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270节

  “很好!”

  “顾卿家到底是宝刀未老,有祖上风范!”

  “朕心甚慰!”

  朱厚颔首,随后就看向其他勋戚:“你们呢?”

  昌化伯邵喜和玉田伯蒋轮这俩跟朱厚关系最近的外戚互相看了看。

  然后,邵喜就先开口道:“臣还是留在京师扑买西郊和南郊的地开发房子为好,主要是因为臣老迈,去别的地方也经不起折腾。”

  “臣也一样,臣就想留在太后和陛下身边,时不时的能进宫请请安。”

  蒋轮跟着回道。

  朱厚点头:“这样也好!”

  他也看得出来,自己这舅公和舅父作为新生代外戚,知道自己除了跟皇帝关系近一些外,在朝中根基都比不上别的勋戚,所以就还是不怎么敢出去争利,只敢在皇帝跟前,依托着皇帝和后宫太后的庇护做些争利的事。

  而朱厚也怕这俩外戚出去做些太过份的事,整的将来不好收场,在自己跟前由自己带着发财,还能随时盯着,所以也就允了他们的请求。

  接着,朱厚又看向张鹤龄和张延龄这对活宝:“两位国舅呢?”

  “臣想了想,还是请陛下赐下准臣等开钱庄的凭证,让臣等去南方开钱庄。”

  张鹤龄回道。

  张延龄跟着道:“没错,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造福南方的百姓,臣和兄长也应该愿意继续去南方放更多的低息贷。”

  “你们俩不怕得罪缙绅?”

  朱厚问道。

  “不怕!”

  两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起来。

  张鹤龄和张延龄的确不怕。

  主要是从弘治朝开始,他们就不知道得罪缙绅多少次了,也不知道被代表缙绅利益的文官们骂多少次了。

  怎么说呢?

  两人从一开始的愤怒,渐渐的早已变成无所谓了。

  甚至,对现在的二人而言,每年每月要是没文官弹劾他们一两次,他们还有些不自在了。

  张鹤龄最近就有这样的感受。

  因为邵喜、蒋轮这俩新外戚,开始更加得文官们的注意,而让更多文官愿意盯着这俩新外戚弹劾后,张鹤龄就有种自己不再是大明第一档外戚的感觉,而有种自己已经失势的感觉。

  这让他颇为不舒坦。

  张延龄也有这种感觉,为此还专门故意做了些惹文官们不高兴的事,比如因为看哪个文官不顺眼,就唆使家丁直接上门叫骂,或者故意当着文官的面,挑衅某文官,还打某文官的家奴。

  但让张延龄失望的是,很多文官都非常能忍,不怎么积极弹劾他们俩,与弘治、正德两朝的文官群体完全不一样。

  文官们其实也被这俩人整的很烦。

  他们不再盯着这张家兄弟弹劾,自然是因为他们大多还是护礼派,而要护礼就得尊张太后,尊张太后就得减少张家两兄弟的负面舆论,以免让更多日子党不再护礼。

  另外,也有不少文官比较顾全大局,知道现在的皇帝跟张家兄弟不算至亲,也怕弹劾张家兄弟,让皇帝厌恶张太后,致使后宫不宁。

  而想刷名声的文官,自然也知道现在弹劾邵、蒋这俩新外戚更容易彰显自己的不畏权贵,弹劾张家兄弟反而会被人说是在趋炎附势,知道张家现在不比以前才故意在这个时候针对张家。

  所以,文官们现在对张家兄弟是能避就避,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张家兄弟因此反而爱招惹他们,自然也就让文官们很烦。

  张鹤龄和张延龄既然不怕得罪缙绅,甚至巴不得缙绅们多关注关注他们,自然就更愿意去南方开钱庄,继续放低息贷。

  毕竟去南方放低息贷,可以持久高利润不说,还不用那么辛苦,比去白山黑水那天寒地冻的地方采矿强。

  朱厚也乐见其成。

  他巴不得这俩活宝去得罪更多文官缙绅。

  在他看来,既然很多文官缙绅也同张太后一样,想护住这两人,那就多承受一下这两人带给自己的痛苦。

  于是。

  朱厚也就在这时抚掌而赞:“很好!两位国舅到底是两代先帝调教过的,爱民之心,不比外朝许多君子差啊!”

  “传旨,赐两位国舅朕亲笔手书的‘仁爱亲民’金匾一道!”

  “让两位国舅拿回家供在祠堂,同时也复刻为匾,挂在钱庄,以表朕给两位国舅开钱庄凭证所寄予的厚望。”

  朱厚说道。

  张鹤龄和张延龄听到“金匾”就两眼放光,忙叩首道:“谢陛下隆恩,臣等必不辜负陛下厚望!”

  张鹤龄和张延龄两兄弟自然是欢喜不已。

  已经在放低息贷中吃到甜头的他们,现在得到皇帝背书,允许他们去南方放更多低息贷,他们就仿佛已经看到南方很多的钱在向他们招手。

  而他们虽说是外戚,但也是知道南方多富足的,放贷市场有多大的。

  何况,还有一个金匾,他们俩对名誉什么的不在乎,但对这种实实在在的金银之物,自然是毫无抵抗力。

  所以,两人早已是合不拢嘴,内心里越发觉得当今皇上比自己那已经去世的姐夫外甥都要好。

  虽然张鹤龄和张延龄很高兴,但顾仕隆和邵喜和蒋轮并不羡慕。

  因为他们都知道去南方放低息贷,会有什么后果,看看梁家和袁家被针对成什么样就知道了,据闻都没有同阶层的士族愿与他们结亲了。

  而他们都还没那个胆子去得罪缙绅。

  即便是邵喜和蒋轮也因为才成为显贵外戚,自然也还没那个胆子,毕竟文官们已经盯着他们骂了,如果他们再去他们的地盘夺食,那文官们只会骂的更凶。

  所以,他们都不羡慕。

  朱厚则在问完这些勋戚各自的选择后,就问道:“所以,朕给了你们这些路子后,你们还不愿意给朕给朝廷缴税吗?”

  “臣再不愿意,那就真的不忠不义了,就是陛下抄了臣的家,株连臣的九族,臣也不冤的!”

  顾仕隆忙回道。

  邵喜也跟着回道:“是啊,陛下为臣等考虑,给臣等那么大的恩,把自己宫里的地都拿出来扑买给我们经营,我们再不体谅陛下,那还是人吗?”

  “臣也是这个意思,如果再不配合朝廷,那真是连人也不要做了。”

  “陛下说的没错,他熊浃其实也是一片忠心,也说不上是有什么大错,而且臣还看见他是真的没收小民的钞关税,在认真执行陛下的新税政,可见不但是个忠臣,还是个爱民不贪财的好官。”

  玉田伯蒋轮甚至还为熊浃说起好话来。

  张鹤龄和张延龄等也跟着附和,都表示会老实按照新税政缴纳钞关税。

  “很好,你们能体谅朝廷,不只朕高兴,两宫太后也会高兴的。”

  朱厚因此说了一句,接着就道:“皇长子病还未彻底好,朕得再去看看,就不留你们饭了,回去吧。”

  这些勋戚便告退离开了乾清宫。

  与之前来时,怒气汹涌不同,这些勋戚眼下离开后都笑容灿烂的很,乃至互相还恭喜对方发财,但也会互相挖苦一下,都说对方选择的财路不怎么明智,将来会后悔,而都认为自己才是最聪明最有眼光的。

  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一想到皇帝赐了自己金匾,更是把嘴都咧到了脑后,而胸膛也挺得更加笔直,且昂着头,朝其他勋戚露出了不屑的眼神。

  他们也不明白,其他勋戚怎么胆子那么小,不就是得罪缙绅嘛,又有什么,不过是被骂几句,又不掉块肉,不挨骂能叫外戚吗?居然因此不敢去南方放低息贷发财。

  朝臣们也知道了这些勋戚因为钞关税新税政的事进了宫,要在皇帝面前大闹,所以都来了东华门,准备看看情况。

  不少也对钞关税不满的朝臣们,更是希望这些勋戚真能让皇帝因为不好对自家亲戚和国家功臣子弟下狠手,而放弃新税政,所以很多朝臣还因此探头探脑地宫里看。

  “咦!”

  “这些勋戚们怎么这么开心?”

  很多朝臣因而看见这些勋戚在出宫时满脸高兴的样子,也就一脸诧异。

  有朝臣更是也满怀期待地笑道:“不会是陛下因为他们大闹,把新税政撤了,所以才这么高兴吧?”

第258章 文官:我们是不是对张家太友好了?!

  “侯爷,听闻你们去找陛下告熊浃的状了,结果怎么样啊?”

  跟镇远侯关系还不错的兵部主事杨,这时主动朝镇远侯走了来,拱手后问道。

  顾仕隆则因此突然庄肃答道:“吾皇仁厚有德啊!”

  杨颇为诧异。

  其他围拢来的朝臣也一脸诧异。

  “难道是要撤了新税政?”

  杨为此还问了一句。

  “不是!”

  顾仕隆摆了摆手,否认后,就指着张鹤龄、张延龄:“我为何这么说,你们可以问问两位国舅爷。”

  说着。

  顾仕隆就怀着不怀好意地笑容离开了。

  杨等朝臣自然一脸失望。

  但他们也更加好奇起来。

  因为他们想不通的是,既然陛下没有要撤了钞关新税政的意思,那这些勋戚为何这么高兴,看上去似乎还没有受到任何处置。

  “没有撤新税政,那为何这些勋戚还这么高兴?”

  “不会是陛下那什么别的好处收买了他们吧?”

  “只能是这个原因!如果陛下是要夺天下民利惠诸权贵,那我们得谏阻!”

  “自然是要谏阻的,但谏阻前,得先去问问这些勋戚到底是什么原因。”

  “先去问问昌化伯和玉田伯,这俩家是陛下至亲,要得罪权贵,也应该先得罪这两家,才是诤臣本色!”

  “有道理!”

  于是。

  杨等朝臣没有听顾仕隆的,来张鹤龄、张延龄这里,反而是气势汹汹地先拦住了昌化伯邵喜和玉田伯蒋轮。

  别看邵喜和蒋轮在熊浃个别文官面前威风八面,但在见了这一大群朝臣时还是有些畏惧的。

  “两位国舅到底从陛下那里得了多少民利允诺,才这么一脸喜色满面?”

  杨更是仗着自己是杨廷和之弟,而先问了起来。

  给事中金承勋也跟着道:“没错,如果与民争利,还请两位国舅识大体,归还此利!”

  邵喜忙回道:“陛下哪有让我们去夺老百姓的口食,不过是把他自己在西郊和南郊的皇家之地扑买给我们,让我们造房子卖给天下富户而已!”

  “就是,你们这些人,就算不信我们,难道还不信陛下吗?”

  “陛下是多爱民的好皇帝,怎么可能给自己亲戚争夺民利的机会!只会拿自己的体己贴补,一个个只知道盯着我们!”

  蒋轮也跟着说起这些朝臣来。

首节上一节270/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