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刘宽回答,朱标便道:“父皇,这手机乃刘公子私物,已认他为主,须得有他的指纹、口令,方可开启。”
“刘公子,是这样吗?”
刘宽本想自己引出“手机已认主”的说法,避免被朱元璋强要了去,没想到朱标替他说了。
听老朱问起,他便顺水推舟地道:“是。”
“那你来开启,让朕看看。”
刘宽看了眼高高在上的御陛、龙椅,道:“微臣不敢上去。”
朱元璋哈哈一笑,“那咱下来便是。”
说完,朱元璋就拿着手机来到刘宽面前。
殿内仅有的两名太监都看得暗暗吃惊,将刘宽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又调高了一个层次。
刘宽当着朱元璋的面,用指纹解锁了屏幕,然后递回去。
朱元璋见手机屏幕发亮,上面还有些奇怪却精致的图案,一时惊奇不已。
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既是以老朱的胆量,也不敢乱动,便问:“这也是后世人造的?”
刘宽点头,“是,不过是高科技物品,大明怕是两三百年内都没希望造出来。”
“高科技”朱元璋看着手机沉吟,“有多高?”
刘宽想了想,道:“如果说造火车、修铁路的科技含量有二三层楼高,那么造跨江大桥便有五六层楼那么高。”
“而造手机嘛,至少也有三十三层楼那么高。”
刘宽的解释太过形象,竟让朱元璋一时无言。
回过神,他又道:“标儿说你们昨日曾用这手机照相?如何弄的,教教咱?”
听见朱元璋用商量的语气跟刘宽说话,殿内两名太监就更吃惊了。
不过他们纵使一个只摸过手机,一个只能远远看着,也能知晓此物神奇。
刘宽从后世而来,又拥有如此神奇之物,能让朱元璋特殊对待倒也合理。
刘宽笑了笑,便手把手地教老朱用手机照相。
结果老朱跟昨天的朱标差不多,学会手机照相后,立马玩儿嗨了。
先是跟朱标、刘宽乃至两名太监合影,随即又拍奉先殿,乃至到外面去拍其他建筑物。
但他嗨的时间要比朱标短得多,不待刘宽提醒,便归还了手机。
也没询问“听音乐、看视频”的事,估计是没听懂。
“这手机好是好,可惜我大明如今不能造。”这么感叹了句,朱元璋便回到龙椅上坐下。
刘宽没接他的话。
朱元璋见状,便进入下一个话题。
“咱准备建立内阁、军机处,好早些帮咱和标儿分担国务。对此,你可有建议?”
刘宽想了想,决定按照昨日的想法,帮朱元璋早些塑造成熟的朝廷体制,好方便他后面做事。
于是道,“陛下确实可以参照后世,直接建立成熟的内阁、军机处体制。”
“另外,自陛下之后,大明六部又恢复了一个尚书的制度。”
“后面的清朝也差不多,只因提防汉人,才多设了个满尚书职位,专由满人任职。”
“陛下既要增设内阁、军机处,不如让六部一起改制,令朝廷体制更为合理。”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元璋不由面无表情地道:“你是说咱一部设四五个尚书不合理?”
刘宽沉默,心里则道:合不合理你不清楚?
就在朱标和两名太监都感觉殿内气氛似乎变得紧张时,朱元璋忽的一笑,“你倒是敢说你可知咱为何一部设几个尚书?”
刘宽道:“陛下觉得一部尚书权力太大了?”
朱元璋道,“这确实是一大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就咱现在的这些个尚书,里面能管好一部事务的,两个都未必能挑出来。”
刘宽觉得,朱元璋这么说,未必代表明初的文臣能力多拉跨。
很有可能是朱元璋个人能力太强,才对臣子表现出的能力不太满意。
就像他自己精力过人,可以一日日地肝国务,便以为朱标该能如此一样。
刘宽思考时,朱元璋继续道:“你若能帮咱解决这两个问题,咱不是不能考虑让一部只有一个尚书。”
听到这话,刘宽忽的心中一动,道:“这两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陛下与其一部设多个尚书,倒不如将六部拆分一下。”
拆分六部?
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
朱标也是如此。
刘宽又道,“其实若大明接下来弘扬科学、发展科技,开启大航海,将很快迈入我们后世人所说的工业革命时期,随之进入工业时代。”
“而六部是农耕时期数个封建王朝所探索出的体制,并不太适合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朝廷各方面需要管控的事务将更加繁杂,所以,即便为了大明的快速发展做准备,也该拆分六部。”
“若六部变成八部、十部乃至十二部,一部尚书权力自然小了些,管理的事务也更少。”
“且在早期而言,对尚书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就降低了些。”
说到这里,刘宽停了下来,给老朱、小朱思考的时间。
他这番言论虽是大白话,可一则说的是后世普通话,二则用了不少新词,老朱、小朱肯定是做不到一听就懂的。
至少得消化、思考一会儿。
少顷,朱元璋问:“那依你之见,六部具体该拆分为几部,其职能又该如何划分?”
新的一周,第一更更早些。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另外说明下,文中猪脚是个后世普通人,业余的历史爱好者,对明初的一些事情主要通过网络小说、论坛等了解,所以所言未必一定正确(就和我们大多数喜欢历史小说的朋友一样)希望读者朋友们看的时候,能分清“主角所言”和“真实情况”,并和作者观点区分开来。】
【嗯,作者君其实就是个讲故事的,诸君也请当做一个纯粹的故事来看。】
【拜谢!】
第25章 大明竟是穷死的?!
刘宽略微沉吟,道:“微臣来自后世,对大明如今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若完全依照后世之制生搬硬套,肯定不行。”
听见这话,朱元璋点头。
他正想着,若刘宽一股脑的搬出后世之制,他必须谨慎取之,挑选适合大明的来用。
没想到刘宽已有这种认知这可不像刘宽这个年龄之人所能拥有的。
也不知是刘宽天赋异禀,还是受后世教育之益。
刘宽接着道:“不过,微臣倒是可以给出几点建议如户部,同时掌管天下户口、土地以及财税,不仅权利过大,事务也必然会越来越繁杂。”
“且先不说官员们能否办好事,单说户口、土地、财税之事,皆宜滋生贪腐,这便让户部极易养出国之蠹虫。”
“再则,财税于国家而言,重要性仅次于军队,陛下必须精细掌控才行。”
“说到这里,微臣倒是想起了一句后世人们评价大明灭亡缘由的话。”
朱元璋预感绝不是什么好话,但还是问:“什么话?”
朱标也露出了好奇神色。
刘宽想起那句话,差点没忍住笑了下,好在终究控制住了面部肌肉,没什么表情地道:“大明是穷死的。”
大明是穷死的?
大明竟是穷死的?!
就跟昨日在楼江门城楼上,听说“朱标是累死的”一般,此时“大明是穷死的”这句话,便仿佛遭遇一道霹雳,让朱元璋大脑一时空白。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户,从小就保守穷困之苦。
尤其是后来家乡接连遭受旱灾、蝗灾、瘟疫,前元朝廷不仅不赈济,反而加重了税赋。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没了活路,他父亲、长兄、母亲便都在瘟疫中先后去世。
因家中穷得一无所有,父母兄长连一张裹尸的草席都没有,只能以破衣裳勉强盖住尸体,向邻居刘继祖求来一块地将三人合葬了。
随后,他跟二哥为了活命,也只能各奔东西求生去。
他入了皇觉寺没多久,又因饥荒不得不外出云游化斋化斋是佛家的说法,实际就是讨饭。
当了好几年的讨饭和尚,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贫穷之苦。
后来因缘际会,他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大明,本以为能让老朱家从此再不受贫穷之困。
可如今刘宽竟说,大明是穷死的!
这让他如何能接受?
难不成他老朱家成了皇族都摆脱不掉“穷”字?
回过神后,朱元璋不由摇着头道:“不可能,咱大明怎么可能是穷死?绝不可能!”
相较于朱元璋,朱标要冷静不少,但同样难以接受这种说法。
他思索着道:“先秦之事不可考,至于秦,亡于暴政;两汉则因外戚、宦官为患而亡。”
“晋亡于皇室内斗;隋亦亡于暴政;唐则亡于藩镇。”
“宋先天不足,又过于抑制武将,故军事越来越弱,先后败于辽、夏、金,最后亡于蒙元。”
“纵观史书,凡我汉人大一统之王朝,亡国之因不一而足,却从未听说有穷困而亡的。刘公子方才所言会不会是后世人戏说?”
刘宽道,“看来殿下读了不少史书,方才评价历代亡国之因,虽不说全中,但也有一番道理。”
“其中皆二世而亡的秦、隋且不论,汉、晋、唐、宋亡国之因即便如殿下所说,可有一个相同的?”
“如此,大明为何不能开历代之先,成为因穷困而亡的朝代呢?”
听这话,朱标一时哑口无言。
朱元璋则彻底回过神来,直接问:“大明如何能穷死?”
刘宽道:“大明穷困而亡,既有天时地利之因,但主要根由还是出自陛下。”
“又怪咱?”朱元璋有点破防了,起身指着刘宽道:“小子,咱可不会让人乱扣屎盆子,今日你若不说出个所以然来,咱绝不轻饶你!”
如果是熟悉朱元璋的人,便知道,他这种语气表明并非真的生气,至少没有因怒气动杀机。
可刘宽对朱元璋脾气并没有那么了解啊。
见老朱生气,他还真有点怕。
毕竟他人在大明,而非后世老朱纵然舍不得杀他,打他几板子也会疼。
他当即解释道,“陛下,这是后世大伙儿讨论得出的,可不是我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