,用于炼铁相较于木炭缺点就更多了。

  天然煤炭既不易充分燃烧,又烟雾较大,且烟雾还含“毒”。再加上其中蕴含硫等元素,使得煤炭练出的铁很脆,质量远不如木炭所炼之铁。

  所以,虽然西汉时期便有以煤炭炼铁之事,却并非主流。

  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冶炼主要原料都是木炭。

  直至唐朝,关中地区因过度开发,森林大面积消失,别说炼铁用的木炭,便是百姓生活所需的柴薪都变得难以寻觅。

  人们这才又将目光投向煤炭,试图以之替代木柴、木炭。

  待到北宋时,经过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人们已经摸索出了煤炭炼焦技术。

  只不过古代技术发展、传播都很慢,哪怕曾诞生较为成熟的炼焦技术,在战乱中失传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历经南宋、元朝,到了此时(明初),煤炭炼焦技术虽为人知,但依旧称不上普及。

  再加上炼焦技术仍有待发展,当代焦煤练出的铁质量依旧无法与木炭炼的铁相提并论。

  北方缺少柴炭的情况下,或许会选择以焦煤炼铁,但在南方,仍多以木炭炼铁。

  大明此前军备用铁,更是要求必须用木炭冶炼这便是之前六合铁场只用木炭炼铁的原因。

  历史上,要等到中晚明时期,这片土地上的炼焦技术才会真正成熟与普及,并被记载于《天工开物》、《物理小识》等多部著作中。

  不过,刘宽既然来了,这片土地使用煤炭的历史也将改写,驶入另一条道路

  青龙山煤场。

  主事于贤得到刘宽来视察的消息,便带领煤场大小官吏,到场外迎接。

  相较于六合铁场,青龙山煤场的官吏就少多了。

  在于贤到来前,这里连个官员都没有,只有一位经制吏和几名杂吏。

  然后便是数十名工匠,数百名苦役,以及由附近卫所派来看守苦役的一百名卫所军。

  “刘副郎,这位便是洪明义下官来之前,青龙上煤场之事皆由他管理。”

  见面后,于贤介绍了煤场唯一的一名经制吏。

  这人看着五十多岁的年纪,不知是否因为在煤场待的时间长了,肤色也偏黑,再加上身材矮瘦,看起来倒像是个老矿工。

  此时他一脸赔笑地向刘宽作揖行礼,“下吏见过刘副郎!”

  刘宽拱手还礼后,便道:“时间不早,本官就不绕圈子了本官这次过来,主要是看青龙山煤场改革之事进度如何。”

  于贤点头,“下官明白。”

  然后他也不罗嗦,跟洪明义一起引路,带着刘宽一行人进入煤场。

  当初刘宽派于贤过来时,便将他从电脑上抄录的选煤、洗煤、干燥、储存等工艺资料交给了于贤。

  虽然明初也会对煤炭进行粗加工,甚至流程都与后世相差不是太大,但其工艺却远不如后世成熟。

  事实上,在于贤到来之前青龙山煤场对煤炭的处理还很粗糙,不论煤场、煤矿,几乎都是在用人力生产,甚至有两三处矿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于贤先是按刘宽要求排除了矿井的安全隐患,后来又依照刘宽给的资料改进了煤场的煤炭加工工艺主要引入数种水力机械,并重新安排了相关工匠、苦役的工作。

  于贤起初对于被安排到煤场来负责煤炭项目组,心里是有些不满的,认为刘宽故意打压他。

  不过当他按照刘宽的吩咐,依照刘宽给的资料,对青龙山煤场做出种种改革,令煤场产煤量大增后,却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因此,今日他引领刘宽视察煤场,他表现得既自信又热情。

  “青龙山煤场原本就建立在这条小河旁边,依仗河流将煤炭运输出去,因此当初建立副郎资料上的几种水力机械倒也方便。”

  “再加上其他几个流程的改进,如今煤场每日产煤量是过去的十倍!”

  “且得到的煤炭品质也明显优于之前只可惜这煤场煤炭只负责供给宫中及京师部分官衙,若是能卖给民间,必然能赚得不少利润。”

  明初不少官办厂坊,所得产物都是专供宫中、军中或其他官府衙门也正因此,才称之为官办,而非官营。

  在刘宽看来,这就很僵硬。

  而他这次来青龙山视察的目的之一,便是为将煤场从官办转为官营做准备。

  官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总能盈利,肯定比官办专供制度强。

  在于贤的带领下,刘宽花费一个多时辰,才视察完青龙山煤场及下辖煤矿。

  见煤场、煤矿确实如于贤在公文中汇报的一般,办得颇为不错,刘宽也不吝啬鼓励之语。

  “过去这段时间于主事着实辛苦了青龙山煤矿改建得颇为成功,本官回去后,会为于主事请功的。”

  于贤听了面露喜色,但口中却谦逊道:“下官都是依照副郎的吩咐办事,不敢居功。”

  “能按照吩咐把事办好,就是有功。”刘宽肯定了一句,随即话语一转道:“不过接下来还需于主事在青龙山再待些时日,督造蜂窝煤和煤炉。”

  “蜂窝煤?”于贤露出疑惑之色。

  刘宽道:“蜂窝煤是以煤泥为主要材料的一种成品燃料,烧起来烟少、甚至无烟,若是配合煤炉燃烧还很持久,足以取代柴薪。”

  听此,于贤双目发亮,颇为激动地道:“若这蜂窝煤真有刘副郎所说之效,便是造福千家万户之物啊!”

  百姓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排在第一位,便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火,而要烧火,便要用柴。

  然而当一个地方人多了,用柴便会困难。

  京师虽处于江南,可当人口达到七十多万后,城中百姓用柴也变得困难起来。

  朱元璋为了保证宫中、各衙门及京师百姓用柴,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衙门以及储备柴薪的场地。

  而青龙山之前生产出的煤炭,也多是供给宫中及京师各衙门使用只因煤炭不如柴炭好,需求才没那么大。

  可若是刘宽所说的蜂窝煤真能造出来,煤炭需求必然大大增加,青龙山煤场的地位也将直线上升!

  稍稍冷静后,于贤又不免担心,问:“刘副郎,这蜂窝煤难造吗?成本又如何?”

  抱歉,第二更来晚了。

  天气转凉没注意,吹空调搞得有点感冒,脑子昏沉沉的。

  大家要引以为戒,注意天气变化,别感冒了呀。

  晚安~

第72章 官办官营,重阳节上

  于贤在科技司呆了段时间后,对刘宽来历也有所猜测。

  再考虑大刘宽提出了蒸汽机、火车那般神奇却难以打造的东西,故有此问。

  如果蜂窝煤太难制造、成本较高,就算有刘宽所说的优点,也取代不了柴薪。

  刘宽听了一笑,道:“放心,不论是蜂窝煤还是煤炉,造起来再简单不过了,成本也很低。”

  “这里是一份关于蜂窝煤、煤炉的资料,你看看就知道了。”

  说完,刘宽将准备好的一份资料递了过去。

  资料内容不多,于贤很快看完,变得满脸喜色。

  正如刘宽之前所讲,蜂窝煤以煤场加工过的煤泥为主要材料,辅以少量的木屑或秸秆粉末、黄泥和极少量木炭粉即可。

  材料按合适比例搅拌好后,只需用一种叫做“印煤器”的铁模具印制,于通风的空地上阴干即可。

  至于煤炉的制造就更简单了。

  跟现在的一些便携炉子制造没多大区别。

  他认真地收好资料后,便向刘宽一揖,道:“下官必定督办好此事!”

  刘宽点头,“于主事办事我是放心的。”

  于贤略微犹豫,道:“这蜂窝煤好是好,不过青龙山煤场出产只供应宫中及京师各官衙所需,民间即便仿造蜂窝煤,恐怕也需要一段时间。”

  刘宽道:“正要跟于主事说这件事此次考察后,本官将奏请深化青龙山煤场改革,如六合铁场一般,该煤场为煤厂。”

  “除名字改变外,主要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改官办为官营。”

  “官营?”于贤揣摩着这两字。

  刘宽解释道:“也即是说,青龙山煤厂可以将生产的煤、蜂窝煤卖给商人、百姓,盈利则上交国库。”

  “厂中官吏、工匠薪俸以及苦役等人员日常所需的钱粮等开销,自是依旧由朝廷有司负责拨款。”

  “不过,若是厂中盈利多,有司也会下拨专款作为奖励。同理,煤厂若需扩大生产规模,同样由朝廷拨款。”

  于贤听完,不禁紧皱着眉头理解、思索,过了好几息才问:“那是否依旧供应宫中及京师各衙门所需的煤炭?”

  刘宽道:“当然要供应,不过会变一种形式由另一边来煤厂购买,如此方可使两边账目清晰,减少涉事官吏贪污、谋私的可能。”

  于贤听完,略想了想,眼睛便亮了。

  “若依刘副郎所说,这青龙山煤厂之事大有可为啊。以后不仅不再需要朝廷贴钱,反可以赚不少钱!”

  刘宽笑着点头,“煤厂之事确实大有可为,所以,若此事陛下允许,我希望由于主事兼任一段时间的青龙山煤厂厂督。”

  “敢问何为厂督?”

  “顾名思义,指的是督办一厂之生产、财务、风纪,可以说是朝廷在该厂的耳目与口舌。”

  “原来如此,那下官愿意为之。”

  刘宽与于贤进行了这一番交谈后,便趁着太阳尚未落山,往京师干回。

  其实在刘宽看来,不论是官营的煤厂,还是厂督制度,依旧不够灵活,是有不少缺陷的。

  可相较于大明之前制度而言,仍是一种颇大的进步。

  只要六合钢铁厂、青龙山煤厂以及将要在他手底下建立的其他头批大明官营“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并在将来给大明提供足够多的产品与利润,朱元璋必然会扩大改革规模,让大明其他官办场坊等机构,也进行类似的改革。

  

  次日下午。

  紫禁城,奉先殿。

  朱元璋看了刘宽的奏本后,放到一边,点头道:“青龙山煤场深化改革,变官办为官营之事,咱准了。”

  刘宽虽然对获得老朱准许很有信心,真听到这话还是颇为高兴。

  于是奉上一记马屁,“陛下英明!”

  朱元璋笑了笑,道:“咱是否英明,可不是由你在这奉先殿中说的,而是得看你事情办得如何。”

  “事到如今,咱也不瞒你,自从咱准许你将六合铁场改为六合钢铁厂后,很有些位官员上奏,说那般改革不可行。”

  “一位御史甚至说,你在钢铁厂对工匠之事的改革会动摇大明征役之根本。”

  听到这里,刘宽竟有点紧张起来。

  因为他很清楚,他在钢铁厂、煤厂的改革,确实会动摇大明原有的征役制度。

  他不怕老朱顶不住朝中反对派的压力,而是担心老朱真的被反对者劝服,不再支持这方面的改革。

首节上一节62/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