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13节

  作为金砺手下排名前列的将领,钟鼎福显然是金砺可以倚重的人。

  这一次,金砺将最后的赌注押在了钟鼎福的身上。他深知,这场战斗若不能尽快结束,明军援军一旦赶到,局势将更加不利。

  “好,就按你说的办!马上集结兵马,钟鼎福即刻出发,务必拿下明军的薄弱点。”阿济格果断下令,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钟鼎福接到命令后迅速整备队伍,四千甲兵很快列阵出发,朝着明军南侧的防线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大地在他们的脚步下微微震动,尘土飞扬,战场上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气息。

  随着甲兵们的迅猛突击,明军的南侧防线果然出现了动摇。

  尽管他们拼命抵抗,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逐渐显得力不从心。阿济格和金砺都紧盯着这场关键的攻势,心中悬着最后的一线希望。

  “若是这一击成功,便可扭转战局!”阿济格喃喃自语,手心已然沁出冷汗。

  战场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成败,片刻的迟疑或疏忽,便可能决定整场战斗的结局。

  钟鼎福率领的精锐甲兵一路披荆斩棘,步步紧逼,眼看着明军的防线越发薄弱。

  就在此时,阿济格忽然发现远处尘土飞扬,隐约可见一支明军骑兵正在迅速赶来支援。

  他的心猛然一沉,明白时间已经不多了。

  阿济格听完汇报后,沉默地点了点头。此时此刻,他深知此战的意义,胜败决定着大清的存亡。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谓的兵马损失早已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阿济格明白,若不能在此战取胜,大清的命运将彻底改写。

  金砺虽非满人,但他放清军入关,背负着沉重的罪责。

  他十分清楚,自己如今能稳固地掌握兵权,完全依仗于他丰富的领兵经验以及深受多尔衮的信任。

  然而,他也知道,这一切的前提是清廷仍然存在,如果大清覆亡,他的地位将荡然无存。

  时光飞逝,约莫一刻钟过去,战场上烟尘四起,杀声震天。

  阿济格和金砺果断下令,将手中尚未参战的六千多甲兵全数投入到南侧山谷的军阵中。

  这一次的决策,毫无疑问是背水一战。

  金砺将手中的最后三千多甲兵倾巢而出,而阿济格则稍微保守了一些,只调出三千甲兵,余下的两千人被派往左右两翼山岭,阻击那些自两侧袭来的明军。

  在战场的最前线,绿营兵和包衣兵率先发起冲锋。

  他们顶住了明军的第一轮火力,虽然伤亡惨重,却为后续部队的进攻铺平了道路。

  然而,清军的骑兵并没有等待他们撤下战场,而是紧随其后,直接发起了猛烈冲锋,逼迫他们继续作战。

  这些绿营兵和包衣兵并非是最初用作诱敌的残兵败将,而是绿营与包衣中的精锐部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

  然而,单凭他们这点兵力,根本无法彻底攻破明军坚固的军阵,即便是拼尽全力,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尽管如此,经过多轮激战,这些部队已经耗费了明军大量的体力。

  而如今,清军骑兵的突然冲击使得明军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逼迫他们继续应战,这无疑为八旗骑兵创造了绝佳的突袭时机。

  与此同时,明军的南翼阵线因为之前的突然收缩,兵力分布变得极为不均,防线明显薄弱。

  在清军连续不断的猛烈攻势下,南翼的明军已经显露出疲态,阵型开始松动。

  阿济格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眼见绿营兵和包衣兵的冲锋已经消耗了明军的精力,他毫不迟疑地命令骑兵部队发起总攻。

  此时,清军阵中战鼓轰然响起,尽管在山谷战场上此起彼伏的枪炮声中显得不那么显眼,但却标志着决战时刻的到来。

  五千多名八旗精锐骑兵不再顾及阵前仍然残存的近千名绿营与包衣兵,他们策马加速,直扑明军阵地。

  战马的铁蹄踏过战场,掀起一片烟尘,在这样猛烈的攻势下,单是冲撞和踩踏,就使得上百名己方士兵丧命于马蹄之下。

  这就是八旗军的骑兵,他们的冲锋在这个时代,依旧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此时正如同洪流般席卷而来,在这片山谷战场上,掀起了致命的攻击。

第261章 重掌优势

  明军的南翼阵线刚刚成功击退了清军连续两轮的进攻,整个阵型早已混乱不堪,还未来得及重新整顿便遭到了清军骑兵的突然猛袭。

  这股迅猛的冲击如同一把锋利的铁锤,直接凿入了明军的阵列,使得原本岌岌可危的阵线瞬间溃散开来。

  前排的火枪兵根本没有时间重新装填弹药,便被呼啸而来的清军骑兵冲得四散而逃,阵型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在南翼阵地上,一阵轰然巨响过后,各种嘈杂的声音混在一起,原本就已经动荡不安的明军队列,此刻彻底崩溃。

  许多士兵为了自保纷纷散开,火枪兵成群结队地四处逃散,军阵后方的长枪手们还未来得及反应,眼前的局面已经陷入混乱。

  他们手中的武器虽然长且锋利,但面对毫不留情冲击而来的骑兵,他们完全束手无策。

  面对冲锋而来的清军骑兵,明军的整个南翼防线在战马的铁蹄声中瓦解。

  大量的明军士兵出于本能,选择了后撤。

  此刻阵中的枪声凌乱不堪,士兵们早已顾不上齐射的命令,慌乱之中抬枪射击。

  然而这些零散的反击虽然射倒了数十名冲锋在前的清军骑兵,却远不足以遏制五千骑兵的猛烈攻势。

  随着白烟在战场上弥漫,掩盖了一部分士兵的视线,更多的明军士兵陷入恐慌。

  尽管这些反击给清军造成了些许损伤,但在失去了阵型的情况下,明军的防御力明显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如此猛烈的冲击。

  五千清军骑兵如潮水般涌入,迅速撕裂了明军的阵线。那些火枪兵、长枪手们被逼得节节后退,局势愈加不堪。

  尽管如此,明军的士兵们并非完全毫无斗志。

  在这危急时刻,仍有不少将士顶住了清军的猛烈冲锋,拼死阻击。

  这些人虽明知胜算渺茫,但凭借顽强的意志拖延了清军的进攻,为后续的援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他们的顽抗虽无法扭转战局,但至少为后方的第二道防线做了些许准备。

  然而,明军的防线不仅仅依赖于第一阵线。

  在后方,督战的甲兵正冷酷无情地砍杀着那些临阵逃脱的士兵,确保他们不会冲散后方的防线。

  面对逼近的清军骑兵,这些溃兵在惊慌中四处逃窜,却在看到后方严阵以待的拒马阵时,终于恢复了一丝理性,纷纷向两翼逃去。

  督战甲兵用冷酷的方式逼迫这些逃兵重新面对战场,但这种手段并未能彻底阻止清军的进攻步伐。

  正如“兵败如山倒”这句古话所言,战场上的劣势往往在瞬息之间放大。

  虽然明军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崩溃,然而位于后方的第二道拒马阵依然在勉力支撑。

  面对三十步以外已经放平长矛、整齐排成拒马阵的明军,清军骑兵虽然气势汹汹,但也并非完全无法抵挡。

  第二道防线虽然兵力单薄,但士兵们在明知清军来势汹汹的情况下,仍然咬牙坚守。

  他们在短时间内形成了简单的长枪拒马阵,阻挡住了清军的第一次正面冲锋。

  这些士兵经历了稍显充足的准备,在这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

  在战马的狂奔中,拒马阵一次次被撞击得摇摇欲坠,但凭借坚实的阵型,明军成功消耗了清军不少兵力,斩杀了数百名骑兵。

  然而,清军的骑兵数量庞大,且冲击力极强。

  在付出了一定代价后,清军骑兵逐渐突破了第二道防线。

  尽管明军的顽抗和拒马阵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但这并不足以遏制对方的攻势。

  随着拒马阵的崩溃,清军骑兵继续向前推进,迅速撕裂了南翼阵地的防御。

  此时,明军的南翼防线已然岌岌可危,残存的士兵在强大的冲击下纷纷溃败。

  面对铺天盖地的骑兵攻势,南翼阵线如同被摧枯拉朽般被击溃。

  后方督战的甲兵虽在拼死阻击,但清军骑兵的猛烈进攻仍旧势不可挡,战场上遍布着倒下的明军士兵。

  战场的局势在这一刻几乎已无可挽回。

  明军的士兵们在清军骑兵的铁蹄下节节败退,南翼的防线几乎完全崩溃,整个战局陷入了清军的掌控之中。

  明军的南翼军阵,眼看已近崩溃。

  尽管清军五千骑兵发起了猛烈的冲锋,但在这场激烈的正面交锋中,能够继续作战的骑兵也仅剩三千人左右。

  然而,眼前的战局并没有让阿济格和金砺感到丝毫的欣慰。

  他们的视线越过战场,看到了明军的援军正从远处迅速逼近。

  援军的到来,意味着他们的突袭策略失效,双方即将陷入一场血腥而不可避免的恶战。

  这一战,无论是阿济格还是金砺,都深知其残酷性。

  明军的援兵显然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来得虽晚,却注定改变战局。

  尽管清军骑兵在南翼阵线的冲锋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明军的防御却极具韧性。

  南翼的明军虽然体力不支,但他们依然顽强地阻击,极大地延缓了清军的攻势。

  若不是清军采取了不计代价的猛烈冲击,甚至牺牲了一千多绿营兵和包衣兵进行前期消耗,清军恐怕很难如此迅速地突破明军的防线。

  然而,危机远不止于此。

  虽然阿济格果断派出了最后的两千精锐兵马去阻击明军的援兵,但两侧山岭上,依然有数支规模不大的明军部队,顺着蜿蜒的山道快速向下突袭。

  这些明军小股部队灵活地绕到了清军的后方,利用地形展开了反攻。

  密林中不断涌出更多的战兵,他们从隐蔽的山道中冲向战场,并迅速在平地上集结起来。

  第一批集结的部队中,能立即投入战斗的明军兵力至少有七八百人。

  这些兵士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战斗经验丰富,迅速恢复体力的他们,在地上稍作休息后,便准备再次加入战斗。

  在第一波明军展开攻击之后,后续部队也将接连加入战局,对清军施加新的压力。

  明军的小股部队分散开来,利用山岭和密林的地形优势展开了灵活的攻势。

  他们十几人为一组,组成了弓箭手小队,隐藏在侧翼的树木之间,朝清军的军阵发射破甲重箭。

  这些箭矢从密林中稀稀疏疏地射出,带着致命的威力,穿透空气,精准地射向清军的士兵。

  重箭一旦击中清军甲胄的薄弱处,便能轻松穿透盔甲,对清军士兵造成极大的伤害。

  这些散乱的箭矢虽然并不能对庞大的清军队伍造成大规模的杀伤,但其威胁却不能被忽视。

  每一支射出的箭矢都带来了心理上的威胁,尤其是那些看着身边战友中箭倒地的清军士兵,他们的士气受到了明显的打击。

  伴随着这不断袭来的箭雨,清军的军阵开始出现些许混乱,士兵们四处张望,神色紧张,仿佛随时会有死亡的阴影笼罩而来。

  这些小股明军的骚扰战术,不仅对清军造成了实际的伤亡,更是打乱了清军的部署,使得阿济格和金砺的指挥变得愈加困难。

  他们原本已经在后方布置好的战略部署,现在面临着被逐步瓦解的风险。

  随着明军从两翼的重箭袭扰逐步加剧,阿济格的眉头越皱越紧。

  他深知,明军的这次反击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骚扰,而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针对性进攻。

  若无法迅速解决这些明军小股部队,清军的后方将持续遭到威胁,进攻的节奏也将被彻底打乱。

  与此同时,金砺的目光也在战场上游移不定。

  他意识到,明军从两侧山岭发起的攻击,正逐步逼近清军的薄弱环节,而援军的陆续到来更是加剧了局势的紧张。

  尽管清军在正面的战斗中占据了上风,但两翼的防御已经难以为继。

  面对这一局面,金砺不得不考虑调动更多的兵力去支援侧翼,然而手中的可用兵力已然所剩无几。

  战局瞬息万变,明军的援军如潮水般涌来,压迫着清军节节后退。

首节上一节213/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