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澄世对此事始终保持警觉,他劝说道:
“台湾的情况仍需进一步了解。据属下打探,台湾的境况与传言不符,粮食资源更是匮乏。
而且,既然陛下愿意将此地让给我们,说不定真有什么隐患。”
冯澄世的提醒显得十分谨慎,他怀疑朱慈主动出让台湾可能另有深意。
郑森听后并未回应,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朱慈开出的条件虽然苛刻,却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朝廷同意他保留水师,但战兵、马军和火枪火炮部队必须削减一半。
此外,郑家能直接控制的地盘也仅限于两个府,驻军范围受限。
“再等等,再等等李过和我爹他们的消息吧……”郑成功低声自言自语,眼中透露出几分犹豫与无奈。
朱慈当然清楚,当前这种划分势力的方式并非长久之计,无法彻底解决反清战争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但这是他在当前形势下能采取的最稳妥的选择。
至少,外敌当前,他的威望足以让内战的爆发推迟几十年。
如今,各路诸侯都握有强悍的军队,人人心怀私利,谁会甘愿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
利益分配的冲突,迟早会再次浮出水面。
与其让这些军队留在内地互相争斗,耗尽国力,不如将他们派往外地,去开疆拓土,为后代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
这种策略,不仅可以缓解内战的隐患,还能借机削弱地方势力的军事实力,将焦点从内部分裂转向外部扩张。
辽东和东北的开拓计划,正是朱慈的核心战略,他深知这片土地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李过主攻的西北,郝摇旗等人负责的蒙古,郑芝龙关注的安南,甚至郑森负责的台湾收复行动,都远不及辽东的战略意义。
而且,朱慈在这些安排背后,隐藏着他的私心。
他将辽东作为首要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复兴和疆域的扩展,还希望通过外部战事的牵制,稳固他在朝廷内外的威望和权力。
辽东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和军事价值,若能成功开辟这片疆土,足以奠定他作为中兴之君的地位。
与此同时,他也在利用郑家等地方势力的力量,确保自己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占据主动。
朱慈的策略十分精明,他没有急于削弱郑家等地方势力的军力,而是将他们的力量导向外部。
这样一来,既能避免正面冲突,也能通过长时间的消耗战,逐步削弱这些地方军阀的影响力。
从长远来看,朱慈的计划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他通过外战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为朝廷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他
在此期间,朱慈可以逐步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重新集中到朝廷手中。
然而,朱慈也明白,这一切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终究会再次激化。
郑家虽然表面上暂时归顺,但其庞大的水师力量以及家族在福建的根基,使他们始终怀有自立的念头。
朱慈清楚,要真正彻底解决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必须在他统治期间完成全国的整军计划,否则未来将会陷入更大的混乱。
而对于郑成功和其他地方势力来说,他们也明白当前形势的严峻,既不愿完全屈从于朝廷,也无法正面抗衡,只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寻找微妙的平衡。
李过和郝摇旗等人以对外战争为借口,力求保住他们的兵权。
这一点,郑芝龙和郑家的做法也不会例外。
然而,他们所选择的战场注定将使其军队在艰苦的征战中大幅消耗。
首先,西北用兵的挑战极大。
蒙古的战斗力虽弱,但补给却极为困难。
辽阔的草原和戈壁让后勤工作寸步难行,稍有差池,便可能让大军损失惨重。
尽管蒙古军实力不足为惧,然而这片荒凉而险恶的地域,却是对将领意志和士兵生存能力的严酷考验。
草原上没有粮食和水源可供,漫长的战线拖垮士气,加上冬季的酷寒,往往让这些远征大军折损过半。
而台岛方向,郑森面临的挑战同样艰巨。台湾岛上盘踞的荷兰人,海军力量强大,远胜于郑家的水师。
更重要的是,荷兰人早已在岛上建起坚固的棱堡,防御异常严密。
郑森全力进攻,兵马不损失一两万人,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战果。
每一座棱堡的攻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郑家水师虽号称强大,但与欧洲海军的现代化战术和装备相比,仍显不足。
最棘手的挑战则是安南(今越南),这是郑芝龙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两广的核心地带珠江三角洲,与安南的红河三角洲之间相隔千山万水,山高路远,地形复杂。
而且,安南的本地豪绅大族根深蒂固,他们对土地的掌控能力强大,并且具备极强的号召力。
一旦他们发起游击战,将会极大地拖慢郑家的进军速度,甚至可能让郑芝龙的军队陷入长期的消耗战中。
游击战的灵活性和对地形的熟悉,带来持续的麻烦,这也是郑芝龙必须考虑的。
相比之下,朱慈的辽东方向战略则显得明智得多。
辽东的满清残部早已几乎被消灭,辽东的土地更是开发成熟,原住民几近绝迹。
只要他能够将新移民重新安置在辽东,建立起稳固的据点,便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一地区完全控制。
朱慈的计划不止于此,他还准备通过羁縻政策和贸易手段,逐步渗透整个黑龙江流域,进而控制整个内外东北。
以十七世纪的生产力来看,这并不是一件难以实现的目标。
辽东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资源丰厚的地区,重新开发和控制这一地区,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支持。
换句话说,朱慈在谋划着一个更大的图景。
当这些边疆领土基本收复完毕,甚至即便未能彻底收复,敌人也已被打得元气大伤。
那时,正是他整顿全国、统一兵权的最佳时机。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将各省的兵权完全收回,实现中央集权。
要知道,朱慈手握全国最富庶的产粮区,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地区不仅富甲天下,而且是兵力、物资的最主要来源。
江南在他的掌控之下,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这也使得他能够维持强大的军队,并不断进行扩军备战。
正是这份底气,让他可以大胆地推行自己的整军计划,逐步削弱地方势力的影响。
对于这一点,李过、郝摇旗、郑芝龙等人心里也多少有所察觉。
他们明白这些,尽管心中不愿意接受,然而事实摆在眼前,朱慈不仅占据了战略优势,还在道义上站稳了脚跟。
朝廷的行动有理有据,使得他们即便有些不满,也无法公然反对。
眼下的形势,已经逼得他们不得不与朱慈妥协。
郑芝龙清楚,眼下的形势并不容他另作他想。
无论是面对海上的荷兰人,还是安南的游击战,抑或是草原的蒙古人,战事的艰难和复杂都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郑家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在全国一统的背景下,地方割据势力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他必须审时度势,与朝廷合作,保持表面的和平,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寻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毕竟,郑家虽占据了东南沿海的要地,但若与中央政权对抗,终究难以长久生存。
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全现有的势力,在局势变化中灵活应对,等待更好的机会。
第292章 集权手段
朱慈最终主持将海南从广东划分独立,成立了“南洋镇”,并将其作为未来南洋水师的基地。
这一举措引发了政局内外的波澜,尤其是郑家对这一决定的反应备受瞩目。
郑家的海外贸易在福建和台湾的影响力巨大,如何协调他们的利益与新政权的军事扩张成为关键。
最初,朱慈的态度十分强硬,给出的条件几乎让郑家难以接受,试探意味十分明显。
他想看看郑家会如何反应,特别是在这些年来郑家凭借海外贸易所累积的实力,实在让人有所顾虑。
但郑家并未表现出要与朝廷,鱼死网破的决心。
在张煌言一再劝说之后,郑家当前的主事人郑森意识到,与其硬碰硬,不如选择妥协。
毕竟,朱慈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强悍的能力,他的统治也在渐渐稳固中。
不过,郑森虽然对朱慈的强势有所畏惧,但他更清楚郑家的利益必须在这种局势中得到最大化。
因此,表面上的合作,实质上的利益争夺便在暗流涌动中展开。
郑家最终保留了漳泉二府的直接管辖权,但在军事上,朱慈却寸步不让,绝不允许郑家保留过多的兵力,这一安排可谓暗藏杀机。
郑家若要维持台湾的控制权,便必然要耗费大量资源和兵力,而这一代价足以削弱他们在福建的势力。
对朱慈而言,攻取台湾虽然是功在千秋的战略决策。
但短期内看不到多少实质利益,甚至可能是一场亏本的买卖。
然而他深知,如果郑森无法成功占领并维持对台湾的控制。
那么郑家便没有理由继续维持那支庞大的水师和船队,这也成为他实施进一步整军、削权的关键。
正因为此,朱慈不担心郑家会主动挑起战事。
郑森的盟友们,也不会支持他,这些复杂关系反而为朱慈提供了逐步瓦解郑家势力的机会。
在这场政治与军事的博弈中,郑家始终处在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攻下台湾意味着巨大的消耗,尤其是荷兰人拥有比郑家更为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但如果他不攻取台湾,那他将失去继续保留大量军队的合法性。
而如果他成功拿下台湾,他的兵马也将因此大大削弱,再无余力反抗朱慈的中央集权。
几番磋商下来,各方势力终于在“内阁大会”之前勉强达成一致。
此时的郑芝龙和他的儿子们经过慎重商议后,认为虽然失去了一些土地,但在福建的控制力和相对独立性仍能得到保障。
通过海运可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攻下安南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长远发展的新契机。
台面上看似和谐的局面,其实是台面下经过无数次不见光的交易和利益交换换来的,所谓的“其乐融融”,不过是各派人物在近半个月的激烈博弈后,勉强达成的妥协。
土地、人口、兵马的分割,工坊和贸易的重新分配,都成为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砝码。
而朱慈也借此机会,通过外力的支持,推动他对于新朝制度改革和权力制衡的计划。
内阁大会上,看似和气的讨论与决策,其实早已在暗中敲定。
朱慈借势而为,虽表面上做出了部分让步,实则在稳步推进他的一统大计。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各方的实力逐渐被削弱,中央的力量将再度集结,朱慈将彻底掌握大局。
.
随着中原各地陆续被收复,持续了数十年的中原战乱终于告一段落,整个华夏大地迎来了难得的短暂和平。
然而,在新明王朝表面的平静之下,一场新的风暴却在悄然酝酿。
随着李过北上、郑芝龙南下,各自掌控的区域逐步进入夏粮征收的阶段,朱慈也开始筹划一场严厉的反腐行动,并着手全面革新行政体系的计划。
所谓的“严打腐败”,并不仅仅是针对贪官污吏的道德惩戒,而是一项深具政治考量的举措。
在这个时候,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是朱慈维持权力和清除异己的必要步骤,而反腐,正是这一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仅能够以“贪污腐败”之名扫除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僚,还能借此巩固基层士兵和百姓对他的支持,迅速提升自己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