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20节

  周围的明军士兵,个个神情冷酷,剑拔弩张,仿佛一个巨大的铁笼正悄然收紧。

  卡达的眼中闪过一丝绝望,他试图指挥身后数百骑兵进行撤退,但根本无法迅速改变战局,敌军眼睛从四面八方逼近。

  更让卡达震惊的是,那些刚刚还四散溃逃的明军士兵,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居然已经重新排列成阵,形成了严密的防线,迅速将他和他的骑兵部队合围。

  那样的反应速度,绝对超出了卡达的预期,甚至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什么。

  明军的纪律和反应力,远比他想象中的要强悍,根本不是他能够轻松应对的对手。

  “完了……”卡达的心中如同沉入冰海,眼前的局势已经完全失控。

  卡达此时已无法再感到惊讶,四周的一切都在迅速失控,他还未完全反应过来,就已经被震耳欲聋的马蹄声淹没。

  数百名明军骑兵如潮水般涌来,战马奔腾,刀光剑影,喊杀声、命令声、嘶鸣声交织在一起。

  卡达在骑马迎战的瞬间便意识到,自己此时已经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明军的骑兵如同一道雷霆,迅速包围了他和他的部队。

  尽管他指挥着几百名英勇的骑兵,依然在这股庞大且精锐的明军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战马在战场上拼命翻腾,但随之而来的是敌人无情的刀剑。

  卡达试图挥剑反击,但一柄利刃划过他的胸膛,痛苦涌上心头,随着一阵剧烈的撕裂感,他从马背上栽倒,跌落在泥泞的地面。

  他的尸体刚一触地,便被奔驰的战马无情地踩踏,鲜血溅射四方,尸骨碎裂成泥。

  而他的部下那几百名英勇的清军骑兵,也未能摆脱同样的命运。

  明军的精锐骑兵犹如一阵风暴,猛烈地冲击着清军的防线,卡达的部队根本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应。

  那些毫无准备的清军骑兵,不仅未能有效抵挡明军的冲锋,反而在瞬息之间就被压垮。

  明军骑兵的刀剑与长枪划破空气,精准地击杀着每一个阻挡在他们面前的敌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清军骑兵能够幸免于难。

  战场上,鼓声震天,战马奔腾,金戈铁马的碰撞声回响在空中,混杂着断断续续的惨叫声和命令声。

  城外,双方的战马交织成一片,骑兵们奋力交战,刀枪闪烁,硝烟弥漫。

  明军的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连成密集的阵形,不给敌人任何反应的机会。

  那些仍未撤退的清军骑兵们几乎没有任何反抗之力,纷纷被击倒或被迫后退。

  尤其是在失去了卡达的指挥后,清军骑兵的士气瞬间崩溃。

  面对数量和实力上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明军,剩余的骑兵们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

  他们如同脱缰的野马,四散而逃,但却被明军精锐骑兵紧追不放,将他们紧紧包围,最初的混乱逐渐演变成了全盘崩溃。

  那些试图冲破包围圈的清军骑兵,虽然奋力挣扎,但都在不久后纷纷倒下。

  接着,城墙上的清军士兵看着这一切发生,也开始感到无比恐慌。

  几百个满洲精锐骑兵,眨眼间便被明军撕裂,千百个包衣兵在一阵混乱中溃逃,明军骑兵的箭矢像雨点般射向溃败的清军,后者根本无法躲避。

  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包衣兵几乎是无法逃脱的,他们的尸体迅速堆积在战场的每个角落。

  当包衣兵们看到自己的骑兵队伍瞬间被打垮,心中充满了绝望,许多人甚至开始慌不择路地逃跑。

  可是,逃跑已经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前方是激烈的战斗,后方是险恶的护城河,而明军的骑兵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夹击之势犹如死神的镰刀,横扫一切。

  那些想要逃命的清军骑兵,刚刚转身,就被明军骑兵用利箭和长枪击中。

  城外的战况已经到了极为惨烈的地步,几乎没有任何清军能逃脱,明军的骑兵用极快的速度击溃了清军的防线,迅速占领了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

  清军两千余人的骑兵,几乎被明军消灭殆尽,只有少数几人拼尽全力,跨过吊桥逃回了城内。

  剩下的,或是倒在了明军的刀剑下,或是在尝试逃窜时被冲击的护城河吞噬。

  护城河的水并没有结冰,几乎是立刻将清军包衣兵的身体拉入水中,一身沉重的棉衣让他们无法自拔,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拖拽着他们的身体,将他们完全吞没。

  那些无法挣脱的士兵,根本没有生还的机会,他们几乎被活生生淹死,尸体最终成为了河流中的漂浮物。

第360章 察觉

  此刻,在远处的城墙上,绿营的士兵们看得心胆俱裂。

  那些曾经嚣张跋扈、指点江山的清军骑兵,眼看着被明军一骑绝尘般地击溃,顿时感到深深的恐惧。

  然而,尽管此时他们已然恐慌,依旧不能做出任何反应。

  因为他们明白,城下的满洲大人们并不容许他们的犹豫,那些敢于反抗的绿营兵,已被统治者视作叛徒。

  即便现在情势危急,他们依然不敢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当最后一部分清军骑兵也被斩杀或逼入城内时,已经为时晚矣。

  毕竟,战场上的混乱,常常是不可预见的。

  除了八旗兵会在危急时刻选择逃生,那些包衣兵也未必能保持冷静,当清军大军败退、四散逃散时,场面混乱至极。

  每个人都试图逃生,在推搡和惊恐中失去了理智。

  此时,有的包衣兵在奔逃过程中,被人潮挤得失去平衡,“咚隆”一声,跌入了深邃的护城河中,消失在波涛之下。

  甚至连那些精锐的八旗骑兵,也难免出现意外,险些被人群推倒,或是在撤退过程中被敌人的骑兵击倒。

  这种情况迅速蔓延开来,成千上万的士兵陷入了崩溃的状态,战斗不再是士兵之间的厮杀,而是恐惧和混乱的蔓延。

  清军的阵线早已瓦解,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秩序。

  八旗兵在这场失控的战斗中,虽然在开始时展现出了不可小觑的勇猛,但在极端的战场环境下,他们也同样无法避免溃败的命运。

  就连那些本该严整的骑兵队伍,在人群的推搡中,也无法保持阵形,反而被迫后退,甚至在慌乱中被敌人逐个击破。

  当最后一批清军还未能完全撤入城中时,明军骑兵早已如猛虎般跟随而至。

  一骑当千,他们一路追杀,毫不手软,开始砍杀那些已经溃散的包衣兵。一刀未曾停下,便是将逃入城内的包衣兵一一扑倒,而城内的防线,也在这接连不断的打击下迅速瓦解。

  与此同时,城内的绿营守军也在这场突然的进攻中丧失了斗志。那些原本充满惧怕的新兵和征募来的百姓,面对如此的强敌,早已没有了任何反抗之力。

  城墙上的五百名绿营兵,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选择了投降,甚至有的直接丢下武器,双手高举。

  毕竟,这些绿营兵大多数是从关内掳来的百姓,他们不少人甚至连军中规矩都不熟悉,只是被迫作为防守力量充当了守卫城池的角色。

  而现在,面对明军骑兵的锋利,他们的信念早已崩溃。这支绿营兵的出现本是清廷为了解决满汉矛盾,专门设立的维护治安的部队,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可是,作为一个刚刚经历了战斗的部队,他们的战斗力显然并不如清廷所期望的那样。

  虽然名义上是军队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训练与经验,一旦面临真正的敌人,他们就像一群手无寸铁的羊群,任由屠刀挥舞。

  李霄林从远处望着这一切,他完全没有料到,击溃了清军的八旗骑兵之后,剩余的清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明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涌来,城内的守军几乎没有抵抗之力,绿营兵集体投降,而撤回城内的包衣兵和八旗兵,除了极少数成功突围外,几乎都在近乎没有机会反击的巷战中被彻底消灭。

  这一切,简直让李霄林感到有些不真实,清军的防线会如此脆弱,竟然在没有遇到强烈抵抗的情况下,快速瓦解。

  .

  就在这时,洛尔已经从城外返回。

  刚刚,他指挥着部队成功驱逐了胡茂祯所部的一千名明军,且胡茂祯因大军被围而选择了撤退,最终死伤只有数十人。

  虽然小小的胜利值得庆贺,但洛尔心中却充满了不安。

  他清楚地知道,这场战斗并未完全结束,明军的败退只是暂时的。

  看着眼前的战况,洛尔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猜测完全错误。

  原本以为,城外会有明军的伏兵,自己为了防止突袭,已经十分谨慎,甚至做出了过度的准备。

  但事实却是,明军并没有按他预想的那样进攻。相反,他们的进攻比预期的要晚了许多天。

  虽然迟来的进攻依然凶猛,但他对局势的判断显然有些过于谨慎,导致了过多的准备,甚至错过了适时的反击机会。

  这份迟疑和小心,使得他反而错失了主动权。

  洛尔这才恍若大梦初醒,原来自己一直被虚假的情报误导,而本应该果断出击的时刻,却因为过度担心而拖延了部队的行动。

  虽然如此,洛尔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谨慎行事的决心。

  他迅速调整了战略,安排好了防御,决定留下五百名八旗甲兵、一千名包衣兵和一千名绿营兵继续守卫城池。

  而他自己则带领剩余的两千八旗骑兵和三千余包衣兵出城支援,企图尽量减缓城内的压力。

  不过,洛尔也明白,时至今日,明军虽然未曾达到他先前设想的规模,但他们的攻势已经展开。他紧紧抓住了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指挥部队重新组织起防线,希望能够通过抵御即将来临的致命冲击。

  洛尔望着眼前茫茫的平原,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的思绪也逐渐陷入了沉思眼下的局势,已经无法回头。

  无论他再如何加速行军,娘娘宫城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自己已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

  若娘娘宫城已经陷落,无论他如何急行军,赶到时也只会看到一片废墟;若娘娘宫城安然无恙,那么即便他延迟至第二天再到,局势也不会对大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与其急功近利地赶路,不如稳扎稳打,确保队伍的稳定,缓慢而谨慎地前进,以免在匆忙中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想到这里,洛尔深吸一口气,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他命令军队在耀州驿稍作休整,然后再次踏上征途。虽然行进速度较慢,但至少能够保证大军的安全。

  然而,由于洛尔的谨慎行军,他的队伍并未遭遇任何意外。当他率兵抵达娘娘宫城附近时,已是傍晚时分。

  相比于正常行军的速度,这次行进的速度几乎只有平时的一半,且身心疲惫的士兵也需要时间休整。

  但幸运的是,由于他提前派出了大量的侦查骑兵,军中的动向始终处于可控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并未像其他指挥官一样选择通过河湖较少的山麓地带匆忙前进,而是坚决选择了平原上通畅的道路。

  这一决策让李霄林的伏兵部署失去了作用明军在平原上设置的伏击网形同虚设,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清军队伍一条条平安地穿越河流,却只能束手无策,不敢贸然出击。

  尽管如此,洛尔知道,他并未完全摆脱危险。就在他们行进的同时,娘娘宫城的战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最新的情报,李霄林的北路军已成功突破了娘娘宫城的防线。

  尽管清军在城内驻扎有防守力量,但面对明军近万的兵力,城池的防御最终未能顶住,李霄林的大军在占领城池后迅速扎营布阵,开始与清军展开对峙。

  这种局面,无疑给洛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明清两军在娘娘宫城外的对峙,并非简单的阵地战,而是充满了杀机的较量。

  虽然双方的兵力看似相当,但实际上,这是一场耐心的较量,谁能忍得住,谁就能最终胜出。

  而战争的主动权,似乎完全掌握在李霄林一方手中。

  洛尔深知,自己必须尽快消灭这支明军的回兵,才能为多尔衮的大营争取更多的时间。

  然而,李霄林所需要的不过是拖住他们,拖延清军的进攻步伐,直至等待外部支援。这种策略虽然消耗时间,但却具有极大的耐性和灵活性。

  双方的将领都在等待对方出错,错失良机,这场看似均势的对峙,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双方都在考验彼此的耐心和决断力。

  而就在双方在娘娘宫城外的对峙如火如荼进行时,战争的另一端,也即清河沿线的战局也开始了剧变。

  作为清军主力之一的多尔衮,在长时间的对峙后,终于也难以忍受内心的焦躁。

  在这场长时间的消耗战中,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困局,明军虽然不敢轻易进攻,但他们却在消耗着清军的耐心。

  清军的士气逐渐低落,后勤供给也因为长时间的对峙而变得吃紧。

  与此同时,明军的回援和增援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若再拖延下去,明军的援军必然会造成极大的威胁。

  多尔衮的焦虑逐渐显现出来,面对明军越来越强大的压力,他感到了自己的战略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为了尽早取得胜利,他仓促地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提前发动进攻,试图用速度和决断突破李霄林的防线。

  这一举动,虽然看似充满勇气,却无异于一步烂棋。因为,战争中的胜负往往决定于耐心和时机,而非一时的急功近利。

  洛尔收到这一消息时,心中泛起了一阵复杂的情绪。多尔衮的冒进,虽然看似在一时之间给敌人施加了压力,但却是不可持续的。

  这一决定,无疑为清军接下来的战斗埋下了伏笔。

  洛尔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变得更加复杂,明军的反击也会更加猛烈。

首节上一节320/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