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前他可是做了不少功课,翻阅过户部、吏部的相关案牍,知晓过去十年宣城几任县令上报的一些政绩,其中便有复耕及垦荒增加了多少田地。
他乃洪武十八年进士,记忆力惊人,遂记下了那些数目。
此时心中估算了一番,当即审视地看向典吏何耀,道:“据本官所知,洪武十三年,宣城知县刘卫考评优等,其中一大政绩便是复耕、垦荒田地八十三顷(一顷=一百亩)。”
“洪武十七年,宣城知县李墩考评上等,政绩中又有修筑沟渠塘堰,增水田七十五顷。”
“剩余的本官便不一一举例了,总之十年下来,宣城县至少应增加田地三百余顷,为何你这鱼鳞册上却仅增了五十六顷?”
第二更。
晚安~
错字后面改
第345章 辨污吏,清丈难
何耀是一位子承父业的老吏,家中胡元时便在宣城为吏。
朱元璋的兵马打进宁国府时,他父亲因没什么恶名,不仅得以继续在县衙为吏,而且还得了户房典吏之职。
有“家学”渊源,且十年前经历过一次大清丈,故而何耀面对这次大清丈并无太大压力,自认为可以轻松蒙混过去。
尤其是得知上面派来的清田御史是一位科举入仕的年轻人时,他信心就更充足了。
读书人。
还是年轻读书人。
懂得什么?
他没想到,这位蹇御史不仅拿着从京师带来的旧鱼鳞册副本和县衙户房办的新鱼鳞册一页页对照,竟还记着过去十年宣城知县上报的清田政绩。
‘这蹇义是有备而来啊。’
何耀心中一凛,紧张起来。
不过他面上并未表露丝毫,而是作出一副委屈的表情,辩解道:“上官,这田地既能通过复耕、垦荒增加,也会减少啊。”
“减少?”蹇义皱眉,“如何减少?”
何耀道,“这缘由可多了,如水灾毁田、百姓抛荒。”
“水灾毁田?”蹇义冷笑,“据本官所知,宣城过去十年可没遭遇什么水灾,至于百姓抛荒过去十年既无天灾,朝廷赋税也不重,他们为何要抛荒?”
何耀神色愈发的委屈,道:“上官,宣城过去十年是没较大的水灾,可那种不够资格上报的水涝灾害却是年年都有啊。”
“另外,朝廷这几年鼓励工商,百姓出行也变得容易,宁国府离京师近,不少农户听闻京师挣钱容易,便跑去京师做工或经商,田地自然就抛荒了。”
蹇义眉头皱得更深。
他是洪武十九年进士,能成为清田御史,自是有些本事的。
从何耀的这番话中他听出两个问题。
其一,若真如何耀所说,宣城小水灾颇多,毁了不少田地,那么便是过去十年至少有一任知县失职。
因为大明建国以来,朝廷就一直鼓励地方兴修水利、防旱御涝,近五六年则对这方面更加重视,其有水泥相助,兴修水利也更加容易。
如此情况下,知县还让水涝毁了不少田地,不是失职是什么?
其二,朝野有些人对鼓励工商之事一直颇有微词,其中便有人曾提过“兴工商必有碍农业”。
然而蹇义却知道,鼓励工商是当朝国策,几乎不可能更改。
若地方真有不少百姓因改行工商而抛荒田地,会不会引起朝局变动?
回过神后,蹇义见何耀仍老实在旁候着,便道:“你说所言是否属实本官自会察访,且下去吧。”
“是。”
待何耀离开后,蹇义当即换了身便服,带上随员下乡。
过去几年,他从数学、自然科学中悟出一个道理很多事必须实地去看、亲身去做,才能了解真实情况。
蹇义和随从骑着官马到宣城乡间转了一大圈,发现各地沟渠塘堰并不少,甚至可以说颇多,且并未发现因水涝废弃的田地。
‘那何耀多半是在撒谎!’
蹇义心中有了判断,便又去找了些农户询问。
“老丈,过去十年间这边水涝灾害可多?”
老丈道,“大灾没有,但水涝自是年年都有的咱们这地方雨水多。”
“那可听闻哪里有田地因水涝抛荒的?”
“抛荒?”老丈疑惑,“没听说过这水涝虽多,可过去十年,尤其是近五六年,官府组织大伙儿修建了不少沟渠堰塘,虽有水涝,却也没造成多大损失。”
“况且,就算水涝淹了田地,总会过去,谁舍得把田地抛荒了?”
听到这里,建议基本确定那何耀说谎了。
然后他便问,“那您老可知道自家有多少田地?”
“这当然知道了我家当年是鞑子的农奴,后来洪武爷派兵来赶跑了鞑子,又派来一位好知县给我们分了田地,我家分到了八亩水田,二十亩旱地。”
“官府让垦荒,我家又开垦出两亩水田、五亩旱地。因此如今共有十亩水田、二十五亩旱地。”
说到这里,老丈露出笑容,显然对当下的生活颇为满意。
蹇义又问,“您老怎就知道自家水田有十亩、旱地有二十五亩呢?”
老丈瞪眼,“我家的田我怎会不知?”
蹇义无奈解释,“我的意思是,这您难道丈量、计算过自家田地亩数?”
老丈道,“我大字不识,哪里会量田和计算?是县衙户房的人量田后告知的。”
“老丈,我还有一问”
“去去去,”老丈却不耐烦了,“哪儿来的读书人,问题一大堆我要回家了。”
随从见状,将老丈拦下,板着脸道:“这位是朝廷派下来的清田御史,不得无礼!”
老丈听闻蹇义是御史,惊了一下,但也仅是惊了一下如今可是明初,若有官员明晃晃地欺压百姓,搞不好会被当地百姓擒了送京治罪的。
虽然这种事只是个例,却也说明此时地方百姓没那么怕官。
譬如这老丈,便壮着胆子道:“御史怎么了?御史也不能欺负人!”
“不得对老丈无礼。”蹇义先呵斥了随从,随后作揖道,“老丈,朝廷要在直隶施行‘摊丁入亩’,我是来了解情况的。”
老丈见蹇义露官身前后都挺客气,便放松下来,道:“御史老爷还有什么问题,快些问吧,我真是有事赶着回家。”
蹇义道,“我听说自朝廷鼓励工商后的这几年,宣城有不少百姓为了赚钱跑京师去做工、经商,因而将田地抛荒了,可是真的?”
老丈笑了,“近几年确实有人去京师做工、经商,但并不多。而且就算哪家有人去京师了,田地也会让家里剩下的人耕种,哪里会随便抛荒?”
“这抛荒田地,收不到粮食,拿什么交纳税赋?更别说,抛荒被官府查实后是要罚钱的!”
蹇义点头,“多谢老丈告知,我明白了。”
至此,建议可以彻底确定,那何耀就是个污吏。至于宣城户房其他吏员有几个干净,县衙官员是否参与,他就不清楚了。
虽然确定了何耀在说谎,可回往府城时蹇义依旧紧皱着眉头。
随从不解地问:“老爷,既然那何耀是个污吏,办了他便是,您为何还愁眉苦脸的?”
蹇义叹道,“办了何耀不难,我就怕户房吏员都是同伙,都不能用了。”
“而那鱼鳞册既不实,便要重新制定,没了户房吏员,我到哪里再弄一批通晓此道的人来清丈田亩?”
随从挠头,却是没想到查出污吏后竟然反给蹇义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当蹇义回到府城驿站,便见留守的随从迎上来,“老爷,朝廷派人送来了一份文书。”
“哦?在哪里?”
“在老爷房中呢。”
蹇义当即到房里,确认火漆后拆开了文书。。
他看完之后不仅愁眉舒展,甚至忍不住畅笑起来,“哈哈哈,好!有了朝廷这道谕令,清丈之难便可迎刃而解了!”
外面的随从听了很好奇,不知朝廷传来的文书中写了什么,竟能解决蹇义在宣城所遇到的困难。
不一会儿便见蹇义风风火火地走出来,道:“速去备船,我要去一趟太平府!”
“是!”
一名随从应声去办。
另一名随从好奇地问:“老爷,我们去太平府干吗?”
蹇义笑道,“到了地方你就知道了。”
第一更。
第346章 重惩,杀猴骇鸡
大明朝廷让清田御史从其他府学征用学生协助清丈田亩,自是安排好了调度。
如宁国府从太平府府学征用学生,太平府则从池州府府学征用学生,以此类推,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这样就可以避免两地府学学生互查时勾结起来,互相隐瞒。
宁国府与太平府相邻,又有水路相通。蹇义手持朝廷谕令,府学自是配合。
因此,第二天他便带着五十名精通数学的学生回到了宣城。
他先与宣城现任知县梁秋、巡警局局正郑志虎密探了一番。
随后,梁秋以知县名义将户房典吏何耀及其以下的十几名吏员都召集到了县衙,便让一队巡警将这些户房吏员软禁到一处偏院。
何耀顿觉大难临头,被送进偏院前不停喊叫,“县台,我等犯了何事,为何要关押我们?黄县丞?曹主簿?”
蹇义听见何耀被送进去前喊了县丞、主簿,不禁若有所思的看向两人,便见两人都神色微变。
‘看来这两人也有可能与宣城鱼鳞册造假之事有关。’
蹇义心中如此猜测。
但黄县丞、曹主簿是官,哪怕是七品以下,他也不能像对待何耀一般随便软禁事实上,何耀这个典吏离当上官员也就差了一步而已。
软禁了户房众吏员后,蹇义又向巡警局借来了二十名熟悉乡里情况的巡警,将他们与五十名学生一起分成了十组,每组七人,分赴宣城各里重新清丈田亩。
这些学生虽然精通数学,但缺乏实际量田的经验,一开始进度有点慢。
可当他们熟悉量田之法后,速度便一下子快了起来。
因为如今府学数学科目中已经涉及了颇为精深的几何题,这些学生只要量准了田地的相关数据,要计算出其亩数(面积)便不难。
如果是在大明中晚期,即便朝廷派出了这种与地方无关的高效清丈队伍,想要清丈田亩也不容易。
因为地主、士绅必然会驱使无知的农户、佃户阻拦,甚至故意弄出民乱。
然后便会有朝臣攻讦主持清丈的官员,让其下台,进而让清丈无法进行,不了了之。
可这是洪武朝,没有哪个地主、豪绅敢这么干,朝中也没有敢反对老朱政策的官员过去二十年,所有敢于尝试老朱刀是否锋利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如愿以偿去到阴曹地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