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00节

  说起来,这已是近半个月来老朱搞的第三次露布报捷了。

  据朱标所讲,因明军有千里镜相助,聚兵于湖广、四川边境后,很快就探查到了所需的敌情,于是在十一月初便对元梁王势力展开了进攻。

  大军一开入贵州,当地苗蛮土司大多望风而降,因此明军很快就攻克了普定、普安等要地,在云贵边界与元梁王大军展开一场大战。

  如今看来,这场大战明军如历史上一般获得了大胜。

  ‘不知老朱让亲军送去的虎蹲炮有没有赶上这场大战。’

  刘宽心中好奇,却并没有入宫询问。

  天黑了,朱蕙兰还等着他回府吃晚饭呢,白石河大战详情大可等明日再问。

  

  次日上午。

  刘宽正在科技司院处理公务、润色奏本,一宦官便带来了老朱口谕,传他进宫。

  他原以为老朱是想主动分享白石河大捷的详情,谁知却是另一件事。

  “大桥守卫将领急报,栏杆上发现疑似油漆剥落,一些原本就裸露在外的钢铁更是有锈蚀痕迹。此事可有什么说法?”

  刘宽听了微愣。

  随即才想起来,这大桥是要保养、维护的,就如铁路一般。

  只是他以前完全没接触过桥梁建筑方面的事,便一时忽略了。

  回过神,他便道:“这跨江大桥虽是以钢铁、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筑,却也如木制的宫殿般,需要定期保养、维护。”

  朱元璋听了也没怪刘宽为何不早说,直问:“你可知如何保养、维护?”

  “微臣之前并未接触过这方面的事,只能先去大桥上查看一番,再思虑此事。”

  朱元璋点头,“那便速去咱大明目前可就这一座跨江大桥,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建造之能。”

  “若有可能,定要保养好这座大桥,别让它早早朽坏掉了。”

  “微臣明白。”

  刘宽说着,便要告辞。

  却听老朱又嘱咐道:“注意安全咱还是那句话,你的安危最重要。”

  刘宽又感动了一下下,点头应是,退离出宫。

  第二更。

  晚安~

第117章 欲开科举,大案牍术

  刘宽回到科技司院,先将事情跟苏铨说了。

  苏铨听了忧虑地问:“刘副郎真不知如何保养那大桥?”

  刘宽苦笑,“真不知道要不然怎么说得去大桥上查看,再根据咱大明的情况制定呢。”

  苏铨又问:“这种由钢铁与混凝土铸造的大桥,一般能用多少年?”

  “这个我也不清楚但我知道,外面这座跨江大桥已经用了一个甲子有余,但前几年曾全面翻修过一次。”

  “正常情况下,保养维护得当,再用个三四十年不成问题。”

  “大明虽既无人懂得全套保养、维修技术,也缺乏一些必要的材料;可大明这边对大桥的使用强度却很低。”

  “因此,这大桥具体能用多少年,我也估摸不准。”

  刘宽说着便要离去。

  苏铨道,“我还是跟你一起去吧。”

  刘宽摇头,“苏郎中走了,若动力研究组那边再出了事故该怎么办?”

  说完,转身大步出门。

  出了司院,刘宽便吩咐阿虎回府去给他取一身方便活动的衣服。

  他则乘坐马车,由王广岳等人护卫着,直接前往跨江大桥。

  约莫半个小时后,刘宽的马车停在了南桥头堡前。

  刘宽从车上下来,看了那两座雕像几眼,便径直走向一侧人行道,由人行道往桥中间走。

  其实刘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这桥上一次,只不过很少去注意某些细节。

  这大约是穿越前养成的习惯公路、大桥、高楼大厦、各种车辆等现代基础设施,对后世人而言都是习以为常的存在。

  即便每日生活都要依赖其中某样设施所带来的便利,也很少有人去注意设施的细小变化,更极少思考保养、维护之事。

  只有等到多年后,尤其是去了外地数年再回来,才会陡然察觉,某座在印象中才修建没多久的路、桥、广场、体育馆等设施,就仿佛存放不当的老照片,已然褪去崭新的颜色,变得破旧。

  此时,刘宽细看去,便发现大桥栏杆确实有些油漆、镀层剥落,尤其是往下靠近桥面的地方。

  其中一些剥落较早处,暴露在空气中的钢铁也确实出现了锈迹。

  走到了大桥中段,刘宽才停下脚步。

  他觉得或许是大桥每年都有例行保养维护的缘故,如今剥落的镀层、油漆相较于整座大桥而言,面积还极小。

  至于如何解决重新镀锌是不用想了,只能用油漆修补。

  当然,在修补之前肯定得处理上面的铁锈。

  至于更多保养之法,刘宽暂时没想到。

  他觉得,回头可以在科技司院,乃至工部召开一次会议,集思广益。

  往回走时,刘宽又查看了桥面。

  大桥每日都有打扫卫生,而且是比较仔细用心的那种,再加上游客行为也会被严格限制,所以卫生情况一直不错,排水系统也没出现任何问题。

  接着,刘宽又乘坐马车,去到铁路与公路错开处,到铁路桥上查看。

  果然发现这边钢铁上的油漆也有一些剥落的,但整体状况还行

  隔日。

  刘宽来到奉先殿,向老朱递交了一份奏本只是先给老朱看,回头还是要送往内阁走流程的。

  朱元璋一看,只见奏本封面写着《关于大桥、铁路的保养维护办法(试行)》,和刘宽以往几分奏章名字一样,朴实无华。

  这很对他的胃口。

  当下翻阅起来。

  不一会儿,他便看完,道:“除锈、刷油漆、桥梁关键处包裹油布,除了这些就没别的了?”

  刘宽道:“微臣与工部同僚们讨论过,目前能做的只有这些。”

  朱元璋道,“每隔三个月例行检查、保养一次,会不会太久?改成一月一次可否更好些?”

  刘宽微微愕然,随即便道:“陛下若不怕靡费物资钱粮,一月一次自然更好。不过,根据微臣等估算,三月一次差不多就足够了。”

  朱元璋道:“差不多那就是还不够这跨江大桥之重要咱就不必再讲了,为了让它多用一些年头,靡费些物资钱粮不算什么。”

  刘宽没说什么,心里则道:你是皇帝,你说得算。

  朱元璋则又道:“你这奏本中说,保养得当,大桥约莫可再用个三四十年,这哪儿够?”

  “三四十年,怕是咱大明还是不具备建造这种跨江大桥的能力吧?”

  刘宽想了想,道:“建造这种超大型桥梁建筑,不仅需要一些先进材料及建筑工艺,还需要一些大型机械。”

  “前者还好说些,但大型机械这方面,三四十年后造出来的可能性也极小。”

  朱元璋略沉吟了下,随即手指敲着御案道:“看来还是得尽快发展科学、科技咱计划明年重开科举,并将数学列为必考科目之一。”

  “同时设立以‘自然科学’、‘百工技艺’为内容的选考题,挑选可用于发展科学、科技的专才。你以为如何?”

  刘宽听了倒也不算太惊讶。

  如今他比在后世时更加了解老朱,知道老朱一旦认准了某事,便会雷厉风行,乃至对朝堂制度的改革都称得上大刀阔斧。

  当然,老朱绝非一味莽,而是粗中有细,甚至计较深远。

  想到这里,刘宽便拱手道:“陛下圣明,数学用途广泛,后世更是以之为治国要术,理应列为科举必考科目。”

  “至于自然科学、百工技艺,如今读书人中涉及这类知识的怕是很少,也只能列为选考题,挑选专才了。”

  朱元璋听了却颇感兴趣地问:“数学如何会成为后世的治国要术?”

  听老朱询问,刘宽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但这两样很难跟老朱解释清楚,且解释的意义不大。

  想了想,他道:“陛下,其实历朝历代都将数学当做了一种重要的治国工具,只不过没有明确并重视起来而已。”

  “比如将帅打仗需了解兵马钱粮之数,且需知道多少兵马在某种情况下会消耗多少钱粮。”

  “又比如说税收多少人口、多少土地一年能有多少产出,朝廷应收取多少税赋合适。”

  “再如建造宫殿、修筑河堤、赈济灾民、制定与发放俸禄,等等方面,皆依赖数学。”

  “正因为数学在这些事情中的应用太过常见,且目前涉及的问题又相对浅显,才被历朝历代所忽视。”

  “微臣听闻,历代治国多是外儒内法,依臣之见,却应该是儒法数并列才对。”

  朱元璋听了先是若有所思,随即一笑道,“你倒是将这数学之道捧得极高。”

  刘宽见老朱似乎并未因他的一番话更加重视数学,不禁心中一动,道:“陛下可知盛唐时长安有多少人口?”

  朱元璋道:“据诸多史书记载,应有百万之众这并不算什么,咱的京师如今也有七八十万人,想必数十年后,人口也能上百万。”

  刘宽一笑道,“陛下圣明,历史上京师即便后来成了南京,也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加起来约莫以后一百二三十万。”

  “彼时,北京为大明首都两百年,人口却也不曾过百万。”

  “不过南京人口虽众,与盛唐长安相比却不算什么了据后世考证,盛唐长安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加起来有二百二三十万,几乎是京师后来人口的两倍!”

  以老朱的城府,听到这里也不禁吃惊。

  大明立国十几年,京师人口每年都以好几万的数量在增长,他已然体会到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有多难。

  于是不解地问:“两百多万人口,那大唐时如何保证都城安稳的?这么多人,一旦产生民乱,如何控制得了?”

  刘宽道:“自然是依赖数学陛下莫要忘了,唐代科举可是有明算一科的。”

  “数学在大唐治理国家方面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多,微臣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说一个后世颇为出名的例子大案牍术。”

  “大案牍术?”

  刘宽知道,大案牍术不过是后世人根据大数据想象编造的,却不防此时拿来震撼下老朱,让数学在其心中地位更上一层。

  他道:“据说玄宗时,唐朝为保证都城稳定及安全,设立了靖安司配合不良人监察城中诸事,并迅速办理各类案件。”

  “为了足够高效,便将长安城所有人,以及所有商铺、作坊、民居等所在的资料,乃至各类就进出城的物资情况,都按规制编写成一份份案牍送往靖安司,再按照一定规律存于该司的案牍库中。”

  “又挑选记忆能力强、数学好的官吏,专门负责管理及查阅案牍。”

  “譬如某坊突发命案,哪怕死者只是寻常百姓,只要将地点、涉事人员汇报到靖安司,便可通过调阅相关案牍,迅速破案!”

首节上一节10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