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54节

  但战场形势变幻莫测,谁也不能保证局势会按照预测的那样发展,那些无数将士用鲜血总结出来的最基本行军惯例,是必须要遵守的。

  林昌峰带着一支千余人马的天骑军进入瓮城之后,便立马来到了朱慈的面前,而和他同时到的,还有从城东,城北两个方向赶来的塘马。

  “陛下,城内已经有八旗军开始突围了。不过,臣早有部署,他们刚刚从城东的小门逃出去,就被臣安排的伏兵击杀,只剩两个人逃脱。”林昌峰激动汇报道,此时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

  而陈福和田见秀派来的塘马,也随即汇报了城北和城东两地的战况,那里守城的清军,在他们的强攻之下,也已经出现了漏洞。

  “武昌现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若不是这一把大火,屯齐部署在城南的这点兵马,根本不足为虑,最迟到今天晚上,屯齐一定会想办法突围。”林昌峰听罢,当即又道。

  在武昌城外的平野之上,他麾下的天骑军可是拦截阻击八旗马甲的最好选择,这个功劳他自然是要抢下来的。

  “嗯,屯齐现在恐怕已经没心思守城了,趁着朕的大军从各处攻城,哪里都是一片混乱的时候,他正好可以突围。”

  朱慈点了点头,然后当机立断道:

  “林昌峰,瓮城里的兵马,你留下一员得力的部将,然后立马出城,亲自指挥城外的天骑军埋伏截击屯齐。若是屯齐领着清军突围,你就将他们全部歼灭。”

  “是,臣遵命!”林昌峰得令,当即领着几个亲卫下城,朝着带进城内的部将吩咐几句之后,便立刻打马出城,很快就融入了正在行进的大军之中,看不到身影。

  而林昌峰刚刚打马离开,常登贵派回的塘马又有两人赶回了,其中一人还是军官,这次汇报的则是更加重磅的消息。

  “王辅臣的家丁?”朱慈眯了眯眼,心中有些疑惑。“他确定是王辅臣的家丁,王辅臣真的有反正之心,现在正为朕固守宾阳门?”

  “这,这些暂时还无法核实,但常提督觉得可以一试,就算这只是那个家丁为了活命撒的谎,他若是能联络上王辅臣,说不定真的能劝降对方。”

  常登贵派来的军官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如今的局势,屯齐败局已定,王辅臣他一个汉人,恐怕没有理由继续帮屯齐。”

  朱慈听罢,嘴角微微勾起,脸上也泛起了微笑:

  “王体忠和王得仁如今都已然反正,朕将他们派出去,便是为了瓦解那些绿营军,否则武昌城的大街小巷整肃起来,可没那么容易。王辅臣不是什么忠臣孝子,他现在恐怕也想着反正,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罢了。”

  朱慈说罢,脑中又迅速闪过了当前从各处传来的情报,现在保安门已经掌握在手,望山门不久之后便能攻下,屯齐根本不可能继续坚守城池,但是他全歼或者是收拢城中的溃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常登贵派来的军官得令,也随即和两个背后插着背旗的中军哨骑一起,一人双马,迅速朝着北面的大军前线奔驰而去,那个自称王辅臣家丁的俘虏,就在那里看押着。

  朱慈吩咐完,又抬眼看去,此时的武昌城内,保安门大街两侧熊熊燃烧的大火还在继续朝着两边木质结构的民宅蔓延,附近房屋里面的民夫纷纷大叫着逃离。

  而屯齐临时安置在武昌其他城区的民夫和民夫家口,这个时候大部分都还在静观其变,房门窗户紧闭,惶恐至极。

  他们早就在半夜的时候,便已经被城内外轰响的密集枪炮声吓破了胆,清军虽然想要组织他们,但在混乱之中,这些人早已经失去了组织。

  现在,武昌城中到处都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许多清军溃兵,特别是那些绿营军,直接混入了民夫之中。

  不过,到这个时候,保安门大街上的民宅已经烧了好一会,火势渐渐减弱,但其他地方,似乎又开始冒出了新的火头。

  但这些地方没有大军提前准备的油料和柴草,清军在撤退的过程中,混乱越来越大,大部分都已经失去了组织,各处都只是冒起了火头,但并没有保安门大街的熊熊大火。

  屯齐现在已经逃到了武昌城北面的武胜门,经过刚刚强攻失利带来的大溃败,他身边如今只剩下了数百八旗甲兵,就算是加上武胜门的守军,还有临时收拢来的兵马,也不过两千多甲兵。

  现在,屯齐已经完全不敢再想守城的事情,他只想趁着城内外大乱的时机,多带些兵马突围,只要能突围到城外的平野,他就还有希望渡江北上,而只要能渡江,一切便都还有希望。

  这个时候,武昌城中清军能战的兵马虽然还有好几千,若是算上绿营军,恐怕还有近万,可一旦没了城池掩护,在明军的优势兵马压迫下,他手下这些士气低落的溃兵,根本不可能敌得过明帝的主力大军。

  明清两军虽然已经在保安门城楼大战了数轮,四面的明军似乎也都在全力攻城,但整个武昌城,其实就算到现在,大部分城楼都控制在清军手中。

  毕竟,若是没有内应,想要从外到内,攻破三重城墙的防御,一日之内几乎不可能实现,更不用说城北和城东两个方向都不是明军的最精锐主力,火炮也威力不足。

  战场的信息往往都是延迟的,不需要屯齐去骗,那些城楼中的守军,许多也会依着惯性,继续坚守。

  而屯齐经过刚刚的大战,已经知道殿前中军的实力,这大大挫败了他这个满清固山的信心,甚至是直接促使他放弃了守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殿前中军绕过大火之后,开始全力往北推进,那些在阻击战中溃败的八旗兵,绿营军,此时正在源源不断地从城中各处汇聚到武胜门附近。

  屯齐看到这些溃兵,自然知道明军主力很快就要攻来了,他也早就派出了塘马,从城东的忠孝门侧面出城,打探周围的军情,以扰乱城外明军的判断。

  与此同时,屯齐看到南面保安门方向,到现在依旧在燃烧的大火,心中也忽然生出了一个阻击明军主力追击的计划。

  他挥了挥手,将手下的巴牙喇头子召到身边,面色残酷地吩咐道:

  “立刻带人将城楼中原本用于守城的火油,火药,还有柴草,全部搬出来,武胜门方圆一里的大街小巷,全部堆上,把沿街的那些民宅商铺全部都烧了,那些木房子只要一烧起来,那些尼堪绝对冲不过来。”

  那个巴牙喇头子得令,脸上也当即露出来残酷的笑容,立马道:“哲!”

  不过,那个巴牙喇头子刚刚要走,屯齐便忽然想到了什么,突然将对方叫停,然后道:

  “派人去通知王辅臣,就是本将军准备从宾阳门突围,让他提前派兵出击,试探军情……”

  “哲!”

  而这个时候,宾阳门城楼上,上千名绿营军士兵在八旗甲兵的督战下,正手持刀枪火器,和攻城的明军交战,战况逐渐焦灼。

  王辅臣此时正在城楼中的一个偏房中左右踱步,心中焦急万分,他刚刚也看到了保安门前的大火,知道屯齐应该凶多吉少了。现在正思考能不能反正,以及反正之后,能不能得到重用。

  毕竟,保安门大街的火无论是谁点的,都说明了明军已然控制住保安门城楼。

  而以城外明帝的兵力,明军只要控制住了保安门城楼,那城中的清军必然不能再翻盘。这个时候,反正固然不一定前途无量,但至少能保住一条小命。

  其实,在看到多尔衮统帅的清军主力也不得不北撤之后,王辅臣便开始有了别的心思。

  他对于清廷本来就没有那些所谓的忠心,大明如今有了赢的希望,他和许多原本都只是迫于局势,想要苟活才投清的人,自然是蠢蠢欲动。

  只不过,他并没有门路去主动去联络大明,更不敢轻易尝试。

  毕竟,这其中的细枝末节一旦传出去,他必定会被鞑子怀疑,甚至会因此人头落地。

  王辅臣躲在城楼里,脑中正无比纠结是不是要举旗反正的时候,门外忽然响起了脚步声,他随即心惊胆战起来,扭头看去,发现是自己的家丁头子。

  而几乎只是眨眼的功夫,王辅臣脸上原本恐慌无措的神情,立马消失,变成了坚毅稳住,既然不是鞑子来逼他上战场,他自然没什么好怕的。

  不过,王辅臣目色冷酷地看了一眼匆匆来到面前的家丁头子,便急切地问道:

  “屯齐那边怎么样了,城中其他地方的战况如何?”

  “将军,屯齐那边还没消息,但是城内现在怕已经大半都被明军夺去了,好多地方都是明军,小的去探查时,至少看到了五六十溃兵,不少还是鞑子的甲兵,那些明军可真猛啊!”

  王辅臣听罢,眼前当即一亮,脸上是藏不住地欣喜,他知道这是清军彻底败退的信号,当即道:

  “看来不用等了!”

  “鞑子真的就这么败了?”王辅臣手下的那个家丁头子一脸疑惑,好像有些不敢相信:

  “可这才一个晚上,鞑子怎么会这么快就败了?”

  “哼!”王辅臣冷哼一声,直接一把推开挡在面前的家丁头子,笑道:

  “多尔衮在这里都没用,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屯齐,我马鹞子飘零半生,如今终于是得遇明主了!”

  而王辅臣感慨的时候,门外又传来一阵脚步声,是屯齐派来的塘马,将军情送到了宾阳门。

  王辅臣听到屯齐送来的命令,当即哈哈大笑起来。他绞尽脑汁,可就是怎么也不能确定屯齐要从哪个大门出逃,这使得他就算想要立功,也根本无门无路。

  但现在,屯齐的命令,根本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了。

  “快,出去把咱们最精锐的兄弟们召集起来,跟着老子反了这些鞑子,咱们别管什么宾阳门了,直接去武胜门,沿途想办法给陛下报信!”

  “将军,咱们就这点兄弟?”那个家丁头子犹豫道,面对八旗甲兵,他还是害怕的。

  “怕什么,这样的机会要是错过了,这辈子可就遇不到了!”王辅臣说罢,直接一脚踹向了面前的家丁,同时大喝道:

  “快去!”

第190章 清军陷入绝境

  经过一番激战,到午时,殿前中军的大旗已经在望山门城楼缓缓升起,无数士兵举着带血的长枪大刀,源源不断涌上城楼,替换已经接到命令,继续向西面文昌门城楼进发的殿前中军天武右营。

  而武昌城南面和西面的六座城门中,除去保安门和望山门之外,还有两座城门的守军在督战的八旗甲兵溃走之后,直接全部投降了。

  这其中,王体忠和王得仁两个反正大将派出的劝降使者,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好几个城楼中的绿营守军,都是他们的旧部。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他们麾下的绿营军,便是山西,陕西等地调来的兵马,见势不妙,也纷纷跟着反正,甚至主动追击起了八旗溃兵。

  不过,武昌城北面和东西两侧偏北的城楼,在八旗甲兵的督战下,依旧还在坚守,屯齐派出马甲收拢了南半城的八旗甲兵,但北半城他还不愿意放弃。

  毕竟,武昌城南北半城之间的中轴线上,横亘着颇为陡峭的山丘,屯齐虽然对于守城很有信心,但为以防万一,他很早就在这些地方加强了部署,并修缮和加固了中间的鼓楼。

  当然,屯齐也很清楚,当前的局势下,那里所谓的山丘和鼓楼,都只能阻挡明军一时,甚至能不能撑到晚上,让他有机会突围出去,都是大问题。

  而此时,王辅臣已经在宾阳门迅速反正,并趁着屯齐和北半城的其他清军没反应过来的契机,直接带着家丁和收拢来的绿营军,迅速冲向了忠孝门。

  不过,他并不打算直接攻下忠孝门,而是要借道前往武胜门擒贼擒王,立下大功,以此作为反正的投名状。王辅臣若是进攻忠孝门,他的行动将会直接使得屯齐慌乱之间部署的预备防线,出现巨大的漏洞。

  毕竟,一旦忠孝门失守,明军便可以直接绕过横亘在南北半城中间的山丘和鼓楼,直接进军北半城。

  到那时,屯齐便是防无可防了。

  在常登贵的指挥下,大队殿前中军士兵沿着城墙和城中纵横交错的街道,向武昌城中心鼓楼的方向涌去。

  这个时候,他们在追击的途中,已经几乎没有再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只有少数败兵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一旦出现在殿前中军的面前,便根本逃无可逃。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清军溃兵见势不对,根本不敢撞上去,远远便已经溃逃了,甚至还有一些人学着屯齐,点燃了沿途街边的民宅和商铺阻击明军的追击。

  殿前中军的士兵们很快便汇聚在鼓楼南面的主干道上,一队队甲兵在各种旗总的带领下,挺着长枪,穿过武昌城南半城的大街小巷。

  朱慈在城中投入了殿前中军的主力,还有上千天骑军的骑兵,全都是军中最精锐的将士,他们全都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战力相当强悍,追击这些失去了指挥和组织的八旗兵和绿营军,根本就是易如反掌。

  现在,对于常登贵来说,唯一难对付的,便是面前的鼓楼中,那负隅顽抗的数千清军了。

  屯齐在鼓楼的城楼上部署了好几门红衣大炮,还有十几门弗朗机炮和大将军炮,城楼中还储备了不少的火药和坚守的器械。

  不过,常登贵也并非毫无准备,在王体忠和王得仁透露出的情报中,五军都督府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攻坚的火炮正在运抵,届时十几门中型火炮在南面同时炮轰,鼓楼绝对无法成为殿前中军难以逾越的阻碍。

  这些都在五军都督府的预案之中,殿前中军和城外各部在这场大战中的部署,也是根据战况来实时调整。

  经过几次大战的锻炼,五军都督府下属的军官团,从建制到职能,基本上都已经进入正轨,朱慈很多时候只需提出战略目标,都督府下属的将领们,便能根据锦衣卫和夜不收传回的情报,以及大军可调动的兵力,制定出多个方案。

  军中将领的群策群力,再加上朱慈和各军提督,营官们根据自身战场经验的进一步审查和推演,提出改进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预案,以防不测,使得明军在这场复杂的大战中,反应迅速。

  从这个维度来说,明军对清军,在战略战术能力和军队决策层的组织上,已经具备了巨大的优势,而这套完整的指挥决策体系,正是当前大明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的重要保障。

  如今,武昌之战已然胜利在望,朱慈的心中,则是久久未能平静。武昌城一下,他此前长时间以来,被束缚住的手脚,便能施展开来,开始全国战场的反击。

  对于朱慈来说,拿下武昌之后,整个襄阳,豫南,山东,甚至是川北,便都暴露在了殿前军的攻击之下,大明将很快能在防范清军南侵的同时,有足够的兵力策划小规模的北伐。

  朱慈现在逐步在南方各省收回了当初刚刚登基,各地局势不稳的时候,下放的权力,如今南京朝廷已经拥有了充足的土地和人口,粮草和兵源同样不缺。

  但殿前军,天骑军等嫡系精锐若是想要进一步扩充,他就必须获取足够的战马,这仅仅依靠战场上的缴获,是远远不够的。

  郑家通过走私,虽然近一年多来,也从辽东买到了上千匹优良的战马,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从辽东走私战马的成本实在太高,根本无法支撑数万骑兵的组建。

  朱慈若是想要在中原与清军主力决战,就必须要培养一支三万骑兵,近十万战马规模的骑兵,而这样的骑兵用南方的驮马,是无法实现的,藏马同样数量不足,价格昂贵。

  朱慈听着北面传来的炮声,在城楼上不停踱步,不时抬眼望向鼓楼的方向,那里是他收复整个武昌的最后一道障碍,必须尽快突破。

  他知道,在这样的地方,屯齐一定提前做了准备,但不到一天的时候,大军便已经成功破城,还有反正绿营军的配合,清军的准备也必定是不完善的。

  朱慈用远镜看了一会,随即便派出了塘马,想要去催促炮兵行动快些,鼓楼在清军的加固下,没有火炮,恐怕就是死上千甲兵,也不能在半天时间里突破。

  不过,那两个塘马刚刚出发,其中一人就马上折返回来了,汇报说城外大营中,派出的第一支炮队装备了六门四磅炮,四门八百多斤的中型红夷大炮,此时已经到城外。

  等到朱慈转身来到城楼外侧,往下看去的时候,那六门四磅炮已经渡过浮桥,最前面的两门四磅炮,更是在驮马的牵拉下,早就进入了保安门的城门洞。

  而四磅炮队伍的后方,便是红夷大炮的炮队,两者的编制和队形,基本一致,最前面的都是举着长枪引路的四个护卫战兵,每个人都骑着一匹驮马。

  当然,每门四磅炮是由两匹驮马拉动的拖车搭载,红夷大炮则是四匹驮马共同拉动拖车。而弹药车,火炮装填工具则由其他驮马拉运,炮手们全骑在拉运火炮弹药的驮马背上,或者就是弹药车上。

  “陛下,只要咱们的炮一到位,鼓楼定然会被常提督迅速攻破。”林昌福跟在朱慈身后,拱手抱拳道,难掩脸上欣喜之情。

  他跟在朱慈身边那么久,听了那么多军事会议和作战机密,自然十分清楚火炮入城意味着什么。

  而朱慈看着入城的炮兵,嘴角也随即泛起了微笑,四磅炮在攻坚上,威力虽然差了点,但用鼓楼,已经足够了,而后面还有四门红夷大炮,清军的鼓楼必定无法抵挡。

  事到如今,武昌城内的混乱已经基本结束,他现在唯一需要解决的,便是鼓楼。

首节上一节154/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