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第224节

  “若无诸位勇士血拼到底,只怕本将来了也救不回陛下,我南路大军也将陷入险地,辽东更要得而复失,真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李牧冲着诸位宿将抱拳感激,“本将在此感谢各位将士们,救我大明江山,救我南路军数万将士,救我辽东饱受苦难的百姓!感谢你们!”

  李牧的话语犹如春风拂面,诸位宿将奋战多日的劳苦仿佛得到安慰,有些心思单纯的武将直接流下泪来。

  “李都督!”

  果然还是武将才懂得武将的“艰难”,李都督怒斥这帮无能的文官也给他们出了口恶气。

  十余位部将开始喋喋不休诉说着这几日的苦闷,哀悼那些士卒死的有多惨,也为了坐实活人的军功,以及死人的抚恤,将军功细则公开给所有文武,以免有人偷功。

  辽东巡抚则是左看看躺在床上的皇帝,右看看簇拥着李牧哭诉衷肠的武将们。

  这奇怪的感觉就像黄毛当着病榻上昏迷丈夫的面,牛后者老婆的背德偷感。

  文官们还没发作,李牧再次抛出第二个板斧,“眼下危机已解,速速护送陛下返回京师!陛下乃国家根本,不得再出半点差池!关内亦有众多神医,早已使陛下苏醒过来才是忠臣应尽的责任!”

  此言一出,道德制高点的底气犹如一座大山,令人难以逾越,不少文臣武将纷纷附和,不仅为了救治陛下,也为了他们个人安危。

  这危机四伏的辽东那是一刻也不想待了。

  可是辽东巡抚为首的“接收官员”却不依。

  他们眼下脱离了虎口,正是前往辽东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怎可自己放弃?

  于是表示收复辽东也是他们职责所在,愿随大胜的将士们前往辽东布置善后工作。

  李牧哪能叫他们如愿,当即发出阴冷的笑,语气里充斥嘲讽与鄙夷,“辽北鞑子未散,东境尚存悍虏,朝鲜亦有鞑子偏师盘踞,此战击溃的鞑子远遁草原,更是一方大患。

  辽东看似收复,实则四面环敌,没有一年半载征战如何能彻底稳住,你们这连陛下龙体都险些保不住,还能保得住辽东?”

  李牧当然没说实情。

  北部、东部的鞑子屯堡尽数焚毁,这份重要情报还没通告朝廷,唯一可虑的敌人仅有远遁草原,以及盘踞朝鲜的鞑子。

  前者是大明九边都该头疼的问题,后者只需派遣一部悍卒把鞑子料理干净即可。

  等到朝廷诸公理清情报,也是好几个月后的事,那时背嵬军早已吃掉辽东地方,大可以不听调也不听宣。

  “这……”

  方一藻等人微微一愣,李牧的威吓赫然奏效。

  接收官员联想到“杜家屯之围”,再结合李牧所说的“四面皆敌”,辽事的麻烦程度飞速攀升。

  他们一度回想起当年辽地尽丧,数十屯堡尽皆焚毁,军民仓皇西逃的恐怖景象。

  大多数官员当场选择返回辽西,先在安全的宁远、山海关驻留,观望一番辽事进展再说。

  饶是少部分官员醉心“复辽”后的丰厚利益,也不得不考虑无人配合政务的尴尬局面,再说皇帝陛下昏迷不醒,没法对辽事拍板。

  洪承畴身为西路军主帅可能背上杜家屯之围的黑锅,已然丧失统率力,一言一行都没甚说服力。

  于是大伙只好附和“大忠臣”李牧的提案,先行护送陛下离开。

  立下大功的李牧得逗留辽东一些时日,两方之间便要分出护驾与复辽的兵员。

  战后检点一番,双方还剩近七万多战辅兵。

  一万余兵马护送皇帝返回辽西杜家屯距离松锦不远,眼下鞑子远遁,暂无重演“包围皇帝”的余裕。

  而南路军剩下的五万余兵马,“服从”李大帅的军令留在辽东解决鞑子余孽。

  护送皇帝的大军如李牧所愿离开,李牧顺利“腐蚀”一些西路军将士过来,但也失去了部分“嫡系”。

  同为“同心会”的刘钦、王成栋经过李牧再三挽留,还是决定护送皇帝回去。

  忠君的想法压倒对大帅的忠诚,或许在此刻,两位老战友做出了站队的选择,有朝一日双方再见便不再是友人。

  文官们骑在马背上回望杜家屯,心中思绪五味杂陈。

  现在经过一番折腾,不光皇帝嫡系兵马折损大半,就连听从皇帝调令的忠诚派将士也损失惨重。

  以后中央朝廷说话的份量一定大打折扣,哪还能约束各地将领拥兵自重?

  比如此战立下大功的黑旗营李牧,背嵬军章献忠,绝对要受陛下重赏,其他将领也要论功,不是给钱就是给土地。

  而文官没在复辽之战讨到多少功劳,甚至还有过错。

  武将的地位飞速提升,“以文御武的平衡”不可置疑地打破了。

  若是李牧与章献忠是大忠臣就还好,朝廷还能调用他俩兵马平叛讨逆。

  可要是一方忽然谋反,忠臣起兵为国而战,双方打得天翻地覆,明朝版本的“李章之乱”便要上演,很可能被乞活贼、闯贼等贼寇捡漏。

  若是奸臣得势打入关内,或是忠臣被部下黄袍加身也不得不反。一个在关内大杀四方,一个在辽东雄踞关外。

  届时双方膨胀成完全体,为争夺天下决一死战。

  一方胜利就是改朝换代。双方两败俱伤,大明各地的将官便要复刻藩镇割据。

  无论胜负如何,对他们这些身居高位的大官都没有好处。

  什么叫功高盖主危害社稷,这就是了。

  不少文官心中打定主意,等待陛下苏醒过来,一定吸取杜家屯之围的教训,劝诫陛下削弱这些丘八的兵权。

  至于是用黑旗营削背嵬军,还是用辽东镇牵制背嵬军,就看下一步局势如何发展。

  更糟糕的一种可能是,黑旗营依旧对背嵬军拥有掌控力,背嵬军精锐将士都是李牧手拿把掐的棋子。

  双方一内一外,黑旗营消灭乞活贼、闯贼、西贼,背嵬军杀死所有鞑子稳住关外。

  两者同心协力一齐北伐,大明被巨钳夹碎,而朝廷只能在“大忠臣”的淫威下改旗易帜。

  他们想了想便将这骇人念头抛到脑后,都不敢想李牧真具备这番控制力,会有多恐怖。

  那便不是人了,是智多近妖的邪祟!

  ……

  望着西路军离去的背影,李牧脑中响起清脆的系统提示音

  【击败奴酋黄台吉,复辽之功从此有你大名,全天下人都知道你救驾勤王的大义与击败奴酋的武功,大明之内再无将帅声望与你比肩。

  你要为大明效忠到底,做一位青史留名的忠臣,还是夺了那鸟位开创一个崭新的帝国,将你的军团派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天命值到账70000

  奖励三千次复活储备,获得第二个永久复活点许可,当前可建造数量:0】

  系统的奖励虽迟但到,“第二个永久复活点”一下子吸住李牧的注意力。

  虽然眼下还不能建造,但李牧深知按照系统的奖励趋势,迟早有一天这数字0会提升为1,就像当初奖励战旗一般。

  第一个复活点设在豫南,算是华中地区。那么第二个复活点就该选在北方。

  起码得是靠河、靠海、地势平坦的交通便利区,以便辐射北方的敌人,更好开发东北荒地。

  李牧想了想,决定借助玩家的聪明才智。

  毕竟他一人谋略有限,没法把优缺点考虑周到,于是假借玩家的名义发到论坛上供给大伙们讨论。

  “如果有第二个永久复活点,设置在哪最好?”

  放置议题到一边先飞一会,李牧赶紧梭哈七万天命值全部召唤玩家先前的三万预留值继续留着。

  随着一阵熟悉的炫光在脑中闪过,拿到的奖励映入脑海

  【2000玩家,三十万斤番薯,十万斤稻米,信号枪一百支,配套照明弹、烟雾信号弹各五十发,现代夜视仪三十套,COS定制套装修复二十次】

  若是这两千玩家都愿意留在辽东,那此时聚集辽东的战斗、留守玩家已有一万四千人!

  远比其他战区合计起来都要多,有悖于李牧的平衡牵制策略。

  先前杀鞑子是紧要任务,眼下鞑子几乎被打灭元气,是时候开始向其他地区分流玩家。

  李牧一面调整各大战区的奖励,尤其加强“华南农村潜伏”的任务加成,一面安排新玩家在城外营地降临。

  不过片刻功夫,居然有一千五百人通过战旗进入辽东,剩下五百人选择第一复活点,平均地散入各大战区。

  而原先辽东战区的支援者也开始陆续回流。

  他们卸下战甲整齐地放入辎重车,随后假借收拾战后的尸体为由,使用简单的木桩、短矛自杀,径自跌入填满尸体的坑洞中,给队友搬运尸体的功夫都省去了。

  当他们化作地底的无名尸体,同一时间的另一个堡垒则坐起一个个凭空产生的身体。

  有人从空壳铁甲里走出,有人爬出一口“蛛网密布”的枯井,有人从“虫卵”里孵化而出,有人打开棺材大吼一声吸血鬼之王归来,还有人掀开一个大号“贝壳”恍若妖怪成精。

  抛开分流的玩家,辽东战区居然还是留下了一万人。

  考虑到辽东的确存在一些风险,李牧决定不做强制分流,给他们时间经营辽东。

  是继续扩张,闷头发育种田,还是两者全都要,就交给玩家自己处理,他只做一些大方向的战略安排。

  他激活系统添加几则特殊副本。

  每一个特殊副本都有着特殊时限,与相应的触发条件,比如李牧早已预想过的“辽东之乱”。

  他给玩家们定下几条共同满足的前置条件

  条件一,消化辽东至少三个月。

  条件二,编练戍守民兵至少五万。

  条件三,战前筹备可供半年征战所需的弹药粮草。

  条件四,创造反明的大义名分,使得辽东军民,乃至关内百姓都对背嵬军的“反叛”行为感到同情。

  条件五,反明之日,引导人率部返回豫南满足一个月。

  当然以上同时满足的条件看起来很多,实则有一部分会由李牧帮忙解决,比如编练民兵,筹备物资,快点回家。

  满清既被完全打残,那他需要一个新的“敌人”来取代满清生态位。

  他要“新敌人”继续威胁大明关外,甚至逼迫大明放弃所有山海关以外领土,龟缩关内。

  大明必须亡,但什么时候亡,亡在谁的手里,必须由李牧一手决定。

  ……

  李牧安排将士们处理好战场尸体,旋即带着收编的上万俘虏,与数万部众前往海州庆功,顺便与玩家讨论辽东治理问题。

  而另一边护送着黄台吉逃跑的满清败卒狂奔出去数百里,终于在一处漠南蒙古部落活动的地点停下。

第257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尾随在后的明军像是被饿狼吃掉爱犬的猎人,撵着清军追杀数百里,后者被迫遗弃大量兵甲、辎重减轻负重,提高逃跑速度。

  明军接连追杀三日后退却,部分外藩蒙古贝勒带着人马消失,包衣奴才死的死,逃的逃。

  直到逃入一片安全地带,豪格与一干王爷才有心思检点人数与装备。

  抛开进攻朝鲜的多尔衮、济尔哈朗不谈,满蒙汉八旗仅剩四万七千九百六十四丁口,尚有女眷子嗣的丁户不足两成,未成年男丁在逃跑路上几乎死光,包衣奴才所剩数量不足五千。

  豪格一想到昔日满蒙汉八旗,外加外藩蒙古的总丁口超过十八万,包衣奴才丁口更有二十余万,再看看如今

  大清的疆土与人口如同落地的陶罐四分五裂,再也撑不起帝国的名号,只能勉强做一方草原可汗。

  算上带着一同逃跑的牲畜,军中存粮勉强能吃半年,超过半年就得吃自己的备用马匹,甚至吃自己的战马。

  漠北漠南草原虽然广袤无垠,却产出不了多少粮食养人,这也是为什么游牧部落始终涨不起人口的原因。

  若是草原遭遇灾害,大量牧民就得挨饿,牧民想活命就要南下去抢劫粮食和人口。

首节上一节224/3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