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137节

  “那算了!”

  蔡琰秋水般的眼眸,闪过一抹失望。

  她自随父亲至雒阳,便与姐姐贞姬失去联络。今想给姐姐报个平安,却因战乱而无法联络,不知今后何时能再见到姐姐。

  “天下兵戈四起,不知何时能平!”蔡琰伤感道。

  “天下将乱,迁京畿百姓入关,当能充实关中郡邑。”

  董卓将手搭在墙上,眺望路上如蝼蚁般的汉民,谓左右众人,说道:“我今西迁,非畏关东联军,而实因雒阳地窄,不足以成大事。迁都入关中,实欲效秦扫六合之策,先稳关西,再安巴蜀,继而东出,重建社稷。”

  董卓之前尚有与关东士人齐治天下的念头,但随着关东诸雄起兵造反,董卓已不抱有齐治天下的想法,而是打算割据一方先,学秦朝统一天下的顺序,凭借崤函古道之险,以阻关东联军。

  毕竟董卓在入京之前,其实并没有掌握关中。关中地区尚有拥兵三万的皇甫嵩,以及拥兵万人的盖勋。故此番迁都至雒阳,董卓既是有以避关东联军兵锋之念,更是有稳固关中之打算。

  蔡邕拱手说道:“相国心怀匡扶社稷之念,邕心甚敬服。然西迁百姓有近百万之众,因饥荒之故,沿途死伤者众多。相国若坐视不理,尚不知能有多少百姓可至关中,唯望相国施以良政,人为国之根本。”

  董卓眉目微挑,笑道:“伯喈所言不无道理,传令诸军不可驱民太甚。”

  “诺!”

  董卓来自陇右,其手段自是残酷,京畿百姓不愿迁徙,董卓直接命兵将焚烧田宅,驱赶百姓迁徙。

  “文优,今关东可有变化?”董卓问道。

  “禀相国,关东群寇已是自相残杀!”

  李儒捋须微笑,说道:“兖州刺史刘岱杀东郡太守桥瑁,并委属下王肱为东郡太守。”

  说着,李儒迟疑了下,说道:“倒是袁术不知从何处得知相国委派刘表为荆州刺史,今在宜城擒获刘表,得荆州刺史印绶,自称为荆州刺史,以宛城为治所。”

  董卓眉头大皱,说道:“荆州户籍殷实,今让袁术得之,另有诸袁为恶,恐难遏袁氏矣!”

  李儒捋须而谋断,流露精明之色,说道:“袁术与袁绍互相厌恶,今能联合反叛,实因相国之故。故以儒之见,刘岱吞并东郡仅是前事,待相国入长安,关东诸贼必然互相残杀,而袁氏自会分裂,互相兼并州郡。”

  董卓拍了拍夯土制成的城墙,豪气大笑,说道:“让关东诸贼去争,待孤安顿关中,降服巴蜀,挥兵东出,将他们一一扫平。”

  “相国英明!”李儒与众人恭贺道。

  董卓收敛神情,似乎想起什么,问道:“张虞可是在前几日上报,言他大破白波军,斩贼首郭泰,降虏五万余口?”

  “然也!”

  相国长史刘艾说道:“张虞与于夫罗联姻,并为其请奏单于位。”

  闻言,董卓沿着城墙踱步,缓缓说道:“奉先曾言张虞勇略超群,今凭上党凋敝之地,大败白波贼,消我心头之患,其韬略果不能小觑。”

  去年,白波贼击败牛辅,劫掠河东诸县,让身处雒阳的董卓多有担心,生怕白波贼会顺势南下关中。随着白波贼的东迁,倒是让董卓放心了不少。

  至于屯兵在上党的张虞,董卓没有多想,以众寡之势,料断张虞大概率会兵败。然今张虞覆没白波贼的消息,让董卓吃惊不已,已不敢小觑张虞,甚至说开始忌惮张虞。

  “文优,你说封张虞为河内太守如何?”

  董卓停下脚步,粗犷的脸上露出狡诈之色,说道:“袁绍屯兵河内,今改迁张虞为河内太守,或能让张、袁二人互为仇寇。”

  李儒思虑一番,说道:“两虎竞食之策倒是不错,但恐张虞无意与袁绍相争。”

  “不影响!”

  董卓手扶腰带,笑道:“王子师、王长文兄弟,与孤同朝为官。按情理而言,张虞倒是亲善我朝。今封他为河内太守,既是让他为国讨贼,更是封赏张虞之功。”

  “那上党太守由何人出任?”李儒说道。

  刘艾沉吟说道:“张虞有叔父,其名为张杨,可让张杨出任上党,而河内太守由张虞出任。”

  “善!”

  董卓微微颔首,笑道:“深得我意,可让朝堂派人前往封赏!”

  “对了,让牛辅入驻安邑,就地招募兵马,为孤守好河东。”

  “诺!”

  董卓可非无谋之人,董卓作为东汉少有的大将,他对军事地理有深刻的理解。

  并州地区贫瘠,董卓暂时无暇顾及。但河东郡户籍六十万,外有河东盐池,其郡城邑之富庶,其地理位置之关键,董卓不容外人染指。

  

  故董卓之所以封张虞为河内太守,其中很重要一点,便是将张虞的目光引向河内,而非窥视河东郡。

  且不言董卓封张虞为高都侯,食邑两千户,并迁河内太守,欲引起张、袁二人冲突。

  而之前收到张虞书信的杜畿,今下终因形势之故有了变化。

  汉中,南郑。

  杜畿直起腰背,拱手说道:“府君,刘焉今命张鲁、张修二人屯兵于巴郡,其意在图谋汉中,府君当深备二人。”

  郡守苏固不以为然,说道:“刘益州为牧伯,汉中受他管辖,今为何图谋汉中乎?”

  杜畿长叹口气,说道:“君侯,刘益州抚纳离叛,施行宽惠,惩治豪强,修缮兵戈,西引羌兵,其志远大。今关东诸雄讨董,刘益州既无意助袁,更无意助董。”

  “去岁除汉中外,巴蜀钱粮悉数被刘益州以讨贼名义截留。府君忠于国事,钱粮供给京师不断,而汉中为巴蜀门户。刘益州如有大志,其必图汉中,以求闭塞道路。”

  苏固神情微沉,固执说道:“我受朝廷之命,坐镇于汉中,刘焉安敢行谋逆之举害我!”

  门下吏陈调苦口婆心,说道:“府君,董卓把持朝政,天下群雄皆反,今是为乱世。府君无意害人,但不可无防人之心。张鲁、张修二人为米贼,受刘焉招安方降,为防二贼作乱,望府君征募兵马,修缮关隘,以为戒备。”

  苏固神色不悦,沉声说道:“我自有打算,诸子休要多言!”

  说罢,苏固挥袖起身离去,留下陈调、杜畿、赵调等府吏面面相觑。

  “伯侯,府君不纳方略,今当如何是好?”陈调无奈摊手,问道。

  杜畿望着苏固远去的背影,长吸而吐气,遂摘下头上士冠,将其放在案几上。

  “伯侯,这是为何?”

  主簿赵嵩赶忙拦住杜畿,拿过郡丞的士冠,劝道:“伯侯得孝廉不易,今岂能轻易舍官而走?”

  杜畿摇了摇头,说道:“得官易,欲于乱世保全难!”

  说着,杜畿望着聚拢过来的郡吏,拱手说道:“畿已尽本职之工作,奈何府君固执不纳,今仅能舍官而走。我观天下形势已乱,二贼屯兵于险要,必有窥探汉中之意,唯望诸子早作打算,莫要自误,同事一场,畿言尽于此!”

  不待众人挽留,杜畿便推开众人,快步而出府堂。

  陈调犹豫片刻,便朝杜畿追了过去。

  大门外,陈调拦住杜畿,问道:“郡丞今舍官而走,不知欲往何处?”

  闻言,杜畿沉吟良久,说道:“我曾与度辽将军张济安有旧,其屯兵上党,屡招我前去任职。然我顾忌汉中民政,不敢轻弃之。眼下汉中不能居,我当前往上党。”

  顿了顿,杜畿拍了拍陈调的手臂,说道:“府君固执,不能纳你我之言,望君早作打算!”

  陈调望着府衙,摇头说道:“我本为游侠,得府君征辟,方能为郡吏,今下若舍他而走,则是为不义之人。”

  杜畿语重心长,说道:“征辟之恩虽重,但莫忘家眷。愚者之人难救,望君深思利弊。若有机会,望能与君再见!”

  与陈调分别之后,杜畿连夜收拾行李,聘请游侠,带着后娘出蜀道,准备穿行关中,前去投奔张虞。

第171章 礼贤下士,本初之图

  太行陉,羊肠坂。

  春阳艳丽,古柏参天,由五、六十人组成的队列在陡峭的山道上,互相帮衬,艰难而行。

  “呼!”

  常林擦着头上的汗水,拄着木杖,奋力登山。

  约走了两里路,因羊肠坂实在太过陡峭,众人已是筋疲力尽,就地依靠山势休息。

  常林坐在石块上,下视道路崎岖弯折的羊肠坂,不禁感叹羊肠坂之凶险,沿途数里间危崖高耸,沟壑深涧,顽石丛生,若遣一支劲旅驻守于此,当万夫莫敌尔!

  “伯槐,今还有多久到高都!”

  常行捶打着发酸的双脚,问道。

  “快了,过了羊肠坂,前头便是天井关。今日可至天井关休息,明日便能至高都。”常林说道。

  常行叹了口气,懊悔说道:“若非我招惹王匡,我常氏不至于要避走入上党。”

  常林安抚说道:“今河内动荡,群雄兵马汇集,已是不宜居住。我常氏欲避骚乱,早晚皆需迁徙。”

  “也罢!”

  常行无奈说道:“上党地广而人少,今时至上党,开垦荒田,尚不至于饿死,仅是要过上几年苦日子了。”

  “什么人?”

  叔侄谈话间,却听见前头的人忽然发出警戒之声,二人顺势望去,得见数名士卒模样的人出现在前头。

  领头吏员身着郡吏服饰,头戴冠,腰佩剑,面容和善,不断向常林一行人下压双手,示意众人不要紧张。

  “我乃上党郡吏申屠备,诸位莫要慌张!”

  申屠备粗着嗓子,说道:“天井关狭窄,难以留住百姓,诸位可随我至碗子城留宿,城中备有热水、医师。今夜我会为安排诸位所往乡亭,到乡亭之后,会划分田亩。”

  “多谢申君!”有民众喊道。

  申屠备大笑几下,说道:“我以申屠为姓,非以申为姓!”

  说罢,申屠备招了招手,让随行士卒维持秩序,便带着常林一行人前往碗子城。

  常行拄着拐杖,气喘吁吁说道:“伯槐,申屠姓从何而来,我怎从未听过!”

  常林背着竹简,卖力登山,说道:“申屠姓本为梁国人,前汉时申屠嘉随高祖起兵,及文帝时拜相。或因动荡,或是封地之故,其子孙盖迁居至上党。”

  “能征辟郡中大族子弟为官,上党郡守应是宽厚良善之人,否则不会于碗子城设驿,让你我投奔之人歇脚。”常行说道。

  常林点了点头,今虽未见过张虞,但他心中对张虞已是好感倍增。毕竟能有这些安排,必是爱民之人。

  “先生可是读经?”

  见常林背负沉重的竹简,申屠备问道。

  “粗读了几本经学,不敢受称先生!”常林谦逊道。

  申屠备招手唤来兵卒,说道:“来人,为先生背负竹简,莫要让先生累坏了!”

  “不可!”

  见兵卒伸手帮自己背书,常林受宠若惊,说道:“屠君客气了,某不敢受!”

  “可受!”

  申屠备笑道:“君侯有令,凡有士人入上党,凡上党兵吏需帮衬其左右。备为郡吏,不敢违君侯之令。”

  “多谢屠君!”

  古代双姓氏的简称,常取双字的最后一字,如诸葛氏可称葛,司马氏可称马,今简称申屠氏可称屠。

  常林将沉重的竹简交于兵卒背负,当即拱手而拜,以向申屠备表达感谢。

  “请!”

  受了申屠备的礼遇,常林望着为他负书前行的兵卒,其心中五味杂陈。

  在河内时,他费尽心血,通过疏通关系,才将叔父从王匡手中救了出来。今至上党,仅凭士人身份,便能得到这般礼遇,这是常林所意想不到。

  虽未见到张虞,但常林已能肯定,张虞必是礼贤下士之主君,且在治民上别有一番能力。加上张虞大败白波的战绩,在乱世中必能出头。

首节上一节137/2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