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80节

  但相比起清军的混乱,马背上训练有素的明军骑兵,则全都严格执行军令,一面降低身形,一面迅速调整平举的长枪,以密密麻麻的长枪军阵,迎接冲撞上来的敌人。

  山谷中的地形,对于骑阵来说,可谓是相当有利,特别是朱慈还控制住了两翼山麓的局势后,更是完全没了后顾之忧。

  至于清军,在无法直接从北面撤军的情况下,除非真的如阿尔津所言,放弃大部分兵马,换取两三千骑兵逃出生天,否则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

  在两军对决中,明军骑阵密集的阵型很快便占据了战场的优势,随着清军骑兵群被冲散,特别是后续的骑兵根本控制不住胯下惊恐的战马,在混乱中攻击力大减,清军的伤亡也迅速扩大。

  而明军第二排,第三排,乃至是第二个骑阵中的马甲,依旧整齐如墙,密密麻麻的兵器密如梳篦。

  在明军骑阵的冲击中,此时已经陷入混乱的清军骑兵群,很快就遭到了天骑军第一个骑阵,第二排,第三排骑墙的冲击。

  天骑军第一个骑阵第二排的骑兵,直接横扫了那些在第一排骑墙冲击中侥幸存活,破阵而来的八旗马甲。

  而这些不要说反应了,甚至还来不及喘口气,手中原本挥舞着格挡明军攻击的兵器还没收回,就直接被迎面刺来的镗钯挑落马下,哀嚎着摔到地面。

  面对明军密集的骑兵阵列,除了骑兵群两翼个别反应灵敏,直接调转马头躲开了面前的攻击的八旗马甲外,中间的八旗马甲们,根本没有任何躲避的空间。

  很快,在高速冲锋的骑阵横扫之下,清军又是一轮人仰马翻的冲击,天骑军第三排骑墙以极小的损失击溃了面前的八旗骑兵群,无数被挑落马下的身影,在明军骑兵眼中闪过。

  要知道,在这样迅猛的冲击对撞中,清军根本无法进行调整,随军冲锋的各级军官在保持着严整的阵型的明军骑墙的分割下,纷纷被冲散,整个清军骑兵群完全就是失去了指挥。

  当然,如此对冲,明军的损失,也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第一道骑墙,数以百计的明军骑兵在强大的惯性作用下,摔倒在地,朝着面前的清军骑兵群砸去。

  但明军的第二个骑阵紧接而至,面对已经近乎失去了反击能力的清军骑兵群,他们再度横扫而过的时候,轻易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朱慈远远地看着山谷中的战局,对于这样的结果,并没有任何意外。所谓的八旗马甲在没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在这样的地形中,根本不可能战胜组织上更加领先的骑阵。

  他估计经过两个骑阵,近万骑兵的猛烈冲击之后,清军至少损失了两三千骑兵,甚至可能超过三千,三成的伤亡,加上其余的士兵已经溃不成军,毫无指挥可言,山谷中的这支清军残兵,如今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任由朱慈宰割!

第218章 一战全歼

  在一大一小,前后总共近万马甲组成的骑阵,整整六道骑墙,另外一道精锐散兵线气势如虹的冲击中,岳乐麾下的这支八旗骑兵,直接被打得支离破碎,溃不成军。

  明军骑阵就如同狂风暴雨一般,锐不可当,迅猛地席卷而后,所谓的八旗军,便只剩下了一地狼藉!

  在这样猛烈的攻势之下,山谷中的八旗军,几乎完全失去了战力,数以千计的战马骑兵因为躲避明军骑阵,拥挤在两侧的山麓边缘。

  岳乐和他的护军们,也不能例外,此时正在山谷东侧,所幸上方是八旗甲兵占据了上风,他们并没有遭到殿前军战兵的箭矢突袭。

  而明军骑阵的攻击,远还没有结束,在完成了对清军骑兵群的致命一击后,两个骑阵的马甲便在冲出了一里多地后,逐渐克服了惯性。

  这些马甲在身边军官的指挥下,迅速调转马头,重新开始列阵,准备第二轮回冲,给予清军新一轮打击。

  当然,在经过刚刚那一轮震天撼地的冲锋之后,明军的阵型此时也已经完全不成样子了。

  但这完全在朱慈和林昌峰的预料之内,即便是天骑军最精锐的那个骑兵营,那些骑兵就算接受再多的训练,也不可能在骑阵冲锋之后,还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阵型的重整。

  而且,在骑阵冲锋之后,天骑军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并不是严整的阵型,而是要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

  林昌峰需要趁着这些现在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的清军骑兵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将他们彻底击败。

  朱慈看着山谷中,两军对撞的地方,满地的兵马尸骸,血流成河,还有无数受伤的战马,八旗甲兵在地上哀嚎惨叫,发出了阵阵惨嘶,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了一丝冷酷的笑意。

  这场仗,他已经打赢了,接下来就是收拾残局,整理战果。

  “常登贵,领着预备部队入场,吹响冲锋号,全军出击!”

  “是,陛下!”

  而另一边,岳乐看着刚刚两军冲撞的战场上,堆积如山的人马尸体,心中惊骇欲死,甚至连握着缰绳的手,都止不住颤抖起来。

  他虽然也听说过明军骑阵的威名,但到底是没亲眼见过,这种完全不要命,堪称凶狠的打法,他此前根本无法想象。

  毕竟,在他的潜意识里面,没有哪支军队可以在如此短时间内,击败近万八旗马甲,即便是明帝的殿前军,也不行。

  岳乐虽然没有信心击败朱慈的大军,也知道自己若是困在了山谷中,必败无疑。

  可苦战一天一夜之后大败,和一个回合之后,直接惨败出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他麾下可是近万的骑兵,而且全都是精锐的八旗马甲,居然如此不堪一击,一个回合下来,就已经溃不成军了。

  岳乐到底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他扫视一圈,已经大概估计出了自己刚刚那一战的损失至少有两千五百马甲,甚至可能接近三千,而且全军的阵线,已经支离破碎,指挥中枢完全失效。

  如今,即便是他想要有所作为,挽回败局,也几乎没有那个可能了。

  毕竟,随着清军骑兵全都被挤到了两侧山麓,岳乐所在的中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指挥的可能。

  “主子,咱们快撤吧,从那边的山道突围,一定还能走!”岳乐手下的巴牙喇头子激动道。

  他一面说着,一面扭头看向了后方正在集结整队的明军骑兵,还有前方正准备攻来的明军,脸上露出了惊恐的神情。

  作为八旗军的巴牙喇,而且还是其中最精锐的巴牙喇军官,这样的神情,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脸上。

  岳乐闻言,扭头看向自己的这个部下,脸上不由得有些惊讶。他没想到,自己麾下将士的军心,已经完全没了。

  而不等他下令,许多八旗马甲便早已经按耐不住,纷纷开始四处溃逃,根本不需要天骑军的继续冲击。

  岳乐看着士气尽丧,已经溃不成军的兵马,心中十分低落。他原本还没放弃的,但现在,也同样失去了最后的战心。

  “主子你看,阿尔津早就跑了,咱们也别在这里和这些尼堪死耗了!”岳乐身边的一个护军忽然抬手指着后方,对着他说道。

  而原本就已经心灰意冷的岳乐,突然被这么一喊,就好像是被唤醒了似的,当即扭头看去,只见阿尔津的旗帜很快就转进了一个山道,身后还跟着数百马甲,并且还源源不断有马甲跟在这股骑兵群的后面,甚至有愈汇多之势。

  看到这里,岳乐再也支撑不住,直接朝着身边的巴牙喇和护军们下令,然后领着大队人马,往最近的山道涌去。

  他看到如此急转直下的局势,多年的征战沙场形成的敏锐直觉,再次开始支配大脑,权衡利弊之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带着剩余的这百余巴牙喇和护军突围,保住自己的性命。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岳乐看到了刚刚冲到北面山谷中的明军骑兵又开始发起了冲锋,惊讶之下,直接丧胆,选择了逃命。

  不过,这个时候,常登贵已经下令士兵吹响了全军出击的军号,轰隆隆的战鼓声随即也响起,他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突围时机。

  岳乐刚刚领兵冲上山麓,就看到林昌峰领着大队骑兵,开始了新一轮的冲锋。而原本在山麓缓坡之上,还颇有阵势,阻挡住了明军攻击的数百甲兵,此时也已经溃败。

  这就是“兵败如山倒”了,等到岳乐反应过来,看得目瞪口呆的时候,为时已晚。

  若是平常的战场,岳乐恐怕已经领着最后的数百巴牙喇和护军,趁着明军也是一片混乱之际,直接冲锋,打断明军的攻势,甚至是撕开口子,扭转败局。

  但现在,他已经完全失了分寸,而且那些所谓的战略,在山谷中,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而早早就被挤到了两侧山麓的清军骑兵群,此时已经完全没了指挥,更是军心溃散,他们面对正以极快的速度重新发起新攻势的天骑军,完全就是四散逃命。

  毕竟,除了北面的骑兵之外,山谷南面,一队队阵型严密的步军,正在赶来,前方还有上千骑兵开路,也绝对不是他们能够战胜的。

  天骑军的将士们在“呜呜呜”的铜号声中,不断提速,无数彻底失去了战心,又在战场边缘的清军马甲,纷纷趁着明军骑兵群还没冲来的时候,立刻调转马头,飞速逃离。

  但山道狭窄,上万名骑兵,步军都拥挤其中,他们大部分都已经失去的逃命的机会,很快就被淹没在了明军骑兵群狂风暴雨般的冲击之中!

  在轰隆隆的马蹄声中,林昌峰没有丝毫犹豫,亲自领着天骑军的马甲,冲向了山谷中的清军。

  他对于战场的局势,向来都有着十分敏锐的判断,此时看到清军骑兵如此混乱,便知道不需要什么战术了,冲得越快,战果便会越大。

  毕竟,此时困在山谷平地之上的清军,步骑兵加起来还有一万多人马,他们在遭受了刚刚的骑阵冲击之后,士气十分低沉,几乎已经不可能再重新组织反击。

  至于靠近山麓两侧,原本正在节节抵抗的数百名清军甲兵,此时正着急忙慌取回战马,想方设法溃逃。

  明军的简易骑阵的冲锋依旧迅速无比,数以千计的天骑军甲兵,策马奔驰,林昌峰的认旗,还有数以百计的营官,千总,把总,百总旗帜,都直接朝着混乱的清军溃兵所在的方向前倾,气势如虹。

  这一次,清军没有再直接对冲,大部分八旗马甲还没有接敌,就已经自行溃散了,横扫而来的明军骑墙是从侧面,还有背后,追逐砍杀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强敌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八旗马甲,还是成功从两侧的山道中逃离了,甚至还有部分是从间隙宽大的明军骑兵队列中穿过,最终才得以进入山道的。

  但北面天骑军的六道横队再次扫过,南面的步骑军步步逼近,山谷平野中残余的清军骑兵,大多数都没能逃脱。

  常登贵亲自领着南面的步骑军出击,很快就击溃山谷中的清军残兵,前锋的骁骑军游骑,不断出击,砍杀蒙头乱窜的八旗马甲。

  而步军则是以鸳鸯小阵的形式,清理绞杀那些坠马受伤,或是晕头转向,来不及逃跑的绿营军,包衣兵。

  那些眼见山道拥堵,试图从其他地方突围的清军溃兵,根本来不及寻找突破点,便在明军骑兵和战兵方阵的一轮又一轮的密集冲杀下,死伤殆尽。

  明军步骑兵的进攻阵形虽然已经因为快速移动而变得混乱,但他们没有遭到清军的任何有效攻击,长枪兵和刀盾手的配合密切,给了背对着他们疯狂逃窜的清军以致命打击。

  常登贵骑着马一路砍杀而来,他的身上很快沾满了黏糊糊的鲜血,而他手下的亲卫们,此时也都已经杀红了眼。

  至于那些快人一步,想要从东西两面山口突围的,大部分都是骑兵,他们经过如此一番夺命狂奔,无论人马,其实都已经体力耗尽,面对从背后密密麻麻,追杀而来的骑兵,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只能任由后者肆意砍杀。

  不仅如此,岳乐领着手下的巴牙喇和护军,最终也没能成功从山谷中突围,他醒悟得太迟了,根本挤不进最近的山道。

  在天骑军的攻击下,岳乐的认旗很快就倒在了冲锋的战马群中,作为败军之将,他根本没有再次表现的机会。

  明军最后的一轮进攻气势如虹,常登贵和林昌峰亲自领着亲卫骑兵,从南北两个方向,对中路清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明军的猛烈攻击下,失去了指挥和侧翼掩护的清军中路,很快就被彻底击溃,剩余的万余清军残兵争先恐后,相互推搡着逃命。

  山谷之中,这些被明军追赶砍杀的清军几乎陷入了崩溃的的境地,惊慌大叫,互相践踏。

  而分水岭两侧的山道之中,清军骑兵,步军们,为了快速逃命,也纷纷毫不留情地砍杀在面前挡路的战兵,甚至是骑兵。

  那些失去了战马的八旗甲兵,亦或者绿营兵,包衣兵们,在这种情况下,也丝毫没有退让,纷纷伸出了长枪,朝着停顿在地面的骑兵猛刺而去。

  这种时候,所谓的八旗兵,绿营兵,包衣兵,早就没了高低贵贱之分,纷纷杀成了一片,只为了逃生!

  但他们注定等不到逃生的机会了。从北往南冲锋的明军骑兵,还有从南往北冲锋的步军,都很快调转兵锋,开始朝着各个山道中的清军攻击。

  而这些清军溃退的线路,早已经被数以千计的溃兵堵塞,甚至不少原本就是荆棘密布,根本不适合行军。

  随着明军从后方追击,清军溃兵们的互相残杀再度加剧,他们根本不敢回身反击,山谷两侧狭窄的山道旷野上,很快遍地横尸。

  清军溃兵们和无数战马的尸体,层层叠叠堆在这几个狭窄的通道中,有的甚至就连士兵,也无法再次通行。

  到这个时候,不少清军逃兵才终于醒悟过来,开始往边上的山岭中逃去,但穿过密林逃生,同样是九死一生。

  这个时候的战场,不要说是沿着狭窄的通道逃生了,在这样毫无组织的情况下,即便是平野,也注定了最终只能有少数兵马逃出生天。

  而北面的阿喇善和吴三桂联军,在田见秀亲自领兵阻击的情况下,最终也没有取得突破。

  随着南面传来胜利的呼声,殿前右军更是士气大振,一改原本疲软的防御,此前退到两翼的五六千残兵,甚至直接组成了散乱的进攻方阵,朝着清军阵线,发起了义无反顾的冲去。

  明军大阵中,锋利的长枪大刀挥舞着将附近的清军步骑兵砍翻在地,甚至是阵后的明军火枪兵,也纷纷举起火枪,对着阵前的清军骑兵展开近距离射击,骑兵和战兵交战的喊杀声,惨叫声不绝于耳。

  不仅如此,一阵“砰砰砰”的火枪射击声从明军阵线的侧面传来,那是重新组织起来的第一阵火枪兵,虽然威力不大,但原本正在进攻的清军前排遭此攻击,瞬间便倒下了数十人。

  吴三桂领着两百多个精锐家丁亲临前线指挥,他身边到处都是奔驰往来的骑兵,但是已经不能阻挡士气大振的明军反攻了。

  “鞑子看来真的要输了!”吴三桂嘴里喃喃道,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任何顾虑。

  而面对明军的反击,清军骑兵无心作战,纷纷调转马头,想要逃离战场,许多八旗马甲,关宁骑兵陷入了混乱之中,许多战马更是在长枪的攻击下,受到了惊吓,在原地惊慌跳跃打转。

  不仅如此,随着南面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马蹄声,凶猛的天骑军马甲,已经开始朝着阿喇善和吴三桂的军阵冲杀而来。

  吴三桂见状,在人喊马嘶,枪声不断的战场上,一面大声怒喝,一面带着身边的骑兵开始往边上山道的方向冲去。

  他带着身边护卫的百余家丁马甲,扯着嘶哑的嗓子,不断挥刀砍杀面前挡路的绿营军,甚至是八旗甲兵。

  这种时候,吴三桂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

  他现在只希望派出去的杨坤,可以带着那支骑兵,回来接应他。可事与愿违,杨坤始终不见人影,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吴三桂撤退的极快,在阿喇善还没反应过来,而天骑军也还没来得及和殿前右军两面夹击的时候,便已经带着脱身的数十骑,逃进了山道之中。

  随着天骑军朝着北面的清军展开了最后的冲击,最后一股清军溃兵也很快就消失在了分水岭的山谷中。

  岳乐和吴三桂所部,包括他们从河南沿途搜罗来充当炮轰的绿营军,民夫在内,整整三余万清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其中,只有少数溃逃进山谷的八旗马甲,还有杨坤和阿尔津一早趁乱带走的数百藩兵,千余八旗军,是成建制逃跑的,实际也不过两千余人马。

  而战场之上,还有五千多绿营兵和藩兵最终投降,其余的则是连同那些八旗甲兵一起,全部被殿前军和天骑军杀死在了山谷之中。

  当震天撼地的喊杀声慢慢逝去,分水岭南面的山谷战场之上,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地上满是尸体,血流成河,还有数以千计受伤的战马,在迷茫地嘶叫。

第219章 战后局势

首节上一节180/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