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167节

  杨俊说道:“俊虽为边公门人,但才学浅薄,比及司马子华,不敢言善理政,仅粗知政务。”

  “司马子华为何人?”张虞问道。

  杨俊沉吟少许,说道:“禀君侯,司马子华为仆同乡世人,其名为司马芝,比及司马伯达虽名声不崇,但尤善实务。”

  见杨俊谈及更多人,张虞耐着性子又问道:“不知司马伯达为何人?”

  “治书御史司马防之子司马朗,字伯达。比及赵君初虽谋略不及,但干练勤勉,有上卿之才华。”杨俊说道。

  见杨俊举荐的河内士人愈发地多,张虞大喜不已,他占据河内郡之后,便想收几名杰出贤士,但一直无果,仅能匆匆征辟薛洪为郡长史。而今不料与杨俊谈话,竟连带出这么多人。

  “试问赵君初为何人,不知才学如何?”张虞问道。

  杨俊思虑一番,说道:“赵君初为河内温县人,其名为赵咨,名声不及司马朗,但谋略却胜一筹,君侯可征辟为吏。”

  “赵君初之后,君再无人可荐?”张虞笑眯眯道。

  “河内贤士众多,仅是俊不知举荐何人?”

  

  杨俊正色说道:“怀内山曜,汲县郭恭,修武张范等皆为贤士,仅是君侯居晋阳,而不能察河内俊杰。况论贤士,俊料并州中亦是俊杰遍布,仅是君侯不能细察。”

  闻言,张虞没有生气,反而拍腿而笑,说道:“秀才所言甚是,孤不能细察治下诸郡贤人,以至于空叹无人可委。”

  “今闻卿之所言,孤已知君以何为长!”

  张虞笑道:“卿比及司马郎、司马芝或不善治政,然识人却是有道。”

  说着,张虞沉吟几许,说道:“孤欲拜卿为典书祭酒,为孤整肃州府人事,选拔州中俊杰,举荐州府贤吏于孤。不知卿可敢出任?”

  人才选拔、举荐之事,张虞自己负责,出征在外时,重要的官职,钟繇会派人请示,一些非重要的官职由钟繇自委。

  然今随着疆域辽阔,治下士民众多,张虞需要有体系化的人事制度。今杨俊虽说初入州府,但别开生面的自荐模式,让张虞耳目一新。

  典书祭酒为张虞自创官职,直属于他。此官职谈不上大,但若发挥的好,能帮张虞发掘更多人才,则是人尽其才。若杨俊能帮张虞考核州府属吏,选拔出优秀人才,则是更好不过。

  至于其他原因?

  张虞需要考虑河内士人的感受,河内郡俊杰颇多,如果能让识人的杨俊为他所用,或许诸多河内俊杰将会到他麾下出仕。

  杨俊作揖而拜,沉声说道:“君侯器重之恩,俊感激不尽,今怎敢不愿为君侯效力!”

  张虞扶起杨俊,笑道:“司马朗、司马芝、赵咨三俊杰,望卿能写书信邀三人至晋阳,孤将一一委以重用。余者贤士,亦有劳卿与杜河内联络,看能否让州郡征辟为官。”

  以上三人,张虞有听过名字者仅司马朗,余者二人不曾听过。然今在杨俊口中,三人能并驾齐驱,显然余者二人别有才华,仅是不出名而已。

  “谨遵君侯之命!”杨俊说道。

  “善!”

  张虞麾下今有祁县王氏、博陵崔氏、阳曲郭氏、长社钟氏效力,士族的力量渐壮大,然今张虞还需要更多的士族为他效力。

  士族档次高低,不在张君侯的考虑范围之内,只要能辅佐张君侯建功立业,众人所在家族皆能成为显赫士族。

  士族所带来的不止是人才,更还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以及潜在的人口资源,尤其是张虞统治他们所在地区时,有了这些人的效力,张虞的统治根基才会牢固。

  比如大陵工官护工郭钧,便是阳曲郭氏族人,莫要看大族上头的一两人,其郡县中官吏很多都是地方大族的支系子弟。

  但士族的力量该限制还要限制,引入别地士族子弟,以钳制本地士族子弟腐化。另外不能放松对寒门子弟的提拔,必须利用好朝廷崩溃而带来的选官制崩溃的情况,将考试选人慢慢推广下去。

  安排好一系列事情,张虞摆脱呼衍玉的温柔乡,遂率兵东出太行。

  此番东出,共调护国、云中、高平三军一万五千步骑,其中步卒万余人,骑卒有四千余众。

  云中军主将郦嵩,副将什翼;高平军主将张辽,副将为满宠。而代张虞执掌护国军的吕范,官职调整为都督三军军纪,许褚为军先锋,赵云负责斥候之事,

  三军先至寿阳集结,之后从井陉出兵,与黑山军张燕汇合,观察形势,再出兵河北。

  三月十五日,护国军先至寿阳,在此停留数日,等候余者二军。

  三日后,随着郦嵩率部汇合,三军由是东出井陉,并在三月二十一日,与张燕于常山相遇。

第212章 兵出而河北惊

  三月,真定。

  “君侯,公孙瓒虽说于界桥兵败,然幽州兵马雄壮。公孙瓒趁崔巨业撤兵之际,于巨马水大败崔巨业,斩首数千级,今率兵南掠冀州。”

  张燕坐于交椅上,向张虞汇报今时的河北形势。

  “公孙瓒能名扬河北,果有几分本事!”

  张虞嘴角微扬,问道:“今公孙瓒手上尚有多少冀州郡县?”

  张燕沉吟了少许,说道:“怕是不多,界桥是役之前,袁绍便已坐拥魏、赵、巨鹿、东、甘陵五郡。而今击败公孙瓒之后,袁绍遣大将崔巨业北上,而他率兵东进。”

  “崔巨业北上,中山、博陵二郡国遣人归降,故崔巨业得以兵围涿郡故安。袁绍率兵东进,降安平郡,应有取河间、渤海二郡之念。”

  “当下公孙瓒大败崔巨业,崔巨业撤回中山郡,虽不知公孙瓒能否重夺中山郡,但河间、渤海二郡应尚在公孙瓒手上。”

  张虞沉吟了下,问道:“今下岂不是除常山、渤海、河间三郡国外,冀州其余郡尽被袁绍降服?”

  “说不准!”

  张燕摇了摇头,说道:“袁绍曾为渤海太守,其于渤海县邑中应有旧部,但公孙范为渤海郡守,当会为公孙瓒拒守城郭。今消息混杂,燕尚不知渤海情形。”

  “袁绍好快的速度!”

  郭图眉头微蹙,说道:“昔袁绍得韩馥之位时,仅有魏地一郡,而今便据有冀州大部郡国,并以东郡而控大河要害。”

  张燕诉苦说道:“袁绍入主冀州,重用河北士人,自他击败公孙瓒,诸县传檄归降,皆喜迎袁绍。常山诸县多有士族与袁绍联络,今君侯若不扼之,则袁绍将独霸河北。”

  袁绍能传檄而下河北诸县,虽有其名声高崇得人钦佩之故,更重要是拥有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袁绍依靠颍川士人为他游说韩馥,而待袁绍上位之后,为了稳固河北局势,袁绍却大力提拔在韩馥麾下郁郁不得志的河北文武,如审配、沮授、田丰、朱灵、张等人。

  得益于重冀州士族的投效,让袁绍在两三月之间,凑出一支两、三万精兵,抵御公孙瓒的进攻。而今更能在击败公孙瓒之后,传檄降服诸县。

  而公孙瓒幸亏有幽州作为依靠,虽在界桥遭遇大败,但尚有余力,凑出一支兵马卷土重来。不过今即便击败崔巨业,但也难改袁强而孙弱的局面。

  除非公孙瓒能击败袁绍,重新夺回失去的冀州郡县!

  “君侯,今公孙瓒击败崔巨业,虽暂解涿郡之危,但渤海、河间之危难消。故以毗之见,公孙瓒为阻渤海被袁绍所取,必会率兵南下,寻机与袁绍再战。”辛毗说道。

  “我也以为如此!”

  郭图赞同说道:“渤海郡户籍殷实,人口多达百万之巨,为公孙瓒争雄冀州之根本。若渤海被袁绍所取,公孙瓒唯有撤回幽州。”

  张虞盯着冀州舆图,在脑海中凭仅存的历史记忆,勾勒出公孙瓒在历史上的行动轨迹。

  在界桥兵败之后,或许因袁绍帐下兵马杀至涿郡境内,刘虞为了阻止袁绍势力独霸河北,故为公孙瓒再提供兵粮,将崔巨业赶出幽州。

  而公孙瓒在得胜之后,率兵南下解渤海之难,估计被袁绍击败,退出了河北争霸。之后公孙瓒袭杀刘虞,重据幽州诸郡,最终被袁绍消灭。

  今局势很明显了,他必须为公孙瓒保住具有百万人之盛的渤海郡,要不然袁绍独据冀州,就会转头争夺青、并、幽三州。

  魏郡人口虽说是冀州的治所,但人口并非最多,在巅峰时仅有七十万人左右,而经黄巾、黑山之乱,估计人口下滑不少。而渤海郡在巅峰之时,人口多达一百一十万,比并州人口还多,仅次于南阳、汝南、蜀三郡。

  见张虞久久不语,张燕试探性问道:“君侯,今下当如何是好?”

  张虞思虑片刻,看向张燕,问道:“今于毒、眭固二人可用否?”

  张燕说道:“禀君侯,于、眭二人劫掠东郡,正与东郡太守曹操作战。不知君侯何意?”

  张虞走至舆图前,指着邺城,说道:“邺城临近林虑,今袁绍挥兵东征,其都城必然空虚,若能让于、眭二人劫邺城,则必能让袁绍忧惧。”

  “君侯欲击邺城,以逼袁绍撤军,为公孙瓒解围?”张燕问道。

  张虞抿了抿嘴,说道:“曹操在东郡,欲以此逼袁绍撤军,怕是不易。”

  顿了顿,张虞问道:“我今麾下兵马一万五千骑,张兄不知能出多少兵马?”

  “留数千老弱守土,燕能出精壮万人!”张燕说道。

  “善!”

  张虞点头说道:“公则,让人放出风声,言我率兵三万屯常山。并探查公孙瓒与袁绍现今状况,待河北局势分明之时再行决断。”

  “诺!”

  自张虞屯兵于真定的消息传出,冀州诸郡大骇,留守邺城的审配得闻消息,快马汇报于滞留于安平郡内的袁绍。

  四月,信都。

  袁绍坐于榻上,以沮授、义为首的文武分坐于左右。

  “禀明公,公孙瓒自击败崔巨业,率步骑穿河间郡南下,今已至渤海东光,与渤海太守公孙范所部汇合。”沮授说道。

  义惋惜说道:“崔巨业非大将,率大军深入涿郡,却被公孙瓒率兵所破。若明公用我代之,我必能为明公整肃北幽、冀之间,怎会让公孙瓒卷土重来?今崔巨业兵败,令明公错失降服渤海之良机。”

  袁绍瞥了眼义,心中顿生暗恼。

  义自界桥击败公孙瓒,斩首冀州刺史严纪,行事作风愈发大胆。之前便请求率兵追击公孙瓒,自己考虑到忠诚关系,选崔巨业为自己率兵追击。而今义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崔巨业无能,谈及自己不用他统兵,不就是在说自己无识人之能吗?

  “咳!”

  似乎察觉到袁绍的不满,沮授打断义的无脑之言,说道:“公孙瓒甲士千人被斩,军士被擒获者不下数千人。今公孙瓒虽能援引兵马前来据我,但其麾下兵马必不复往日之精壮。”

  “而明公降服乐平之士,招引中山之骑,麾下步骑之精锐已远胜公孙瓒。眼下若是再战,公孙瓒必非明公之敌。”

  

  田丰说道:“沮君所言有理,公孙瓒勇而无谋,今引兵来战,必非明公之敌。以丰之见,今不如率兵东进,击破公孙,受降渤海、河间诸县;遣大将南下,为明公招抚青州诸郡。”

  天下大乱前夕,青州刺史为焦和,他曾率兵西进讨董。然因他率兵离境之故,导致了青州诸郡空虚,令黄巾军反叛。而焦和因无军事才能,镇压不了黄巾叛乱,遂放弃官职逃往到袁绍麾下,导致了黄巾军在青州的壮大。

  公孙瓒击败青州黄巾,但因插手时间较短,仅派了田楷、刘备控制平原,而青州余郡暂无人控制。故今袁绍率兵向东扩展,自然会顺势兼并青州。

  “善!”

  袁绍面容威仪,沉声说道:“我儿袁谭自幼随我征伐,功勋渐而显著,今可拜为青州都督,由他别领偏军入平原。”

  “至于刺史,今焦和已亡,不可无人治政,可让臧洪出任青州刺史,辅我儿入主青州……”

  不待袁绍说完话,却见侍从脚步匆匆入内,说道:“邺城急报,审别驾来信言,张虞率兵东出井陉,今与张燕合兵三万,屯兵于常山真定,不知其意欲何为,仅恐并州兵马援助公孙瓒!”

  此言一出,堂内众人脸色无不惊变,今公孙瓒引兵卷土重来,而张虞率兵出现于常山,怕不是窥视冀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许攸神情阴冷,说道:“明公,张虞必然是见魏郡空虚,遂率兵东出,欲夺取魏郡。或是公孙瓒书信与张虞,约他瓜分冀州。以攸之见,今需回军救援魏郡。”

  “说不准!”

  田丰沉思说道:“若张虞有志魏郡,何不如率兵东出壶关,直击邺城?而是却从井陉入常山,让我军得知其用兵动向?”

  “故以丰之见,张虞或无图谋我邺城之念,亦或许非受公孙瓒所邀。”

  “呵?田君何出此言?”

  许攸冷笑了下,说道:“张虞若志不在我,他为何出兵常山?”

  “这~”

  田丰蹙眉而吟,不禁犯起了难。

  见众人争执张虞的出兵缘由,袁绍愈发恼怒张虞所为。毕竟不管怎么说,张虞此番出兵大概率是冲着他前来。

  沮授捋须而思,说道:“明公,张虞出兵意在冀州,今下不如稍退兵马于堂阳,命人出使张虞,询问其出兵意图。若张虞南取邺城,明公可效救赵而攻魏之策。邺城坚险,审君亲自驻守,张虞必不能拔之。而明公可北取常山,以解魏郡之困。”

  袁绍克制情绪外露,神情如常,说道:“义率精锐三千守武邑,我今稍撤至堂阳。若公孙瓒来攻,则劳义为我固守城郭。”

首节上一节167/2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