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心道。
他习惯性地用手指敲了敲桌子,道:“苏郎中,不如这样,将司里的那四个书吏也叫过来。”
“让他们一起听我讲何为火车,并记录成册,如此日后再有其他官吏加入科技司,便可通过阅读记录了解火车。如何?”
苏铨点头,“此乃良策。”
说完,他就要出去喊人。
刘宽见了不禁无语他又不是职场小白,怎么可能让上司去做跑腿的事?
当即赶紧起身,道:“苏郎中且坐着,我去喊他们就是。”
苏铨微愣,随即笑着坐下。
刘宽来到院中,见柳延四人仍在打扫院子,便道:“诸位先别打扫了,都拿上笔墨纸砚过来。”
“是。”
四人应了声,便放下扫帚等工具,去西厢拿笔墨纸砚。
刘宽带着四人回到他的“办公室”时,见苏铨也拿来了一份笔墨纸砚,神色淡然地坐在附近的一张桌案边。
又见柳延四人站在那里,有些拘谨,刘宽便道:“你们都找位置坐下吧,稍后将我的讲话内容记录下来。”
其余三人都听话的找位置坐,唯有赵文远先看了苏铨一眼,见苏铨毫无表示,这才后知后觉地跟着找位置坐。
显然,赵文远还没弄清楚这科技司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刘宽并没有准备跟一个书吏计较。
他拿出秋月抄写的蒸汽机、火车相关资料,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解。
“诸位应该都知道了,前几日随跨江大桥一起出现的还有一条铁路。”
“根据亲军探查,这条铁路极可能由松江府上海县至北平,长达两千余里。”
听到这里,柳延四人明显都露出了震惊神色他们之前虽知铁路的存在,却也是才知道铁路竟有这么长!
刘宽继续道,“即便是一条普通的官道,也能给大明百姓出行带来很大便利,更不用说大明尚未有的铁路了。”
“有人可能会问,铁路究竟有何用?既然是路,自然做交通之用。”
“不过铁路并不方便人、马匹、马车行走,而是专给火车奔行的。”
“我们科技司设立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打造火车,好让这条铁路派上用场。”
“接下来便涉及到我今日所讲之事的重点什么是火车。”
“火车其实是一种俗称,其正式名称应是‘蒸汽列车’。那么什么是蒸汽列车呢?”
“如马车,是以马匹拉动一个车厢,故名马车。所以,蒸汽列车则是以蒸汽机拉动多节车厢组成的一列车组,故名蒸汽列车!”
说到这里,刘宽注意到苏铨以及柳延等书吏都在运笔如飞的记录着,便停了下来。
其实他方才语速已经相当缓慢,但毕竟说的太多,而苏铨几人又未必习惯听写,想要将他所言都记下来很难。
但如果他们聪明的话,便该知道,不是每个字都需要记下只需记住要点,之后再整理即可。
过了会儿,刘宽才接着道:“打造蒸汽列车有两个重点:一为炼钢,因为无论是蒸汽机,还是列车车轮等部件,又或是铁路轨道,都需要以钢铁铸造。”
“二便是打造蒸汽机这是一种对于大明匠人来讲颇为复杂的机器,不过有我给出的构造图,并进行指导,是可以复制出来的”
然后,刘宽找出了蒸汽机的构造图,又对着图给苏铨几人讲了蒸汽机的作用原理。
讲完后,刘宽见几人都在埋头书写,便想喝口茶。
结果发现,他都不知道这科技司中是否有茶叶不远处桌上倒是放着一个暖水壶。
这种明代的暖水壶是漆器包裹瓷瓶,又或者以藤条缠绕棉布包裹瓷瓶,以达到一定的保温效果。
刘宽还没有养成指使属下伺候他的习惯,便起身去倒水。
他倒水的声音响起,其他人才察觉。
郑智良最先出声道:“员外郎要喝水可招呼卑职来做,哪用得着亲自动手啊。”
说话间,他已快步过来,要接过刘宽手中的暖水壶。
刘宽却已经将其放了下来,对郑智良道:“这等小事哪用得着你们帮忙?回座位上去吧。”
“是。”郑智良又退了回去。
“苏郎中可要喝水?”刘宽又问。
苏铨笑着摇了摇头,道:“我并不像阁下般讲了许多话,不渴。”
刘宽点点头,端着茶杯坐回自己的位置上。
发现水并不烫,他便小喝了一口。
心里则想着,为了安全起见,回头最好还是自己带暖水壶过来倒不是怕人给他下毒,主要是不知这水又没有烧开,又是放了几日的,是否卫生。
放下茶杯,刘宽问:“我方才所讲的这些,诸位可有不明白的地方?”
柳延等人一时不出声。
苏铨则问,“这火车为何必须行于铁路之上?可否在官道上行驶?”
刘宽道:“当火车速度提起来之后,会跑得很快,便是我们打造出第一代火车,也有可能快如奔马。”
“再加上其拉着多个车厢组成的列车组,上面载了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的货物。”
“苏郎中可以想象下那种情景,再想想火车是否适合在官道上奔行。”
刘宽的话很直白,也很好懂。
苏铨当即就想象了下,然后面色微变,道:“若如阁下所讲,火车行驶在官道上,怕是十分颠簸,可能导致列车组散乱互撞。”
“而若是有人在官道上被火车撞到,怕是会粉身碎骨,还会致使火车倾覆。”
“另外,官道怕是也不堪火车碾压,估计几趟之后就会变得难以行车。”
或许是受到苏铨提问的鼓励,赵文远跟着出声了。
他道:“请问刘副郎,为何不让蒸汽机只拉一节车厢?这样应该可以在官道上行驶了吧?”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34章 蒸汽畅想,副郎督事
刘宽闻言看向赵文远。
心想,这赵文远虽人情世故差了些,却有几分发明家的天赋。
赵文远在刘宽的注视下却比较忐忑,还以为他问住了刘宽,让刘宽难堪。
与他相熟的崔彦也面露担忧之色。
柳延神色平静,郑智良则抱着看戏的姿态。
苏铨却是若有所思的样子。
让几人意外的是,刘宽不禁未因此问羞恼,反而一笑,“你这问题问得好事实上,有了蒸汽机后,不仅可以制造蒸汽列车,还可以制造蒸汽车。”
“也即是,以蒸汽机替代牛马,只拉一个车厢,便可使之能行走于官道之上。”
还真能只拉一个车厢?
除了苏铨,四个书吏都露出意外神色,就连提问的赵文远都不例外。
刘宽则接着道:“不过你想过没有,蒸汽机制作起来并不容易,而且第一代蒸汽机必然颇大。”
“如果有一台蒸汽机,你却只用它拉一节车厢,是否划算?”
“另外,蒸汽机是以煤炭烧水来获得动力,这意味着它想走得远,就必须携带足够多的煤和水。”
“所以,蒸汽机只拉一节车厢,你准备用车厢的多少空间去装煤炭?”
“可以这么说,在蒸汽机足够小、动能转化效率足够高之前,制作蒸汽汽车并不划算。”
“当然,如果蒸汽车制作出来后,并不是用来拉人载货,而守用来在战斗中对付骑兵,在目前来讲还是颇为有用的。”
用蒸汽车对付骑兵?
几人听了刘宽最后一段话,略微想象,便都眼睛一亮。
苏铨更是忍不住鼓掌,赞道:“妙啊蒸汽机为钢铁所铸造,不似牛马般会被射杀。”
“如此,将士完全可以铁铸车厢为保护,将之当做堡垒,正面迎战敌骑!”
刘宽笑着道,“苏郎中所言不错,如果蒸汽车制作的足够大和结实,甚至可以在上面安装火炮,让炮手在车内装填炮弹和打发。”
“还真是!”苏铨先是露出兴奋之态,随即又皱眉道:“不过火炮都是从炮口填装弹药,若放在这蒸汽车上,将士岂不是要到车外去填装弹药?”
刘宽道:“为何不造一种能从炮尾装填弹药的火炮呢?”
“从炮尾填装弹药的火炮?”苏铨一愣,随即沉思,似乎在思量能否造出这种火炮来。
刘宽见此不禁微微摇头,道:“话题扯远了,咱们还是说回正事吧蒸汽车之事可以等蒸汽列车造出来后再考虑。”
苏铨回过神来,“阁下说得对,皇命在身,我等还是应该先设法制造出火车。”
刘宽点了点头,“回到先前苏郎中所提的问题火车之所以要行于铁路上,是因为铁轨可以让火车行驶更稳定,还可以让火车行驶更快。”
“另外,铁路一旦建成,只需按时检修,便不像官道那么容易被碾压坏。”
“而铁路禁止行人、车、马等行走,专用于火车通行,如此出现撞人、撞车的可能便会很小。”
“总结起来,铁路就是火车的配套设施,两者一起,方能呈现一列火车拉运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货物,日夜奔驰不休的景象。”
说完,刘宽又忍不住喝了口水。
随即道,“诸位可还有别的不明之处?”
书吏之中,没人再提问。
苏铨看了几人一眼,道:“打造火车之事阁下准备从何处着手?炼钢?”
刘宽点头,“正是。”
苏铨又问:“可否直接从各处铁场调来精铁加炼为精钢?”
刘宽记得他看过的一些历史类小说中,精铁似乎就是钢的另一种称呼。
他不明白明初此时钢铁的情况,于是反问:“在大明,精铁与精钢有何区别?”
苏铨略感意外,没想到刘宽竟会问这么个问题。
他以为刘宽完全不了解炼铁之事,便仔细讲道:“由铁矿石熔炼所得之铁料称为生铁,然后可用炒钢法将生铁进行炒炼,便可获得镔铁、精铁。”
“一般而言,炒炼镔铁所用时间较短,炉火也相对较弱。”
“相反,若提升火力,炒炼更久,便可获得精铁。”
“至于精钢,又可以两种方法获取。其一是将精铁以秘法反复锻打,至少十炼以上,方可称之为精钢。”
“其二,则是坩埚熔炼生铁,以秘法获得钢水。可惜坩埚法炼钢,每次所得都极少,反倒不如锻炼之法好用。”
刘宽听完若有所思。
按苏铨话中的意思,镔铁很有可能是后世的低碳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