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63节

  此人原为仪鸾司将官,后为锦衣卫千户,两年前被调出锦衣卫,接任应天府警局局正一职。

  在中间一个大院子厅内,宋忠身穿类似于锦衣卫的警部官服,腰间左侧悬着钢刀,右侧是一把短铳,站立在一众警局属官前,神情肃穆。

  他先双手抱拳向皇宫方向斜向上一揖,便大声道:“陛下恩典,今夜开宵禁,允百姓观电灯,与民同迎新年!”

  “我等今夜不与家人团聚,而在此上职坚守,为的便是保证今夜宵禁太平无事。”

  “然方才几个大街的巡逻警队接连上报,有孩童走失。可想而知,必然是有贼人趁今夜放开宵禁,百姓游街观灯之际作案,拐带孩童!”

  “今夜若不能迅速破了此案,便是我等失责!不仅诸位同僚脸上无光,警局、警部乃至朝廷都脸上无光!”

  “所以,今夜我们无论如何,都要破掉这几起孩童拐卖案件,将贼人绳之以法!”

  下面一众警局官吏,也都一脸肃容,闻言齐齐抱拳道:“是!”

  接下来,宋忠开始与一众属下讨论如何迅速破案。

  有人分析道,“今夜虽开了宵禁,但内城、外城城门却都上了锁,而儿童走失都是发生在皇城附近的几条大街,由此可知贼人定还藏在内城中。”

  “要不向上奏请,勒令百姓归家,下半夜执行宵禁,好方便我们查案?”

  “不可!”宋忠直接否了这提议,“陛下既下旨今夜开宵禁,岂能轻易停了?若以此法,即便连夜破了案,我们警员脸上也无光!”

  听此话,分析之人道:“今夜内城各大街上几乎都是百姓,且都在游街,若不宵禁,我们如何能查到贼人踪迹?”

  不少人点头,心道:是啊,眼下这般情况,他们如何能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出贼人来?

  宋忠紧皱着眉头道,“今夜拐卖孩童的,极可能是一个团伙。若如此,他们后面多半还会再出手,这便是咱们的机会。”

  “稍后我们出动所有巡警,并且换上便服,分成小队潜入几条百姓最多的大街上,在各处监察。”

  “只要那些人贩子敢再动手,我们便有机会将之抓获只要抓住一个,也许就能将走失的孩童都找到!”

  宋忠所提的明显是笨方法,却也似乎是在不重新宵禁的条件下最有效的办案之法了。

  就在几位警局佐贰官员想着要不要就这么办时,一位巡警进来禀报。

  “诸位上官,六扇门来人了!”

  六扇门的人来了?

  宋忠等人听了惊讶。

  说起来,六扇门虽然也隶属于警部,但平日里只奉上命办一些大案、要案、秘案。

  自其成立后,坊间说书人倒是讲过一些关于六扇门神捕的故事,可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寻常的巡警都很难见到神捕参与办案。

  若放在平常时期,这种走失几个儿童的案子是不会移交给六扇门的,除非某地儿童持续走失而巡警却不能破案。

  即便是今夜特殊,六扇门这么快就派人来参与办案,也令人惊讶。

  而就在宋忠等人各自琢磨着这件事时,三名穿着黑色警员袍服的人大步走了进来。

  只见这三人的袍服虽款式与巡警吏目相似,但用料明显较为上乘,做工也更精致,且袍服上绣了飞鹰与云纹。

  再配上无帽耳的高顶硬式唐巾,紧系腰间的宽腰带,牛皮长筒靴。以及腰间悬挂的雁翎长刀,精致短铳,背上的弩箭及锁链等装备。

  三人看起来却是要比一般巡警有气势多了。

  为首一人已是四十几岁的年纪,两鬓斑白,容颜沧桑,进来后便直接亮出一枚金色腰牌,道:“六扇门神捕鲁三奇,奉命前来协同办理今夜的孩童走失案。”

  亮完腰牌,鲁三奇又拿出一张盖着警部大印的文书递了过去警部是如今九部中唯一没有封衙的。

  六扇门神捕是有从七品官身的,并且是含金量颇高的那种。宋忠虽是正六品的应天府局正,却也不敢过于怠慢。

  他上前接过文书,看完之后,眉头皱得更深了。

  方才鲁三奇虽说是来协同办案,但警部行文确实让他们警局全力配合六扇门显然,警部高层更相信六扇门的办案能力。

  宋忠虽然有点不甘,却也不敢因私心坏事,甚至故意消极配合都不敢。

  他将公文交给局副后,便道:“没想到六扇门今夜竟是鲁神捕当值,却不知鲁神捕准备如何办理此案?”

  “另外,鲁神捕不知是否得部里指示不得因此案宵禁,且要在天亮之前破案。”

  鲁三奇道,“烦请宋局正先让人给我等讲讲那五个孩童走失的经过,再说说警局准备的办案之法。”

  宋忠并非头回跟鲁三奇打交道,因此也没客气,道:“目前已经有七个孩童走失了,至于过程大同小异”

  随后,宋忠亲自为鲁三奇讲解了案情,又说了之前商议的笨方法。

  鲁三奇听完点点头,“宋局正的法子不错,派人去办就是。再派人将那七个走失孩童的家人找来,让他们带上孩童的贴身物品,要破此案应该不难。”

  宋忠一听就明白了,“你要用警犬?今夜人这么多,气味这么杂,警犬也未必能找到人吧?”

  鲁三奇道,“不是你们警局的警犬,而是经过我们六扇门特训的特种警犬至于行不行,试试就知道了。”

  六扇门特训的特种警犬?

  宋忠等人听了都是一愣。

  因为之前六扇门都是从警局调用警犬,并没有自己的警犬。

  可听鲁三奇方才的话,应是六扇门不知何时训练了一批警犬,且似乎自信比警局的警犬更优秀。

  这时鲁三奇旁边一位相对年轻些的六扇门银牌捕头赵饶,面带骄傲地道:“诸位上官若是对我们的特种警犬不信任,大可移步院中看看。”

  “你们把警犬带来了?”

  “不错。”

  宋忠等警局官吏当即来到了前面的一个院子中,便见六个铜牌捕快各牵着一头警犬。

  这些警犬蹲在他们身边,即便瞧见一大群人围过来,也一动不动。

  赵饶来到警犬一侧,喊道:“起立!”

  顿时六条警犬都刷的站了起来,但依旧没有别的动作。

  宋忠等人大都接触过警犬,其实从出来一瞧见这些六扇门的警犬,他们便有种感觉这些警犬应该行。

  此时再见警犬如此听话,便更加信任了。

  宋忠于是道,“既然六扇门有这么好的警犬,我们便按鲁神捕的方法试一试!”

  随后开始一一吩咐下属官吏去办事。

  一队队巡警换上便服,分成小队离开应天府警局,潜入了皇城周边的几条大街。

  另一边,不过多久,走失孩子的家人也带着孩子贴身物品来到了警局。

  六扇门的神捕、捕快、警犬也行动起来

  晚上八九点,太平、长安等大街人流依旧不见减少,很多百姓都在享受着这难得的太平盛世大年夜,几乎无人觉察六扇门及警局的搜寻行动。

  过了晚上十二点,皇城附近的两座水运机械自鸣钟塔同时响起了报时的钟声,传统的钟鼓楼亦响起了撞击铜钟的声音。

  大明的百姓在一阵阵清脆的钟声里,进入了洪武二十年。

  此时街上百姓已经少了不少很多人都提前回家准备接新年的祭礼了。

  待到一两点时,街上百姓比之八九点时已少了许多,显得空荡起来。

  而六扇门的六条警犬,在经历过找到走失孩童家或住所这种错误后,最终都汇聚到了里仁街,徘徊在一条暗渠旁边。

  宋忠、鲁三奇等人亦跟着来到此处。

  一名负责临场指挥的警官迎上来,道:“禀报局正,这附近的十几户人家我们都进行了全面排查、搜索,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线索!”

  说完还看了看赵饶,又看了看那些特种警犬。虽然没说话,可意思却很明白六扇门的特种警犬是不是找错地方了?

  宋忠点了点头,并未说什么。

  鲁三奇则来到警犬们徘徊的暗渠附近,观望了一会儿,便道:“前元时我曾听过这样一则传闻据说昔年赵宋都城仍在汴梁,也即是开封时,百姓曾多达一百好几十万。”

  “其中曾有超过十万众,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生存于汴梁城深邃、复杂的地下暗渠中。”

  “这些人大多是乞丐,却也有很多逃人、贼匪、罪犯,并且很多人都以拐卖儿童妇女为生,甚至由此形成多个帮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做无忧洞。”

  宋忠出自锦衣卫,又能当上应天府局正,自非庸人,听到这里便明白了鲁三奇的意思,道:“鲁神捕是说,贼人和孩童可能藏于这暗渠中?”

  第一更。

第308章 欲重判人贩子,成老朱外孙女

  鲁三奇道,“派人进去查看一番就知道了。”

  宋忠点头,随即安排起人手来。

  当然,他也没忘记再另外安排一部分巡警,将这段暗渠连通的出口都堵住。

  中国有着悠久的大城修筑历史,如京师(南京)这样的大城,往往在建造时便会留下足够排涝的沟渠。

  且既有明渠也有暗渠,明渠相对较小,暗渠反倒更大一些,甚至可以容人在其中行走。

  应天府冬季雨水较少,因此暗渠中并无多少积水,巡警们在宋忠等警官的安排下,分成多个队伍,从多个入口同时进入其中排查。

  六扇门的特种警犬亦由铜牌捕快带着进入其中引路。

  不过半个小时,双方便合力抓住了藏身于暗渠巢穴中的一伙人贩子,并将失踪的七名孩童都解救了出来。

  方孝孺、李氏作为走失孩童家长,自然没回去,而是闻讯来到附近悬着心等待,便连十岁的方中宪也在他认为妹妹走失主要怪他,心中愧疚之下,自是一点困意没有。

  方明淑被巡警从暗渠中抱出来时,小脸儿脏兮兮的,发髻也散乱了,便是身上绸缎面棉袄都给人贩子换掉,以免转移时被人注意,这就让方明淑看起来跟个小乞儿一般。

  “淑儿!”

  瞧见女儿,李氏流着泪喊了句就冲上去了,从巡警怀里接过了方明淑。

  “娘亲,呜呜呜,我被坏人抓走了,好怕。”

  方明淑原本只是瘪着嘴,此时见到母亲却是再也忍不住,呜呜大哭起来。

  方孝孺走过来将妻女搂在怀中,也是眼眶红润真是惊险啊,差一点他的女儿就要被人贩子拐走了!

  方中宪也过来拉着方明淑的手,依旧自责,“都怪我不好,若我不买东西,妹妹就不会丢了。”

  方明淑却似乎一下懂事很多,抹了抹眼泪道:“不怪哥哥,是我太笨,被坏人骗了那坏人先用一个漂亮的兔子灯把我引开,又说爹爹在巷子里等我,我就被骗了。”

  大约是觉得自己太笨,说到这里,方明淑满脸的不好意思。

  方孝孺道,“淑儿,吃一堑长一智,日后可莫要再跟陌生人走了。”

  “嗯嗯。”方明淑连连点头。

  与此同时,其他走丢孩子的父母也都是抱着找回的孩子喜极而泣。

  幸运的是,大约是人贩子将拐走的孩子当成了货物,并未加以伤害,而巡警抓捕又十分成功,七个孩子基本安然无恙,至多是受了点皮肉伤。

  虽然如此,可方中宪想到自己差点弄丢妹妹,将一辈子活在自责懊悔之中,心中便对这些人贩子无比痛恨。

  他看着那一个个被巡警绑着拉出暗渠的人贩子,见里面竟然还有穿着绸缎面棉袄、形貌富态亦是富贾的人物,心中就更恨了,觉得这些人必然不是第一回作案。

  “爹,这些人贩子官府会如何判处?”

  方孝孺是背过《大明律》的,他亦恨这些人贩子,闻言道:“若按修改前的《大明律》,凡拐卖大明妇女儿童者,杖责一百,至少流放三千里,徒刑三年。”

  “而在拐卖过程中,若有虐待妇女儿童,致人伤残或死亡者,凌迟处死!”

  方中宪早就注意到,被救出的孩子都没大事,不禁道:“如此岂不是说,这些人贩子可能只判处三年徒刑就没事了?”

  流放和徒刑其实是一起的,就是将犯人押送某处无偿为国家干多少年的活儿,基本上以在边疆屯田、放牧为主。

首节上一节263/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