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也承认内斗不可能完全消灭,山头也不能避免会持续存在。
但他只希望这些能控制好一个度。
当然,他这个皇帝也会尽量平衡好这些山头,尽量让识大体的人在朝堂上立足。
“总宪桂萼还是识大体的,没有因为杜鸿胪涉嫌通贼,就直接认定他通贼,而是先奏于朕知道,朕希望你们人人都要这么慎重为好。”
朱厚这么说后,就道:“传旨,桂萼以左都御史入阁预机务,兼领御书房大臣,为朕咨询。”
桂萼听后一脸奋意,立即出列,伏首拜地:“臣领旨谢恩!”
众朝臣都神色复杂了许多。
他们自然知道桂萼因何而入阁进御书房,真正原因不只是识大体,而是敢做天子的一把利剑。
但朱厚的确希望大臣能够识大体,也就在这时继续说道:“要论识大体,吏部尚书赵璜可谓此中良臣,所以在李福达之案发生时,为尊主权这个大局做的很好,没有乱政,可谓既忠且智。”
吏部尚书赵璜听到这里也已经跪了下来,心里砰砰直跳如打雷。
毕竟这是天子在朝会上亲自夸赞他。
俗话说,君无戏言,天子既然这么肯定他,那就不会再轻易否定他,后世君王看在孝道份上,也不会再轻易否定他,这会让他顿生更强烈的安全感。
所以,赵璜自然激动不已。
“再有在吏部改制时,也配合的不错,没有迂腐不化不说,还申饬不理解官制新政而促使新政推行成功的。”
“故也入阁预机务,兼领御书房大臣,为朕咨询。”
朱厚这么说后,赵璜已双目盯着金砖,落泪抽泣起来:“臣领旨,谢陛下垂青!”
朱厚对此只是微微一笑,他突然补阁臣也不是突然的想法,而是因为最近王鏊生病、林俊去世、王琼出边,也需要新的执政,不然大明杨一清和已提前入阁的张璁两人也实在是忙不过来。
只是朱厚这么做,让不少朝臣在羡慕桂萼和赵璜之余,也陷入了沉思。
而朱厚这里倒是在接下来又议了几件其他事后就回了御书房。
杨一清和张璁也带着赵璜和桂萼来了这里。
御书房不大,也不是正殿正门,虽说真正决议着天下大事,但名义上只是给朱厚这个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相当于教皇帝读书的场所,也是朱厚自己看书学习的地方,所以没有太大的礼教规划,一应规章流程都只讲究效率和舒适。
因而,朱厚在四人进来后,也没有起身,甚至依旧歪躺在榻上,而只让四人也坐下。
四人坐下后没多久,杨一清就先站起身来,拿起一份塘报说:“陛下,大同巡抚有塘报说,据夜不收查,叛逃将领李瑾已带号称十万的骑兵往大同来,但据详查估计在三万骑左右。”
朱厚听后从杨一清手里接过了塘报,一边看一边说:“李瑾乃大同参将,他对大同一带的布防情况很熟悉,想必哪里的边墙有垮塌,哪里屯堡守备不严,他都一清二楚,这俺答这个时候来,如果挡不住,无疑会增加大同一带军民的伤亡,朝廷在边各仓只怕也会损失更重。”
“陛下说的是,朝廷从严治军治将,难免会引起外虏介入,以臣愚见,当增兵大同,以免大同本地兵马不足以应对。”
“除此之外,还应该借俺答之兄吉囊做文章,此人自上次被太保王公(王宪)生擒后,就一直被关在诏狱,如今或可以他为质押去边关,让他劝其弟退兵!”
杨一清这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办法。
朱厚听后点首:“增兵就从天子亲军卫里调一卫援助大同,所调的亲军卫,要有刚熟练操练自生火铳的那支神机营。”
杨一清拱手称是。
接着。
朱厚又说:“至于吉囊,把他押到这里来,朕先亲自见见他再说。”
于是。
不一会儿。
吉囊就被押到了御前。
这个也才二十来岁的鞑靼贵族在被押来后,已是胡子拉碴,头发也乱糟糟如鸡窝一般。
“跪下!”
当锦衣卫骆安吩咐一声后,吉囊才跪了下来。
而朱厚则看着跪在地上的吉囊,问道:“会唱歌跳舞吗?”
第415章 嘉靖朝人才辈出,让郭勋震撼!
吉囊点头。
“给朕载歌载舞一番。”
朱厚这时直接吩咐道。
吉囊捏紧了拳头,咬牙道:
“皇帝陛下,你们汉人有句话叫士可杀不可辱!”
“我虽然被你的大臣设计俘虏,但不意味着就可以被你随意折辱!我向你下跪已是基于你是皇帝而有所尊重,但你不能因此就觉得我已经臣服你,而要向你献歌献舞。”
“那要怎样你才肯为朕载歌载舞?”
朱厚这时问道。
吉囊严肃地抬起头道:“除非你能证明你真的是明国伟大的帝王!”
“怎样证明?”
朱厚问道。
吉囊道:“让你的将领与我刀枪骑射!胜过我!”
“去问问,有哪些大臣愿意为朕与他比武。”
朱厚这时吩咐了一句。
“是!”
吉囊这里则冷笑说:“据我所知,贵国的文臣很多已只会坐轿子,连武将不少也拉不开弓,京营的禁军也只会砌砖烧瓦,能战之兵早已裁撤无数,真不知道贵国大臣有谁可以与我草原上的儿郎比。”
“你们草原儿郎这么利害,怎么你还是被俘虏了?”
朱厚这时问道。
吉囊顿时红了脸,辩解道:“我说了,我只是中了你们明国大臣的奸计,你们仗着有火器,然后借着有利地势恰好伏击了我们而已,真要摆开阵势,我们不会败!至少我不会被你生擒!”
朱厚淡淡一笑:“看来你的确不服气,朕会让你服气的,而且朕不但会让你服气,还让你们草原上所有的人都会服气为朕载歌载舞!”
吉囊呵呵一笑:“我等着那一天。”
次日。
杨一清送来了报名与吉囊比试的名单。
让朱厚没有感到意外的是,名单上有许多文臣的名字。
朱厚就知道自己大明朝人才济济。
在自己不断开恩科、不断给普通士子上升之路进行拓宽的情况下,到朝堂上的能人肯定会更多。
因为大明的人口基数摆在那里,养士百五十年的底蕴也摆在那里。
朱厚这时认真看起了上面的名单。
这些名单上,不少大臣能否胜过吉囊,他是不敢肯定的,但有两个人他能肯定。
一个是观政进士唐顺之。
一个是刚跟霍韬一起被调回京任都督府签书兼教场教官的俞大猷。
毕竟,前者据朱厚所知,在历史上是抗倭名臣,也是武术大家,从小跟着自己在各地做官的父亲遍访武术大家,所以其武术与其才学一样闻名于世,甚至据历史记载,他曾用一支笔战胜了前来刺杀他的倭寇,箭术更是了得,被赞誉为"印空绝影虚闻响,落地无尘已没锋",连戚继光也对他的武艺赞口不绝。
而后者更不用说,说是在袭百户官前就打遍少林无敌手。
“先让观政进士唐顺之跟他比!”
朱厚说道。
杨一清听后不禁愕然,忙劝道:“陛下,是否应该慎重些,唐顺之毕竟只是个文臣中的观政进士,关键也不清楚底细,不能因为他报名了,就选他,到时候没准真会输,影响国威。”
“就让他去比,如果他都能赢吉囊,则不就说明他吉囊连我大明一个新科进士都不如吗?”
“如此,正好可以力挫这吉囊的傲气,让他心甘情愿的劝俺答退兵。”
“而如果输了,也不算丢人,毕竟他只是一个文臣,还是一个来自江南那等温柔富贵地的文人。”
朱厚说道。
杨一清只得称是。
当吉囊得知自己是要跟一个来自江南的新科进士比时,自然是心如火炽。
“你们明国皇帝真是太欺辱人了!”
“我不要跟一个什么来自南方的文人比,让他直接派他最厉害的总兵参将来!”
“只要是输给他最厉害的总兵参将,我也服!”
吉囊对此向看押他的镇抚司锦衣卫抗议道。
掌管锦衣卫的石宝则说道:“我们陛下说了,就你这样的,我大明新科进士中的文武双全之人就能赢你,这不是为了羞辱你,这是来自上国天子的自信!”
吉囊听后怒极反笑:“好!打死了你们皇帝的天子门生,你们皇帝可不要太心疼。”
于是。
吉囊就被带到了大校场。
同来大校场的还有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主要官员。
第一场先比步射。
校场上先立起了两个靶,而靶上蒙着的布皆画了人像,且用木杆两根插在靶上,在木杆的边上还缝着绳子,且钉在靶上,作出人在骑马的样子,整个靶高七尺,阔两尺。
按照要求,吉囊和唐顺之站在了离靶八十步的位置。
而在他们身后则放置了需要不同力度才能拉开的弓和弓箭。
其中,最难拉开的是虎力弓,拉满要一百二十斤以上的力。
《天工开物》就曾形容此弓说:“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即全天下都找不出几个能拉开虎力弓的人来。
吉囊这时看了一眼站在他不远处的唐顺之一眼。
他见唐顺之脸蛋白净秀气,颇不以为然,便直接选了一张虎力弓,好直接一箭镇住这人,让这人主动认输。
对于吉囊而言,他从会走路时就开始在草原练习射箭,所以像虎力弓这种强弓,他有信心拉开。
而吉囊在拿起虎力弓后,也的确拉开了虎力弓,且一箭射了出去,箭矢直接洞穿靶子。
吉囊因而不禁嘴角微微上扬。
只是这虎力弓毕竟太费力道,所以,吉囊在拉了一箭后就已赶紧胳膊有些发软。
但让吉囊没想到的是,唐顺之也拿起了虎力弓。
而且,吉囊在看见唐顺之拉弓那一刻,随着他衣襟被臂膀绷开,才发现对方那张长相秀气的脸下面,居然有着非常粗实的臂膀和鼓如山包的胸膛!
吉囊这时才发现,眼前这个明国文人的确不容小视。
吉囊因此不得不再用虎力弓射,以决定压下唐顺之。
但当他第二次拉开虎力弓时,也不知道是他一直被关在诏狱疏于训练的缘故,还是他到底先天还不足的缘故,竟射脱了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