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98节

  当然,朱慈此来,一方面是要检查堡垒的修建情况,另一方面,就是要检阅那些调来的农兵和卫戍军了。

  江北的农兵是大明建军的重要支撑,更是安置退伍老兵,伤兵的关键,他们也将承担了农兵的训练,而农兵分担着前线的防务。

  此时,大明的农兵和地方的卫戍军一样,都是训练方阵的,在农闲时节,基本上保持了五日一小操,十日一大练,战斗力虽然说不上强,但也不弱。

  毕竟,他们的武器配备只是落后于野战军,在补给充足,内线作战的情况下,比不少原本的明军,还好得多。

  不过,考虑到他们是坚守堡垒,朱慈并没有优先给他们换上新装备,这是经过“五军都督府”局势推演之后,给出的结果。

  江北之后,朱慈巡查的下一站,便是长江以南的苏松等地了,这里的大部分官营工坊,除了得益于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还继续生产民用商品和贸易商品外,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军备生产的。

  当然,他们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南京依托于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武器工坊体系和独特的政治地位,依旧是大明最大的火器生产基地。

  朱慈此行来到苏松二府,就是为了视察这些生产供应了他麾下大军接近一半军备的工坊,殿前军的强悍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制造精良的武器。

  而大明的武器生产中心,依旧是南京城。

  这个时候,南京城的“金陵大学堂”中,已经开始设立为军队和生产服务的各式学科,这进一步助力了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武器工坊体系在南京城继续壮大。

  在从西到东,又经过长江南北,历时两个多月的巡查,朱慈对于各地的建设表现,基本上是满意的。

  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在一场场战场胜利之后,已经逐步形成了文武对等的趋势,这使得朱慈的各项政令,得到了更好地落实。

  对于大明的体制来说,一个不那么团结的官僚集团,皇帝的政令是最容易落实的。

  大明的军队,民政和工商体系经过此前四年多时间的转变和发展,在大的方向上,已经没有问题,那些小处的缺陷,则是要靠事物的发展规律,自行弥补修正了。

  要知道,任何一个真正完善,科学的体系,都不是人为设定的,都必须要有自我纠正和修复的能力,才能健康发展。

  朱慈最终回到了南京城,他这个马上皇帝,每年待在紫禁城的时间,恐怕真的不如马背上多。

  不过,朱慈虽然不在城内,但大明的体系在顺利运行着,而朱慈单单是在城内各处的巡视简阅,恐怕就得花上好几日。

  当然,如今各项事务中,朱慈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商税,关税,以及市舶司这些新恢复或者新成立的衙门。

  他们的恪尽职守,才是如今大明日益增长的财政收入,军费保障的基础。

  而大明教育的发展,朱慈也十分重视,这固然不是最紧急的,但却十分重要,这才是大明这艘大船,成功走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金陵大学堂”扩建后,职能和使命也都更加明确,江南江北,甚至是西南各地的名儒大师们,甚至是红毛,都在学堂中,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和研究。

  而这些人中,不少其实都十分抵触西学,但更多的是学习汲取的态度,并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也算得上是明末文人的特点了。

  在科考改革和朱慈特意引导的背景下,那些新进崛起的新锐力量,作为老师,个人身上的喜好和偏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学堂中的风气。

  当然,因为大明此时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不足,朱慈所谓的“高等教育”,又还不成体系,无论是传统文人,还是接触过西学的文人,依旧还是秉持着原本的那一套。

  换言之,“圣人之学”依旧在大学堂中盛行,朱慈的新学科研究和发展,当前主要还是依靠传教士和少得可怜,在科学上有所研究的开明书生。

  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多年的八股使得大明的许多学科发展,仅仅局限在技术上,理论只是相当匮乏。

  朱慈当然也想快点发展基础科学,并迅速培养出一批有助于科学发展的专家学者出来,但学生先不说,单单是老师这一块,他现在就解决不了,更不要说教材和传统舆论的影响了。

  要知道,“金陵大学堂”的改革和学科设置,此前便遭到了江南大儒的非议,甚至还有数千地方文人,联名请愿上书,指责学堂中出现了制器算账等不入流的东西.

  作为大明此时实际上的最高学府,大学堂中的学子,几乎都是国之精华,在传统的等级贵贱舆论下,面临的压力自然很大。

  而最令朱慈头疼的,其实还是大学堂之内的“华夷之争”了,“红夷”在某些人眼中,根本不配进入大学堂,更不要说作为半个圣人的老师了。

  为此,有人将这一问题牵扯到了国家体制,纲常伦理,甚至牵扯到了“华夷之别”这样的敏感问题,逼得朱慈不得不出手处理。

  他改革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而“金陵大学堂”的改革,就是着力点,他必须从那些所谓大儒的手中,夺回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引导科学和思想的发展。

  在明末这个时期,中央朝廷的控制力经历了十分之弱,晚明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朝廷对基层控制力几乎丧失,传统的儒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是蓬勃发展的。

  这其中,许多是立足于平民的,这其实也符合市民社会伴随着商业发展不断壮大的特点。

  朱慈对这些是有所了解的,他固然是要从传统儒学手中夺取社会舆论的话语权,重塑社会价值观,但这些都需要一步步进行。

  否则,大明今后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

  要知道,朱慈并不可能主导一切,他能做的,其实只是在制度上引导示范。

  但他也清楚,这些都是进步路上不可避免的挫折而已,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个过程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甚至数十年,都有可能。

  不过,随着第一批学生被培养出来,并拥有了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且这个群体得到重用,开始主导大明王朝的施政,那大明的各项发展,也就能步入正轨了。

  当然,无论如何,对于当前的大明和朱慈来说,军事上的胜利才是最关键的。

  明清各方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随着元气逐渐恢复,江北,中原各地的局势,骤然紧张了起来。

第245章 第二次北伐

  多尔衮在阿济格等满洲亲贵大臣们出工不出力的软性抗议下,最终又不得不将中原战场,重新放在了整个战局的第一位。

  毕竟,那里还有陈泰麾下的数千大军在坚守呢!

  退一步说,江北,淮北的那些堡垒,谁愿意去啃啊!

  阿济格所领的八旗大军从江北撤兵之后,行动瞬间变得迅速起来,在三月初,便已经进抵开封,汇合了鳌拜和金砺在此整训的一万绿营精锐。

  而后,阿济格便亲自领军,对南阳周边的明军,展开了力度空前的进攻。

  当然,阿济格和鳌拜,金砺等人所领的数万大军,兵分数路,横跨两省,这么浩大的军事行动,根本不可能瞒得住在中原地区,暗线密布的锦衣卫。

  田见秀早就收到了情报,林昌峰也已经在二月的时候,便亲自统兵北上支援,而进驻凤阳的孙可望,艾能奇部大军,则是早早做好了准备,进攻开封。

  归德府在此前清军的攻势中,一度被大明放弃,现在江北重新成为了战场的关键,这个枢纽之地,自然便重要了起来。

  而南阳战场上,阿济格,鳌拜,金砺等人,经过苦战,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旗开得胜”,十分振奋,特别是南阳城外的明军终于撤了。

  但田见秀和林昌峰麾下的大军,并没有让阿济格舒服,后者的所谓“旗开得胜”,更多的是明军的主动退兵。

  毕竟,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林昌峰领兵北上,更多的是掩护殿前右军南下,否则在阿济格的进攻下,就真的可能出问题了。

  而且,南阳的局势虽然暂时得到了控制,但随着归德被明军重新收复,清军的兵马不必不分散两省,行动也随即变得束手束脚起来。

  阿济格,鳌拜,金砺等满清大将们,商议之后,打算集中兵马,毕其功于一役,击败归德的明军之后,再在收兵南下,解决盘踞在襄阳附近的明军主力。

  他们此时已经因为久违的胜利,开始一直认为,只要是堂而皇之的野战,明军必定很难再掀起什么风浪来。

  但明军现在占据襄阳,扼住了中原入湖广的门户,随时可以北上出击,威胁黄河南北,这绝对不能不解决。

  而田见秀和林昌峰主动放弃南阳,集中兵力退到襄阳,自然也是朱慈的安排。

  他们从锦衣卫传来的情报中,便已经开始了布局,如果阿济格敢直接南下,他们虽然做不到将其一举歼灭,彻底断了其进攻的势头,但不伤筋动骨,绝对难以安然北撤。

  如今,因为局势的变化,清廷的财政压力比原本历史上要大得多,济尔哈朗此时都已经专职在山西,北直隶,鲁北,豫北等地筹饷了。

  但这样的局势下,他的督饷工作进展,自然不顺利,甚至还使得中原的士绅们,更加心向大明,锦衣卫也因此得以迅速深入开封,太原,大同等州府。

  换言之,在战事不断的情况下,无论是大明,还是清廷,都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但大明的税基此时已经相当大,还在收复的地方推行屯堡体系,这使得朱慈面临的税收难题,要小很多。

  回到眼前,在阿济格解了南阳之围后,鳌拜和金砺的绿营军整训行动,也被证明了卓有成效,清军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建立起了战场的信心。

  而与此同时,为了对付辽海的明军水师,多尔衮还找来了原本大明登莱,天津水师的官兵,打造了一支水师,想要在关键时候,防反阻击明军水师。

  但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清廷辛苦筹集起来的这支水师,可谓是问题重重不仅船只小,海战经验不足,船上的火炮也全都是摆设。

  于是乎,这支水师在张名振和黄蜚面前,根本不堪一战。

  但两军还没交战的时候,多尔衮是信心满满的。

  毕竟,他对水师几乎一窍不通,底下人怎么说,他虽然不全信,但是信三成,总还是有的。

  而且,多尔衮的不精通,甚至是包括了不清楚明军水师的实力,只知道对方很强,但这种程度的认知,根本看不出自己有什么问题,更不要说看出明军了。

  等到明军水师来攻,清军阻击,最终在明军水师准备撤的时候,清军的这支水师,随即出战。

  但他们一对上张名振和黄蜚两部水师,根本就是原形毕露。

  多尔衮很快发现,相比起明军水师的表现,他辛辛苦苦组织起来的这支所谓水师,根本就是鱼船出海。

  两军一交战,这些原本只是想要跟在后面,示威一下交差就立马撤的水师,眨眼间就败下了阵来,不到半个时辰,就已经在明军的围剿下,全军覆没。

  张名振,黄蜚甚至还趁胜追击了,进一步威胁北京,天津等地。

  但他们陆战能力太过薄弱,暂时无法继续进攻。

  而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面,河南的局势因为两边都没有发起有力的攻击,又暂时恢复了平静。

  阿济格的八旗大军也发挥不了作用,他们南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满清,后院又起火了。

  多尔衮此时,不仅受到了水师全军覆没的打击,短时间内根本无暇再顾及天津,还要压制住朝堂上的流言蜚语。

  毕竟,从筹集水师和主动进攻,都是他一手推动或者是主导的,满清朝堂上对于这一次海战惨败,早已经是议论纷纷。

  而焦头烂额的事情,自然是不止这一个。

  多尔衮此时还要处理外藩蒙古和沙俄的事务,好不容易安抚了外藩镇蒙古那些不安分的盟友,南方的战事又愈发焦灼了。

  随着时间进入三月,朱慈在江南江北,汇聚了五六万野战大军,几乎掏空了整个江南的兵马,带着数万骑兵,上百门大小火炮,准备发起第二次北伐。

  朱慈甚至早在二月的时候,就想突然出兵,打多尔衮一个措手不及了,但因为他在湖广和陕西两线作战,物资损耗颇大,征集和整训更多兵马,也需要时间,便拖到了现在。

  这个时候,济南的守将,又成了多铎,多尔衮的狼狈和失措,在他的部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多铎,孔有德等人万万没想到朱慈会那么快展开行动,但他们心惊胆战了那么久,同样反应迅速,没有给明军任何可乘之机。

  济南城如今可谓是固若金汤,朱慈并不打算猛攻。

  他现在已经做足了准备,打算围到城中粮尽,逼迫多铎出城决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做的就是和此前一样,等清廷的援军前来救援,然后围点打援。

  这也是他要准备那么久,整训骑兵的原因。

  朱慈通过锦衣卫的密探,大抵都了解到了清军调动的相当一部分消息。

  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渗透,北伐各地,都已经有了锦衣卫信息来源。

  朱慈此时虽然还没开始正式出兵北伐,但为了出征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都已经紧锣密鼓展开,各部大军,都已经在出征大军的队列之中。

  各地的局势在朱慈的脑中轮番闪过,他思考了许久,思维也慢慢集中。

  现在,他唯一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北伐这一仗。

  明确了这一点,朱慈随即把林昌福叫了进来,让他去通知张煌言,常登贵等人,到五军都督府开会。

  如今,五军都督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军队的指挥中心,这是朱慈在多次行动和制度改良中,不断赋予和加强的权力。

  “这次,天骑军在济南以南的突击行动非常成功,单单是鞑子的脑袋,就砍了一百五十多个,鞑子那些所谓的索伦精锐,现在恐怕已经被咱们打怂了!”

  五军都督府的军议室中,朱慈面前,殿前军和江北三镇,提督和主要的营官正端坐一处,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常登贵的军情分析,他们的眼睛不断跟随着在地图上不断移动的竹枝,以便能跟上思路。

  “现在,清廷的援兵已经派援兵进入济南城,同时在东昌府城,也入驻了兵马,兵力在三千上下,都是从山西调来的绿营兵。

  此外锦衣卫得到情报,鳌拜和金砺汇聚了山东,山西两省的绿营精锐,训练而成的精锐,很有可能也会从河南战场调到山东,他们的兵甲训练都不差,在战场上恐怕不容易击败。

  阿济格领着的八旗南征大军,田见秀此前早就打探清楚了兵力情况。现在停留在南阳附近休整的八旗主力,应当在一万五千左右,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真满州兵,还要部分是披甲包衣兵,其余的则是蒙汉八旗,其中也有少部分家底厚实的,带了披甲包衣协助作战。

  换言之,多尔衮最终能南下决战的兵马,绝对不止三万,张名振,黄蜚在北面,还需要不断出击,牵制他们。多尔衮最终应该还会在山西,抽调数千绿营军南下助战,清军汇合济南的多铎守军之后,最终的能战兵马少则三四万,多则可能超过六万。”

  常登贵说着,手中的竹枝从北京转移到了济南:

  “不过,现在多铎驻守济南的兵马,还颇为薄弱,但守住济南几个月,问题应当是不大的,咱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把大军消耗在攻城上。”

首节上一节198/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