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62节

  这个时代的军队基本就是如此,无论是组织力,还是制度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不过,这些军官们所说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小道消息,朱慈并没有下令五军都督府公布全面的招兵计划,只是通过兵部,给各州县下发了任务,而许多军官都是根据调派的老兵数目来猜测的。

  换言之,即便清廷的探子听到了他们的话,将情报传回北京,多尔衮也无法判断是真是假。因为,在其他酒坊中,还有更多听到了其他小道消息的军官,传播着招兵十万,甚至二十万的传闻。

  而这样的情报,自然是真假难辨,意义不大的。

  但朱慈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推行新政,明廷中许多官员敢怒不敢言这种情报,多尔衮同样也收到的了,并且正准备充分利用。

  这个时候,清廷已经派使者来到南京,并带来了顺治准备同明廷“撤兵议和”的消息。

  在祖泽溥的协助下,多尔衮派来的使者将“议和”的意图大肆传播,使得大明朝中以马士英和何腾蛟为首的官员们,在新政改革的巨大压力下,抓住了反戈一击的机会,纷纷开始力主议和,特别是清廷开出的条件还十分诱人。

  于是乎,南京官场上,迅速掀起了一股议和的风潮,许多在朱慈亲自推动的这场朝廷体制改革和军队整肃中落入下风的官员,纷纷投入其中,马士英更是逐渐成为了其中的领袖。

  朱慈自然也第一时间知道了多尔衮传来的议和书信,随即又将南京城中的大臣们,召集到了岳州府。

  不到半个月,群臣再度云集岳州府城,其中甚至包括了王应熊。如此大事,他这个督师,自然也是要掺一脚的。

  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大殿上,朱慈面色威严,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他知道,这些几乎全都自诩清流的老头子中,有不少只是贪图一时之利,并非真的为大明的强盛着想。

  “多尔衮派来的使者,说什么要撤兵议和,你们怎么看?”朱慈直接摆明了态度,语气不善,冷冷地问道。

  不过,纵使如此,马士英还是首先站出来,朝着朱慈拱手道:

  “陛下,清廷这一次恐怕是真的被陛下打怕了,奴酋更是直言:若能议和,大军立刻撤出山海关。议和如若成真,百姓便可免受战火之苦,休养生息,朝廷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两全其美啊!”

  何腾蛟也随声附和道:“是啊,陛下,如今民生凋敝,战火连年,东虏既然有如此诚意,那暂时“议和”,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堵胤锡听罢,当即冷哼一声,对着朱慈拱手抱拳道:

  “可笑可笑,何阁老,你前段时间还说西贼不可信,招抚断不可行,怎么现在东虏就可信了?

  多尔衮不可能轻易退兵,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极有可能只是清军的缓兵之计,绝对不能轻信!”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的群臣顿时面面相觑,议论之声四起,而堵胤锡则是继续说道:

  “东虏的条件看似诱人,但其中藏着多少陷阱,马阁老,何阁老,你们想过了没有?”

  但马士英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辩解道:

  “陛下,东虏确实不可全信,但若能以‘议和’换取清军撤兵,那对于陛下的北伐大计而言,也必定是有益的。否则,清军必定会趁机袭扰,到时岂不耽误了咱们大军的训练……”

  马士英自然知道清军很有可能食言,但只要能推动事情往议和一边发展,那主战一派必定会暂时失势,他才能有机会,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在朱慈整顿朝廷和军队的行动中,他虽然暂时还没事,可手下的官员正一个接着一个陷入危机,这使得他十分恐慌,听到北面传来了议和的消息,根本就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毕竟,在马士英看来,主战一派之所以获得权力,便是因为大明的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取胜了。而一旦大明的重心转移到了议和之上,他们这些主和派,必定可以占据上风,获得重用。

  “没错,这固然有可能是多尔衮的诡计,但咱们也未尝不可将计就计。”何腾蛟紧接着又道:

  “数千年来,以南伐北都是胜少败多,更非一朝一夕之功,陛下乃千古明君,固然能迅速中兴大明,恢复北地万里河山,但也绝不可轻敌冒进。

  如今,假意议和,迷惑东虏,才是稳妥之策,老夫反倒是觉得那些一心只想再起兵戈,置大局于不顾的,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李邦华听到这样匪夷所思的话,原本还能压制得住的火气,直接爆发了,当即失态怒斥道:

  “闭嘴!尔等鼠目寸光之辈,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利,却不顾大明的长远利益。议和,议和,议来议去,最终只会亡国!”

  李邦华此话一出,大殿上的氛围顿时紧张起来,群臣被这个内阁首辅的威严震慑住了,不敢再出声。

  而大明的天子朱慈,则是冷冷地扫视着他们,心中对这些人愈发失望。

  他心中十分清楚,多尔衮的所谓议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缓兵之计。他们不可能真的撤兵,只会趁机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进攻。而群臣其实能看清清军的真实意图,只不过是别有用心。

  在这个问题上,朱慈和殿中的大臣们,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太清楚马士英,何腾蛟等人为何如此热衷于议和了,他们若是能打仗,恐怕就力主北伐了。

  不过,朱慈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此前没有表明态度,给马士英,何腾蛟两人出言的机会,就是为了公开打击两人,瓦解两人的小团体,这将有助于改革的全面推进。

  “议和之事,绝对不要再议,朕乃是大明天子,如何落到了要和一群乱虏败寇议和的境地?”

  朱慈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传朕的军令,各部大军加强训练,严肃军纪,淮北,襄阳,川南各地的军队,必须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战,大明的未来,不是靠议和来取得的,靠的是我大明将士的实力!”

  马士英见状,还欲辩解,连忙道:“陛下,若能以议和换取一时安宁,再图后计,也未尝不可……”

  他的声音明显十分紧张,而余光瞥向何腾蛟,看到对方不敢出声,马士英心中更是顿时一凉,这可就意味着他要“孤军奋战”了。

  马士英知道自己的立场并不稳固,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陛下,这固然可能是清军的陷阱,可若是能妥善利用,我朝也可借此机会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朱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知道,只有坚定不移地拒绝议和,才能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彻底将马士英这个当初投机从龙崛起的奸臣,压制下去。

  他望向马士英和何腾蛟,心中对他们的心思了然于胸,这些官员中,有些是贪图权势,有些是为了自身利益,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对所谓晋史,南朝史,宋史的一知半解,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担心北伐失利,一心议和。

  但今时已经不同往日,南方的战争潜力,满清的实力,都不是可以照搬历史的。面对这样的局势,他这个当朝天子,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让任何人动摇既定的路线。

  “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晋帝,南朝诸帝,宋帝做不到的事情,朕能做到!”

  说罢,他便挥袖离开大殿,直接留下群臣在殿内面面相觑。

  马士英和何腾蛟心中暗暗叫苦,他们看到朱慈示意群臣策议,本以为对方也有这个想法,可以通过议和来暂时稳定局势,却没想到皇帝陛下如此坚定。

  而他们又都很清楚,这个年轻皇帝的决心,从来都是不可动摇的,两人只能暂时收敛心思,等待时机再做打算。

  堵胤锡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虽然对于北伐,也有一些疑虑,但朱慈的坚定态度让他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只有这样的帝王,才能真正带领大明北伐成功,迎来中兴。

  而退朝之后,朱慈随即又召见了李邦华和堵胤锡这两个心腹大臣。他们在朱慈这里,都是忠诚可靠的臣子,深得信任。

  “清廷议和之事,马士英,何腾蛟等人,也未必是轻信了。多尔衮的阴谋不难识破,但马士英,何腾蛟的心思,恐怕就深得多了。”朱慈叹了口气道。

  这两个都是大明的阁老,身居高位,还在朱慈坐稳皇位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朱慈想要拿下他们,并不简单,两人必须要犯下足够大的错误,或者彻底失去簇拥的支持才有可能。

  否则,朱慈就是自己动手掘了大明朝廷的根基,他的政治信誉,也将遭到巨大的破坏。

  李邦华和堵胤锡听罢,连连点头,李邦华随即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各地必须加强边防,防止清军突袭,绝不能给清军可乘之机。”

  朱慈笑了笑,道:“多尔衮近来都没实力展开袭扰,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咱们朝中的事情,你们都必须加大对贪腐官员的打击力度,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只有清除了这些毒瘤,朕才能全力北伐,消灭清军。”

  堵胤锡闻言,随即道:

  “陛下,如今议和之事已经传开,各地恐怕军心人心皆有动摇,若是要振奋人心,打击贪腐,或许陛下亲自巡视各地军营,了解将士们的训练情况,才能最大限度打击贪腐,鼓舞将士们的士气。”

第198章 战争之王

  议和风波过后不到半个月,朱慈便在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中,基本安排好了朝中,军中积压的各项事务,又接见了贵州,两广的地方缙绅,随即便根据堵胤锡的提议,下令“五军都督府”妥善安排,北上湖广各州府视察防御工事的建设和军队训练的情况。

  而当前的湖广各州府中,襄阳、荆州二府尤为重要,乃是中路战场的枢纽所在,不容有任何闪失,这两个地方自然也是朱慈重点视察的地方,特别是地处最前线的襄阳。

  襄阳府宜城县的清晨,天空泛起鱼肚白,初升的朝阳将城墙染上了一层薄薄的金光,蜿蜒而过的汉水如同一条玉带,静静流淌。马蹄声在寂静的晨光中回荡,带起一片片尘土,从北面襄阳城方向赶来的塘马风尘仆仆,传递着前线的军情。

  随着朱慈御驾的抵达,宜城县的东大门前,李过早已率领麾下众将恭候多时。

  作为“忠贞营”的统帅,李过为了迎驾,换上了一身华丽的文山甲,整个人气宇轩昂,眉宇间透出一股刚毅之气,他见到朱慈,立即跪地行礼,声音洪亮道:

  “臣李过,领‘忠贞营’众将士,恭迎陛下!”

  朱慈此时一身行军常服,他见状当即上前,俯身扶起李过,笑着道:

  “李将军免礼,朕此番前来视察防务和军队训练,可要辛苦李将军了。”

  李过听罢,神色肃然,朝着朱慈拱手抱拳道:“陛下为国事操劳,臣等竭力辅佐,为陛下分忧,乃是职责所在,不敢言苦。”

  朱慈微微点头,随即扭头对身后随行的文武大臣们挥了挥手,道:

  “走吧,全部上马,随朕进城。”

  一众文武大臣得令,很快便先后翻身上马,动作相当熟练,骑术是跟着朱慈这个马上天子的必备技能之一。

  朱慈在李过的引路下,首先来到了襄阳城内的军营中,校场两侧的屋舍整齐排列,旗帜飘扬,士兵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喊声震天。

  他一路巡视,仔细观察着士兵们的每一个动作,看见他们动作整齐有力,精神饱满,心中颇为欣慰。

  李过治军的能力自然是不俗的,这段时间在军中展开的严打,他也积极配合,“忠贞营”上下此时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克扣贪墨的歪风邪气。

  朱慈巡查完整个军营,一切井井有条,无不满意,随即便来到了城墙上,继续视察。

  这个时候,宜城南面因为早前的攻城战,坍塌的城墙正在修缮。城墙上下,工匠们忙碌不息,县城周边征召的民夫们则是在协助搬运石料。

  宜城县位于襄阳府城南面七十里左右,在汉水干流西侧,扼住了襄阳府通往承天府的咽喉。

  而汉水河岸两侧虽然大多是平原地形,但河道纵横,有些地方还耸立着连绵的山脉,除了汉水河道,根本不适合大规模运输军粮辎重。

  换言之,忠贞营在这里加固城池后,只需要部署一个营的兵马,便能以一当十,阻挡住清军主力的南攻。

  朱慈既然已经下令大军停止进攻,恢复生产,那这些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就是他必须布局的地方了,所以早在一个多月前,他便下令堵胤锡部署地方官员,征召民夫到宜城修缮城墙了。

  不过,由于宜城只是暂时用来防御清军袭扰的预警站,他并不打算耗费太多人力物力财力,把城池修得太坚固。等到新兵训练完成之后,殿前军便会开始新一轮进攻,届时这个“预警站”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现在局势已经变了,朱慈已经几乎拿下了整个湖广,除了西军余部这支残兵之外,川南,重庆也都在控制之中,忠贞营和左镇都没了首鼠两端的行为,对他来说,清军已经不再占有绝对性优势。

  毕竟,朱慈如今可以在包括辽海在内的四个方向发起进攻,这些地方清军已然不占优势,而清廷在巨大军事压力下,为了扩充兵马,筹备军队所需,统治必然更加残暴,这将激起剧烈的反抗,然后陷入当初崇祯朝廷的恶性循环之中。

  一众大臣跟着朱慈一起爬上了宜城南面城楼的天台,俯瞰着下面如同蚂蚁一般,正在修建城墙的工匠民夫们,而堡垒的东面,沿河地带,还有数座侯台正在加紧建设。

  李过不等朱慈发问,当即拱手抱拳汇报道:

  “陛下,臣在宜城除了加高加固城墙,并在城墙上安装了大量的火炮外,还在四周修建了多层预警工事,布设陷阱和壕沟,驻有重兵把守,以应对清军的进攻.”

  朱慈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李过随即又指着不远处河岸的堠台,介绍道:

  “陛下,请看那边,那是臣沿着汉水,臻水河岸修建的堠台预警防线。”

  朱慈顺着李过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座四方形的堠台矗立在汉水之畔,看起来十分坚固,他随即问道:

  “李卿,这些堠台马上建完了吗?”

  李过当即回答道:“启禀陛下,臣如今已沿河修建了六处侯台,还有另外九座很快也会完工,到时候清军便是想偷袭,咱们的骑兵也能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李过在宜城汉水河畔布设的这些堠台,以三座为一组,互相间可以呼应,每一组相隔在五里左右。每座堠台上都有专门的哨兵负责值守,一旦发现敌情,便可以立即通过烽火传递消息,迅速传至宜城内。这种传统的预警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忠贞营对八旗马甲突袭的防御反应速度。

  朱慈点头称赞:“李卿安排周密,用心良苦啊,这些堠台就如同宜城的眼睛,方圆十几里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一清二楚,清军只要南下,便绝对会暴露在咱们的眼前。”

  “陛下过奖,这都是臣的分内职责。”李过感激道。

  朱慈听罢,走到了城楼女墙的垛口边上,抚摸着坚硬的砖壁,看着眼前的宜城和奔流不息的汉江,心中一时感慨万千。

  不过,看着平坦开阔的汉江平原,朱慈的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了些许担忧。

  他很清楚,现在明清南北对峙的局势在内里,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他的城池修得再坚固,清军短时间内也几乎不会再来攻。但若是想要北伐,他需要的是更多骑兵。

  否则,大明根本无法应对未来的战事。

  在视察完城墙防御工事和堠台的修缮后,朱慈很快又策马来到了宜城南面的平野上。

  这里的临时训练场上,此时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正进行着一场骑兵训练。忠贞营的数百名骑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演练着阵列冲锋,战后撤退,分散包抄等战术。

  朱慈站在高台上,目不转睛地看着草场上的演练,骑兵在战场上一直都是决定性力量,尤其是在辽阔的平原地带,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远超步兵。

  若是能在当前大明的各部军队中增加骑兵,他必定可以在将来北伐与清军的对战中,占据优势。

  常登贵和林昌峰站在朱慈身旁,同样注视着草场上的骑兵训练,两人都是骑兵军官出身,一手打造了当前威震天下的“天骑军”,在骑兵训练方面经验丰富,如今也在整训骑兵。

  朱慈环视一圈骑兵训练场,淡淡道:

  “骑兵是战争之王,训练必须严格,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骑兵,才能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战力,在敌军未及反应之前发动突袭,扰乱其阵脚,在敌军败退之时,迅速追击,使敌无处遁逃。”

  “陛下所言极是,将来北伐,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绝不容小觑,其远超步军的机动性和突袭能力,便决定了其往往能够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常登贵当即出言应和道。

  “但骑兵成军不易,如今时间紧迫,天骑军接下来扩军所需的新兵,朕打算从京营、忠贞营、左镇等部兵马中,选拔部分精锐士兵补充。”

首节上一节162/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