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33节

  刘宽叹道,“我方才又看了我哥的朋友圈虽然我爸妈仿佛从我失踪的痛苦中脱离出来,可后世这几年经济不景气。”

  “我哥的公司经营不善,可能会倒闭。那样的话,他即便能重新找一份工作,也未必有现在的好。”

  “除此外,后世国际局势也越来越紧张,国外战争连年,也许哪天就波及到了中国。若是事情失控,便是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是有可能的。”

  朱标略微沉吟,道:“妹婿似乎对后世之事比较悲观?”

  刘宽又勉强一笑,“还好吧,我相信后世新朝朝廷。”

  朱标道:“后世新朝建国初期面临那么危险的国际局势,那么大的压力,都能安然度过,乃至逆势崛起。”

  “而今后世局势再差,也不会差过建国之时吧?我也相信,后世新朝定能度过难关,再兴中国!”

  听了朱标的安慰,刘宽心中阴霾确实散了些说到底,他人在大明,后世兴衰与他其实已经没那么大关系了。

  当然,家人在后世,他还是希望后世中国能够安泰兴盛

  刘宽与朱标在太平街上便分开了。

  刘宽直接回府,朱标入宫之后则前往奉先殿,向朱元璋禀告这次联络后世的经过。

  朱标行礼之后,朱元璋率先问道,“这次怪雾出现后持续了多久?”

  “听妹婿说又是十分钟左右。”

  “那你感觉可是如此?”朱元璋多疑地问。

  “应该是吧。”朱标不确定地道。

  朱元璋没再纠结此事,点头道:“行了,你将这次怪雾出现前后的所有事都讲一遍。”

  “是。”

  朱标应了声,便慢慢讲述起来。

  待其讲完,朱元璋却皱起了眉头,道:“标儿,你且记住,下次再和刘宽一起经历薄雾,要留一份心思注意他在做什么,知道吗?”

  朱标很是无语,道:“父皇至今还怀疑妹婿?他都在大明有一双儿女了,心早已属大明。”

  朱元璋哼道,“你懂什么?咱信任他是一回事,防不防备又是一回事。待你即位后,也要记住,即便再信任一个人,该防备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防备!”

  见朱元璋声色俱厉,朱标只能点头道:“儿臣谨记。”

  随后,朱元璋又询问了朱标一些关于薄雾、破站、视频的问题,才让朱标离开。

  而他则坐在龙椅上,摸着下巴上的胡须,琢磨着朱标所讲的诸多事情。

  ‘后世经济不景气?国际局势不妙?’

  ‘这般的话,对大明算是一件好事吧?即便后世新朝发现怪雾相关的异象,也未必能全力破解。’

  ‘只要后世新朝没发现怪雾,又或是破解不了怪雾相关异象,其实力再强大,也威胁不到大明。’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豁然轻松许多。

  自从年初二通过刘宽播放的几个视频,进一步认识到后世新朝实力,他心里就一直沉甸甸的。

  至于说新朝打了过来,他带领大明直接投降,那是迫不得己的选择,以他的性格又怎甘心将一手建立的大明交给别人呢?

  好在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极小,接近于零。

  轻松起来后,朱元璋又惦记起刘宽这次下载的视频来。

  ‘听标儿说,单是他这次就下载了十几个视频,刘宽下载的可能更多,回头得找个由头,让这小子先播放几部看看,解解馋。’

  朱元璋虽然是个很自律的人,可看了几年后世的视频、电影,也有了点瘾头。

  第二更。

  【无语,上一章关于‘倒讲清史’的两段内容都被河蟹大神给吃了,还不能修改,一修就会关进去,,,肯定有看到那儿的读者不明所以开喷看到这里的提示,可以自己去找原视频看。请理解。谢谢。】

  晚安~

第270章 应天工校,跑步做操

  八月初五的下午,朱标抽出时间与刘宽一起视察应天府工校。

  直隶试办工校之事自五月份开始,至今已有三个月,算是步入正轨。

  老朱如今对工匠很重视,虽然刘宽做事他放心,但还是让朱标视察一番。

  刘宽自正月初八便开始筹办工校,而在他的计划中,应天工校将是未来大明最大的府级工校,甚至可以说是天下工校之典范,自是极为重视。

  所以,应天工校是直隶诸工校中唯一一个新建校园的。

  其选址在后湖(玄武湖)之北,与督察院、刑部、大理寺这三法司衙门相距不是很远。

  应天工校落成后,朱标还是头回过来,当他驻马于工校大门外时,放眼望去不禁双眸一亮。

  因为这座工校校园在建筑风格上要比天工院更偏向后世天工院虽也是以砖石、水泥、钢筋等新建材建造而成,后面却又以木材等进行了偏向此时建筑风格的装修。

  眼前这座校园却并未进行类似的装修。

  比如面前的工校大门,便是有两座竖长八棱水泥柱为门柱,约莫需要三人才能合抱。

  两根水泥柱间,则是两扇宽一丈、高一丈有余的大铁门!

  可以看见大铁门下各安装了一组钢质滑轮,可以使大铁门轻易地向两边推开。

  铁门并非封闭型,而是由钢铁铆接而成此时没有焊接技术,偏偏刘宽一拍脑袋要铁艺大门,于是工匠们便使用了铆接技术。

  汇聚于天工院的能工巧匠们可不是简单铆接,而是在上面铆接出了繁复的花纹。

  有瑞兽花鸟云纹,也有匠人常用的各色工具,几乎堪称一件艺术品!

  在大门正前方一丈多远的地方,南北向竖放着一座由水泥做原料的雕塑看上去是由各类正做工的匠人排挤在一起构成。

  雕像南北长三丈,东西宽三尺三,仅一人多高,正面从上往下雕刻着四个漆红大字应天工校!

  大门两侧又各有一扇耳门,与耳门相依的则是两座二层小楼房。

  此时刘宽在一旁介绍道:“太子殿下请看,西边这座楼房是保安室,东边这座楼房则是门卫室。”

  朱标嗯了声点头,目光却很快落在两根水泥柱子上雕刻的对联上。

  “萃天地精华,溢彩流光,良木雕成天朝气象。”

  “融古今技艺,龙纹凤饰,神工琢成上国风范。”

  读出来后,朱标便笑着点评道:“这幅对联写得不错。”

  刘宽听了高兴,“这是微臣根据印象中后世一副对联改编来的。”

  朱标笑道,“看来妹婿还是有些文才的嘛。”

  随后,刘宽与应天工校几位官吏便带着朱标进入校园。

  如果是正常的园子,里面应该是亭台楼阁、假山溪泉、奇松怪石,五步一景,十步一观。

  新建的国子监差不多就是这种风格,里面除了学生们练习骑射的校场(明初国子学生需练习骑射),没有特别开阔的地方。

  而进入应天工校校园后,朱标发现这里虽然也种植有松柏之类的景观树,却大多成行成列。

  水泥道路也大多修建得宽阔笔直,而非如园林小径那般弯弯曲曲。

  花草台圃大多很低矮,往往会用不同花草在圃中排列成一个个字词,如“勤奋”、“自强”、“精益求精”等等。

  假山、溪泉、楼阁这类景物也有,但较少,且周边相对空旷,倒是给人另一种建筑美感。

  不过最吸引朱标目光的还是那几栋三层楼房!

  就朱标所知,大明各类建筑高低都是有规定的,即便是国子监,要建这么高的建筑,也得禀报朝廷,获得批准才行。

  应天工校这几栋三层楼房自然也是获得了批准的。

  “殿下请看,东边这栋三层楼房名为‘慧文楼’,是工学生上文政、数学以及各匠科理论课的地方。”

  “西边这栋则是工学生上室内手工课、实验课的地方,名为‘精工楼’。”

  “慧文楼后面的两栋是学生宿舍,精工楼后面那一栋两层楼则是食堂,食堂后面的两排两层楼则是教职工宿舍。”

  “教学楼东边这片水泥地和草地是给工学生们跑步、做体操的大校场。”

  听到这里,朱标忍不住道:“跑步、做体操?”

  刘宽解释道,“其实就是一种集体锻炼之法,一则可以让学生们锻炼出强健的身体,二则可以培养他们集体意识和协同合作的思维习惯。”

  “后世的学校,除了大学,小学、初中、高中,都有类似的安排。”

  朱标听了眼睛一亮,道:“听着似乎不错,妹婿为何不早说?此法可否向官学推广?”

  刘宽想了想,道:“跑步、做操除了需要一片空地,没别的要求,应该是可以推广到官学的。”

  朱标又问:“那咱们稍后可否看看工校学生跑步、体操?”

  “工校跑步是定在早晨五点半,体操是定在中午十点多,都已经过了。不过,微臣可以让工校安排一场。”

  刘宽说完,就对跟随在身边的几名工校官吏吩咐起来,当即便有人去办。

  朱标叹道,“看来咱们此番还是打扰了工校的正常教学啊。”

  应天工校校长李柏桥当即道:“太子殿下莅临,师生们本就该一起迎接,如今只是安排跑步、做体操,前后都无需半个小时,又怎称得上打扰呢。”

  如今大明已经推行24小时制,虽然民间还未习惯,依旧多用十二时辰制,但朝廷各部门正式场合提到时间都开始用24小时制了。

  待更加精密的钟表制作出来,刘宽还会让朝廷顺势推出时分计时制。

  朱标听了李柏桥的话笑笑,便指向西边问:“那里是做什么的?看着似乎有点乱?”

  刘宽笑道,“回殿下,那里是工校进行室外手工课、实验课的演练场。比如说砖瓦匠要练习盖房,肯定得在室外,又不能一堂课就建一栋房子,往往建一部分。”

  “再有铁匠冶铁,也是在室外。其他各匠科需在室外练习实操的同样不少,所以那一片看着便很乱。”

  朱标点点头,又问:“这应天工校校园似乎不小啊,具体占地多少亩?”

  刘宽道,“目前仅占地三十七亩,不过将来直隶工校也会坐落于此,与应天工校并于一处,届时整个校园占地将多达上百亩。”

  上百亩?

  虽然不如现今的国子监占地大,却也没差太多。

  朱标想象了下那场景,仿佛看到未来这里为大明培养出一位又一位杰出的工匠,为大明的科技发展、工业建设添砖加瓦,让大明更加强大富足!

  接着,刘宽等人带着朱标前去演练场转了转,便有一位工校小吏过来道,“禀太子殿下、刘院正,学生们已经在大校场集合完毕,随时可以开始跑步、做操。”

  “竟集合得这般快?”朱标一脸惊讶。

  他感觉从方才刘宽安排人去准备,到现在还不到一刻钟呢。虽然学生们大多都在慧文楼上课,但去的人通知到一间间教室也需时间。

  也即是说,学生们离开教室再到大校场集合的时间可能不到十分钟!

  这个集合速度可比大明不少卫所军队都快了。

  刘宽笑道,“工学生自来工校上课那日起,每天晨跑、做操都要进行两次集合,而今已练习了三个月,自然快得很。”

  事实上,工学生刚来上学时还进行了十日的军训这个刘宽都没提。

  朱标顿时对工学生们跑步、做操之事更感兴趣了,兴致勃勃地道:“走,咱们速去观看。”

  当朱标跟刘宽等人来到大校场的“点将台”时,便瞧见下方站立着一个个方队,约莫有五六百人的样子。

  刘宽轻声介绍道:“殿下,应天工校目前有学生六百,分十五个班。学生年龄大多在八岁至十二岁之间。”

首节上一节233/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