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众人沉声道。
临汾至蒲坂有三、四百里,张虞率大军花费六日,沿途汇合诸部兵马,终至蒲坂扎营下寨。
大帐初立不久,张虞便得闻董昭忽然前来。
将军务交于吕范之后,张虞抽出时间,接见从冀州而来的董昭。
大帐内,张虞起身而迎,笑道:“我闻公仁出任魏郡太守,今怎远道至此!”
见张虞热情依旧,董昭无奈而叹,说道:“不瞒君侯,昭今无处可去,特来投奔君侯,不知君侯愿纳否?”
“哦?”
张虞神情微变,诧异道:“公仁深受袁绍器重,今前来投效,莫非受虞牵连!”
“且先坐!”
在张虞的邀请下,董昭坐在交椅上,说道:“非单因君侯之故,亦有受我弟董访影响之故。”
“怎么回事?”
在张虞的询问下,董昭倒是如实的诉说事件原委。
去年,董昭自与张虞会面之后不久,袁绍便因董昭在巨鹿郡的表现出众之故,升迁董昭为魏郡太守。
当董昭出任魏郡太守之后,关于董昭的诽谤便层出不穷,其主要受攻击就两点,其一,便是与张虞有旧,恐董昭会反水投靠张虞;其二,袁绍与张邈的关系不好,而董昭的弟弟董访为张邈效力。
董昭能知祸福,见他出任魏郡太守得罪太多人的利益,而袁绍受谗言影响,疏离甚至排斥董昭,故董昭干脆以入朝拜见天子名义,向袁绍请辞。
袁绍因担心他与公孙瓒联合的计划会被董昭知道,之后泄露于张虞,便爽快答应董昭的请求。
而董昭在离开袁绍之后,分析了一番利弊,没有南下与弟弟董访一同为张邈的效力,而是直接西入关中,准备投靠正歃血为盟的张虞。
董昭说完自己一番遭遇,忍不住叹气说道:“君侯昔日所言不假,袁绍外宽内忌,今因昭与君侯往来,及我弟董访之故,便听信谗言,排挤疏远贤士!”
袁绍在夺取冀州过程中,董昭为袁绍立下诸多功勋。如公孙瓒争夺巨鹿郡时,董昭亲自为袁绍安抚人心;之后出任魏郡太守,招抚黑山贼余孽。
故董昭为袁绍可谓尽心效力,然因董昭个人关系之故,袁绍选择听信谗言,实在让董昭心寒。之前董昭对张虞的判断不以为然,而今董昭不得不佩服张虞的见解。
张虞虽得意自己的判断正确,但脸色却是如常,说道:“魏郡为袁绍中枢,其门人、文武皆居邺城。袁绍以宽厚济人,故君以严法治魏,必遭袁绍门吏忌惮。”
董昭心有所动,反问道:“不知君侯如何治太原?”
张虞不假思索,说道:“本朝之所以骚乱,在于法纪松弛。故欲兴平天下,在于严法治下,重肃郡县秩序,令恶豪不敢害民,百姓方能安心耕耘。”
在打击豪强上,以及施行严法上,张虞与钟繇保持一致的态度。唯一区别的态度,便是钟繇希望能以肉刑取代死刑。然因文吏们的意见不统一,故张虞没有批准钟繇以肉刑取代死刑的想法。
至于张虞为何支持严法,本质在于习惯了严法的士民,下限比较高,一旦减轻刑罚,众人会欢欣鼓舞。而若以松弛之法治下,下限会低,稍微严行律法便会引得士民抱怨。
当然了,这与统治者的思想也有很大区别。袁绍为了让属下为他效力,很少处理属下违法乱纪之事,即便处理了违法乱纪之事,怕也是轻举轻放。
董昭若有所思,作揖说道:“昭今愿为君侯效力,不知君侯愿收留否!”
“岂敢言收留!”
张虞赶忙扶起董昭,大笑道:“我与公仁相识多年,深知君才干出众。贤才择明主而投效,今公仁舍袁本初而投我,乃孤之幸事。今日往后,望卿多多指教,匡正虞之过失。”
“昭多谢君侯礼遇!”
一番寒暄之后,张虞问道:“公仁从远方而来,不知今中原何如?而我今会盟讨贼,不知公仁有何指教?”
董昭沉吟少许,说道:“正月,袁术出兵封丘,令部将刘祥屯匡亭,欲图谋兖州。而曹操自降服青州黄巾,得民众三十余万,拣选精锐充实大军,得知袁术出兵匡亭,曹操率兵击之,刘祥大败而走。”
“袁术遣孙坚北上,支援刘祥。而曹操自引兵马南下,且遣人向袁绍求援。二袁今岁必因兖州而相争,暂难知胜负关系。”
顿了顿,董昭斟酌说道:“君侯,昭观曹孟德,其与袁绍虽同为一家,但形势难以久存。曹操今下虽弱,但实为天下之英雄,君侯欲遏袁术,或欲取袁绍,曹操可为君侯之援引。故君侯必要之时,可结交曹操。”
董昭说道:“至于君侯会盟讨贼,昭以为君侯兴兵以诛暴,辅翼王室,能得公卿之心。今朝君侯一举破贼,则能威震天下,兼并关西州郡。然事成之后,迁都于雒阳,恐君侯匡弼不便。”
张虞笑了笑,说道:“昔平王东迁,郑辅周室。周王以武公不逊,出兵战于葛,是役兵败,周王势衰,君臣之义断绝。”
“天子东迁雒阳,如小儿抱美玉,袁绍、袁术、曹操三者,皆有操持朝政之念。三人如若因天子而攻伐,天子声威必然大衰,朝廷唯恃于我……”
所谓效平王东迁,中兴汉室的故事,其实答案早就在春秋、战国的剧本里写好,周王室失去权威仅是时间问题。张虞将天子迎于雒阳,本身就是想引起中原诸侯因争夺天子而产生混战。
第238章 黄河之险,文和之对
二月,蒲坂。
黄河之水浩浩荡荡,从黄土高原上汹涌冲刷而出龙门,河水奔腾流经蒲坂时骤而渐缓,弯折于潼关时与渭水相汇。
薄山(中条山)上,张虞率诸将登高而眺望关中。
关中与河东之间交接的黄河三百多里,实际上能渡河的地段不止所谓的蒲坂与龙门,而历代军事家为何执着于蒲坂与龙门两处渡口,实际是因河西的地形所决定。
河西与黄河毗邻的地区不是平摊的土地,而是存在一定高度的台塬,无法直接至渭北地区。且因台塬内的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非常不利军队展开布置。
故若中间渡口过河,依旧要南下从河西的蒲津渡口至渭北。而关中根据蒲津渡的地形,在中间地区修筑了临晋关。临晋关谈不上险峻,但却能阻止河东兵马从蒲津渡河。
“李率重兵屯于蒲津,联营十余里,今下我军欲从蒲坂渡河,恐难如登天。”吕布指着河对岸的关中联军,说道:“今欲渡河恐需另寻他计。”
郭图沉吟少许,说道:“自古从河东入关中,河津道路有三,龙门、蒲坂、风陵三津口。”
“龙门河流湍急,离长安遥远,吴起、韩信从龙门渡河建功。蒲坂河流平缓,渡之便可望渭水,高祖出临晋而降虏殷王司马昂;风陵渡河滩广阔,虽毗邻长安,然因渡之临潼关,故不可渡之。”
“以图之见,若欲行声东击西之策,不如从佯从蒲坂偷渡,实则从龙门渡之。如能在河西立足,则君侯便能率大军渡之。”
在渡河问题上,郭图毫不客气地将赵咨的想法挪用过来,建议张虞声东击西,佯出蒲坂,实出龙门。
张虞持鞭遥指关中,担忧说道:“声东击西之策可行,然恐关中叛军中有智谋之士,能识我军巧渡龙门之策。”
郦嵩蹙眉而思,说道:“嵩率兵击羌胡时,在龙门渡上游,壶口之下游,另有采桑津可渡河。今君侯担忧龙门渡河受击,不如从采桑津渡至关中。”
“采桑津太偏僻,其距蒲津有四百多里,且两岸多为丘陵、沟壑,即便渡过黄河,但若想取关中,亦要转大道南下关中,沿途山峦重重,大军补给不便!”徐晃反驳道:“不如偷渡龙门便捷!”
“韩信偷渡龙门至河东,吴起以龙门夺河西,今贼岂能无备!”郦嵩说道。
见众人意见不统一,张虞看向随行众人,问道:“诸位以为何如?”
“君侯,羽以为可从公明之策!”
关羽按捺不住立功心情,从刘备身后而出,拱手说道:“羽为河东解县人,深谙大河水情。大河春旱秋涝,故龙门河流虽说湍急,但渡之不难。”
张虞看向其他人,似乎想听听他人是否有不同见解。
若是其他人在西岸,张虞或许敢直接从龙门渡河,但今关中联军中有贾诩,张虞担心从龙门偷渡的想法,会被贾诩所识破。
张辽斟酌几许,说道:“君侯,今若无良计,不如尝试从龙门偷渡,若被贼军识破,亦能另寻他策。”
眺望关中良久,张虞忽然点名问道:“伯宁可有见解?”
满宠摇了摇头,说道:“今暂无见解!”
见无特别好的建议,张虞思索半响,决意尝试偷渡龙门的计策。毕竟战争之事很多都是不确定性事件,张虞即便担心龙门偷渡计策不成,但在没有更好计策出现的同时,必须派遣将领尝试。
环顾帐下诸将,张虞说道:“今不知何人愿率精兵偷渡龙门?”
“末将既献此策,今愿率兵为先锋!”徐晃主动请缨,说道。
张虞迟疑了下,看向刘备,说道:“玄德帐下关羽识大河水情,今暂借关羽一用,以为公明副将。何如?”
刘备神情严肃,说道:“君侯为大军主帅,备岂敢不遵。今独由徐将军出兵,恐兵力单薄,备愿率麾下兵马,与徐将军并进,渡龙门津,为军先锋。”
此番能到舞台中表现,刘备岂会甘心为坐视,今自然要争取多立功。
见刘备请求出战,张虞笑了笑,说道:“既是玄德请战,那便由君与公明并进,率精兵三千偷渡龙门。而孤蒲坂津搭建浮桥,以来迷惑李、郭之辈。”
说着,张虞补充说道:“若贼军于龙门有备,不宜强取。”
“遵命!”
且不言张虞为渡河之事头疼,决意尝试从龙门偷渡关中。而李得知张虞命人搭建浮桥,当即召集诸将商议。
大帐内,李环顾诸将,问道:“张虞修缮浮桥,欲从蒲坂渡河,今诸位可有御敌方略?”
“哈哈!”
郭汜大笑几声,说道:“稚然过忧了,张虞从蒲坂搭建浮桥,那便让他搭建。待他率兵过河,我军半渡而击,将能大败张虞。之后挥兵向东,占据河东郡,瓜分盐铁之利。”
见郭汜当着众人的面,直呼自己字号,李心中暗恼。然考虑到今下情况,李不好发作,仅能笑道:“相国在世时,盛赞张虞军略。且张虞名声威震河朔,今与之相持,不宜小觑。”
张济沉吟少许,说道:“不如派斥候渡河,探查张虞用兵动向。或是说别遣一军渡过风陵津,袭扰张虞粮道。”
“张虞帐下多骑卒,今遣偏军渡风陵,恐有进而无退!”董越说道:“马腾屯兵于县,我恐其会与张虞、袁术联合,或是突袭长安。”
郭汜冷声说道:“马腾若与张虞联合,怕不是自寻死路!”
李眉头微皱,看向了沉默的贾诩,问道:“文和以为如何?”
贾诩捋须微思,说道:“张虞知我军屯于蒲坂,而却搭设浮桥,其必有别图。以诩之见,张虞或许行声东击西之策,已遣兵从别处偷渡大河!”
“声东击西?”
李念叨了下,问道:“不知张虞会从何处渡河?”
贾诩说道:“昔韩信取魏,魏封锁蒲坂,阻塞韩信西击安邑。而韩信行虚张声势之策,佯出蒲坂渡河,而实以木罂从龙门渡之。故诩所料不差,张虞当效行韩信之策,遣精锐占据龙门。”
“偷渡龙门?”
贾诩此言一出,帐中诸将神情微变,如果真让张虞占据龙门,届时大河险峻已无,他们需与张虞在关中对峙。一旦让张虞到了关中,那么关中潜在的忠汉人士恐会偏向张虞。
李仅思索片刻,便立即吩咐道:“郭多,你率本部兵马前往龙门,若遇张虞帐下兵马,务必将其阻击于龙门,不可让贼人入关中。”
“好!”
大敌当前,郭汜顾不上计较得失,便领命出帐。
待郭汜离开大帐,李问道:“今马腾屯兵县,当如何是好?”
贾诩思虑少许,说道:“马腾性情温厚,非无端反叛之人。将军若疑马腾,诩有两策可供将军抉择,以免马腾袭击长安。”
“其一,以天子名义下诏,让马腾率兵返回陇右,若马腾不遵,可遣兵马突袭;其二,调马腾前往武关,若马腾不遵军令,可立即遣人击之。若马腾迟疑不决,则马腾必暗含不轨。”
李微微颔首,迟疑说道:“今容我暂思一番!”
见李自有见解,贾诩则是不再言语。在他看来,话说多而无益,还是要看李是否愿意听。
说了些布置之后,贾诩便与众人离开大帐。然出了大帐之后,段煨暗中寻上贾诩。
“文和,今我军与张虞对峙,不知胜负如何?”段煨问道。
段煨字忠明,与贾诩为同乡人,故太尉段之弟。因出身士族之故,并在兄长段的加持下,段煨在东汉军中颇受重用,故他非董卓的亲信属下。
在朝廷与董卓之间的斗争中,段煨一直处于中立,因此不受董卓重用,长期屯兵于华阴。在王允诛杀董卓之后,段煨顺势归降王允,而当李、郭汜席卷关中时,他又倒向关中叛军。
而今张虞会盟诸侯,屯兵于蒲坂,段煨不知胜负如何,深怕出力太多,张虞在取胜之后会清算他。
贾诩似乎瞧出段煨念头,笑眯眯问道:“段将军可是不愿与张虞结仇?”
见心思被拆穿,段煨尴尬而笑,说道:“文和智谋过人,煨敬佩不已!”
“李、郭汜勇而无智,远不及董公。二人之所以相合,在于张虞重兵在外,以煨卑鄙之见,二人恐不能持久。而张虞威震河朔,奉诏讨贼,欲效姬周中兴故事,深得朝廷公卿心意。”
张虞喊出‘效姬周中兴故事’的政治观念,不仅赢得了诸侯们的认可,朝廷公卿也勉强满意。毕竟汉室衰微至今,如果能继续残喘下去,不是不能接受。
贾诩捋须而笑,说道:“袁术志在中原,今出兵武关,无非响应张虞用武。将军无意与张虞冲突,故不如向李将军请命,率兵南下武关,以备袁术突袭长安。”
闻言,段煨豁然开朗,笑道:“多谢文和指点,煨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