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17节

  在军队的严格约束下,民夫和军队的协同十分顺利,快速而有序地通过浮桥,向各自的营地挺进。

  刘斌所部的兵马也在南岸的行军队伍中,作为指挥官之一,他与其他三名百总共同协作,确保队伍的安全与稳定。

  刘斌所在的部队此时被临时派往东侧的山岗南麓驻守,任务是接替在前几次交战中损失惨重的那一营,补充空缺,保持防线的完整性。

  按照严格的行军纪律,战兵们保持着三列整齐的队形,步伐沉稳而有力。

  整个行军过程中,军令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喧哗、回头或是互相干扰。

  每一名士兵都全神贯注,严格遵循着前进的路线,军旗指引着队伍前行,任何微小的疏忽都会被纪律严明的军官察觉并及时纠正。

  陈亮走在本部士兵的队伍前方,随着军队的行进,他偶尔抬头望向西岸的远方,目光锁定着高高飘扬的皇旗。

  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尤其是他们这些曾经在战场上历经生死的军官们,更是大明最忠诚、最勇敢的士兵。

  随着军队的行进,北岸的各个营地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阵地。

  而大营内,朱慈的目光落在桌上的地图上,心情却远比他表面平静得多。

  原本,按照他的计划,在击败清军伏兵之后,明军的骑兵将迅速突袭,直捣东岸的四个荒废村庄,这些村庄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掌控了这些地方,就等于掌控了大会战的主动权。

  明军精锐战兵将趁势而上,夺取这些关键位置,为接下来的大战奠定优势。

  但事实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战局急转直下,局面变得比预期更加复杂和艰难。

  朱慈的眉头微微紧锁,心中已经有所预感。

  这些荒村虽然地处偏远,但其战略位置却无比关键,明军若能占领,将能够控制东岸的进攻通道,尤其是对清军的后勤补给线形成有效威胁。

  然而,清军的反应极为迅速,未给明军留下任何空隙。

  根据前方哨马的回报,清军撤退后迅速重兵把守东岸的这四个荒村,并且还加固了防御工事,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周围的山岗上部署了大量兵力,严阵以待。

  这一变故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朱慈的原计划已经破产,若无法攻下这些关键的荒村,明军在接下来的大会战中将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

  朱慈心里清楚,如果明军无法占领这些战略据点,等到大会战正式展开时,他不仅要分兵防守这些区域,还必须时刻提防清军从侧翼发动攻击。

  清军的战略反应远比他想象中的要快速和精准,多尔衮显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利用地理优势布下重兵,避免了任何可能的破绽。

  尽管局面严峻,但面对眼前的困境,朱慈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而是冷静地审视着当前的战况,运筹帷幄。

  “东侧的山岗需要继续加派兵力防守,动员民夫,今晚亥时之前,必须完成山坡之上的防御工事。”朱慈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一种无可抗拒的威严。

  他的指挥风格一如既往,务实且直接,立刻为下一步的行动设定了目标。

  “玄著。”他转头看向旁边的张煌言,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这件事你来负责,确保今晚之前防线必须完成。”

  “是,陛下!”张煌言立刻拱手应命,神情庄重,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

  东侧山岗的防御工事,虽然在短短时间内难以完备,但如果不尽快加强,清军的骑兵就可能趁虚而入,一举突破防线,形成突破口。

  朱慈再次把目光转向桌上的地图,心中已经开始规划后续的战略部署。

  “没能在东北面获得战略支点,当前局势对我们确实相当不利。”

  他语气沉重,但随即他将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

  “陈福,你继续派遣哨马,加强对营地北面清军动向的侦察,随时做好应对反应。”

  “是,陛下!”陈福毫不犹豫地回应。

  他很清楚,陛下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是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尤其是对敌军动向的掌控,决定着全局的走向。

  “还有,派哨马前去侦察,尽量找机会靠近,摸清北面四个荒村的情况。”

  朱慈的眼神坚定,言语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即便困难重重,也至少要拿下西面的两个荒村。如果不能做到这点,我们的局面将更加被动。”

  这些命令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目标稳住局势,力争翻盘。

  清军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兵力上,关键还在于他们掌控了有利的地形和战略位置,如果不能夺回主动权,等到大会战真正展开时,明军将陷入更为不利的境地。

  “是,陛下!”陈福再次拱手应命,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

  北面的四个荒村不仅距离敌军主力较近,而且防守严密,想要从中突破并非易事。

  然而,既然陛下已经下令,作为大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心中已经在默默计算着,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明军的机动性和快速反应来摸清清军的防线。

  整个大帐之内,气氛凝重,众将士都意识到,这场大战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简单。

  每一步的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未来的走向,稍有差池,便会落入敌军的陷阱。

  朱慈依然保持冷静,不急不躁,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都知道,作为一国之主,必须在关键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和清晰的头脑。

  他深吸了一口气,语气缓缓加重:

  “我们还不算完败。只要能从这几个荒村夺回主动,战局依然能够逆转。大家各司其职,继续努力!”

  “是!“众将士齐声应诺。

  虽然明军暂时处于被动,但只要策略得当,依旧能够扭转乾坤。

  “还有,盖州方向的情况,务必时刻关注。

  传朕的命令一切以稳妥为主,只要能够有效牵制住盖州城内的清军主力,多尔衮便是孤掌难鸣!”朱慈站得笔直,目光如炬,声音铿锵有力。

  他环视了一圈大帐内的将领,轻轻抬起手中的指挥棒,命令继续道:

  “玄著,待你处理完此事后,便返回盖州城外的大营。

  咱们的主力部队已经抵达此地,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绝不会袖手旁观,必定会有所行动。”

  话音未落,朱慈便迅速将指挥权交给了身边的重臣,紧接着他带着亲卫队回到了新搭建的中军大营。

  尽管他刚刚参与了前线的部署,指挥作战,指挥官的职责在任何时刻都不曾放松过。

  进入大营后,朱慈并没有像常人一样选择休息,而是开始巡视那些因战伤而需要治疗的伤员。

  他亲自安抚受伤的士兵们,作为一国之君,不仅仅要指挥作战,还要在士气上为士兵们提供最坚强的后盾。

  随着夜幕的降临,朱慈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帐中,大帐内烛火摇曳,他开始审阅起关内各省送来的政务材料。

  辽东的战局紧张,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大明的土地,朱慈心中清楚,战斗未必能带来长久的和平,因此他必须时刻关注国内的政务,尤其是内政方面的改革和准备工作。

  尽管战争暂时是他最关注的事情,但内政的稳定才是支撑大明王朝的根本。

  当前,“削藩”的计划已经在暗中准备,虽然不宜过早显露,但他明白,削弱地方豪强的权力,是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些人,是各自区域内的强权,若不加以限制,终究会成为朝廷无法掌控的巨大隐患。

  但朱慈并不急于与这些地方权臣直接开战,他深知,一味的压制与冲突,会引发更多的波动,甚至可能危及大明的根基。

  与其与所有地方势力为敌,不如集中精力打击一个最为难缠的敌人郑芝龙。

  要知道,朱慈对于权力的运用,早已有了周密的计划。

  许多决策,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逐步推进。

  他深知,自己目前掌握着大明最富庶的地方,若能够稳住这一块基盘,他便能以时间为筹码,逐步削弱对手的力量,最终实现自己的统治目标。

  比如,保护商贸,保持经济稳定;约束军纪,确保地方安定;尊重西南的土司制度,争取地方乡绅的支持,这些都成为了他手中的筹码。

  而通过军事胜利获得的政治利益,也能帮助他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取胜,更是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争取更多的政治支持,最终形成强大的政治联盟。

  眼下的“大明”已经与十年前的“大明”截然不同,无论是国力、兵力,还是社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大环境下,单纯依靠一味的武力来实现统治,已经不再现实。

  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保持国家稳定的前提下,运用手中的资源,推动改革,强化集权,建立起适应未来发展的制度。

  他所追求的,不是一个暴力统治的“帝国”,而是一个能够稳定繁荣、以法治国的强盛国家。

  而这,需要时间、智慧和耐心,不能急功近利。

  在未来,他计划通过辽东战役后的利益分配,逐步削弱其他不安分的将领大臣的政治权力。

  同时,他还打算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逐步强化中央集权,减少地方势力的独立性,以确保大明的持续发展。

  这些计划,朱慈并未完全公开,政治斗争是长期的,需要耐心的布局和深思熟虑的决策。

  每一步,都必须谨慎行事,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对于他来说,辽东之战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接下来的更大挑战,才刚刚开始。

  他很清楚,真正的胜利,不是战场上的摧枯拉朽,而是如何在千帆过尽后,稳坐江山,推动国家进入全新的时代。

  此时,夜已深,朱慈合上了最后一份奏折,脸上浮现出一丝深思熟虑的神情。

  .

  第二天,战事再度开始,清军骑兵的一次猛烈冲击,犹如锋利的尖锥刺入明军步兵阵中,直接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数百规模的步兵被这铁甲洪流撕裂,血流成河,战场上哀嚎遍野,阵型顷刻间土崩瓦解,连带着右冲营的队伍,也因前方的惨烈景象而出现了不小的混乱。

  这样的场面,同样也在火器营发生着,明军在清军强悍的骑兵突袭面前,显得极为被动。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战场上,无论士兵如何英勇,若面对全副武装的骑兵和铁甲战马骤然的冲击,也难以全身而退。

  战马的巨力配合骑兵的冲锋,使得明军防线的多处支点被迅速摧毁,士气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然而,明军的撤退并未完全失控。

  掩护撤退的部队是常登贵手下的精锐将士,这些久经沙场的士兵纪律严明,素来以悍勇善战著称。

  在经历了数百人马的损失后,他们迅速重整队伍,维持住了基本阵型。虽然有些许颓势,但队伍仍能有序地向南撤退。

第357章 着急的多尔衮

  要知道,撤退本就是战争中最为艰难的行动之一,比进攻更考验军队的纪律和指挥能力。

  明军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阵型撤退,足以彰显其训练的严密和素质的过硬,这种表现,已然是精锐之师的体现。

  然而,赛格并不打算让明军轻松撤退。

  他站在战马上,眺望着眼前背对自己仓皇逃窜的明军士兵,眼中闪过得意的光芒。

  “这些尼堪逃兵,正是咱们的猎物!”赛格振臂高呼,下令全军追击。

  清军骑兵本就拥有速度和冲击力上的天然优势,而明军步兵在撤退中已然疲惫不堪,哪里能够抵挡得住清军的追击?

  这一追一逃之间,明军的士兵完全成了清军骑兵的靶子。

  在清军骑兵的箭矢和长枪之下,他们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洒满了沿途的草地。

  此役,赛格的骑兵以迅猛的攻势击溃了明军的部分步兵主力,斩杀数百人,俘获战马三百余匹,他不免得意忘形。

  “前军留下接应主力,其余部队随我追击!”赛格下达了追击命令。

  他的眼中,溃败的明军已经不堪一击,只要再加一把力,便可彻底瓦解对手,当即率领三千精锐骑兵,离开主力追击逃向南方的明军。

  然而,脱离主力三十余里后,当赛格的军队追至大片岭关外围时,迎接他的却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明军帅旗,那是常登贵的营地。

  赛格心头一震,但随即又笑道:“再来一战,破了他们的帅旗便是!”

  他命令部队迅速展开攻击,派出五百护军前锋对常登贵的座营发起冲击。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却迎头撞上了常登贵的“铁壁”。

首节上一节317/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