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01节

  “好一招围魏救赵!”佟养和听罢,当即拍手叫好,但他还是十分小心,又补充道:

  “但在此之前,还得先派斥候去试探岳州的军情,明帝十分狡猾,这很有可能是他设下的圈套,咱们一定要小心。”

  “是,大人!”

  “另外,派塘马去给郑四维送信,让他一定要坚持住,死守荆州城。”佟养和说着,扭头看向了北面,厉声道:

  “只要郑四维能拖住明军两三个月,摄政王的援兵必定能赶到,届时不管是闯军,还是明帝,都不堪一击!”

  .

  而这个时候,北京城的睿亲王府内,多尔衮正就朝堂上争议的几件大事,向洪承畴征求意见,还根本不知道荆州城已经危在旦夕。

  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始建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在皇城的东西两侧对称规划了两处皇家园林,西侧的园林以太液池为核心,称为西苑,东侧的园林称东苑,而东苑因位于东华门外以南,所以又称“南内”,“小南城”。

  而等到朱瞻基即位,便将之前的“小南城”,也就是“皇太孙宫”进行扩建,修筑了大量的宫殿建筑,作为“龙兴”之所,世称“明南宫”。

  正统十四年,北方部族瓦剌入侵,“土木堡之变”爆发,后世享誉天下的战神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其弟朱祁钰登基,在于谦等重臣支持下,成功击退瓦剌,取得胜利。

  而后,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景泰帝明面上尊其为“太上皇”,实际则是软禁在了明南宫。而朱祁并不甘心,镇趁景泰帝病重发动了政变,夺回皇权,并同样将景泰帝软禁在明南宫。

  不仅如此,复位后的朱祁镇将明南宫扩建,使其与紫金城、西苑三海并称皇宫“三大内”。

  一直到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慎重考虑之后,选择了以“明南宫”为府,这里也随即被改建成睿亲王府。

  于是乎,睿亲王王府门前开始每日车水马龙,甚至成为了当前满清朝廷实际上的政治权力中心。

  “多铎浪战失利,贻误战机,以至于现在江南还在明廷的控制之下,南方的钱粮都无法北运,大清的几十万丁口,还有北地招抚的几十万大军,如今都难以保证军饷粮草。”

  多尔衮说着,停在了王府的一个亭子中,他背着手,抬头看了看天,随即又道:

  “华北土地肥沃,良田成片,又有千百万农户,但地方匪患成灾,南边的明军还不是袭扰劫掠,若是以北直隶供养八旗,济南,临清,开封,洛阳,安插一旗,八旗的安置和地方的保境安民,便都能同时解决了。”

  “王爷所言极是。”

  洪承畴听到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心中虽然不满,但也只能拱手称是,他知道多尔衮找他来,绝对不会只是为了说这个,他更无法阻止满清在华北跑马圈地。

  阿济格虽然连战连胜,但最终止步于九江,而多铎更是被阻击在了江淮,这些都使得满清的财政压力剧增。

  多尔衮为了自己的权力,也为了获得满洲贵族的支持,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推行了跑马圈地的政策,准备将华北地区变成八旗的庄园,特别是北直隶。

  “但现在陕西,山西的几十万大军,如何安置也是个问题,以地方的财税钱粮收入,必定难以支撑。”多尔衮叹了口气道。

  他让八旗跑马圈地,自然获得了无数的支持,但那几十万投降明军,该如何安置,却是一大难题。吴三桂清廷都不敢全信,跟别说这些明军了。

  洪承畴知道多尔衮想要干什么,当即拱手道:

  “王爷何不参考先帝之策,将部分精锐汉军纳入八旗,一方面可以扩编汉八旗,增强八旗大军的实力,另一方面,入旗之后,这些兵马也能在地方得到妥善安置了。

  而且,如此一来,那些几十万大军,便被成功分化,即使有部分怀着不臣之心,也无需担心。至于朝中的王爷贝勒们反对,大可提拔一些贝子领军前往监督,同时也是整训抬旗的兵马。”

  “哈哈哈,好啊!”多尔衮听了,当即大笑起来。“本王也是这么想的,有了利益,有些家伙必定不会再从中作梗。”

  而见多尔衮心情舒畅,洪承畴也随即进言道:“王爷,还有一事,老奴想多说几句。”

  “是关于推行剃发的事情吗?”多尔衮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瞥了洪承畴一眼道。

  “王爷明鉴,此事关乎我大清国运,老奴不得不言。”洪承畴弓着腰,把姿态放得更低。

  多尔衮见状,也终于松了口,道:“说说看!”

  其实,阿济格和多铎战场失利之后,他便有了推迟各地剃发的想法,但山东,河南等地的大规模叛乱,又使得多尔衮忧心忡忡,朝中更是有一众支持剃发的满洲亲贵,他不想让自己的英武的形象因此受损。

  “老奴以为,剃发留辫乃是新朝雅政,最终必定是要全国推行的,但现在时机到底不成熟,何不借着抬旗的机会,只允许旗人和包衣剃,官员和乡绅剃,其他人擅自剃发,反而要责罚。”

  洪承畴看着多尔衮脸上的神色渐渐发生了变化,心中暗暗舒了一口气,当即又接着道:

  “世人向来不明是非,所行所言,自古都是为了利益,王爷甚至可以跪下想要读书,参加科考,必须剃发,若是为官者,有德才者,富者,读书者皆剃发,甚至以剃发为美,自然会有无数人追随。

  如此一来,王爷就不用担心全面推行剃发会和此前一样,遭到地方抵触,甚至滋生出叛乱来。

  而若是有人执意全面推行,王爷大可派他前往一地,全权负责剃发之事,但不允许发生任何动乱,否则削爵去职,反对的人自然就少了。”

  “哈哈哈,好,又是一条妙计,洪承畴,本王果然没看错你!”多尔衮听了,再度哈哈大笑起来,这甚至能让他借机铲除异己,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

  “等到王爷派兵再度南下,灭了残明,到时候即便是立刻全国推行剃发,也不会再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洪承畴见状,又补充道。

  而听到南下两字,多尔衮直接板着脸冷哼道:

  “哼,小小明帝,区区残明,根本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这一次,本王要亲自领兵南下,灭了那朱慈的威风!”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的打赏。

第137章 决定天下命运的战争

  “洪承畴,你曾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乃朝中对西南地方风土气候,最为清楚的大臣,你来说说看,此番南征,本王当如何进兵?”

  多尔衮一番豪言壮语之后,随即又扭头看向了洪承畴问道。他知道皇太极绝对不会看错人,而经过入关以来,数次大战的验证之后,他对于洪承畴在战略上的才华,也已经毫不怀疑。

  不过,洪承畴对李闯和九边明军的判断如此准确,对左镇和残明,却出现了巨大的偏差,这也让多尔衮不由得起疑这个老家伙是不是还心怀旧主。

  “王爷,南征之事,老奴以为还需从长计议。”洪承畴拱手抱拳,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神色。

  两个多月前,多铎在凤阳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这对于满清朝廷而言,犹如晴天霹雳,更是彻底打乱了满清入关以来连战连胜,步步紧逼,豪取全国之势。

  富庶的江南本是满清志在必得的财税之地,如今却因为这场败仗变得遥不可及。他看到过多尔衮发怒和不安的样子,自然知道对方刚刚的志在必得是装出来。

  多尔衮闻言,看向洪承畴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心中更加怀疑眼前这位汉臣虽然归顺了大清,但很有可能依旧心怀故国,只是迫于形势才为他出谋划策。

  “说说看,如何个从长计议法?”多尔衮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试探。

  洪承畴深吸一口气,顿了顿,然后沉声道:

  “凤阳之战大败,使得我大军夺取江淮,渡江进攻南京的计划已经难以实现,明帝必定在江淮之间修筑了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

  荆州乃湖广南北之枢纽,武昌乃东进之基地,因此,老奴以为,我大军主力应转而集中于湖广,由荆州,武昌一线向南推进。

  若是岳州,赣北难以攻克,则应集中优势兵力,由常德直取长沙,进而威胁江西,浙江,形成对南京的迂回包围之势。”

  “哦,由荆州取长沙,而后绕道攻打江西和浙江?”多尔衮有些惊讶,但他也是了解过南方地势的,当即又问道:

  “但湖广之地,水网密布,江西和浙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八旗马甲虽占机动野战优势,但在河湖山野之中对战南兵,仍需谨慎行事。

  最重要的是,由长沙进攻江西,而后攻取浙江,大军的粮草辎重,恐怕难以转运,没有数年,恐怕难以成功。”

  洪承畴听罢,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王爷所言极是。不过,现如今朝廷之兵已占据襄阳,荆州,武昌等战略要地,只需集中兵力,以雷霆之势攻下常德,长沙,便可打开通醴陵-萍乡往江西,广信-衢州浙江的道路。

  届时,明军腹背受敌,主力又集中在赣北,湘北,江北前线,各州府兵力不足,必定不战自溃,闻风而降,就如同华北中原一般。

  到那时,南京城必定指日可下。”

  多尔衮听罢,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不过也随即提出了新的问题,他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但明军若坚守长沙不出,又该如何应对?长沙城恐怕同样易守难攻,而且明帝一定派了重兵把守。”

  不过,洪承畴早有准备,他沉吟片刻,又拱手道:

  “若明军坚守长沙不出,我军可分兵两部,一部继续围困长沙,另一部则散到四周,攻取益阳、湘阴,湘潭,甚至衡州等地,切断长沙与外界的联系,使其成为一座孤城。

  而且,若是老奴猜得不错,长沙必定是整个湖广明军之粮仓,围住长沙,便是截断了明军的粮道,其首尾必定不能相顾,军心也一定动摇。

  到时候岳州的明军将不得不回援,如此一来,我大军便可采用围点打援之策,在引诱明军主力前来救援之后,在平野之上,以骑兵将其击溃。”

  多尔衮听罢,连连点头,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而洪承畴见状,又胸有成竹地接着补充道:

  “到那时,若明军不上当,我军只需派出精锐骑兵,袭击醴陵,萍乡,威胁江西,明帝自然动摇,不敢不救。”

  “哈哈哈,此计可谓是攻守兼备,进退自如啊!”多尔衮听罢,眼中满是欣赏之色,甚至不由得赞叹道:

  “当年松锦大战的时候,本王就觉得你不好对付,虽然敌不过本王,但在汉人之中,已经算是万里挑一了。”

  洪承畴听罢,微微一笑,当年多尔衮被他打得连连后退,甚至因此被皇太极削职降罪三次,现在倒是吹起牛来了。

  当然,这些事情,他都不能再提起,否则多尔衮必定会杀了他。此时,见多尔衮支持他的战略,洪承畴又继续说道:

  “不过,从英亲王和豫亲王反馈回来的军情来看,我军还需小心防范明军的火器。

  南方明军装备有大量火枪火炮,杀伤力巨大,盾牌盔甲都无法防御,只能训练士兵躲避火器攻击的技巧,以减少伤亡。”

  多尔衮对此深以为然,他抬起手虚空点了点,指示道:

  “火器威力虽强,但也并非无敌。我八旗马甲骁勇善战,只要是平野之上,便能利用骑兵的冲击优势,快速突袭明军方阵,使其火器失去作用。”

  “王爷所言极是。”洪承畴点头赞同道:“我大军还可利用雨雾天气,对回援的明军进行偷袭,以避开其火器之锋芒。”

  多尔衮赞许地点了点头,但忽然间又皱眉问道:

  “不过,若大军全力进攻湖广,陕西空虚,四川方面恐有变数,张献忠似乎也早已成气候,麾下甲兵数万,若是其趁虚北上,陕西会不会生变?”

  洪承畴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他早有应对之策,多尔衮话音刚落,便拱手道:

  “王爷放心,四川周边,特别是南北省界,无处不是地势险峻,西贼从川中出兵,兵力优势绝对难以有效发挥。我军只需派出一支偏师,驻守汉中要塞,便可稳住局势。

  不仅如此,若是湖广战事不顺,王爷还可随时调动陕西兵力,由汉中入川,攻取川省,到时便能从北和西两个方向,对湖南形成两路夹击之势。”

  多尔衮听完,对于南征,心中便已经有了定夺,他高兴地拍了拍洪承畴的肩膀,学着皇太极用欣赏贤能的口吻道:

  “此次南征,便依洪承畴你的方略行事。这一战,关系重大,必须谨慎,具体的行军策略,你先细细整理,本王稍后便会召集诸王商议。只待时机成熟,挥师南下,一举荡平江南!”

  洪承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心中一时间更是五味杂陈,但面上却不动声色,立马躬身行礼道:

  “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王爷所托,不负大清栽培。”

  随着夜幕降临,睿亲王府内一片灯火通明,满清朝廷的一众大臣陆续赶到,争吵声不断传出,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氛。

  在他们的争吵中,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而此时远在湖广荆州城外的朱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的部署。

  .

  明军围城的第十三日,荆州城外,硝烟弥漫,战鼓声震天动地,一个个军阵排列整齐,布满了东,西,北三面的平野。

  与此同时,明军的炮兵阵地上,三十门红夷大炮组成了一个宽大的方阵,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荆州城高耸的城墙。伴随着军官们的一声令下,炮兵同时点燃了引线,火光闪动之间,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彻云霄。

  一颗颗实心铁弹呼啸而出,划破天空,轰隆隆地砸向了早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墙,荆州城边上原本坚固的城砖在炮弹的猛烈撞击下碎裂飞溅,砖石,泥土四处飞散,城墙上顿时又出现了一个个巨大的新豁口,仿佛被巨兽撕咬过一般。

  城墙上驻守的清军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弹吓得惊叫连连,他们惊恐地四处躲藏,惨叫声和哀嚎声此起彼伏。有些士兵被城墙上飞溅的碎石击中,倒在血泊之中,更多的人则是被震耳欲聋的炮声震得头晕目眩,龟缩在墙垛之后。

  几轮炮击过后,城外的明军阵地中立马就冲出一队队披坚执锐的士兵,他们的前面是推着盾车,板车和扛着云梯的辅兵,上百队人马正朝着城墙缓缓推进。

  这些盾车均是用厚重的木板打造而成,最外面一层包裹着棉布,中间还有一层沙土,可以有效抵挡城头上的清军火炮轰击,弓箭和火枪的射击,更是伤不到分毫。

  而每一辆盾车的后面,还跟着好几辆辅兵推动的板车,上面装满了胀圆的沙石土袋,明军准备用这些东西,填平挡在面前的护城河。

  随着明军的推进,城头上的清军士兵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很快组织起了反攻,他们从城墙上探出头来,用火炮向明军猛烈射击。

  一颗颗实心铁弹,石弹迅速砸到了盾车的挡板上,刚开始迅速弹开,但随着明军的推进,外层的棉布被砸烂,不少盾车在炮弹的轰击下木屑横飞,脚掌厚的挡板被炸得四分五裂,推车的辅兵发出了阵阵惨叫。

  不过,明军并没有因此退缩,他们冒着城头炮弹的轰击,高喊着口号,不断向前推进,前面的士兵刚被击中倒下,后面立刻就有新的辅兵补上。

  很快,明军就推进到了护城河边,荆州城的护城河宽约十丈,河水深超过一丈,是荆州城的一道天然屏障,此时在炮弹的轰击下,河水浑浊,不见底。

  明军辅兵在盾车的掩护下,迅速行动,将板车上的沙袋和土袋倾倒进护城河中,试图填平护城河,以便攻城部队能够顺利通过。

  城墙上的清军见明军已经靠近护城河,立马集中火力向他们射击,火枪和弓箭如同雨点般射向明军,密集的箭矢插满了盾车,发出“笃笃”的声响。

  明军士兵躲在盾车后面,同样用火枪弓箭还击,双方展开激烈的对射,不过有城墙和盾车的掩护,两边的伤亡都不大。

  护城河边上,明军士兵们顶着清军的猛烈火力,奋力将板车上的沙石土袋“咚咚咚”倾倒进了护城河中,溅无数水花。

  不过,这点沙石土袋还不足以填平护城河,盾车之后有无数辅兵正在挖掘壕沟,一面修筑掩体,一面就地取土,边上还有辅兵将这些挖出的泥土装进袋子,搬上空出来的板车。

首节上一节10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