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若不是担心高杰,黄得功,刘泽清这三个驻军江北的总兵会因为他直接架空废黜刘良佐而生出异心,早就处置这个废物了。
无论是他这个大明王朝的新君,还是南京朝廷,此时都缺少一场意义重大的胜利,来证明自己值得无条件追随信赖。
而随着李自成败退西撤,满清大军进入北京城,关内的局势,陡然发生了巨大改变。
南京内守备府,朱慈的临时行宫内,此时在国子监求学,师从江浙名儒钱谦益的郑森得到召见,正小心翼翼地看着朱慈递给他的塘报。
塘报上是李自成败退出京,吴三桂叛国投清,以及满清大军已然进入北京的确切消息,郑森这些日子在南京听到了不少的消息,但没想到局势居然会那么复杂。
“殿下,闯逆和鞑子狗咬狗之时,便是我朝整军北伐之机。”郑森看完塘报之后,心中瘙痒难耐,当即拱手抱拳,将自己这些时日的所思所想,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闯逆如今窃占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对鞑子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鞑子必定会先西征,而后南略,这正是我朝兴兵,挫其锋锐的机会。
臣以为,当前殿下南幸,国本已定,南都三军六部,人才济济,人心已安,江南自古繁华,商贸昌盛,钱粮充足,人丁兴旺”
朱慈耐心听完,此时郑森还没有实际带过兵,也没有处理过复杂的政务,想法还颇为稚嫩,但他依旧不时点头同意,表现出了欣赏的样子,等到对方说完,才笑了笑道:
“大木,你说得不错,本宫今日召你来,主要有两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和你说一说江淮的防务。”
“江淮的防务?”郑森微微一怔,他刚刚说的,一直都是北伐的方略。
“没错,是江淮的防务。”
朱慈站起身来,一面往屋内大厅的一张长桌走去,一面问道:“大木,你可知道,从古至今,从北往南,有多少条路线能一统江山吗?”
郑成功闻言,坚定地点了点头,这个问题他真的思考过,而且还清楚地知道,那是什么时候,什么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事情。
“嗯,本宫果然没有看错你!”朱慈很快在铺着一张大地图的长桌边上停下了,这张地图依旧还是明末的传统疆域图,画得十分抽象。
他拿起桌边的一根细长竹枝,一边指着地图一边道:
“如今闯逆占着陕西,西逆占着四川,那里山高路险,加之连年大战,土地荒芜,鞑子想要从四川南下,基本上不可能。
而湖广北面,还是闯逆的兵马,若是他们要和鞑子打一仗,便是南下,也无力和朝廷对抗了。湖广南面,本宫已经让长沙监军堵胤锡统筹省内,川东石柱的秦良玉协助组军,石柱土司,还是十分忠心可靠的。
至于江西方面,本宫也已经发令,从湖广将何腾蛟调去,在江西重组标营,左良玉再嚣张,也是个半截入土的人了,他没有反的本钱,要的只是本宫的一个准信,保他子孙平安。”
“殿下的意思是,朝廷只要能守住江淮,鞑子一时半会就拿咱们没办法?”郑森微微皱眉,他虽然明白了朱慈话里的意思,但一时之间,还是没想明白为什么不趁机北伐。
“没错,郑家果然是出了个人才!”朱慈笑了笑,他看着郑森疑惑的眼神,随即又道:
“北伐的关键,是强兵,特别是骑兵,北伐鞑清,恢复江山,这是父皇的遗愿,本宫定不会忘,将来朝廷也是一定会北伐的,但现在时机未到。”
郑森虽然并不觉得南方没有兵,但他也不会傻到在这种时候,去和朱慈争论这些。同时,他也猜到了朱慈特地将他召来是为什么了。
“殿下守卫江淮,可是需要水师,届时清军一旦深入,必定顾此失彼,水师溯江而上,能截断其后路!”
“这是第一件事。”朱慈对于郑森的灵敏十分满意,随即朝着窗边走去,他走到窗口,看了窗外的蓝天一眼,才又幽幽道:
“福建水师调到南直隶来,损耗必定是不小的,特别是船上的军械火器,都需要维护,近万水兵每日的军需供应,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些都会从户部拨出银两。
哦,对了,福建和广东的火器,特别是此前调到登州的那批斑鸠脚铳,南直隶的大军如今正缺,有多少要多少,到时随水师一起北上即可。”
“为国尽忠,乃是郑家的本分!”郑森赶紧表态道,他对此并没什么意见,只是担心自己的父亲不会同意。
不过,根本不等他说出自己的担心,朱慈随即又道:
“这第二件事,便是东南的海贸了。如今北方虽然暂时沦落到了贼寇满鞑之手,但往日本,朝鲜两国的贸易,依旧不能废止,南洋更是天地广阔,东南沿海,每年的海贸之利,应该超过四百万两吧?”
此话一出,郑森不由得心中一惊,刚刚皇太子殿下还是一副仰赖郑家的语气,但现在立刻就变成了威胁。
要知道,这个时候,郑家虽然是海上霸主,但却还没有完全垄断整个海上贸易。在原本历史上,郑家海上贸易达到顶峰,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满清在其控制区内禁海,使得郑成功的商队得以抢占市场空缺。
“殿下高瞻远瞩,臣佩服。”郑森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连忙奉承一句掩饰自己的慌张,他现在到底还只是一个出身不俗的国子监学生。
朱慈见状,温和地笑了笑,然后又继续道:
“这出海贸易,本宫向来是十分支持的,但鞑子野蛮惯了,只会劫掠,恐怕根本不懂这些。
本宫登基之后,打算整合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的行会,特别是出海贸易的各类商货,一定要防止某些奸商以次充好,坏了我大明在海外的声誉。
这些事情,本宫都是不懂的,到时候还得看郑家派人来协助。当然,若是郑家不愿意,南直隶和浙江,也有很多常常出海贸易的家族。
都说你们郑家才是福建的皇帝,郑府修得比本宫的皇城还大,有时候宅子大了,安逸惯了,不愿意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倒也不奇怪!”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啊小娘子别跑啊,青衫兮的打赏。
第54章 质子
“殿下,郑家绝无僭越之意,安海的府邸乃是郑家一族上上下下,数千人所有,每人不过三五间陋室.”郑森惊得跪下,他没想到面前的皇太子殿下对郑家的态度,这么快就变了。
“这个本宫自然知道。”朱慈的语气依旧温和,他看着跪在面前的郑森,幽幽道:“这绝对是居心叵测之人,对郑家的诽谤!”
郑芝龙虽然是巨富,打造的府宅也确实规模宏大,占地超过一顷,但也只是接近了南京宫城的十分之一。
而且,这个时候,大明治下的各行省各州府,哪个巨富官绅不僭越?这算得了什么,如果朱慈真的以这个理由把人砍了,抄了家,那才是动摇各地乡绅支持南京朝廷的信心。
说到底,他现在其实就是趁着郑森还年轻,唬住了对方,要是郑芝龙这个老狐狸来,此事根本不算什么,甚至跪与不跪,还得看郑芝龙的态度。
毕竟,现在的局势,朱慈若是没有足够让人信服的理由,是不可能动郑家的,否则只会弄得人心惶惶。
“知道本宫为什么要把堵胤锡,何腾蛟两人安排在湖广和江西吗?”朱慈缓缓扶起郑森,忽然问道。
郑森摇了摇头,他对于这两个大臣,并不算熟悉,只是听说过名字。
毕竟,南京朝廷原本就是安置落魄失势大臣们的,这些人郑森都不怎么看得上,更别说是何腾蛟,堵胤锡这两个地方大臣了。
“这两人在财税和地方治理上,是有独到心得的,尤其擅长的就是筹措粮饷,但你知道他们是如何迅速筹饷的吗?”朱慈脸上的笑容逐渐凝滞,就好像皮笑肉不笑一般,又继续问道。
郑森见状,心中顿时生出了几分紧张,再次摇了摇头,这些未知的事情使得他原本高傲自信的心,逐渐发虚,再次看向比他还要小上几岁的朱慈时,眼神中开始掺杂着丝丝畏惧。
“增饷抄家,竭泽而渔,根本不是长治久安之策。”朱慈语气突然变得狠厉起来,眉头一挑,随即又道:
“本宫肩上担着的,是大明的万世基业,是列祖列宗打下的江山,是父皇恢复山河的宏志,怎么能将百姓当作砧板上的鱼肉,做出罔顾法纪之事?”
郑森心中一咯噔,当即又拱手抱拳,甚至作势跪下道:“殿下思虑周全,运筹帷幄,定是千古明君,大明中兴有望,万世基业必可成!”
毕竟,这话听着像是安抚,但威胁意味比起刚刚,明显更强。
如果说此前朱慈的话,还只是说了朝廷有能力截断郑家海贸的货源,然后重新再扶持一个新的“海贼王”。
那现在这话,就是明着告诉郑森,朝廷若是到了逼不得已的时候,为了筹集粮饷,对富商下手,抄家也是一条路子。
换言之,这种事情,朱慈不是没有能力做,朝中甚至就有大臣愿意当这个所谓的“罪人”,但他作为大明的君主,作为明君,并没有选择重用这样的臣子而已。
要知道,何腾蛟和堵胤锡在原本历史上,为了筹措麾下十几万大军的粮饷,在历尽十几年战乱,残破不堪的湖南,可谓是掘地三尺了。
但就算这样,他们也没有激起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一系列为了筹饷所进行的“金融创新”,基本上都是针对富商大户的。
只是,当时汇聚到他们手下的军队实在太多,又都是一些弱兵,溃兵,这些人就算是养起来,也挡不住清军主力。
此时,朱慈见自己的威胁有了效果,随即又哈哈笑了几声,然后直接结束了这个敏感的话题,话锋一转,便道:
“大木,你现在还没有官身吧?刚刚和你说的那些,都是朝廷的事情,郑家的事情,到底该如何,你好好想一想。现在公事说完了,本宫想和你聊一聊私事。”
郑森闻言,稍稍一怔,随即又对着朱慈拱手抱拳,态度十分恭敬。私事很明显就是对他的了,可皇太子殿下有什么事情要专门找他呢?
“不必紧张,郑家与朝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今后说不定咱们还是一家人。”朱慈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随即又道:
“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等统兵大将常年在外征战,家口必须得到妥善安置,本宫在南京城内建了一座府邸,打算专门用来安置他们的家口,昨日已经建好了,家丁婢女都已经招齐。”
“确实该是如此,殿下思虑周全,体恤臣子,将士们定会不惧生死,沙场报国。”
郑森刚刚听到‘一家人’三个字,心中十分惊讶,但他听到后面,一时间又没想明白面前的这个皇太子殿下,到底想要干什么。
“这些大将都是朝廷的功臣,他们的子孙血脉,本宫理应是要照拂的。”朱慈没有继续遮遮掩掩,反而是开门见山道:
“大木,本宫打算从中挑选出一些可造之才,平日里就留在宫中培养,学武备兵法,战时随本宫出征,在战场上学领兵打仗的本事,这些人暂时交给你来统领,如何?”
“我?”郑森完全没想到朱慈会突然来这么一出,但惊讶之余,立刻就反应了过来,赶紧受命:
“臣定不辜负殿下的知遇之恩!”
他此时虽然还很年轻,军务和政事上的经验严重不足,但身为郑芝龙的继承人,从小在复杂的环境下长大,在这种事情上的敏锐程度,一点也不差。
郑森立即明白了朱慈的意思,这是要把四大总兵,还有郑家的子弟变成朝廷的质子,带在身边监视。
但他并不觉得面前的这个皇太子就只有这点志气,若是局势大好,四大总兵和郑家,以及其他将领,大明将来都要重用的话,那这对于他来说,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郑森作为郑芝龙的儿子,太明白什么叫做近水楼台先得月了,他若是这次把握不住这个机会,朱慈一定会找其他人。
而朱慈看着郑森的表现,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样的反应和志气,才是他要委以重任的人,随即吩咐道:
“七日之后,登基大典之时,带上他们,本宫要在登基的时候,让所有人看到这些大明的才俊!”
第55章 登基大典
崇祯十七年五月二十五卯时,空中依旧是灰蒙蒙一片,天色还十分昏暗,似乎和往日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但时辰一到,南京城内的钟楼,寺庙全都在同一时间撞起了大钟,声音震撼非常。
“咚铛!咚铛!咚铛.”
随着钟声响起,上百万南京城的百姓,还有无数早已经做好准备,蓄势待发的大明官员们,都知道新皇要登基了!
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准备,史可法已经带领礼部,工部等官员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南京紫禁城部分设施也已经修缮完成,部分礼部的官员甚至和史可法一样,昨夜便留在了宫中。
如今,他们率先前往社稷坛,天坛,山川坛,太庙祭告大明的历代先祖,然后迎接数千名身穿朝服,正手持笏板,有条不紊,浩浩荡荡赶来承天门的在京大小官员们。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即将登基的大明皇太子朱慈,正身穿白色孝服,走出了乾清宫。
乾清宫门口,左右两座刚刚修缮好的金狮旁,此时周世显和郑森两人正领着锦衣卫三百大汉将军和五十名质子组成的护卫部队和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太监,以及一辆奢华至极的大车在等候。
这辆奢华至极的大车长两丈,宽一丈三尺,高达一丈二尺,车身主体全都是金丝楠木打造的,外观则是由黄金和玉石装饰,看起来便高贵无比。
郑森虽然是郑家长子,身家巨万,但郑芝龙崛起毕竟只是这十几年的事情,占地超过一顷的府宅,也是十一年前刚刚建成的,大明皇家几百年的富贵奢华,还不是他郑家可以比拟的。
而拉动这辆车的,则是两头威猛无比的大象,他们身上同样披着豪华无比的绸缎,用金丝环绕的绳索连接着大车,此时甩动象鼻,喘着粗气的样子,可谓威严无比,看得周世显,郑森,三百大汉将军,五十质子,一个个都目不转睛。
这辆大车,便是大明皇帝最高规格的礼仪用车大辂了。
这次登基之后,朱慈若是还想体验,恐怕就得等到收复北京城,甚至是出关犁灭满清,祭告祖宗的时候了。
朱慈一走出乾清门,周世显,郑森两人麾下的护卫部队和二十四衙门太监便按照礼制纷纷拱手作,全场寂静无声,气氛十分严肃。
森严肃穆的紫禁城,从巍峨的城墙到朱红色的大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皇家的威严服务的,任何个人身处其间,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而朱慈见状,随即微微点头,然后隔空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紧接着便看向了那辆大辂。
“天子登辂!”
鸿胪寺卿高声唱礼,而后一旁的鸿胪寺丞举钟敲击。
“咚铛”
随着钟声回荡在乾清宫门外,朱慈缓缓登上了大辂。
等他坐稳之后,鸿胪寺卿才继续道:
“天子起行.”
“咚铛”一旁的鸿胪寺丞再次举钟敲击。
随后,周世显和郑森领着三百大汉将军和五十质子组成的护卫部队开始拱卫大辂,二十四衙门的内宦也纷纷跟在大辂之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向供奉着崇祯皇帝神位的几筵殿开去。
大明皇帝登基的流程本就十分复杂,更何况还是如今这个非常时期,朱慈登基之前,还得先去祭拜崇祯皇帝,以示正统,如此一来,各项流程更加繁琐。
但也正是这些繁琐的制度流程,将皇家天子的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任何参与其中的人,都被威慑。
不过,史可法早就领着礼部的官员,将各种礼节制度,进退流程,都和朱慈提前演练了数次,以防正式登基的时候,出现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