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定自信地笑道:“湘王殿下放心,北平府衙专门在火车站附近设立了一个巡警所,而且是大编制,拥有巡警三百人。”
“再加上附近还有一个千户所,火车站安全和秩序绝不会出问题。”
朱柏点点头,“行了,带孤去燕王府吧。”
“是。”
朱棣既然去海外建藩了,那么当年朝廷为他在北平建造的燕王府自然是收归皇室所有了,如今被充作皇帝行宫以及皇室成员到北平的临时府邸。
太原的晋王府、西安的秦王府也是如此,惟有开封的周王府,如今还算是朱的。只是朱一家子大多数时间都在京师,很少回去了。
朱柏带着侍卫、护军及其他随从人员在北平休整了三日。
说是三日,实际上朱柏没一天是闲着的。
他先后视察了北平机车制造局、北平棉纺厂、丝织厂、水泥厂、煤厂等官营厂坊,如果不是遵化钢铁厂离北平城较远,而他又时间有限,说不定也会过去巡视一番。
除此外,他还视察了北平的学校、公立图书馆、《大明月报》分局等衙门。
不过朱柏也仅仅是视察、询问,并没有对这些衙门给予任何“指导”或“建议”,因为他和官员们都知道,他此番并没有这个权力。
虽然只能看和问,但三天下来,朱柏依旧觉得收获匪浅。
朱柏自去年年底领了北巡的差事,便做了不少准备,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准备就是阅读河北、漠北、罗荒的各种相关资料。
据他所知,洪武二年明军收复北平时,城中遗存百姓不足万人,可以说是一座空城。
到了洪武八年时,这座城市人口才恢复到十万左右,并且之中有六七万都是驻军及其家属,剩余的两三万则是从山西、浙江强行迁徙过来的。
可如今北平人口竟已经达到了三十余万!
其中除了部分是过去近二十年出生的,以及小部分朝廷几次向北方迁徙人口分配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平沪铁路通车后,通过朝廷及地方的户口迁移政策,主动迁移过来的!
‘咱大明的盛世,来得真是快呀。’
在北平火车站再次登上火车后,朱柏坐在车窗边,望着窗外飞退远去的北平城,心中如是感慨。
他知道,大明过去近十年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刘宽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他作为刘宽的学生,也为之骄傲。
前两年,北平的铁路分别向北、向东修建,如今向北已经修建到了长城以北的开平(卫),向东则修建到了后世的山海关,并且将修到辽宁乃至吉林去。
同时,今年朝廷又派出一支铁道部队开始修建北平到大同、太原的铁路他还在大本堂上学时,便听刘宽提过,这条路线不好修,可能得修建两三年才能通车
北平离开平本就不远,朱柏坐火车一日不到便抵达了。
在开平卫,朱柏走程序调用了一千多匹军马,便继续向北行进。
此时刚进入二月,关外的风寒冷刺骨,朱柏虽然带足了御寒的衣物,又是一路骑马,可依旧觉得辛苦活了二十年,他可是头回到这么北方的地方,还是赶在早春的时节。
也亏得,一路上有明军修建的水泥官道,且每隔五里都有一个供卫所军执行巡境任务时歇脚的路墩,里面藏有少量的水以及煤或柴草,他们既不怕在草原上迷路,也有歇脚的地方。
据朱柏所知,如今草原上每隔二十里设有驻扎了一个总旗的军堡,每隔百里设一个千户所,三百里一座卫城。
未来卫所建设密度还会视情况加大,反倒是驻扎的卫所军会相应减少。
草原骑行的第二日,朱柏等人便进入了漠北行省境内(漠南草原部分划给河北及辽宁了)。
越往北风就越冰冷刺骨不说,走了约莫两个小时,天空变得阴沉,风也变得更大,紧接着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第433章 土豆烧,湘王醉
护军千户韩励驾马来到朱柏身边,大声道:“大王,雪下这么大,也不知什么时候停,咱们离最近的卫城却还有近两百里,不如退回撒马卫吧?”
朱柏一行人是按日行三百里的速度前进的,晚上就在卫城歇息事实上,也只有卫城能收纳他们这上千人马并提供粮草。
千户所虽然称得上小城,可要收纳一千多人马却颇为困难。
朱柏回头望了望,见风雪已经遮蔽了来路,便道:“若是回头,这一百余里路我们不就白走了?听我的命令,继续前进,争取天黑前赶到三海卫!”
韩励本想再劝,可见朱柏神色坚决,也只能执行命令。
“风雪大,所有人都跟紧队伍,莫要掉队了。”
“一个人迷失在风雪里可是很危险的!”
“尽量加速前进,争取早点赶到三海卫!”
在韩励等护军将官的高声呼喝下,队伍不仅没有因为风雪减速,反而更快了些。
这却让朱柏更受苦了。
他虽然从小就习练马术,可终究不如这些护军。
同时他也明白,虽然朱元璋接受刘宽的建议更改教养皇子们的方式后,他们并不算娇生惯养。可跟这些将士相比,他们曾吃的那些“苦”就不算什么了。
因此,朱柏虽然在风雪中骑马骑得颇为吃力,大腿内侧也开始疼,可他却没说什么,而是努力御马,不让自己拖累队伍速度。
终于,他们在天黑下来没多久,赶到了三海卫,而此时风雪也终于小了下来。
朱柏亮明身份,自然是被三海卫指挥使迎接了进去,他们这一千多人也不用在雪夜宿营了。
三海卫指挥使是朱柏的本家,名叫朱正山,有点话痨。
他热情地将朱柏迎接入城后,便设席宴请了朱柏及韩励等几个护军、侍卫、随从中的一二把手,又让三海卫的几名指挥同知、佥事赴宴陪同。
“湘王殿下不畏苦寒,来这离京师千里之遥的漠北视察,当真令人佩服,末将敬您一杯!”
朱正山喝完,也不管朱柏什么反应,直接一口将碗中酒干了。
朱柏有点为难他不善饮酒,甚至可以说,如非必要,一般都不会喝酒。
好在千户韩励此时出声了,道:“朱指挥,大王不喜饮酒,这杯就由我替大王干了。”
不喜饮酒?
朱正山一时瞪眼,反应过来后就一拍桌道:“哎呀,湘王殿下怎么不早说?末将可无意强敬酒啊来人,给殿下上一壶热茶!”
朱柏道,“朱指挥客气了。”
朱正山拿起一个羊腿啃起来,随后道:“湘王殿下是不知道,这漠北冷呀,尤其是冬天,晚上不喝酒冻得人睡不着。”
朱柏问:“普通士卒也能喝到酒吗?”
“能啊。”朱正山擦了擦嘴上的油渍,接着道:“说起来,起初俺们这些漠北卫所中只有够级别的将官才能喝上酒,而且得省着喝,哪怕冬天,也只舍得在雪天喝上几口。”
“因为这酒啊,都是从河北运过来的,千里迢迢的,就算是劣酒也变贵了漠北这边马奶酒倒不算稀缺,可俺们喝不惯呐。”
“后来等俺们按朝廷的吩咐,种起了土豆,又由朝廷派人指导,尝试用土豆酿酒,这才不缺酒喝。”
“当然,如今土豆产量也有限,主要得拿来当粮食,还不能敞开了酿酒。”
“所以,普通士卒到了冬天才下发一定量的酒水,保证他们每晚都能喝上两口,暖暖身子。”
古代有军中不许饮酒的说法,但一则那是战时条例,二则卫所军属于半农半军,在非战时自然就没有禁酒的说法。
当然,如果是在关内,卫所肯定是不会提供酒水的,想喝酒得将士们自己买,还不便宜。
所以关内卫所军,不是逢年过节或是碰到什么喜事或接待亲友之类的,也不会买酒喝。
漠北苦寒,卫所用土豆酿造的酒在冬季发给将士们暖身,算是给这些守卫在大明苦寒之地的将士发福利了。
不过朱柏听完还是有点担忧地问:“卫所给将士们发酒水,不怕有的将士控制不住,醉酒误事吗?”
朱正山嘿嘿笑道,“军中这么多人,肯定是有那贪嘴的,喝醉了误事。不过一旦发现这种情况,俺们就根据条例罚他。”
“一是罚多干活,二是罚没他下次应领的酒水殿下想啊,这贪嘴的必然好酒。为了能按时领到酒水,他也得控制着少喝啊。”
“当然了,真有那屡教不改的,或是因醉酒误了大事的,俺们也会从严处置,该罚的罚,甚至给流放到罗荒去当苦役了,以儆效尤!”
听到这里,朱柏还是觉得,漠北卫所军将士靠饮酒驱寒不太对不是说不能,而是不能以此为主。
所以,还是得保证漠北、罗荒卫所军将士在寒冷天气里有保暖、取暖的条件。
念及此处,朱柏又问:“我进城后,看卫城里有不少煤渣,朱指挥这屋子里也烧了地龙,想来将士们呆在屋里是不冷的吧?”
朱正山道:“湘王殿下有所不知,虽然这卫城在建立时,就考虑到取暖问题,家家户户都修了火炕,可煤炭、柴火也不能一直烧啊。”
“尤其是咱们三海卫这块,基本打不到柴,以前牧民们只能烧粪那玩意儿烧起来根本就不旺,难烧得很。”
“后来俺们来了,按朝廷的吩咐,找到有煤的地方开了煤矿,但人手不足,产量很有限呐。牧民们不说,就俺们卫所,好些将士家中都是羊粪、煤炭参杂着烧呢。”
听到这里,朱柏觉得,有些事仅凭从纸上得来的信息,确实难以了解清楚,还是得实地去听和看。
他于是道:“明日孤到你们卫下辖的酿酒厂、煤厂、煤矿去看看。”
“没问题。”朱正山爽快的答应了,随即又忍不住道:“湘王殿下真不尝尝这酒?这可是俺们用土豆酿造的,足够劣却香气独特,别有滋味啊。”
朱正山这么一番劝,朱柏还真有点好奇了,于是端起酒碗抿了一小口,顿时觉得人都辣飞了,五官皱成了一团。
他瞧见对面下手位的几名卫所将官似乎都在偷看,甚至嘴角带着笑意,便觉得不能被瞧扁了,索性一口将碗中剩余的酒都给干了。
“湘王殿下利害,土豆烧都喝得这么干脆!”
“来来来,湘王殿下都干了,咱们也都干一杯!”
“喝!”
很快,在三海卫将官的吹捧中,朱柏又喝了两碗,然后人就开始晕乎,不清楚众人说些什么了。
好在朱正山后面也没说什么正事,反倒是讲起了一些草原上的荤段子,惹得一众将官哈哈大笑。
而朱柏的护军将官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喝酒了有个今夜当值的副千户根本没参加宴席,至于韩励也是个酒量惊人却喝得很少的。
宴席结束后,朱柏为韩励和几个侍卫扶回了房间。
朱正山安排了两个貌似日本女子的婢女来服侍,让侍卫们拒绝了作为侍卫,他们可不敢让历来不明的女子亲密接触朱柏。
一则担心这些女子心怀不轨,刺杀朱柏;二则担心来历不明的女子有什么病,传染给朱柏;三则,若是这类女子意外怀上朱柏的种,他们也是要担责的。
因此是由两个负责服侍朱柏的宦官,给朱柏洗了脸和脚,才将朱柏抬上床休息。
这一夜,朱柏睡得很沉。
次日早上自然醒来,顿觉头疼欲裂。
第434章 漠北发展二三事,草原形胜和宁城
朱柏起床穿好衣服,便让人弄来热水洗漱。
早饭后,他便与朱正山等卫所将官一起去视察就就设在卫城里面的酒厂。
“说是酒厂,其实就是个酿酒作坊,只不过以前的作坊都时兴叫某某厂了,所以俺们才这么称呼。”
走在路上,话痨的朱正山就介绍起三海卫酒厂的情况来,倒省得朱柏询问了。
“这酒厂目前只有一位酿酒师傅,带了三个徒弟,还是俺托关系从老家请来的,不然根本没人愿意来。”
“除此外还有四个帮工,都是俺们卫城里才成年的余丁,总共也就八个人。”
到了地方,朱柏发现果然就是个小酒坊一座独立的两进大院,里面二十几间房,主要生产设施就是一个磨坊、一个水井、一个酒窖和一个蒸馏房(宋代就会制造蒸馏酒了,烧刀子),以及几头骡马。
朱柏曾到京师的官营酒厂参观过,觉得三海卫酒厂除了规模太小外,没别的大问题。
不过,受刘宽影响,他在视察完后还是忍不住提了一嘴,“朱指挥,酒厂小没关系,但卫生一定要搞好,这毕竟是关乎工匠身体健康及土豆烧质量的问题。”
朱正山解释道,“这地方俺也好一段时间没来了,没想到他们卫生都搞不好,回头俺就训他们。”
朱柏道:“最好是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条例,让他们按规章行事再小也是个官营酒厂,该有的规矩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