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短短五年间,清军的军力从巅峰直坠谷底,特别是面对南方明军的崛起,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曾经不堪一击的南方明军,如今却成长为一支强悍的战斗力量。
这种转变之迅速与彻底,令清廷上下始料未及,苏拜也百思不得其解。
毕竟,曾经的明军如此孱弱,怎么会在短短几年内重新振作,并且培养出一支野战军队,足以与满清铁骑抗衡?
更令人震惊的是,明帝在这短时间内竟然组织起十几万的精锐大军,其战斗力远超当初的明军。
清廷尚未找到这个答案时,满清的统治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今的苏拜,身处被围困的沧州城,面对着穷途末路的境地。
按照历史的进程,他本该在顺治皇帝的提拔下,于五年后成为“内大臣”,稳居高位。
然而现实却让他深陷战局,沧州城的局势一片混乱,昔日的荣光似乎遥不可及。
尽管他是清廷任命的水师统领,但事实上,他对水上战斗的了解甚少。
朝廷之所以选择让苏拜担任这个职务,并不是因为他在水战上有所建树,而是出于对汉人掌控清廷水上力量的深深不信任。
清廷不愿让汉人掌控水师,而又没有合适的满洲贵族具备水战指挥的经验。
因此只能委派苏拜这样一位拥有丰富陆战经验的老将临危受命。
这种选择,实际上已经为清军水师的溃败埋下了隐患。
在这片水天相接的战场上,苏拜的优势不再显著。
明军的水师不仅技艺高超,装备精良,而且他们士气高昂,久经海上风浪的磨砺,与苏拜麾下那些没有水战经验的士兵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这样一支精锐的敌军,苏拜心中清楚,自己手中的这支水师根本不足以与之抗衡。而且,沧州城内的补给日渐枯竭,内忧外患让他压力倍增。
尽管如此,苏拜依然试图稳住阵脚,希望能够依靠清军的顽强意志与丰富的战斗经验,寻找一线生机。
随着时间推移,明军的步步紧逼,战场上的硝烟越来越浓,沧州城的形势愈加危急。
城内的清军士气低落,他们深知已经无路可逃,而城外的明军攻势如潮。
清军的最后希望寄托于水路,但在张名振布下的铜墙铁壁面前,他们的突围行动注定难以成功。
朱慈立于高处,眺望着远处的战场。
这场战斗的胜负已定,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他的战术布局最终得到了贯彻。
此刻的沧州城,已是大势已去,清军的末日就在眼前。
无论是陆上战场,还是水路围困,清军皆陷入了明军的重重包围。
他们的抵抗虽顽强,但在巨大的兵力与火力优势面前,已是垂死挣扎。
第276章 两难境地
在如今的战局下,苏拜若是面对一支实力悬殊的敌人,凭借他丰富的陆战经验,或许还能勉强维持局势,甚至取得些许战果。
然而,眼前的形势却截然相反。
清军面临的不是可以轻易击败的对手,而是一支实力远超己方的明军水师。
苏拜和清军完全低估了张名振指挥下的明军水师的强悍,事实上,他们几乎完全摸不清楚明军水师的底细。
张名振所部明军水师不仅装备精良,战术灵活,而且拥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
清军对这种强大的水师力量知之甚少,错估敌情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在沧州城内,随着东西两面派出的八旗兵成功阻击明军。
多铎自信满满,认为已牵制住了足够的明军力量,于是果断下令苏拜率领清军水师突袭。
他们的计划是让这支水师由护城河出城,驶向不远处的运河。
这个季节,运河也算水势浩荡,河宽达数百步,成为清军突围的天然屏障。
清军准备了上百艘小船,每艘船上都满载火药和引火油料,由八旗死士操纵。
这些船只一旦靠近明军的舰队,就会立即引爆,打算与敌人同归于尽,制造混乱。
其他人则趁着江面上的混战,清军余部将乘船突围。
这是清军的突围策略,虽然计划谈不上高明,但依靠这些死士的决死精神,多铎希望至少能打乱明军的布防,赢得突围的机会。
然而,这个计划并未透露给城中的绿营军,孔有德等人也未将情报传递出去,但张名振早已料到了清军的意图。
朱慈手下的将领,尤其是张煌言、常登贵、陈福等陆战名将,在军议时就已敏锐地分析出清军可能采取的行动。
而张名振和水师将领也随即发表意见,这些将领们从清军当前的困境出发,几乎准确地预测到了他们的行动策略。
面对这种明明预见到了敌方行动却仍需陷入险境的局面,张名振倍感压力。
因为要完成朱慈的作战部署,他们不仅要打赢这场战斗,还要在清军的小船来袭时故意示弱,伪装成溃败的样子。
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全力迎战,多铎可能会改变突围计划,选择坚守城池,甚至与明军在城中展开巷战。
那样一来,战事会变得更加复杂和耗时,而朱慈的战略目标便无法顺利实现。
朱慈的作战方针非常明确,他希望能够在水面上歼灭清军大部分主力,然后在陆地上以最小的损失结束战斗。
水面是清军的软肋,而明军则在这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朱慈力图将决战的主战场设在水面,迅速削弱清军实力。
为了执行这一策略,张名振提前征调了上百艘大小商船和渔船,组成了一支伪装成平民船队的力量。
这些船只由来自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以及长江沿岸的水性极佳的水兵操纵。
这些水兵自幼在水边生活,对江河湖海的掌控早已得心应手。
当清军的死士小船靠近时,他们便驾驶这些商船、渔船进行干扰,伪装出溃败的姿态,吸引清军死士发动自杀性攻击。
每当清军的小船被点燃或爆炸,明军水兵便立即跳入水中,以惊人的水性游回岸边。
对于这些水中健将来说,从江中心游回岸边并非难事。
这样的行动不仅能有效避免人员伤亡,还能在混乱中将落水的清军俘虏。
这些俘虏在严酷的审讯下,往往会透露出清军的进一步计划,为明军提供宝贵的情报。
通过这种迂回战术,张名振的水师主力部队得以保持隐蔽,避免了与清军正面交锋时的无谓损伤。
真正的决战时刻会在清军主力舟船深入江心时到来。
到那时,隐藏在北岸的明军楼船将猛然冲出,无论是撞击还是火炮攻击,都会将清军的船只彻底击沉于大江之中。
面对这些高大坚固的楼船,清军的小舟毫无还手之力,将在江中被碾压殆尽。
朱慈的计划显得缜密而残酷。
他深知,只有在水面上彻底击溃清军,才能确保陆地上的战斗不再成为消耗战。
张名振和他麾下的水师不仅要胜利,还要精确地引导清军走向灭亡。
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不仅仅是明军水师的卓越表现,更是朱慈在战略上的精妙布局,以及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掌控。
如此一来,清军的水上突围计划注定失败,而他们的陆地部队也将在明军的合围中陷入灭顶之灾。
这场仗,朱慈不仅要打赢,还要以最小的代价结束战斗,将胜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多铎和汉岱站在沧州城的城墙上,注视着江面上接连亮起的火焰和不断传来的火药爆炸声,脸上掩不住喜悦之情。
江面本是一片漆黑,但此时已燃起了数百处火点,火光映红了半个江面。
爆炸声此起彼伏,轰鸣过后,江心的水面上火光四射,波涛翻滚,似乎整个战场都陷入了一片混乱。
“汉岱,时机到了!”
多铎语气中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努力保持镇定,他继续道:
“立刻下令,剩下的人赶紧乘船出城。
趁着明军水师一片混乱,我们务必冲过大清河,这样我们才有一线生机!”
他的声音坚定果断,不容质疑。
眼下局势对多铎而言十分有利,这一刻是他精心策划已久的突破口。
东面的明军已经被牵制,西面的战场仍在激战中。
江河纵横交错,夜幕笼罩,尽管明军拥有兵力优势。
但在复杂的地形和夜色掩护下,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他明白,机不可失,一旦错过这个机会,他们可能再也没有逃出生天的可能。
汉岱得令,立刻转身朝城下走去。
他的步伐匆忙而急切,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这座被围困已久的沧州城。
汉岱心中明白,一旦明军水师恢复秩序,局势将急转直下,逃跑的机会将不复存在。
清军对明军水师的真正实力了解有限。
但围城期间,他们已经见识过张名振水师的强大。
明军水师两次大会师,每次舟船云集,气势浩荡,令清军感到不寒而栗。
清军虽不至于天真地以为这场突袭能彻底摧毁明军水师,但他们清楚。
此时是最佳突破时机沧州城以北的运河河段,是附近最窄的横渡点,东西之间的距离不足数百步。
只要能够迅速渡河,便有逃出生天的希望。
多铎站在城墙上,最后深深地望了一眼下方的战场。
纳塔克正率领一千多八旗甲兵奋力抵挡明军的猛攻,还有部分包衣兵也加入了战斗。
马蹄声、惨叫声、爆炸声和火枪声混杂在一起。
战场上火光四起,干草柴枝在爆炸中被点燃,火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多铎心中清楚,纳塔克为了阻挡明军的进攻,牺牲了许多人手。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在这个宗室亲王面前,纳塔克没有任何优先撤退的权利。
他反而因为丰富的战斗经验,被多铎留下来负责阻击明军。
就在多铎思索之间,他的亲兵头子匆匆赶来,神色慌张地禀报:
“王爷,快走!尼堪从南面开始攻城了,带了不下万人!再不撤退就来不及了!”
多铎闻言,心中一惊,迅速理清了整个战局。
东面和西面的明军为何未能展现出预料中的强大战力。
现在终于有了答案原来朱慈早已留有后手,保留了大批军队用于攻城。
朱慈显然预料到清军可能会重返城中,因此决意不让他们有任何回退的机会,誓要一举歼灭。
多铎脸色沉重,他意识到,明军的策略步步为营,紧逼不舍。
他们不仅在东、西两线牵制住了清军,还在背后悄悄集结了大军,准备对沧州城发动最后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