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8节

第15章 同生共死

  且说,一开始,朱慈面对乱兵,确实心中恍惚,完完全全就是把他们当成了不可调和的敌人。但听完常登贵的话之后,他立马就醒悟了。

  如果李建泰这个督师靠谱,真的有领军的能力,这些京营将士能沦落至此吗?如果他们不是还心向大明,至少是不愿意从贼,早就去北京或者天津投诚大顺了。

  要知道,身处乱局之中的普通人,其实是看不清楚天下大势的,绝大部分都是随波逐流。

  而生来就被灌输的忠君思想,仍旧在这个时代的普罗大众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部分京营将士,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是绝对不愿意投贼降顺的。

  至于南下的途中劫杀商队,对于此时的明军来说,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这就是明末的现实!

  所以,想明白了这关键的几点之后,朱慈当即便转变了策略。

  他可是大明的皇太子,很快就是大明的皇帝了,手下还有二十四个战力强悍的精锐甲兵,想要招揽几十个溃兵,特别是这些溃兵,还有他急需的马,无论如何都是可以一试的。

  如果他选择放弃手下这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一路追随的护卫,独自逃跑,到时候再被抓回来,那时候才是真的毫无还手之力。

  作为大明朝廷当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如今既拥有着武力反击的能力,又可以用江南财富许诺,那何必自毁长城?

  而如果能收编这几十名有马的精锐京营,至少可以确保他在面临顺军地方部队围堵的时候,有全身而退的实力。

  换言之,若是一切顺利,只需要几刻钟的时间,就能转危为安了,而不是生死相搏,求一线生机。

  不过,在试探出这些溃兵对大明的忠心之前,朱慈还不能直接暴露自己太子的身份,不然就很有可能自投罗网了。

  李邦华曾经是大明的兵部尚书,还主持过崇祯初年的京营改革,大大提升了京营的基层士兵,特别是那些精锐老兵的待遇,他的声望是足够的。

  朱慈也正是考虑到这点,所以才决定将李邦华派出,现在除了他以外,唯一还有可能镇得住这些乱兵的,就是这个前兵部尚书了。

  至于常登贵,个人勇武确实强悍,但是资历太浅,一个小小的京营百总,如今手上的兵又没有对面的多,凭什么压得住这股乱兵?

  而周世显,锦衣卫百户,驸马都尉的头衔,在溃兵之中,可没有什么威慑力。

  事情紧急,朱慈简单说明了自己的考虑,李邦华听后,完全没有任何畏惧之心,当即又拱手抱拳应了下来,一脸决然道:

  “殿下放心,老臣当初执掌京营的时候,革除弊政,落实粮饷,不曾有失公允,在将士之中,也是有些人心的,今天便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绝对不会让他们乱来。”

  “只要咱们一会足够强势,他们便不敢贸然出手,等找到机会和谈,本宫亲自陪您去,他们绝对不能轻易动您一根毫毛。”

  朱慈微微皱眉,紧接着又扭头看向林昌峰兄弟俩道:

  “若是他们对大明还有忠心,必然不会为难孟翁,事情便可以谈,但若是已经毫无忠心可言,那你们两个就立刻出手,直接斩首对方领头的军官。”

  “喏!”林昌峰兄弟俩眉头都没眨一下,便立刻接下了任务。

  “殿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啊!”

  李邦华听罢,心中猛然一惊,他震撼于朱慈的胆识之余,却是当即反对道:

  “老臣既去,事情很快便能见分晓,殿下千万不可再以身犯险了,那些乱兵说不得会做出什么事来,若是伤着殿下,老臣如何对得住陛下,对得住大明的江山社稷?”

  但朱慈却是直接摇头道:

  “局势崩坏至此,哪里还有什么千万不可的?我是大明的皇太子,就算战死沙场,也绝对不做苟且偷生之事,本宫和一路追随,出生入死的诸将士,本就应该同生共死。”

  要知道,李邦华虽然德高望重,但在这乱世,如果遇上了硬茬,份量还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是他这个皇太子亲自出马,对方或许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毕竟,这个时代的纲常法纪,早就根植人心,皇太子的身份虽然不能百分百有效,但一定比李邦华这个前兵部尚书有用。

  李邦华的作用,主要是在不刺激那些乱兵的前提下,试探出他们的忠心。如此一来,朱慈才好决定是不是要亮明身份。

  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作为这支护卫小队的实际统帅,必须要拿出气魄来,不然如何能让这些将士为自己效死,杀出一条血路?

  朱慈不是冲动的人,更不是缺乏勇气和魄力的人,曾经的军旅生涯早已经将他的勇气,魄力和耐性都磨砺出来了。

  “殿下.”

  李邦华原本还想再劝,但话到嘴边,却是无奈地叹了口气,朱慈说的没错,局势崩坏至此,哪里还有什么千万不可?

  而周世显,常登贵,林昌峰,林昌平几人,早就被朱慈说服了。或者说,朱慈这几日来的表现,早已经在他们心中确立了不可撼动的威信,他们相信眼前这个年轻的太子。

  两人说话间,常登贵和周世显手下的士兵全都已经披好两层甲,在朱慈四周摆开了阵势,而四面合围的京营溃兵,也已经来到了距离他们两百多步之外的地方,

  不过,这些乱兵并没有直接发起进攻,而是缓缓停下来整理了一下队伍。几个全副武装,头领摸样的军官,正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什么。

  他们虽然占着兵力优势,但除了马多之外,武器装备其实不如朱慈麾下的护卫,特别是做不到一人双甲,自然不敢轻易搏命。

  这一点,完全在朱慈了预料之内,剩下的就看对面的胆识,以及他们的应对了。

  “好了,孟翁,时间紧迫,多说无益,按本宫的命令来。”朱慈厉声肃目,不怒自威:

  “一会本宫扮成五军营的百总,和林昌峰,林昌平同你一起过去。本宫倒要看看,他们有多大的胆子!”

  “微臣遵命!”李邦华闻言,当即拱手拢袖,弓腰以对。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如此胆识气魄,如此少年英豪,居然是大明的皇太子!

  活了七十年,宦海沉浮几十载,可以说是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的李邦华,在满朝文武,衮衮诸公中,都可称之为“忠烈”的李邦华,却第一次不知道自己是该欢喜,还是该悲叹。

  一方面,有如此英明神武之主,大明终于是有救了!

  可另一方面,想到如今的局势和自己的一大把年纪,他又不由得生出几分悲凉来。

  若是此君早生二十载,这天下间的宵小如何猖獗至此?东虏又怎会肆虐辽东数十年?千百万黎民又如何艰难困顿,流离失所?

  若是自己晚生二十载,又如何不能辅佐明君,征战沙场,封狼居胥,恢复先祖荣光,教那胡马不敢度燕山?

  可惜啊!

  很快,朱慈便披上两层甲胄,手中也换上了一柄打造精良的厚背戚刀,看着对面迟迟没有行动,他随即示意常登贵派人前去交涉。

  而不出他所料,对面在听到这是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代天子南下巡视的队伍之后,几个领头军官之间,当即就出现了分歧。他们在表明自己是三千营的兵马之后,还主动提出了要见一见李邦华。

第16章 走投无路

  朱慈如今化身成了京营军官,站在李邦华的身后,同行的还有林昌峰两兄弟,以及他的另外两个亲卫。

  而他们的对面,过来了两个前三千营的军官,同样带着四个全副武装的心腹,领头的那个军官一开始并没有通报姓名,朱慈看着他的样子,只觉得比常登贵还要威猛,气势上也完全不逊色,那个体型就连林昌平这个已经高大得像铁塔一般的壮汉,都比不了。

  双方都十分谨慎,相互间保持着七八步的距离,而身后六十步左右,则是各自的兵马。

  常登贵看着对面过来的军官,只觉得身影有些眼熟,但那么远的距离,对方又全身披甲,脸上还带着牛皮面罩,他根本看不清到底是谁。

  朱慈留在他后面,主要是考虑到周世显没有指挥骑兵作战的能力,更没有应对战场突发意外的经验,关键时候无法兜底。

  而林昌峰虽然勇猛,但还没有在队伍中建立威望,危急关头,指挥不动那些京营将士,这对于朱慈来说,将会是致命的。

  周世显看着前方已经开始攀谈的几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手中紧紧握着长枪,不时有些抖动,随着天色渐渐开始变暗,他心中也愈发紧张起来。

  那个领头的三千营军官认真端详了好一会李邦华,最终还是没能认出来,他上一次见这位前兵部尚书,如今的御史老爷,已经是十四年前了。

  “总宪,您说您是奉旨南下的,可有圣旨给小的看一看?”

  “你在三千营里,是什么官?”李邦华冷哼一声,丝毫没有一点客气,甚至脸上已经带着些许怒意。

  “刚刚小的应该已经说过了。”那个军官拱手抱拳又道,但却没有再重复一遍。

  “既然你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为何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李邦华眯了眯眼,为官多年的气势根本不需要多余语句反而不通顺表现,直接就出来了。

  “一个小小的三千营百总,永定河里的红毛王八都比你这种人多,居然还敢想看圣旨?真当老夫糊涂了?”

  此话一出,领头那个军官带来的心腹甲兵中,当即就有一人被激怒,想要上前,但刚刚迈步,就被一条粗壮的手臂直接拦了下来。

  然后,那个军官点了点头,对着李邦华再次拱手抱拳道:“小的只是担心有人趁着国难,想要冒充总宪,坏了老爷您的名声,还请您明察。”

  他看着李邦华背后的五人,又看了看六七十步之外,那二十个披坚执锐的甲兵,哪里还能不知道这是块硬骨头,如果贸然爆发冲突,他是讨不到便宜的。

  至于李邦华说的那些话,无论是奉旨南下,还是途中遇到了闯逆,他都没有全信,只是确定了是对方之后,心里有些失落。

  毕竟,李邦华廉洁奉公的名声,那是内外皆知的,他们这一次恐怕是劫不到什么财货了。

  “你带着这些兵马在此地游走,也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北面到处都是闯贼,周边又凋敝破败严重,不如跟着老夫南下,到了南京,老夫再给你们安排职务,南京京营,此前也是老夫在管。”

  李邦华出言试探道,他现在已经察觉到了对方敌意不大,可对方身旁的另外一个军官,似乎就有别的想法了,眼神一直飘忽不定,在观察自己这边。

  “如今的局势,老夫也不瞒你们,京城已经被闯逆拿下,万岁爷在天津登船,走海路去了南京,老夫就是诱敌的那一路,到了南京之后,必定是重重有赏的。”

  有些消息是瞒不住的,但很多消息,却又是无法核实的,李邦华必须先取得他们的信任,然后再要给他们一个希望,才有可能让这伙溃兵中忠心大明的那些人占据主导。

  “京城果然被闯贼攻破了!”领头的那个军官吸了一口气,眼神凝重,似乎在思考什么。

  与此同时,他身旁的另外一个军官却是蠢蠢欲动,踮起脚尖凑在他的耳边,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朱慈仔细观察着他们,同时也在考虑自己是不是要出马,以及什么时候出马。

  要知道,维系李邦华这个御史声威的,是朝廷体制,而支撑他这个太子声威的,同样也是朝廷体制。

  这也就是朱慈不肯自己突围的根本原因了朝廷体制表面上靠的是法统纲常,但实质上,是由暴力维持的。

  如果他失去了身边的护卫,失去了暴力手段,那他就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而已,在这个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的环境中,只能坐以待毙。

  “若是你们不愿意南下,老夫也不强求,让出一条路。否则,老夫可就不客气了。”李邦华态度忽然变得强硬起来,他从对方的犹豫中,看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机会,但前提是自己的声势必须要足,要唬得住人。

  “呵,让出一条路?都走投无路了,还敢在老子面前横!”

  刚刚还在窃窃私语的另外一个军官忽然冷笑一声,然后又挣脱了那个领头军官的阻止,直接朝着身后挥了挥手。后方立即就有十几个骑兵翻身下马,接着取下马背上的步弓,列阵张弓搭箭起来,一副要火并的样子,这些很明显就是他的心腹兵马了。

  这支京营溃兵,只是有一个暂时的领头人罢了,但绝对不是完全由那个领头军官控制的,除非这些兵马大部分都是他的部下。

  但一个小小的百总,怎么可能在大军溃散的时候,把自己的兵马全部带出?

  况且,一个百总麾下,也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京营各部的缺额,早就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了。

  与此同时,常登贵见状,也立马就做出了反应,前排的八名骑兵取出带着破甲锥的重箭,直接在马背上张弓搭箭,但这又引发了四面其他京营溃兵的反应,双方都毫不相让,眨眼间就演变成了全面对峙。

  那个军官看着眼前剑拔弩张的局势,好像觉得自己优势很大,当即上前了两步,对着李邦华得意道:

  “总宪,对不住了,今天你的这些兵可以走,但是你必须留下,兄弟们不傻,不会信你的鬼话,千里迢迢南下,到时候恐怕还是欠饷,甚至都不一定能活着到南京。

  你清高,身上没有银子没关系,老子把你绑了,交给闯王,高官厚禄,绝对是少不了的,兄弟们自然也能有着落。”

  朱慈闻言,心中也不由得一紧,紧接着目光便转向了另外一边,那个态度和善的领头军官身上,结果却发现对方居然也在看着自己,而且是死死盯着。

第17章 太子的气势

  天色越来越暗,远处的落日已经开始沉入地平线,而剑拔弩张的两方人马,此时都非常紧张。

  这些都是京营的老兵了,那么多年来,打过的仗并不少,他们心里其实都很清楚,如果就这么直接硬拼,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谁都讨不到便宜。

  朱慈对于这些溃兵军心不稳,内部有分歧,并不觉得奇怪。

  相反,这些情况基本上都在他的预料之内,只是分歧的大小,以及他能不能将之合理利用,转危为安,同时收服这支兵马,护卫自己南下,就是真正的问题了。

  不过,那个领头的三千营军官为什么会在这种时候,死死盯着自己,就是朱慈始料未及的了。

  “难道他看出了什么?”

  朱慈心中一顿,但目光却没有丝毫躲闪,反而是愈发尖锐威严起来。

  而在他咄咄逼人的目光下,那个身型高大,气势威猛的领头军官,很快就缓缓别过了脸,朝着身前还在喋喋不休的另外那名军官看去,直接破口大骂道:

  “李老二,你自个要寻死,别把老子也拉上,这是天家御史,岂是你我可以冒犯的?”

  “陈福,你什么意思?”

  那个被突然训斥的军官闻言,一脸诧异地扭头看向了怒气冲冲的陈福,都打算劫个达官贵人发财了,还在乎什么天家御史?

  而且,他原本就不是陈福的手下,只不过在三千营中,威望不如对方,实力也差了一截,所以才一直忍让,如今被劈头盖脸一顿骂,心中愈发不服。

  “之前我可是一直都听你的,带着兄弟们跟你南下,晃悠了那么些天,结果呢?口粮都只剩下两三日了,南下也不成。

首节上一节8/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