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410节

  张璁看着杨一清在天子面前侃侃而谈,的确有些内心有些不是滋味。

  但他也无可奈何。

  且说,俺答不久后也收到了使者带来的朱厚回信。

  “明国皇帝传话给大汗说,战场上得不到的赎罪资格,就别指望派个使者就能得到赎罪资格。”

  “若真要和贡,那大汗就先自己去请罪。”

  啪!

  “啊!”

  使者向俺答说完后,正喝着马奶酒的俺答,当场就把半碗马奶拍在了案上,来一个“俺答盖奶”。

第423章 南京勋贵认怂,嘉靖太强势!

  这时,俺答的使臣努欢和帐内的人,吓得都跪了下来。

  而俺答则阴沉着脸说:“他朱厚欺人太甚!”

  “大汗息怒!”

  这时,努欢劝了一句。

  俺答则突然起身大吼道:“我息不了!”

  “本汗表现出这么大的诚意,把李瑾主动给他送了回去,他倒好,还话里话外嘲笑我天真!”

  “难道他就不怕我继续寇边吗?”

  俺答大声问道。

  努欢道:“我也这样问了,但他们的执政大臣说,因为和贡也不代表我们不会寇边,所以不怕。”

  俺答听了这话,沉默了。

  接着。

  俺答又讪笑了起来,随即就叉腰道:“娘的,这明国皇帝怎么把我们鞑靼人的现状看的这么透澈!也把我俺答看的这么透彻,故意提了个我不会答应的要求来搪塞我们,真是强势而又聪明!”

  朱厚的确强势。

  崇信伯因为以自缢的方式对抗军户改革,也被他强势的下旨除爵。

  而朱厚这样的强势姿态,也让勋贵们颇为不忿,尤其是同崇信伯一样在南京的勋贵们。

  “魏国公!你说句话呀,杨一清他们如此对待崇信伯,难道我们就这么算了吗?”

  南和伯方寿祥等就找到了魏国公徐鹏举,然后方寿祥还当着徐鹏举的面诘问起来。

  当然,南和伯也不敢明着埋怨天子,也就只是怪罪首辅杨一清等执政大臣。

  广宁伯刘泰也跟着说道:“崇信伯只是不堪受辱,选择自缢,又有什么错?”

  武靖伯赵弘则在这时直言道:“就该好好找杨一清他们算账!娘的,他们算什么东西,这么欺负我们勋贵!”

  徐鹏举则在这时也脸色严肃起来,问着这些勋贵:“诸公打算怎么算账,是要造反清君侧,还是也让人去挖杨家的祖坟?”

  “别忘了,之前的襄城伯、抚宁侯、定国公是什么下场!”

  “另外,也别忘了,造反得有人愿意为自己拼命,可现在南京的军户要么其田被我们侵占了,要么其人也被我们逼成佃农,还让人家愿意为你拼命,可能吗?”

  徐鹏举这么问后,众勋贵都沉默了。

  而徐鹏举这时就又震声说道:“你们不能只在陛下整顿文官时才知道忠君爱国!眼下陛下整顿将帅时,但凡还想做一个忠臣,就更应该支持!”

  “但崇信伯也不至于因为自缢就除爵啊!”

  这时,有人说了一句。

  徐鹏举道:“陛下谕旨说的很明白,这个时候选择自缢,拒绝配合,也是对抗军户改革的新政!何况,现在连北方的俺答都不能拿陛下怎么样,你们还能怎么样?都消停些吧!如今天下,天子独治也难以避免,百官只能服从,不能质疑,否则必死无疑!”

  这些勋贵们听后就没再说什么。

  他们终究还是不敢造反。

  毕竟,他们连阻挡一股来南京的倭寇都显得很难,哪里还能起兵靖难。

  而且,他们接下来也只能老老实实地配合清军御史和试御史的军改。

  朱厚也因此没有收到南京的反应。

  当然,他也还没有收到俺答再次大举入寇的消息。

  这主要是因为俺答上次损失也不轻,也需要养精蓄锐。

  毕竟他的鞑靼内部也有不少对他虎视眈眈的部族,他得在这个时候防着其他鞑靼部族趁机来吞并他的部族。

  所以,他不但没有在这个时候选择寇边,而是选择向更北的地方迁徙,为的就是避免被别的部族吞并。

  因为南边,即靠近大明长城边墙的地方,聚居的部族更多,他刚损失不少青壮,得避免在这个时候,被别的部族盯上。

  朱厚最近,倒是先收到了频繁为之前被革职闲住相关言官说情、希望赦免一些犯官,起复其为官的奏疏。

  这让朱厚意识到,这是有犯事官员不甘失去权力,想东山再起。

  而且,这还是吏部尚书变成李承勋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朱厚由此也意识到这是杨一清的意思。

  因为李承勋是杨一清的人。

  这个时候,突然有这么多官员开始上奏疏,请求朝廷起复一些犯官,无疑是杨一清在自己的人做了吏部尚书后,想趁机捞一笔钱,同时也修补一下与护礼守旧派官员的关系。

  因为被革职闲住的官僚大部分都是护礼守旧派,即昔日杨廷和一党。

  他们损失太惨了。

  不少人甚至已经发现自己门生都做到三品了。

  可他们自己却连个上本进言、签发公事的权力都没有。

  所以,杨一清现在这样做,自然是在有意修补与护礼守旧派的关系。

  目的嘛。

  朱厚觉得可能有公也有私。

  公的方面,自然是想更好做事。

  私的方面,自然是想让自己的人多多的,这样也就更好压制更加激进的张璁、桂萼这些人。

  而这些官员奏请赦免起用一些犯官的理由,则是眼下候选官员数额不足。

  朱厚因此在御书房的这一天,将这些奏疏丢到了案上,然后看向杨一清等,问道:“对此,你们怎么看?”

  “回陛下,大司寇胡公等说的也是实情,朝廷考成官员如今本就严格,又因诸事动辄革职削籍,使得朝中官员后继不足,本来朝廷就在推行大政,增加不少官额,所以也就需要能复官就复官。”

  杨一清回道。

  “不需要复官!”

  “朕宁肯宽进,也不严出!下道诏旨,明年会试录取名额增加五十,各省乡试名额照上一届增加三成。”

  “另外,考虑到应顺天府乡试者都在京师,所以扩招后,顺天府提前在下个月月底开乡试,以使京师举子有更多时间准备明年的会试。”

  朱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不可能让杨一清一党做大到彻底压倒张璁一党的地步。

  因为朱厚也不知道把那些守旧党起复后,会不会让杨一清这些人也跟着变质,最终站到自己对立面去。

  杨一清听朱厚这么说后,当场怔住了。

  而张璁倒是先站出来拱手言道:“陛下求贤如渴、扩招英才,天下士人自会因此感恩戴德吾皇如天之德!”

  “臣附议!还是陛下圣明,有更好的策略应对此事!”

  “与其宽宥起复不一定彻底悔过的犯官,还不如施恩于天下后进之辈!”

  “本朝之士,就应该严格约束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有才能就傲慢的以为,天下非自己不可,而不再修德克己!”

  桂萼这时跟着附和起来。

  桂萼这么说后,杨一清忍不住瞅了桂萼一眼。

  素来敏感的他,总觉得桂萼跟张璁一眼,这话里有在挖苦他的意思。

  但杨一清没有反对,只跟着附和。

  毕竟这是天子确定的,而且也的确更为高明。

  不过,朱厚也清楚的知道,他这个虽然高明,但也的确依旧不符合大明官僚阶层的利益。

  因为素来扩张新进士,就会让官僚阶层更加内卷,这也就会更利益皇权加强,不利于士权加强。

  “陛下既然不肯起复我们,索性公就也称病,把重振京卫武学、培养军官这事搁置下去!”

  被勒令致仕的都御史盛应期在从杨一清这里知道天子的决定后,非常失望,也就起身向杨一清建议不要帮天子培训军官。

第424章 斩首改腰斩,朕就是这么强势!

  杨一清则在这时毫不犹豫地摇头拒绝:“这自然不能!”

  “为什么不能?”

  盛应期失望地站起身来。

  “既然陛下没把您当元老宰辅对待,您又何必白为其担当天下骂名!”

  “您应该明白,真要重振京卫武学,大肆培养武官,让京师兵马壮大到能够南征北伐而不用担心京师空虚的地步!那天下士人,只会埋怨是您挑唆天子穷兵黩武、耗费国帑民财的!”

  盛应期站起身来后,就看向了杨一清,正色回道。

  杨一清则突然也起身,对盛应期也正色厉声言道:

  “但这样,至少还能让陛下看见我的忠诚!”

  “而不至于像对杨新都一样对我失望!”

  盛应期深呼吸了一口气,咬紧牙关说:

  “可是,天下被革职闲住的君子,会因为不能朝廷真的众正盈朝,而说是您在阻挠陛下起用贤者的!”

  杨一清则在这时微微一笑,他知道盛应期说是为自己考虑,其实是在威胁自己,同时也的确是太想重新出山为官,太想重新掌权,尤其是在如今皇权加强,而士权衰弱的大背景下,也导致在地方上,官僚的权力也开始大于缙绅的权力。

  不说别的,就是平素聚个会,一个知县也可以不用看一个致仕三品官缙绅的脸色了。

  所以,杨一清知道盛应期等致仕官员,已经非常不想在地方当个缙绅,而很想重新做官。

  杨一清苦笑说:“我哪里管得了这么多,他们说他们的闲言碎语,我做我的太平首辅!”

  “难道公真的不在乎士林的未来吗?!”

  盛应期神色阴沉地问道。

  杨一清挥手,呵呵一笑:“那是你们士人的未来,不是武勋的未来!”

  杨一清是军籍出身,还因为战功得了一个锦衣卫千户的世职。

首节上一节410/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