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147节

  王阳明这时已经面色十分难看,心若火炽。

  因为他发现,这些人欲阴谋害死他父亲,乃至不惜以全城士民性命为代价外,居然还要用阳谋的手段,直接把他们这些浙东士族的罪恶在朝堂上揭露出来。

  这等于直接掀桌子。

  不再因为大家都是士大夫,所以都彼此遮掩对方做的丑事了。

  等于你要联合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加我的税,让我做不成土皇帝,那我也联合皇帝,打击你的走私,断你的财路。

  大家现在别和和气气了。

  你说我缴税不积极是不忠,那我也可以说你走私牟利也是不忠。

  大家都可以给彼此扣一个逆臣贼子的罪名。

  但王阳明也清楚,这事说到底,其实也是自己这边先撕破脸。

  毕竟……

  本来,杨廷和这些护礼派大臣是打算让皇帝认孝宗皇考,进而继续走守成最多只是小修小补、乃至尽量一起只让皇帝受委屈,规谏皇帝勤俭节约的。

  但作为自己同乡的张璁,却先对大礼提出质疑,乃至冒着生命威胁,也不肯附和护礼派。

  然后……

  大礼就走向了不让皇帝遵循弘治之制的方向,而是成化时积极扩边内改的方向。

  现在代表护礼派的南直士族还有其他传统的官僚,不再为自己遮掩,似乎也无可厚非。

  王阳明现在也算是体验到了改制的艰难。

  这对于首次在京师做九卿主官的他而言,在京做尚书,的确和在地方做封疆大吏的感觉不一样。

  在地方,他是唯一的皇权代表,他可以将自己的意志直接与天子的意志挂钩,没人可以质疑。

  但在京师,他虽然是兵部尚书,但他不能一人代表皇帝,皇帝的意志也就不能再被他绑架。

  他只能争取皇帝的支持。

  可是。

  他的反对者也可以同样争取皇帝的支持。

  而且……

  正如,他可以以正当的理由,让皇帝无条件争取他的理由一样。

  他的反对者,也可以用正当的条件争取皇帝的支持。

  当然,要获得皇帝的支持,也不仅仅是需要理由正当,更需要的是,拿出什么好处来收买皇帝。

  王阳明打动皇帝的是,支持皇帝加强兵权,支持皇帝加税南方。

  而现在,这些主张加强海禁的护礼派,也在有意表示支持皇帝打击走私,拿垄断海贸的好处打动皇帝。

  这也就到了皇帝需要抉择的时候了。

  历史上,嘉靖在禁海与开海之争时,一开始选择的是支持张璁、谢迁这些人。

  但因为各种原因,张璁、谢迁都离开了朝堂,最终谢家还被灭门。

  嘉靖也就因此选择了支持禁海,可却也由此出现了倭患。

  不过,按照历史的趋势,后面又出现了开海。

  但到后面,开海已形同虚设,沿海大族更愿意走私,而不是走正规的官方贸易渠道。

  这固然是因为沿海大族不愿意与朝廷分享海利,但也是因为后期皇权式微导致的结果。

  朱厚现在没有理由不遵循历史上嘉靖在这个时候的选择。

  因为现在开海派相对势力更弱一些,所以才愿意加强皇权,作出更多让步。

  而禁海派则要相对没有那么大方,即便他们愿意拿出垄断海贸的一些好处给皇帝。

  但只要皇权没有真正的加强,皇帝实际能拿多少,最后还是他们说了算。

  最坏的情况就可能是,当皇帝支持他们除掉王阳明这些人后,他们直接来一句,天下已经没有走私,海贸也没有什么利益了,那时,他这个皇帝也只能吃哑巴亏。

  所以,朱厚决定现在站开海派,也就是礼法主张上的议礼派。

  只是……

  儒家治国的朝廷,不能直接谈利益好处。

  明面上,还是要以为社稷苍生这种符合圣人大义的目的为出发点,才能让自己的选择立得足脚。

  这就需要主张开海的议礼派大臣来表述这方面的理由。

  但这个时候,王阳明没有表态。

  其他议礼派大臣也没有表态。

  朱厚见此情况,知道这是因为护礼派势力强大,毕竟他们背后是南直士族、北方乃至四川、湖广这些地方的士族。

  尤其是南直士族。

  他们控制有大明绝大部分畅销海外的商货。

  如棉布、绸缎、生丝、白糖、茶叶这些。

  何况,他还是官僚体系中占比最多的。

  所以,闽浙士族,乃至两广大户也多参与走私,但是给他们提供走私货物的主要是南直士族,配合他们走私货物的也是南直士族出身的官员。

  这也就造成,议礼派即便要决定开海,决定将自己走私合法化,不仅仅要皇帝的支持,还得拉拢更多地区的士大夫来支持自己。

  朱厚也就说道:“事涉元老公卿家族之清誉,何况还是谢老这种代表国朝大臣风骨的老臣,不能不慎,故先召谢老进京,待朕亲自问问他后再说。”

  谢迁是弘治朝的大佬,在正德朝因为反对刘谨,更是当时也被居天下多数的守旧派官员推崇备至的士林楷模。

  现在这些转为护礼派的守旧官员,想否定谢迁,自然也没那么容易。

  天子也完全可以用不能轻易否定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为由,先拖着不直接表态。

  陶中夫只得称是。

  顾鼎臣见此不由得闭眼一叹。

  他知道天子可能会借着谢迁这个人不能轻易否定的名义拖延。

  但他也知道,如果真要揭浙东士族的底,就绕不开谢迁。

  因为谢迁作为曾经的阁老,的确是如今闽浙最大的走私家族。

  所以,要查闽浙走私情况,就绕不开谢迁。

  不然,现在要是不揭露谢迁,将来就会被治一个欺君之罪。

  顾鼎臣现在只气恼的是,谢迁这种清流名臣,怎么也耐不住财利之诱惑,关键还带头走私。

  但这就是现实。

  清流名臣不仅有带头走私的,还会有带头兼并田地、垄断重要工商的。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这种情况只会愈演愈烈。

  这次朝会结束后。

  大学士费宏主动派人请了王阳明、张璁、夏言、桂萼来见他。

  夏言和桂萼是他江西同乡,还是如今的官场新星,将来很可能成为江西籍士族的领袖。

  而王阳明和张璁是浙江同乡。

  费宏这样做用意自然很明显。

  他要趁着南直士族攻讦浙江士族的机会,让自己江西士族可以代替南直士族,成为浙江士族这些走私势力的商货主要提供者,譬如丝绸、棉布、茶叶这些,让江西更加富裕。

  在这个时代,士大夫都以乡党利益为重,甚至把乡党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

  以至于大凡官员成为执政,掌握大权,会特别喜欢培植乡党。

  这也导致历史上的党争,多数是乡党之间斗争。

  费宏尽管对改革其实积极性不高,但为自己乡梓争取好处的积极性很高,只要改革利于他的乡梓,他也会改革积极起来。

  当然。

  费宏也希望自己这样可以在获得江西士族支持的同时,得到浙江士族乃至福建士族的支持,而在将来成为更有实权的内阁大臣,进而更有希望成为首辅。

  “还是陛下持重啊!”

  “反而是我们有些大臣,为了自己的私心,连谢公这样的股肱老臣都要诋毁!”

  “更别提这次余姚被海寇围住的事不急着上报,反而急着报实庵公已故的这样的假消息。”

  “这还是士大夫行径吗?”

  “好像巴不得实庵公亡故一样。”

  “老夫也深为不齿!”

  费宏为此先替谢迁、王阳明鸣不平起来,以达到先争取这些浙江士族好感的目的。

第147章 轻视天子,先斩后奏!

  费宏这么说后,张璁先站起身来:“这些事其实就是南直士族干出来的!”

  “他们从议大礼开始就存有私心,到现在,迫切地想要大司马丁忧,也是其私心作祟所致!”

  张璁接着又道:“南直之人多在翰林京师,故常漠视天下疾苦,要我说,就该让他们常去地方,别一直待在翰林!”

  桂萼先明白了张璁的意思。

  他知道,张璁这话固然是站在大明江山社稷在考虑,但也的确是打击南直士族的一个办法。

  让南直官员被大量下放到地方,不再于翰林院聚集,自然也就意味着,翰林院可以进更多其他地方的人。

  只要费宏将来为首辅,自然就可以让更多的浙江和江西的人成为翰林官,进而增加浙江和江西的人将来成为执政的概率。

  对于这种既顾了朝廷公利,也符合自己乡党私利的主张,桂萼自然支持。

  “公所言极是!”

  “翰林素来称作储相,若不去州县历练,怎能为良辅?”

  桂萼也就附和起来。

  费宏和王阳明见此相视一笑。

  而夏言则跟着言道:“原大同总兵杭雄素得南直士族支持,如今被下狱,以鄙人看,我们江西、浙江士族既然要力同心,当借此事支持陛下严明军纪,还应策动闽粤两地士族一起支持。”

  众人颔首。

  因费宏刻意在自己书房与王阳明等人商谈,而没有选择在外面秘密约见,更没有在庭院这种无人可以隐蔽处交谈。

  所以,朱厚很快就通过厂卫知道了费宏、王阳明与张璁等会谈的内容。

  朱厚知道后就眉开眼笑起来。

  江西士族要与浙江士族联合对付南直士族,乃至还有意联合闽粤士族。

首节上一节147/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