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137节

  一时。

  整个建昌侯府外,尸铺于街。

  门内的张鹤龄和他的门客仆人皆惊呆在原地。

  张鹤龄半张着嘴,隔了好一会儿才看向文征明:“你这家伙不但画画的好,还很能猜准陛下的心思!”

  “你的幕银以后加三倍!”

  “伺候你的丫鬟也加三个!”

  张鹤龄说了起来。

  文征明自己则若有所思地说:“重塑钱法果然是要死人的!只是谁能料到,死的首先是我士林中人呢?”

  “放屁!”

  “明明先死的是百姓!”

  张鹤龄见文征明在这里自言自语,没有回应自己,也就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文征明回过神来,忙道:“国舅爷说的是,是先死了百姓。但无论怎样讲,这改制果然是要死人的!”

  “国舅爷自己以后也要警醒点,别撞陛下改革中兴的刀口上。”

  “但晚生要告诉国舅爷的是,晚生已决定专心备考明年春闱,不当贵府的幕僚了。”

  文征明说后,张鹤龄颇为失望,笑道:“你这人倒怪,没看见外面刚杀了你们许多读书人吗,怎么你还倒上赶着想继续当官了?”

  “你们文人不是有句话叫做‘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吗,现在,你不觉得这是水浊之时?”

  张鹤龄接着又问道。

  文征明笑道:“国舅爷有所不知,这读书人就这么怪,碰到这种君王,有不喜欢的,恨不能避之千里,但也有喜欢的不得了的,争着当马前卒,而鄙人则恰巧属于后者。”

  “原因无他!”

  “这位陛下改制是真有决心,还很有手段!”

  “可谓千古难逢的治世良君。”

  文征明说着就仰头望天,叹息了一下,然后疾步回自己的屋子,一边走一边甩袖说:‘我若没碰着还好,我既是碰上了,若不能在他手底下当官留名,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张鹤龄不是很明白文征明的话,只在这时看向了外面。

  这时。

  外面兵马司的人已经在开始搬运尸体。

  监城司的人也开始清理街道。

  百姓也纷纷散开。

  张鹤龄见此笑了起来。

  他庆幸皇帝没有说谎,的确在这次的事件里,站在了他这边,而且是很强势的对他站台。

  这让他越发有胆量去跟士绅争利了。

  因想到旧日这些士绅没少得罪他,他决定干脆借此机会好好争一争,便一反常态地决定大方一下,而叉着腰说:

  “通知下去,我们的寺庵家庙皆再降利息五厘。”

  “到十万两的贷放完为止。”

  张鹤龄想了想还是补充了这么一句。

  “是!”

  ……

  “改制还是得死人,不死人改不了制!”

  “光讲道理,是不够的。”

  朱厚在收到巡城御史史道上呈的关于已肃清乱贼、使京师治安恢复的奏疏后,就对首辅梁储说起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说的是。”

  “北直士族不体谅朝廷的难处,不顺应陛下大治的决心,一味胡闹,也着实该受这么一次教训才会知道,想泼妇一样耍浑,颠倒黑白是不行的。”

  梁储回道。

  朱厚把袖一挥,就将双手抱在胸前,而笑着说:

  “给了教训,也该看看他们有没有长进了。”

  “拟道旨。”

  “让北直四品以上在任和致仕官员来文华殿,参加一次廷议,给这次的事件定性,也让朕听听他们这些北直士族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还要是非不分,在放贷这件事强行栽赃勋贵外戚。”

  “朕从不袒护勋贵外戚,但朕也不会白白让他们受委屈!”

  “孔家也是一样,朕不会因为北宗孔氏是圣人后裔就纵容他们谋乱,也不会因为北宗孔氏就弃孔家而不礼不加恩。”

  “他们北直士子也是一样,朕不会因为他们耍浑就纵容他们,也不会因为教训了他们就不用他们。”

  “这执国如执秤,当称物平施,为政以公。”

  “正好!”

  “南宗孔氏的家主也进了京,让他也出席廷议吧,一起决议一下,这次的事到底是谁的不是,建昌侯和武定侯他们到底是不是在害民!”

  朱厚说后,梁储拱手称是,且心里倍感震撼。

  因为他知道,皇帝这样做,就相当于严厉教训了北直士子一顿后,还要问北直官绅服不服,明显是有霸道之术在里面。

  而在梁储看来,北直官绅能不服吗?

  不服就得造反!

  就会连累得南宗孔氏也要得不到衍圣公的爵位,进而让天下儒士也得地位下降。

  梁储不得不承认,天子是会兴风弄雨的。

  别人只以为他只是停留在还在跟伏阙官员置气跟杨慎这些闹事翰林记仇的阶段,却不知天子已经在开始筹谋着绑架张太后与天下儒士一起逼北直官绅跪在天子面前给改制正名了。

  且说。

  张太后也是从蒋氏这里知道了北直士子围堵建昌侯府的事。

  而在蒋氏劝说这次是北直士子不对,故意诬陷建昌侯逼死大儒,而企图逼天子惩治建昌侯后,张太后也慌了,便在蒋太后劝说下,也学大儒杨和,用以死相逼的方式下懿旨,以证明这次她和她的弟弟们都没有错。

  现在张太后在听闻天子果然坚决站在了她和她弟弟这边后,也着实松了一口气。

  而张太后在又听闻皇帝还决定开廷议为建昌侯等正名后,更是高兴,也就说道:“还是陛下考虑得周全!只是不知那些北直士绅会不会服软!”

  “姐姐放心!”

  “他们不服软也得服软,除非他们真不想再做官考科举。”

  蒋太后也劝起张太后来。

  话说。

  北直官绅们在知道大儒杨和以死相逼也没有惹得天子雷霆之怒击向杨慎,反而让自家闹事子弟被诛后,一开始自然也是惊怒不已。

  不少更是叫嚣着要辞官要罢考明年春秋两闱。

  但到现在,大多也还是冷静了下来,没有真的辞官罢考。

  可就在朱厚下旨准备开廷议准备给这件事定性时。

  兵部尚书王阳明紧急求见了朱厚,且送来了一份塘报,说:“陛下,大同急递塘报,有虏寇潜越至黄花镇,总兵杭雄、副总兵柳镇请旨勤王!”

  “虏寇来了?”

  太监秦文等皆面色大惊。

  朱厚则目光拧紧起来,接过塘报说:“为何这塘报只是两武将来报,王宪和杨尚志这些人呢?”

  王阳明道:“陛下圣明,这说是虏寇潜越,只怕是为行清君侧之事!”

第139章 乖顺的南宗和北直官绅

  王阳明这么说后,朱厚捻额沉思起来。

  他已经通过重金养起来的夜不收队伍,把京师附近的蒙古诸部摸了个清清楚楚。

  据他所知,现在的蒙古诸部,还在四分五裂的状态。

  最有实力的蒙古部落是吉囊和他弟弟俺答的势力,两人现在的年纪跟他差不多大,也还在整顿内部、统一蒙古诸部。

  所以,两人现在不可能敢在这个时候大举兴兵南下,最多只是恐吓一下自己。

  但现在,总兵杭雄和副总兵柳镇说有虏寇潜越入关,而且还请求勤王,无疑是有欺负自己这个皇帝在京师,信息掌握的不多,而有意诓骗自己的嫌疑。

  对于杭雄和柳镇,朱厚也让锦衣卫对他们进行过调查。

  据他所知,这两人在京师文官士大夫中的口碑不错,皆称二人清节,也就是清廉节俭。

  但矛盾的是,杭雄在江彬下狱后,就被时任巡抚弹劾他擅取发给士兵的官银二千两给江彬。

  所以,京城中的文官说这杭雄清节完全站不住脚。

  这让朱厚对杭雄本人也就没那么信任。

  不过。

  在朱厚看来,这两武将应该也是不敢完全保证皇帝不知道虏寇底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先递送军报请求勤王,而没有冒然率兵来京师。

  而且,还让他现在心中犯疑的是,为何这塘报只有两武将的呈报。

  三边总制王宪和巡抚杨尚志这些官员的呈报为何没有?

  这让朱厚嗅到了别的味道。

  所以,朱厚才对王阳明问了这么一句。

  而王阳明的判断倒也和他相符合。

  这让朱厚更添了一丝信心。

  朱厚也就颔首问着王阳明:“你说这是不是北直官绅不愿意服软的意思?”

  “正如陛下所言。”

  “他们可以为了免役与官位,不再闹事。”

  “但要让他们承认两位国舅和武定侯等勋贵之举是惠民之举,他们应该是不愿意的。”

  王阳明回答后,接着又补充道:“至少他们不会轻易愿意承认勋贵外戚也会做利民惠民的事,这会让他们很难再打着为民伸张的名义遏制勋贵外戚们。”

  “所以就让大同急递一份塘报来威胁朕?”

  朱厚问道。

  王阳明说:“这份塘报可能是他们早就买通边臣预备好了,就等着陛下做了选择后才拿出来。”

  “那就按你们兵部的想法回文。”

  朱厚毫不犹豫地说道。

首节上一节137/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