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34节

  当洪军大部进入河谷,洪旭瞄准的最佳时机终于来到了。他深吸一口气,挥手示意,身边的旗手迅速得令,开始猛然摇动手中的旗帜。

  随着一声轰隆的炮响,山坡之上顿时旌旗飘扬,震耳欲聋的喊杀声随即响彻四野。洪军那股强大的冲击力,犹如潮水般自山坡上涌来,迅速朝着郑军阵地扑去。

  郑鸿逵的兵马显然早有准备,虽然洪军的攻击来得迅猛,但郑鸿逵部并未被吓倒,阻击的兵力早已严阵以待。

  但即便如此,局势仍然相当严峻。此地的地形复杂,狭窄的河谷使得军阵拉得很长,兵力分布疏散,若遭遇敌军的猛烈冲击,恐怕难以有效抵挡。

  郑鸿逵心中清楚,虽然自己的兵力强大,但在这种狭小的地形中,部队的机动性和协同作战的能力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383章 骑兵出现

  而且,由于洪旭大军采取的是骑兵主攻战术,一旦骑兵突破了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避免正面交锋的直接损失,郑鸿逵决定不在此地硬抗,而是选择拖延战机,争取更多的拖延,等待李霄林的增援部队赶到。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鸿逵迅速指挥前锋迎敌而上,依靠先锋骑兵的机动性,牵制住洪军的前锋。与此同时,他命令部将领百余名骑兵上前助战,进一步阻碍洪军的推进。

  郑鸿逵明白,这一战虽然艰难,但并非无法逆转的局面,只要能够为即将赶来的李霄林的援军争取足够的时间,局势便能迎来转机。为了进一步拖延时间,他甚至将身边的三十多个家丁骑兵也派出,指挥他们分散向洪军两翼发起袭扰。

  如此一来,洪军的兵力分散,进攻的速度自然会受到制约。

  与此同时,郑鸿逵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一面维持阵型,一面缓缓向东撤退,诱使洪旭派出兵力进行截击。若能够成功引诱洪军的主力出击,他就能以更加有利的局势迎接李霄林的援军。

  然而,这一切并不如郑鸿逵所愿。洪旭的战术同样缜密,他不仅料定郑鸿逵会采取这种撤退策略,而且早已在河谷的东侧布下了迂回包抄的部队,准备在敌人最为薄弱的时刻,一举包围并歼灭其残兵败将。

  洪军的兵力虽然不如郑鸿逵的强大,但在这片狭窄的河谷中,洪军的骑兵灵活机动,完全能够利用地形的优势,迫使郑鸿逵陷入被动。即便洪旭麾下的兵力远不如郑军强大,但此地的局势使得郑军的优势并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不过,郑鸿逵手中还有几千“肉盾”这些将士大多来自民众,战斗力虽不强,但却足以消耗洪军的兵力,并为真正的主力部队创造机会。

  山坡上的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郑鸿逵的目光始终望向那条通向东面的旷阔河谷地,期望早点看到李霄林的援军抵达,彻底改变这场战争的走向。

  与此同时,李霄林的部队也在加速行进。尽管他们已经成功赶走了洪旭的哨骑,但两军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李霄林的兵马尚未完全接近。

  如果此时郑鸿逵的主力无法抵挡洪旭的攻势,整个局面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局面。

  “若能拖延片刻,便能翻盘。”郑鸿逵额头上的冷汗悄然滑下。

  郑鸿逵的家丁兵力素以精锐闻名,这些身经百战的战士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早有准备。在接到军官们的命令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战斗之中。

  此时,前锋的百余战兵已紧紧跟随其后,二者一合力,利用精准的箭矢齐射,迅速打断了洪旭部队原本气吞万里的进攻势头。

  洪旭的伏兵尚未完全成型,缺乏铁甲护卫的民兵在箭雨的洗礼下纷纷倒下,惨叫声震耳欲聋。这些地方的民兵,刚开始时还抱有一线希望,显得有些士气。

  但一旦遭遇反击,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当死伤数十人后,他们的阵脚开始松动,士气暴跌。如果不是洪旭亲自压阵,带着他的精锐“老本兵”紧随其后,这群缺乏作战经验的民兵恐怕早已溃败。

  这一战再次证明了一个铁的事实这种临时拉来的、缺乏训练的部队,根本无法在真正的战场上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敌军精锐的压制下,他们的虚弱和不堪一击暴露无遗。尽管这些民兵充当了洪旭军的“肉盾”,减轻了精锐士兵的损失,但他们根本无法支撑起整个战局的稳定。

  洪旭深知,他的“老本兵”,虽说身经百战,装备精良,但并非万能。在面对郑鸿逵那支强大并且训练有素的部队时,老兵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和郑军对抗的过程中,洪军的阻击兵马渐渐感到疲惫,随着伤亡的增加和兵力的劣势,他们的战斗力逐步下降,局势开始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最终,尽管双方进行激烈的对抗,洪军的阻击兵马依然无法有效阻挡郑鸿逵的主力,他们只能边战边退,试图保住自己的队形。

  此时,洪旭并未急于下定论,他深知,若能够继续打压郑鸿逵的主力,逼迫其退至更为不利的地形,那么自己便能在后续战斗中占据更大优势。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他决定继续观察和等待,试图从这场战斗中找出突破口。

  经过了近两刻钟的激烈交战,郑鸿逵的部队终于开始显现出疲态,开始向东面宽阔的河谷平地上撤退。洪旭眼见局势有了转机,心中暗暗庆幸自己的伏击计划似乎要得手。

  然而,郑鸿逵的反应也非他所预料的那般迟钝。洪旭带着自己的一支伏击兵马,原本准备在敌人退至不利地形时发起攻击,然而他很快发现,郑鸿逵的主力似乎并不急于撤离,而是刻意在后方调整阵型,似乎在等待某个时机。

  洪旭终于意识到,自己或许过早地做出了判断,过于急于出击,导致战局尚未完全明了便轻举妄动。

  因此,洪旭决定再次等待,观察郑鸿逵接下来的动作,他命令自己的部队稍作整理,保持警惕,并放缓推进的速度。

  正当此时,郑鸿逵的主力已经成功从狭窄的河谷区域撤退,进入了东面更为开阔的平地洪旭目光一凝,如果再继续拖延,自己的伏兵就可能错失最佳时机。就在他准备调动伏兵的同时,另一支洪军的迂回部队悄然从山谷侧后方悄然逼近。

  洪旭的陷阱似乎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但郑鸿逵此时反应也极为迅速,知悉敌人意图后,他果断下令保持阵型不变,一方面防备敌人的突袭,另一方面逐步退向平地,缓解前线的压力。

  这一举动让洪旭措手不及,不仅如此,郑鸿逵还刻意挑选了一个能够有效拖延时间的地点,使得洪旭原本的伏击兵力不得不重新调整位置。

  当洪旭的伏兵终于准备好发起攻击时,郑鸿逵的撤退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在他预设的战术下,洪军的阻击兵马也开始逐渐撤退,试图重新编排阵型,以应对接下来的激烈战斗。

  不过,洪旭并未因郑鸿逵的撤退而放松警惕,他立刻下令,要求自己的伏击部队加快速度,准备迎头痛击。他的目标是迅速逼迫郑鸿逵的部队作出决断,迫使其进入更为不利的局面。

  这支伏击兵马在看到郑鸿逵撤离的时机后,毫不犹豫地展开冲锋,咆哮声如雷贯耳,带着强烈的冲击力扑向了正在缓慢撤退的郑军。洪旭眼看形势逐渐有利,指挥着自己的主力继续向前推进。

  面对突然袭来的敌人,郑鸿逵的部队虽然极力抵抗,但由于两军兵力悬殊,战况依然异常惨烈。当洪旭的第二波伏兵从河谷南面的缓坡上冲杀而下时,整个战场几乎变成了一个混乱的战场。

  洪旭的士兵一波接一波涌上,形成了“漫山遍野”的局面,气势汹汹,给郑鸿逵的部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面对这一场几乎没有退路的战斗,郑鸿逵知道,自己的部队要么能成功突围,要么就将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

  他的心跳愈加剧烈,但冷静的思维依然未曾放松,他在等待李霄林的大军。洪旭的军队在与郑鸿逵的对抗中,原本就处于优势的局面,当他们后方阵营的旗帜飘扬起来时,所有的士兵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瞬间士气大振。

  洪军的“迂回包抄”成功地冲击了郑军的前线,瞬间让洪军的兵力看起来似乎占据了上风。特别是在那些训练不足、只会掩护身后的流民兵的加入下,洪旭的阵营看似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但事实上,虽然洪旭的军队在纸面上占据了兵力上的上风,但大多流民兵的战斗力与训练差距,注定了这场战斗的结局不会如此简单。

  与之相对的,郑鸿逵虽然阵中将士的作战能力普遍强于洪旭的流民兵,甚至拥有更强的步兵和骑兵力量,但想要轻易撕开洪旭的防线,还是需要合适的战机。

  而此时,双方正处于激烈的攻防中,战局尚未决定,整个河谷中充斥着杀戮的气息,尸体开始堆积在两军阵前,血腥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洪旭军的迂回兵马从山坡上源源不断地冲下来,随着每一波攻击的展开,他们迅速调整阵型,试图用更密集的战线压制郑军。

  但这些临时征召的流民兵在军阵冲锋时显得非常混乱,尤其是在山脚下,几乎每次冲锋都会伴随着士兵间的踩踏,甚至有些流民兵完全失去指挥,纷纷向四面八方溃散。然而,这样的混乱并未动摇洪军的信心,毕竟,在他们看来,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吴耀和梁超在这时察觉到,洪军的阵型在连续的冲锋中已经出现了不小的漏洞,特别是那些缺乏经验的兵力正暴露出指挥和协调上的巨大问题。借着这个机会,二人悄然带领麾下的数十名骑兵,从洪军的侧翼悄然绕出。

  这个位置的选择,不仅能有效避免与“野战军”正面交锋,还能为日后与洪旭的主力军接应争取更多时间。

  “胜利已近。”吴耀心中不禁暗自感叹,他瞥了一眼前方的战场。

  洪旭正骑在马上,旗帜已经悄然从河谷深处升起,十几个亲兵紧随其后,威风凛凛。

  然而,正当吴耀和梁超的队伍准备向东南方向进军,与洪旭会合之际,河谷的另一边,却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几乎是在瞬间,整个战场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压迫,冲天的尘土中,一支严阵以待、气吞山河的军队从另一侧猛然杀出。

  这支军队的阵形稳如磐石,步兵手持盾牌,枪兵列阵,宛如一道钢铁长城向洪旭的军队迎面而来。

  “怎么回事?”洪旭的眼睛猛地睁大,看到的这一切几乎让他无法相信。

  李霄林骑马迎阵,身边的“野战军”迅速汇集在一起,在鼓号的指挥下如猛兽般展开冲击。六个局的士兵快速铺开,形成了宽阔的正面战线。那一列列步兵,盾牌高举,长枪如林,齐整的步伐与步枪的铁齿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几乎挡住了整个河谷的平地。

  李霄林身穿精锐战甲,气吞万里如山一般威压而来,他的军队如同一道无坚不摧的钢铁长矛,目标直指洪旭的侧翼。

  “阵型!列阵!”洪旭的脸色骤变,他意识到,自己的计划似乎被打破了。

  李霄林的军队显然不是洪军原本的预期对手,阵形整齐、气势磅礴,完全不同于洪旭所遇到的任何敌人。两军的距离已经非常接近,李霄林的步兵迅速开始推进,黑盔红缨的军队如潮水般扑来,几乎将洪旭的军阵完全覆盖。

  李霄林的军队并非单纯的步兵和骑兵的简单组合,而是一支经过长期训练、纪律严明的精锐部队。尤其是他的两列刀盾手,威力之强几乎没有任何人能挡得住。

  刀盾手排列成两列,盾牌密集得如同铜墙铁壁,而刀锋则锋利无比,整齐的阵型与攻击的步伐让洪旭军的兵力显得异常脆弱。紧随其后的是四个长枪兵的排列,这些士兵站得笔直,长枪高扬,锐不可挡。

  李霄林并没有急于发动全面进攻,而是凭借着强大的阵型压制洪旭军的动能,迅速地将洪军的侧翼包围起来。

  洪军原本意图迂回包抄的战略,此刻变得岌岌可危,面对如此强大的抵抗,洪旭的军队的反应迟缓,许多士兵已经陷入了恐慌。

  “快!迎击!退后!不要慌!”洪旭急得双眼发红,但很快便发现,自己的命令似乎并未能有效组织起兵力进行反击。

  在这片广阔的河谷中,李霄林的军阵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空隙,而洪旭的军队却在错乱的指挥和阵型的混乱中显得愈加脆弱。

  李霄林身旁的亲卫队已经冲破了洪军的第一道防线,他的目光锐利如剑,迅速判断出洪旭军阵中的破绽,随即下令增加压制力。他的“野战军”全力前推,剑与枪的碰撞声回响在河谷中,洪旭军的阵线瞬间开始崩溃。

第384章 击溃

  洪旭最初的胜利幻象随即被现实无情撕碎,战局急转直下,危机四伏。

  而此时的李霄林,正带领他的军队一步步压缩洪军的生存空间。

  要知道,洪旭军中充斥着大量刚刚征召的流民,他们在面对逆境时常常会立即崩溃、溃不成军,但李霄林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决定将自己军中为数不多的哨骑兵派遣至两翼。

  这是为了通过快速的袭击扰乱洪军军心,借此制造混乱,打乱敌军阵脚。

  李霄林明白,虽然洪军的主力并不强大,但一旦给敌人留下喘息的机会,他们便有可能反扑,带来更大的损失。

  他很清楚,行军打仗最怕的就是疏忽大意,尤其是轻敌冒进,这种一时的轻视往往会导致大军的覆灭。

  因此,尽管局势看似可控,他依旧保持高度警觉,每一步都步步为营。

  与此同时,吴耀和梁超带着他们的麾下部队,已悄然潜伏在洪军的内侧,他们特意选择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位置,卡在洪军阵中的中间。

  吴耀和梁超两人心中清楚,眼下的洪军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兵力分散,士气低落,而他们的任务便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寻找机会破坏阵形,扩大混乱。

  两人所带的部队并非精锐且都是洪军,他们的目标也并不是与洪军进行正面交锋,而是通过扰乱敌阵,扰乱洪军的士气和指挥,使敌人处于混乱状态。

  这支部队的精锐仅有几十人,而他们的后方,还有一大批为了逃避战斗而落在后方的地方民兵。

  大部分民兵在面对真正的战斗时早已四散,剩下的不过是些毫无经验的杂兵,打击力极其有限。

  眼下,吴耀和梁超必须迅速决定下一步行动,因为距离明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只有三百步之遥。

  他们紧张地观察着洪军的动向,透过逐渐散开的敌军队列,能够看到远处如同黑色洪流一般汹涌而来的“野战军”冲锋阵列。

  那是李霄林军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吴耀和梁超的心中不禁一紧。

  虽然他们在洪军内部的隐蔽位置并不容易被察觉,但一旦“野战军”抵达并开始发起攻击,他们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

  此时,两人默契地对视了一眼,心照不宣,他们的关键任务是趁机制造混乱,使得剩余的杂兵能够溃散,然后趁机寻找机会接近洪旭的主力部队。

  一旦他们能成功接近,便可以趁机发动突袭,打乱洪旭军的指挥和士气,助力李霄林取得最终胜利。

  然而,吴耀和梁超并不认为,这支临时拼凑的洪军能够经受住“野战军”的一击。

  经过长时间的整训,野战军的训练程度早已远远超越了这支毫无战斗经验的洪军。尤其是在战斗开始时,洪军的士兵并未完全列阵,战术安排更是杂乱无章,根本无法应对野战军的冲击。

  与此同时,洪旭军的督阵兵也已经准备好迎接战斗。如果此时形势不利,督阵兵势必会引发士兵的恐慌,进而导致整个阵型崩溃。

  不仅如此,明军的哨骑兵已经悄悄绕到了洪军的后方,开始对其后路进行袭击,切断了他们的撤退通道。

  李霄林的战术早已准备妥当,骑兵先行进入敌阵,制造了混乱。

  洪军的哨骑显然未能料到这支明军骑兵竟能如此迅速地出现在他们的后方,断绝了他们的撤退之路,洪军的溃败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这些明军的哨骑经验丰富,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近战搏杀,他们都游刃有余。即使是在与洪军的面对面交锋中,明军骑兵也丝毫不落下风,尤其是在洪军未能完全列阵时,他们的机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一轮轮弓箭射出,明军骑兵开始纵马疾驰,迅速逼近洪军阵地。

  而随着战斗的推进,洪军的阵线越来越被压缩,许多本应坚守阵地的士兵在冲击面前四散逃跑。

  吴耀和梁超见状,知道时机已至,便立刻命令手下的杂兵分散开来,趁机与洪军的溃兵混杂在一起,向着后方推进。

  随着战斗的深入,洪军的抵抗逐渐趋于崩溃,吴耀和梁超的任务也逐渐变得清晰他们必须趁此机会,迅速找到洪旭的主力部队,助力李霄林一举击败洪军,彻底扭转战局。

  这些地方民兵组成的洪军,大部分并未配备盔甲,甚至连盾牌也缺乏,他们只能依赖自己脆弱的肉体与单薄的装备抵御敌人的攻击。

  初时,明军的弓箭手便开始了疯狂的射击,利箭像雨点般落下,划破空气,射入洪军的阵地。箭矢虽然不算极为精准,但数量极其庞大,弓弦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起。

  很快,阵前便传来了凄厉的惨叫声。原本还站得稳的地方民兵,在箭雨的打击下瞬间崩溃,十几名士兵如被击中的猎物一般跌倒,鲜血飞溅,惨嚎不断。

  这些原本训练稀松的民兵在这种情况下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冲锋阵型迅速变得混乱不堪。恐惧像瘟疫般蔓延开来,从前方的战斗传导到后方,一部分兵士开始慌乱逃窜,另一些则是茫然不知所措。

  军心动摇,阵线开始瓦解,局势急转直下。其中一些洪旭麾下的老兵眼见如此局面,心中不禁一阵焦急,这种时候若不果断出手,那整支军队就会在混乱中溃败。

  而他们的对手,明军的骑兵,显然不像这群民兵那样容易对付。

  此时,洪旭的两名副官果断地带领数十名经验丰富的战兵,直扑那些落在后方、跑得慢的地方民兵。这些民兵被逼得如同猪一样,被一刀刀砍杀,场面血腥无比。

  “给我杀!”一名军官挥舞着长枪,带领手下的战兵无情地撕开了民兵的防线。

  这些老兵身披铁甲,手持长枪,在这片混乱的战场上,宛如一堵移动的铁墙,冲入敌阵。

  地方民兵根本无法抵挡他们的进攻,虽然部分士兵奋力反抗,但毕竟训练差距太大,许多人甚至没有机会拔出兵器便已倒下。

  洪旭此时已经意识到形势的紧迫,身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若不能及时控制住局面,整支大军恐怕会在这片混乱中彻底崩溃。偏偏他依靠的部队,多是缺乏训练的新兵,而老兵们虽然经验丰富,却并非无敌。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明军攻击时,即使有老兵的约束,也未必能够稳住全军的阵脚。

  洪旭立刻命令塘马前去,试图通知麾下的军官尽快组织撤退,至少要确保能够带走一部分精锐部队,以保全实力。

首节上一节334/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