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04节

  他原本还想领兵反击的,但率领着一队士兵刚刚出军营,看着西门方向火光冲天,就知道大势已去,随即率领残部想要突围。

  只是,这个时候,他手下的心腹军官们,也并非全都忠心耿耿了,很快就有人在突围中反正,将冲到城内的明军引来。

  经过一番激战,郑四维最终被明军生擒,他手下的那些所谓亲兵们,也大多被俘,并没有多少人拼死到最后。

  与此同时,李栖凤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率领知府衙门的亲兵和家仆直接冲向了北门,试图从那里突围。

  但他刚刚出城,军队就立马被城外埋伏的明军骑兵冲散了,本人也被马进忠带着的骑兵团团围住。

  “狗日的,再不放下武器,老子砍了你!”马进忠看到大鱼,立即策马上去,怒骂道。

  李栖凤脸色苍白,他回头看了看荆州城,知道局势已经无可挽回,最终叹了一口气,扔下手中的武器,束手就擒,一个明军士兵立马上前,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而夜色中,荆州城内此时还是一片混乱,大部分清军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醒,第一反应都是披甲,拿起武器,想要上城墙。

  但随着明军士兵们一边冲杀,一边高喊“降者免死”,这些清兵见大势已去,又纷纷放下了武器投降,城中监军的几个八旗甲兵则是依旧负隅顽抗,最终被明军士兵斩杀

  夜色渐退,东方的天际露出了鱼肚白,荆州城内,战斗也逐渐平息,一队队明军士兵还在清理战场,同时清点押送那些俘虏的清兵出城。

  荆州之战,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提前结束。在反正清兵的配合下,李来亨抓住难得的机会,明军以极小的代价,便攻克了这座战略重镇。

  很快,朱慈的御帐之内,郑四维和李栖凤两人齐齐跪在地上,身体都止不住的颤抖。

  郑四维光秃秃的头颅上,不停冒出汗珠,这个前几日还在城头和刘芳亮对骂,可谓是耀武扬威的荆州总兵,此刻如同待宰的羔羊,眼神中满是恐惧和绝望。

  “陛下,饶命啊!小的一时糊涂,被猪油蒙了心才投降了清狗,求陛下开恩,饶小的一命!”

  郑四维声泪俱下,不断地磕着头,尽管额头上已经渗出了血迹,但他却浑然不觉,只顾着求饶。而李栖凤则是瘫软在地,连求饶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是嘴里不停喃喃念着些什么。

  不过,朱慈听着郑四维的求饶,却是面如死水,他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两人,眼中没有丝毫怜悯。

  “呵!”朱慈冷笑一声,声音中带着深深的厌恶:“背主求荣,卖国求利,现在居然还有脸求饶?”

  “陛下,小的知错了,小的愿意戴罪立功,小的可以将功赎罪!”郑四维一听,连忙说道:“小的知道清军的布防,小的还可以为陛下做内应,助陛下一举拿下武昌!”

  “陛下,罪臣也愿意戴罪立功!”

  李栖凤听到武昌两个字,原本颓丧无神的脸上,好像回光返照一般,挣扎着爬起来,声嘶力竭地喊道:

  “罪臣若是去叫门,佟养和必定不敢不开,到时候罪臣也能打开城门,接应王师入城……”

  “哈,哈,哈哈哈”朱慈听了他们的求饶,只觉得可笑。他不傻,根本不信两人的话,要是将人放回去,肯定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你们以为朕会信你们的鬼话吗?”

  他说完,目光猛然扫过了面前站着的众将,最终落在了李过,高一功,田见秀,刘芳亮等人的身上,摆了摆手道:

  “李过,高一功,田见秀,刘芳亮,这两个人就交给你们处置了,以前的恩怨这次就全部一起做个了断吧,朕不想再见到他们。”

  “臣遵旨!”李过,高一功,田见秀,刘芳亮等人齐齐抱拳领命道。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郑四维和李栖凤绝望地哀嚎着。

  “拖下去!”李过一声令下,守在大帐内外的御营士兵们立刻上前,将两人拖出了大帐。

  而其他三人的眼中,都同时闪过了一丝凶狠,对于郑四维这个叛徒,几人早就恨不得将对方碎尸万段了。至于李栖凤,就当是陛下送的了。

  经过这半个多月的攻城部署和行动,他们都已经被朱慈的强军利炮和御驾亲征的帝王志气征服,如今看到城内的清军反正,更加信服朱慈乃是天命所归。

  毕竟,李过和高一功两人面对荆州城,都束手无策,城内的清军还屡屡挑衅,但朱慈一来,局势立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连城中的清兵,都争先反正。

  这个,一定就是天命!

  朱慈看着他们,心中也暗暗点头。他毫不怀疑,在他的统御之下,这些闯将一定会成为“驱除鞑虏,恢复山河”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看到荆州城的清军反正,朱慈则是对于王得仁此前表达的反正意愿,也更加充满了信心。

  看来,他此前在江北所取得胜利,御驾亲征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力,正在迅速扩散!

  等到李过,高一功等人处置完郑四维,李栖凤之后,陈福在荆州城内,也已经肃清了那些残兵败将,朱慈领着一众将领和堵胤锡,直接就着知府衙门内的地图,开始部署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张插满了代表着明清两军小旗的湖广地图,清晰地展示着当前的战局,这也是朱慈带来的革新。

  朱慈的目光扫过沙盘,最终停留在武昌的位置,那里是清军重兵把守的军事重镇,九省通衢,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他今后两年必须夺回的战略要地。

  不过,以朱慈现在的实力,武昌城他是绝对攻不下的,但汉水以西的诸州府,却是他完全可以乘胜追击,收复的地方。

  在他的部署下,高一功,张鼐,党守素,蔺养成等人留守荆州,李过,刘汝魁,马重禧,田见秀,刘芳亮,袁宗弟等人则是带兵四处出击,朱慈要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在清军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多的收复失地。

  至于堵胤锡,他则是在散会之后,单独留了下来,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仲缄,现在荆州城攻下了,等到这次出兵收复承天诸州府之后,朕打算对闯营的将士们进行赏赐,并清点兵额,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部署。”

  朱慈看着恭恭敬敬站在面前的堵胤锡,随即又继续吩咐道:

  “清点兵额一事,就交由你去办,若是到时军中将士有所抵触,朕再亲自出马解决!”

  “臣等遵旨。”堵胤锡躬身领命。

  两日后,荆州城头的明黄色龙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朱慈站在城头,身着戎装,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

  城下,在他面前的,是整装待发,士气高昂的两万余闯营将士,这些士兵大部分都已经装备上了长沙府城运来的兵甲,气势远胜当初。

  轰隆隆的战鼓声中,李过,刘汝魁,马重禧,田见秀,刘芳亮,袁宗弟等人跨上战马,率领着各自的军队,如同一条条条巨龙般,浩浩荡荡朝着汉江西岸的承天府各城池进发。

  由于朱慈的严密部署,东面,北面的清军此时还不知道荆州城已经被明军攻破,防备并不严,而且兵马基本上都被集中在了少数几个关键的府城之中,各地州县实际上都防务空虚。

  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鄂西的清军在荆州之战中全军覆没,汉江以西各州县的清廷守军,根本无力抵抗明军的攻势,纷纷望风而降,明军的旗帜很快重新飘扬在城头。

  李过见局势一片大好,随即率领的麾下大军一路向北,直逼襄阳,想要碰碰运气,夺取这座湖广北面的门户。

  不过,襄阳是湖广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清廷在此驻扎了重兵,城内甚至还有近百名八旗甲兵督战,而且又重新修筑了城防。

  面对这样的坚城,李过没有重炮,根本攻不下,他领着麾下大军围了两日之后,见讨不到好处,随即分出兵马北上,攻取了谷城,保康,南漳等县城。

  当然,朱慈如今还没有实力长期经营这些城池,但其中的人口,田地,他也完全不打算留给清军,这些两军对峙的缓冲区,都得无人化。

  与此同时,田见秀和其余诸将率领的军队则一路向东,收复了承天府的大片失地,甚至渡过汉江,收复了东岸的景陵,汉川等好几个县城。

  他们同样没有遇到清军的有效抵抗,甚至部分城池中驻守的清军,还联合城中的乡绅,反正献城了。

  在朱慈的再三嘱咐下,各营主将的士兵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宛如当年“襄阳建政”时的顺军一般。

  当然,他们原本就是那支军队,如今重新回来,很快得到了各地百姓和乡绅的支援,所到之处,不断有地方豪强族长带着乡勇,加入队伍。

  明军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湖北地区的抗清士气,那些本就不是心甘情愿投清的乡绅豪强们,纷纷揭竿而起,响应大明的号召,共同抗击清军。

  其实,他们一开始完全以为是顺军又回来了,这才纷纷带着乡人起兵,然后就看到了一群打着大明旗帜的老熟人们。

  不过,只要是这些人,他们便都是信任的,更何况还打着大明的旗号,简直就是无可挑剔!

  要知道,经过两年多的治理,大顺在这些地方的号召力,要远高于大明。但大明近三百载天下,在地方乡绅的心中,也依旧拥有着极高的地位。

  而此时,朱慈在荆州城内,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

  他一面调兵遣将,确保前线兵马充足,一面派出文官,招抚乡绅,安抚百姓,以最快速度迁移当地的人口,为将来荆州,重庆等地恢复生产做准备。

  不过,看着前线源源不断传回的捷报,荆州城内正在筹备赏赐和清点兵额的堵胤锡,首先坐不住了

  “陛下,如今我军士气正盛,清军节节败退,正是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堵胤锡看完捷报,当即向朱慈进言道:

  “臣以为,如今正好乘胜追击,调集赣北大军西进,一举收复湖广全境,即便武昌,襄阳等重镇一时难以攻克,也可用重炮强攻。”

  朱慈听罢,却是摇了摇头道:

  “仲缄,你说的这些,确实也有道理,但咱们当前兵力有限,数万大军的行动,粮草也较为紧张,并不合适过分扩张战线。

  河南,陕西等地,如今都有八旗的驻留兵马,他们若是南下,散到各地州府的兵马再集合,恐怕就来不及了,很有可能被清军各个击破。

  而且,多尔衮一旦知道了朕收复荆州,清军主力很快就会南下,闯营,左镇,甚至是朕的殿前军,都需要整训,恢复战力。

  否则,以各部大军当前的实力,必定难以和八旗主力决战。所以,现在还是得先稳固已收复的地区,待时机成熟,再图进取。”

  “可”堵胤锡欲言又止,他只觉得朱慈太过谨慎了。

  “这些地方就算暂时收复,只要清军主力一南下,也是守不住的,现在最关键的是提升大军的战力。”朱慈随即又道。

  “而且,朕领兵来荆州,已经快一个月了,郑四维,李栖凤,甚至是佟养和,必定已经向北京求援,北面的清军,说不定很快就来了。”

  堵胤锡百密一疏,忽视了这一重要变数,当即拱手抱拳道:“臣明白了,陛下英明!”

  朱慈听罢,点了点头。抗清斗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传朕旨意,各部将士必须严守军纪,不得扰民,严禁一切烧杀抢掠!违令者,就地处决!”

  “是,陛下!”

  而不出朱慈所料,此时正领兵围攻襄阳的李过所部大军,很快就遭遇到了由南阳而来的清军前锋,这是陕西的阿尔津所部和河南的高第所部在邓州会合之后,合兵南下了。

  面对八旗马甲,李过不敢继续分兵,他知道自己麾下的这些兵马,在平野上打不过对方,随即领兵退到了南漳,策应刚刚收复的谷城,保康等县。

  与此同时,李过也迅速派出塘马,将清军援兵南下的军情传给田见秀等人,并向荆州城内的朱慈求援。

第140章 威名退强敌

  武昌城,巡抚衙门内,佟养和面色凝重地坐在堂上,手中握着多尔衮从北京送来的塘报,久久不语。

  “大人,你说….这,这摄政王,到底是什么意思啊?”王体忠率先打破了堂上的沉默,语气中带着深深的不安。

  “援兵,援兵真的来了吗?”

  佟养和板着脸,喝退除了王体忠以外的其他人后,直接将塘报扔到了桌上,冷哼一声道:

  “还能是什么意思?让咱们死守武昌罢了!援兵?呵,恐怕咱们到死也看不到!”

  塘报上的内容很简单,多尔衮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收缩兵力坚守武昌,襄阳,荆州三地,然后便是等待北面援军南下。

  但佟养和,王体忠两人都心知肚明,赣北大战和凤阳大战之后,明军势如破竹,清军连连北撤,湖广附近哪里还有能战敢战的援军?

  “当初郑四维和李栖凤在荆州被明军围攻的时候,咱们也是让他们死守城池,等待援军…”王体忠说着,不由得苦笑一声:

  “没想到啊,没想到啊,如今风水轮流转,竟然轮到我们自己了。”

  “诶”佟养和听罢,摇了摇头,皱着眉头道:“早知今日,当初就该让他们早些带兵突围,这样至少能多收拢些兵马,守住武昌!”

  他们几天前便已经收到了荆州城被明军攻破,郑四维和李栖凤突围不成,全都被俘,最终已经死在明军手中的消息。

  这使得整个湖广的清军,都陷入了恐慌之中。他们没有想到,原本孱弱的湖广明军,竟然会突然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短短数十日间,就收复了大片失地。

  如今,他们只要听到明军的任何一点消息,都会精神紧绷,甚至佟养和还派出了好几批塘马,只为了去打探朱慈是否真的正在军中,是否真的亲领大军来征讨武昌了。

  江北的一系列大战,朱慈都临阵指挥,尤其是“凤阳大战”期间,他多次大败多铎所部八旗主力,这些军事胜利在战场之外的影响,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正越来越大

  如今,大明天子百战百胜的形象,随着他御驾亲征不过半月,就已经收服四十万闯军,攻破军事重镇荆州府城的消息,迅速发酵。

  这个时候,武昌城,甚至是整个湖广的清军,只要一听到朱慈的名字,一说到龙旗,全都是心惊胆战,谁也不敢再轻视这个年轻的大明天子。

  朱慈甚至不知道,若是他这一次没有选择留在荆州坐镇,让李过,田见秀等人刷战绩,恐怕整个承天府,襄阳府,甚至德安府,都有可能一举收复。

  不过,若是那样,他今后论功行赏的时候,有很多事情,就不合适办了,甚至会引起麾下其他同样建立了功勋的将领不满。

  毕竟,闯军诸将,原本都是大明的叛军,如今虽然成了大明的臣子,但真要算起来,主动接受招安,攻下荆州城,只是功过相抵罢了。

  而就在两人忧心忡忡,抱怨着局势,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时候,衙门外突然慌慌张张跑进来一个传递军报的塘马。

  “报!大人,明军由景陵,潜江出兵,已攻克汉川等地,如今正集结兵马,很有可能是在向汉阳府城进逼!”

  “什么?”佟养和和王体忠闻言,登时脸色大变。

  若是汉阳也被明军攻克,那武昌就成为一座孤城了,到那时,赣北的明军必定会溯江而上,和汉阳,岳州两地的明军一起,夹击武昌。

  “大人,汉阳府城残破,就算加强城防,恐怕也不足以迎敌!”王体忠没想到明军如此强势,当即对着佟养和拱手道:

首节上一节104/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