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等自己足够强大之后,来一次彻底的革新,而手中的军队,便是他最大的依仗。
乱世之中,只有手里有兵,才有权力。
战场之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只会失去更多,所有的一切,都是强军的依附罢了。
检阅完天武左营之后,朱慈紧接着又前往检阅了天威中营,天武右营,还有天骑营。
天骑营是殿前军目前的唯一一支骑兵营,全军几乎所有的优良战马都集中在了这里。
但就算如此,也不过一人双马而已,远远达不到精锐骑兵一人三马的要求。
好在,朱慈短期内只在内线作战,骑兵也主要是用于掩护步军,这样的战马装备率,暂时已经足够了。
这个时代的战场,骑兵依旧是最强战力,除非是火枪,火炮,战兵三大兵种协同作战,否则都难以抵挡得住骑兵的冲锋。
天骑营是殿前军总兵官常登贵亲领的,严格按照了操典进行训练,再加上是骑兵,演练表现出来的效果,远不是其他营伍可比的。
朱慈观看完天骑营七百余骑兵的集体演练之后,第二日便离开了“天骑营”驻地,率领一众大臣返回南京城,他把最终的检阅目的地放在了“应天兵器局”。
经过这段时间殿前军各营将领和兵部官员们的研讨,此次检阅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都已经制定出来调整之法。
而为了制约营官的权力,朱慈也打算在各营之中,多加一个教导官,专门负责军法的管理和士兵意见收集,思想工作的展开,同时制约和监督营官的权力。
至于训练的安排,一番讨论之后,朱慈和军中的将领,以及兵部的官员们都一致认为,应该继续保持强度,但绝对不能乱练了,特别是为了应付考核标准,擅作主张,多练了一部分,少练另外一部分的情况。
当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军队训练成果的考核标准,也是要进行调整的。不过,具体的调整方案,李邦华和手下的兵部官员们,暂时还没能整理出来。
而李邦华还需要先陪同朱慈,检阅“应天兵器局”,殿前军,南京京营和江北高杰,黄得功,刘泽清三营兵马的装备,大部分都需要从这里补充。
第64章 应天兵器局
八月初,朱慈和李邦华一起来到了南京城中的“应天兵器局”之中,这里是朱慈登基之后,出宫巡查检阅的最后一站。
而迎接他们的兵器局主官,正是崇祯十五年的举人,文武双全的张煌言。
朱慈此前向天下招募贤才的时候,他也积极响应,因为原本就有举人的功名,很快就得到了李邦华的提拔,进入兵部。
如今,整个南直隶,甚至浙江部分官营工坊中的工匠,超过一半都已经被朱慈下旨调到了南京。
但因为官营工坊贪腐压榨严重,基层管理又十分松散,原本在官营工坊中服役的许多优秀匠户,都已经逃散,最终只召到了一千余名可用的工匠。
不过,江南地区经济繁华,手工业发达,民间并不缺优秀的工匠。
朱慈在授意李邦华筹建“应天兵器局”的时候,直接让对方开出了高于市场价格三成,甚至一倍的月饷,果然很快就从江南地区的各大城市中招到三千多名工匠,其中大部分只要学习一段时间,就能上手制作各种兵器,盔甲和火枪。
与此同时,他也已经让李邦华着手从福建,广东招揽一批制造火炮火枪的工匠,以满足大军的兵器枪炮需求。
这个时期,大明境内制炮技术最高的,就属这两个冶铁业,手工业发达,同时都靠近澳门的地方了。
张煌言在李邦华的授意下,把所有工匠都集中起来之后,将制炮,制枪,制弓弩,制甲的工匠都留在了“应天兵器局”下属的各个武器工坊之中。
而其余类型的工匠,手艺精良的,同样是留在“应天兵器局”,水平差一点的,则是分到各个军营的兵器工坊,做一些兵甲火器的修修补补和铅弹,箭矢等消耗性武器的制造工作。
“应天兵器局”经过了张煌言和几个负责工坊事务的兵部官员讨论策划之后,分为了:火炮,火枪,弓弩,刀枪,盔甲,盾牌等等十几个工坊。
各种冷兵器自然是本土工匠的强项,弗朗机炮,虎蹲炮,鸟铳等老式火枪火炮,在备料充足的情况下,大明的本土工匠也能制造出质量优良的产品。
而朱慈计划中将来装备大军的新型火枪火炮,则暂时还需要从澳门购进,兵部已经开始着手从澳门的工坊中挖人,那里有很多手艺了得的汉人学徒。
不仅如此,兵部的官员出发前往澳门的时候,朱慈还吩咐了对方一定要多买一些武器制造,兵法军阵相关的书籍。
他打算将那些从澳门买来的武器制造书籍翻译成汉字,然后再印刷成册,为之后建立专门的工匠学堂,批量培养工匠做准备。
这自然不是说大明的工匠不会打造新式火器,但能依着葫芦画瓢造出来,和明白里面的科学理论,知道不同火炮的口径比,甚至是模数,进而不断发展火炮技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否则,便极有可能像满清一样,造的炮越来越大,外形越来越花哨,可是威力却越来越小。
生产技术和成体系的科学虽然看起来长得很像,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东西。
朱慈要做的是用自己后世的见识,推动科学体系在大明加速确立,以此对满清,甚至是收复汉地河山之后,对北面的俄国人,东南的荷兰人,都形成碾压性的武器优势。
而工坊的具体管理,是兵部的事情,朱慈自然不会插手,但是新型的管理制度,初级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组织,分工协作,新工匠的培训,以及灵活的薪酬激励制度,这些关乎火器生产效率和进度的事情,却是他必然要操心,同时目前也是只有他才能解决的问题。
而这些,便是朱慈在不改变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管理改革,提高生产力的方法了。
这是他这个上位者的优势,也是未来人对这个时代的降维打击。
在张煌言的陪同下,朱慈在“应天兵器局”视察了整整三日,不仅深入工坊,还亲切接见了近百名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工匠们,并一一询问了他们的工作情况,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上官的沟通是否通畅
“应天兵器局”的工匠们,完全是受宠若惊,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受到大明皇帝陛下的接见,一个个激动不已,纷纷表示就算累死在工坊里,也一定完成手中兵甲火器的打造。
最终,朱慈在数千名工匠们的热烈欢送中,结束了“应天兵器局”的视察,这里的一切都才刚刚步入正轨,还有李邦华亲自监督,张煌言亲历亲为,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不过,他也没有空手离开,直接把李邦华原本派来管理兵器局的张煌言带走了,这也是对方在来的路上,向他推荐的总教导官人选。
经过这三天的考察和彻夜长谈,朱慈对于张煌言的能力,十分信任,他也知道张煌言文武双全,而且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这样的人用来当殿前军的总教导官,确实非常合适。
当然,教导队的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朱慈打算在天武左营率先试点,若是取得了预想中的效果,再继续扩大这支特别的队伍。
而结束了出宫巡查之后,朱慈再次回到南京紫禁城,还没来及的处理来自各省,特别是四川,湖广,江北三地的军政事务,史可法和高弘图等一众大臣,便赶着来“催婚”了。
如此非常时期,大明居然还没有国本,这可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而这次皇帝亲自出宫巡查,以史可法为首的一众文官们,原本就心中不满,如今更是借题发挥,要朱慈尽快选秀,然后速速生出个太子来。
其实,登基之后,朱慈便已经下令选淑女入宫,并派出韩赞周在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张罗此事。
不过,他到底才登基不到三个月,而身为大明皇帝,本身受到的礼法制度约束就多,选秀一事,同样也是规矩繁多,就算各部官员已经加急处理,但还是拖到了现在,还没完成。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恶煞斯巴达”,“维鹊”的打赏。
第65章 战守之争
国本的问题,朱慈倒不着急,选妃只要按部就班,顺其自然,他每夜加倍努力,争取雨露均沾,自然能在明年出征之前,成功种下一批龙种。
相较而言,他现在更关心各地的局势,特别是北面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南下决策,这关系到他还有多少时间备战,更关乎着大明的生死存亡。
周世显继续往山东和河南派出锦衣卫,同时朱慈还派出官员带着封赏诏书,在豫南,豫东,鲁南,胶东等清军暂时没有完全控制的地方封了大量的督抚官员,令他们暂时蛰伏,伺机而动。
这些墙头草虽然没有实力抵挡清军南下,大部分对于定武朝廷也是阳奉阴违,甚至同时接受了定武,顺治两朝的册封,根本没有多少忠心可言,
不过,这些封赏的消息传出之后,原本就怀疑这些人忠心的清廷,必然不敢再轻易信任他们,对地方的掌控能力,也将进一步被削弱。
而只要将来局势发生改变,这些人马就能对清军的后勤,造成不小的破坏,削弱清军继续南下作战的军力和决心。
但想要守住江南,挥师北伐,朱慈还得靠自己的部署,特别是江北各州府的城防修缮,乃是重中之重。
工部尚书何应瑞,淮扬巡抚路振飞两个大臣一直在筹备此事,从江南江北征召了大量民夫,朱慈也让户部拨下了钱粮支援。
但除去练兵的巨大支出,定武朝廷的基本运转之外,户部所余的钱粮根本不足以全面修缮江北各州府的城防。
“陛下,臣以为江北各府城的城防修缮大可徐徐图之,不必操之过急,如今鞑子和闯逆正在北方鏖战,短时间必然不可能还有余力南下。”
南京朝堂上,何应瑞在各方压力下,最终和路振飞一起,想出了一个力求全面的折中之策。
“既然目前朝廷的钱粮不足,江南江北又因练兵运粮,征召过度,民力枯竭,各处城防又不得不修,何不先通通简单修缮一轮,等到第二年朝廷的钱粮充裕了,再扩建坚固?”
“如此作为,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高弘图闻言,当即出列,对着朱慈道:
“陛下,臣以为不必修什么城防,有那么多钱粮,何不用来练兵?如今鞑子和闯逆正在北方鏖战,正是朝廷兴兵北伐,与之决战的大好时机。
殿前军,京营,江北三营等各部兵马,数以十万计,短短数月,便耗费了百万钱粮,必定已成强军,正好北上打一仗,振奋人心士气。”
“北伐之事,更应该徐徐图之,高阁老此言,实在操之过急,甚至有自乱阵脚之嫌了。”史可法见状,也当即出列,对着朱慈微微弓腰,拱手拢袖道:
“倒是练兵之钱粮,消耗实在太大,以至于朝廷财政失衡,臣以为可以适当削减,用来加固江北城防。”
正如朱慈此前所料,他和高弘图如今因为政见不同,已经互生龃龉,每次高弘图进言北伐兴复,他都要反驳几句,斥责对方太过激进,同时继续坚持自己的多修城池的守淮守江之策。
史可法的这一政见,得到了江南出身的诸多官员的支持,他们对于北伐兴复并不强烈欲望,对于因为各处练兵激增的税赋,对于权势日大的武人,那些受到恩宠的知兵大臣,则根本是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是除之而后快。
“不是本官操之过急,是史阁老你安于享乐,已经失去进取之心了,鞑子素来野蛮,妄图利用其平乱,无异于与虎谋皮,想着偏安一隅,更是枉费心机,可笑至极!”高弘图当即驳斥道。
他和史可法一样,都是自视甚高的刚烈之人,一个是坚定的北伐决战派,一个是固守待战派,两人现在可谓是水火不容。
而马士英现在一心奉承朱慈,朝中各部要职,也基本上是“正人”担任,没有了所谓的奸臣当道,这两个曾经的政治盟友,如今赫然已经反目。
至于马士英,凭着一张巧嘴,再加上同样不支持即刻北伐的政治态度,和史可法越走越近,也获得了很多官员的认可,史可法现在虽然依旧不待见这个“奸臣”,但态度早已经没有此前那么抗拒。
“高阁老,此言差矣!”
马士英再次出言相助,他虽然依附奉承朱慈,但也感受到了朱慈并非真的信任他,更不认为朱慈真的有实力北伐,要是惹怒了清军,新朝恐怕会迎来灭顶之灾,那他的荣华富贵,内阁首辅之梦,恐怕就要灰飞烟灭了。
“江北防御,以守图战,那是陛下登基前便定下的策略,南方固然有兵,但若不整训一年以上,绝对难以一战,必须要有城池坚守,方能抵御清军。
至于这种时候,匆匆北伐,图谋决战,不过是虚耗钱粮罢了,有何意义?”
“当初朝廷在辽西筑了多少城?”高弘图并不服气,紧接着又怒气冲冲道:“这些城池,可是令辽东兴复了?”
“但也挡住了东虏,反而是辽镇虚耗钱粮无数.”马士英当即反驳。
“结果就是入塞六次,次次”
“若将供给辽镇之钱粮,用以在京城北面修筑十数座坚城,又当如何?”
“修筑坚城?恐怕有人私心自用,想着中饱私囊吧!”
“高阁老,你这是什么意思?”
“.”
“够了!”
朱慈大声喝道,他实在是不想再听这三个不是不知兵,就是心里怀着小算盘的大臣再无休止的争论下去。
而且,每次这种争论,最后一定会演变成私德之争,然后便是相互攻讦,完全偏离原本的政见不同。
“李邦华,你来说说,江北城防的修缮,到底该如何?”
李邦华闻言,当即出列,他拱手拢袖,弓腰以对,缓缓道:
“陛下,臣觉得何尚书,路巡抚,还有三位阁老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应该统合各方意见之精华,博采众长。”
“哦?”朱慈听了,原本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有些振奋地问道:“怎么个博采众长之法?”
他心里虽然已经有了基本的方略,但想要说服各执己见,特别是迫使朝中那些一心只想偏安一隅的大臣们,把事情顺利办好,并不容易。
朝中的各部受到冷落的大臣和勋贵们,如今不少都非常抵触北伐,并想着借定策之机,打击政敌,夺回权力。
“何尚书所言,乃是江北各城,皆无遗漏,如此清军便是南下,也必定处处碰壁,讨不到一点好处。
高阁老所言,乃是进取之策,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强兵。同样的,守城若无强兵,那再坚固的城防,也终有一日会被破。
而史阁老,马阁老所言,乃是稳妥之策,积蓄力量,徐徐图之,这不仅符合当前我朝之实际,更是陛下高瞻远瞩,早早定下的江淮防御方略之基。”
李邦华俨然是早有准备,他称赞了一番几人的可取之处后,话锋一转,又侃侃而谈道:
“但如今朝廷的钱粮,确实不足,而清军随时可能南下,若是等到明年再筹划修缮城防,恐怕便太迟了,处处防御倒是绝妙,可也失去了主动权,若是分兵过散,反而不妙。”
“继续说!”朱慈眉头一挑,脸上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神情。
“所以,臣以为,应当集中力量,重点修筑徐州,淮安,凤阳,扬州,庐州五城,同时囤积重兵,如此一来,清军便是派出主力南下,也不得不担心侧翼,分出兵马掩护。
若是其分兵不多,徐州,庐州两城之兵便可袭扰清军侧翼,破坏其粮道。而凤阳,淮安两城,清军想要顺利渡过淮河,便不得不先攻下其中一城,扬州更是拱卫京师的关键。
如此一来,面对江北的这五座坚城,清军便不得不处处分兵,战场的主动权,便也就掌握了我朝的手中。”
“可若是如此,其余众城的百姓该如何自保?鞑子本性残暴,视百姓如鱼肉,到时必定处处屠城,就地取粮,恐怕会直奔扬州,江浦而来。”
路振飞听了,不由眉头紧皱,当即提出自己的质疑,他并不是反对李邦华,只是觉得对方的考虑欠妥了。
“可若是坚壁清野,驱散江北各地百姓,根本无法实现,也必然会造成无数流民产生,陛下刚刚在江北恢复屯田,奖励耕种,千万百姓刚刚缓一口气,若是就这样破坏了,不知道多久才能恢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