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要完 第171节

  “李先生,王先生,哈查兹书店到了,这是伦敦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书店,开设于1797年,还得到过王家认证,凡是最近几十年在欧洲公开出版过的书,你们都可以在这间书店当中找到。”

  说话的就是那个笑得很客气的英国公务员,他名叫吉姆.汉弗莱,曾经短暂在海峡殖民地和香港任职,会说汉语,但很不流利。

  好在王利宾的英语很好,而李鸿章跟着王利宾学了几个月的英语后也已经入了门,能和英国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了他可是二十四岁中二甲十三名的天才,凡是文科,那是绝对难不住他的!

  所以李鸿章、王利宾和这位汉弗莱先生之间的交流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今天吃过早饭之后,李鸿章、王利宾就和汉弗莱提出要买书,买很多很多的书!

  于是汉弗莱就把他们带来了哈查兹书店。

  可能是因为时间还早,当李鸿章、王利宾跟着汉弗莱一起走进这间并不算太大的书店时,里面的客人并不多。只有一个矮胖的大胡子中年人和一个高个子、有些英俊、留着短胡子的青年在里面找书。

  这两个客人的侧面对着店门,所以都用眼角瞧见了穿着花里胡哨的清朝官服的李鸿章、王利宾。他俩显得很惊讶,一起扭过头盯着李鸿章、王利宾,同时还在用德语低声交谈着什么。

  正在整理书架的一个店员也被两位中国来客给吸引了,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迎了上去:“二位先生能听懂英语吗?”

  “当然能听懂。”

  王利宾用英语回答。

  “请你说的慢一些。”

  李鸿章笑着用英语回答。

  而那位吉姆.汉弗莱则笑着介绍道:“他们是外交部的客人,一位是中国皇帝的高级秘书,一位是秘书的秘书,他们想买一些书带回中国去。”

  店里的两个客人和那店员都露出了无比惊讶的表情。

  那位店员缓了缓,问:“不知二位想买什么书?”

  “教科书,”王利宾说,“我们想购买英语版的普鲁士王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如果全套购买有困难,我们想买到英语版的普鲁士小学、中学各个年级的数学教科书和中学各年级的物理、化学教科书。”

  这年头大英帝国的教育很混乱,没有什么国民教育体系,有的只是质量参差不齐的私立和教会学校,自然没什么统一的教材可以购买了。

  虽然一些专属于贵族和精英的文法学校、公学的教育质量很高,但这些学校的课程太高端,课本都是自己编自己印,外面不一定买得到。

  所以罗耀国就指示王利宾优先购买英文版的普鲁士教材,普鲁士的国民教育是公办的,小学和中学的课本都是统一编写的,而且注重科学和实用,也适合绝大部分人去学,还比较容易自学。

  之所以要买英语版的,则是因为罗耀国手头没有懂德语的人才,他自己也不懂,买来没法“抄”啊!

  不过那个店员听见王利宾的要求却皱起眉头道:“德语版的普鲁士小学、中学课本本店倒是有售卖的,可并没有英语版的普鲁士小学、中学课本。”

  没有?

  王利宾心道:“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找找英国人自己的课本了。”

  他刚想到这里,店里头那两个客人中的矮胖子忽然开口道:“中国先生,您想要购买英语版的普鲁士王国的教科书是吗?”

  王利宾转头看了那人一眼,发现这是个三十多岁年纪,有些矮胖的大胡子,便笑着拱拱手:“请叫我王先生吧,”然后又一指李鸿章,“他是李先生,我的上司。”随后王利宾才问:“不知先生您如何称呼?”

  那大胡子笑道:“王先生,我叫摩尔,来自普鲁士王国莱茵省。”他又指了指身边的高个子,“他叫弗里德里希,也来自普鲁士的莱茵省。

  你们如果想买英语版的普鲁士王国的教科书,我和弗里德里希倒是非常愿意提供帮助。”

  那个名叫弗里德里希的青年笑着接话道:“我们可以帮你们翻译一下.如果你们急需,我们还可以找一些朋友帮忙。

  作为回报,我们想知道一些发生在中国的事情。”

  摩尔笑着补充道:“我们两人是一家报纸的编辑,我们很希望可以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刊登在英国的报纸上,让更多的人知道。”

第312章 遇到革命知音啦!

  “李大人,您看咱们要不要请这二位洋人帮忙?”

  王利宾心里面是很想接受两位热心的普鲁士人的帮助的,但是李鸿章李大人在侧,他一随员也不敢自作主张,于是就转头请示了。

  李鸿章知道王利宾是奉了罗雪岩的命令来欧洲买教材回去办教育的,他可不敢坏了五口通商大臣的事儿。

  于是李鸿章便微笑着对两个普鲁士人点点头,用英语道:“多谢了,不过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居住在多佛街的布朗旅馆,你们如果方便的话,等我们买完了书,再和我们一起返回布朗旅馆吧。”

  “哦,”摩尔轻轻点头,看着眼前这两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大清官员,好奇地问:“你们购买普鲁士的教科书是为了在中国建立一套教育体系吗?”

  李鸿章回答不了摩尔的问题,而且也没太听明白,于是就瞧着王利宾。后者点点头道:“是的,摩尔先生,我是受五口通商大臣兼上海总督罗雪岩阁下所托,来欧洲采购普鲁士的教科书。罗雪岩阁下久闻普鲁士的公共教育办得非常出色,希望效仿普鲁士在他的辖区内建立一套类似的公共教育体系,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为中国未来之崛起培养人才。”

  这番话说的摩尔和弗里德里希连连点头,摩尔笑道:“我想这位总督阁下已经找到了使他的国家崛起的正确道路了!我现在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越来越感兴趣了。对了,王先生,普鲁士的小学和中学教课书其实只是构建一个公共教育体系最基本的东西,你们需要采购的东西一定还有很多吧?”

  王利宾点点头,苦笑道:“是啊,可是我们对于欧洲的知识体系所知有限,不知道应该买什么书籍?另外,我们只有一些懂得英语和法语的人才,并没有熟知欧洲其他国家语言的人才。如果买回德语、俄语的书籍,一时间也很难翻译成汉语。”

  摩尔笑道:“那我就再帮你们一个忙吧.我现在就帮你们拟一个清单,上面都是构建一套良好的公共教育体系所需要的自然科学、欧洲哲学、体育、地理等方面的教科书、参考书、教具和实验器具。不仅有小学生需要的,也有中学生、大学生用得上的。而且这些都是可以在英国买到的,其中大部分书籍都是英语的。”

  这个摩尔自己就是普鲁士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者,他中学毕业后考入波恩大学,后来又转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最后还取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对于普鲁士的教育体系,他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

  虽然在他看来,如今普鲁士王国的大学缺乏必要的学术自由,但它的公共教育体系依旧是非常出色的!它效率很高,花费也不大,非常容易普及。一旦构建成功,就能批量产出技术工人、工程师和士兵。特别适合想要那些暂时落后,但又一心图强的国家使用。

  如果中国可以引入并推广这样一套教育体系,那么至少可以保证中国在未来不会步了印度的后尘,成为大英帝国的又一个殖民地。

  王利宾闻言自然是大喜过望,马上就朝这位热心肠的摩尔先生行了一礼:“摩尔先生,真是太感谢了对于中国发生的事情,您想知道什么,回头尽管问,王某知无不言!”

  多佛街的布朗旅馆是如今伦敦最好的旅馆之一,这次到访英国的肃顺使团连随从带仆役,总共有一百多号人,陪同他们到达的威妥玛就请英国外交部出面,帮着包下了整个布朗旅馆。

  所以当摩尔和弗里德里希跟着李鸿章、王利宾一起坐进布朗旅馆一楼的咖啡厅时,这里除了他们四人之外,就只有一位无精打采的服务生了。

  王利宾为他自己还有摩尔、弗里德里希各要了一杯咖啡,李鸿章不喜欢咖啡的苦味,就要了一杯奶茶自己一个人啜着反正以他的英语水平也不可能参加谈话,就在一边啜奶茶练听力吧。

  “摩尔先生,弗里德里希先生,这是我来英国的途中翻译的《革命之书》.如果你们想知道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先看一看这本书吧,字数并不多,应该可以很快看完的。”

  王利宾在返回布朗旅馆后,先和几个仆役一起将他们从哈查兹书店买了的几大箱子书籍放回了自己的房间,然后才到咖啡厅里和摩尔、弗里德里希碰面,还顺手拿来了两本他自己翻译的《反经》一二三卷合订本,他也给《反经》起了个高大上的名称《革命之书》!

  摩尔和弗里德里希一听“革命”这个单词,也是精神一振,马上接过王利宾递过来的《革命之书》翻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两人脸上兴奋的表情就怎么都掩饰不住了。

  《革命之书》前半部分就是《反经》卷一庶民之反。

  所谓“庶民之反”,归根结底不就是.

  摩尔和弗里德里希看着当然觉得找到了知音!

  “废除债务、平分土地、解放农奴.”摩尔一脸惊喜地说,“毫无疑问,这就是一场革命啊!”

  弗里德里希则问王利宾:“王先生,这些中国革命者现在的境况如何?他们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这个问题有点敏感啊!

  王利宾瞄了一眼还在一边啜奶茶的李鸿章,然后用又快又急的英语说:“在我离开中国前,太平天国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想他们很快就能成为中国南方的主宰。但是要一统中国恐怕不大容易.至于原因,《革命之书》的后半部分就提及了,这场革命的参与者很多,各方面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太平天国借助贫苦人民的力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与此同时,士绅地主和地方官员的力量也被释放了出来,而这些人有时候会反对鞑靼王朝,有时候又会支持鞑靼王朝。

  另外,还有欧洲列强的态度处于存亡危机中的鞑靼王朝也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救,自然也包括向欧洲列强求助!肃顺王子就是为此而来的!”

  听王利宾这么一说,摩尔和弗里德里希又接着把《革命之书》的后半部看完了。

  《革命之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反经》卷二士绅之反和《反经》卷三汉官之反。

  在摩尔和弗里德里希看来则很值得欧洲这边的革命志士借鉴这两个“反”算是从中国“造反”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

  欧洲这边虽然革命理论研究的比较深入,但是实践却不多,无非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些。

  而这些发生在欧洲的革命,一般都是“各革各命”,很少会有这本《革命之书》上介绍的这种将劳苦大众的革命和中上阶层的叛乱搅和在一起搞,而且还额外披上一层宗教外衣的。更不用说,在这种“复合革命”中处于主导的还是劳苦大众的力量。

  想到这里,摩尔就首先合上了手里的《革命之书》,笑着问:“王先生,我和弗里德里希能在英国出版这本《革命之书》吗?在如今的欧洲,有许多人想要知道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这本书和我们对你的采访合在一起,一定会吸引到许许多多的读者。”

  弗里德里希补充道:“王先生,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多,你们就越容易吸引到愿意去中国工作的知识分子,这对于罗总督引入普鲁士公共教育体系的计划也是非常有利的。”

  王利宾点点头道:“摩尔先生,你想要出版《革命之书》我当然不反对,但这本书并不是我写的,我只是将它翻译成了英语。”

  “对了,它的作者是谁?”摩尔问。

  王利宾道:“是太平天国的圣天使吴王罗耀国.就是那个所谓的魔鬼!”

  “魔鬼?哈哈哈.”摩尔哈哈一笑道,“王先生,世界上没有魔鬼!”

  弗里德里希也笑道:“摩尔,也许对鞑靼王朝的皇帝、贵族、官员和欧洲殖民者而言,他就是真正的魔鬼吧?”

  很显然,这个摩尔和弗里德里希并不相信罗耀国是什么魔鬼或先知,他们还是将他定义为了一个手段灵活的革命者他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都可以去教中的封建地主和官员搞叛乱,披一件宗教外衣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王利宾也没有再多说什么,更没有把罗雪岩塞给他的《先知书》第二册拿出来证明罗耀国真的是魔鬼,反正摩尔和弗里德里希已经同意帮忙翻译教科书了。

  想到这里,他就笑着点点头道:“你们说的对,他对清国的皇帝、权贵和那些想要侵略中国的洋人来说就是魔鬼!

  我想他一定非常愿意他的《革命之书》可以在欧洲出版,以便让赞同他观点的欧洲人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吧,我们签一个合同,我授权你们出版《革命之书》,还可以为你们写一份关于太平天国革命的报告,你们则帮我翻译普鲁士的教科书。”

  “好!”摩尔笑道,“我学过法律,就由我来起草合同吧!”

第313章 女王之友

  王利宾刚刚和摩尔、弗里德里希二人签完了合同,还没来得及把这二位送走,一个肃顺的长随就寻到了他俩,焦急地说:“二位大人快去肃大人那里集合,大英国的万岁娘娘派人来宣旨了!”

  万岁娘娘?是维多利亚女王吗?这尊称听着很“娘”啊!

  李鸿章和王利宾赶紧同摩尔、弗里德里希道别,然后跟着那个肃顺的长随飞奔上楼,到了肃顺居住的套房,几个西装革履的英国外交部的官员就守在客厅里面,其中一人正是汉弗莱,看见李鸿章和王利宾进来,他刚想开口说话,却给白斯文抢了先:“你们可来了,英吉利国的万岁娘娘宣咱们几个去温莎宫觐见.咱们得赶紧过去,别叫万岁娘娘等急了。”

  肃顺早就已经换好了头等钦差大臣的衣袍,还叫手下的白斯文和元宝带两个随员捧好国书、国礼,就等着李鸿章和王利宾了。当下就微微皱眉:“温莎宫不在伦敦府,咱们得快点上路,要不然天黑都到不了!”

  王利宾则朝肃顺一拱手道:“肃大人,罗大人为英国女王准备了一份礼物,还写了一封亲笔信,托我和李大人带来英国。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去取来一并带去温莎宫吧。”

  说完,他也不等肃顺答应,就扭头出了套房,奔去了自己的房间。

  肃顺虽然有点恼,但这个王利宾是五口通商大臣罗雪帅门下的人,而且他还是使团当中英吉利语说的最流利的,要不带上他,回头到了温莎宫就只能靠英吉利人提供的通事进行会谈了。万一会谈结束后要签什么卖国条约,条约上的洋文他们都看不懂,这字儿要怎么签?

  好在王利宾也没有让肃顺他们等太久,就捧着个异常精美的雕花木盒和一个信封回来了。

  看到王利宾也没耽误太久,肃顺就整了整衣冠,然后冲着房间里面几个英国外交部的官员一招手,用刚学会的英吉利话说了声“苟了”,便大步流星走了出去。

  一大群人呼啦啦的就出了布朗旅馆,旅馆外头早就有四辆英国外交部派来的四轮马车候着了,肃顺、元保、白斯文一车,李鸿章、王利宾和另外两个随员一车,陪同的英国官员则上了另外两辆马车,一起往伦敦城外而去。

  虽然英国首都伦敦市内的环境实在不怎么样,但出了那个拥挤喧闹的城市后,周围的风景倒是不错。到处都是树林和草场,沿途经过的城镇看着都很不错,房屋修得很漂亮,居民似乎也挺富庶的,还真有一些太平盛世的景色。

  当肃顺使团抵达温莎宫的时候,已经是当天下午了,他们一行人在去往温莎宫的途中,还在一个风景宜人的镇子上吃了顿看着很丰盛,但口味实在不怎么样的英式午餐。

  温莎宫乍一看去就是一座古堡,外墙是石头砌成的,看着就易守难攻。但是进去之后,却满眼都是高调的奢华,十足的暴发户风格。宫殿当中到处都装饰着黄金、油画、雕塑,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琳琅满目,金碧辉煌,数量多到了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症的地步。

  肃顺等人跟着一个穿着绣满了花纹的呢子燕尾服的老男人,在这座到处散发着暴富气息的宫廷中穿行,从挂满了油画或用黄金雕塑装饰墙面的长廊中通过,最后抵达了两扇足足有两人高的大门外。当守门的王家侍卫推开大门后,肃顺等人看到的则是一间极为气派的大厅。

  大厅内部的空间很大,挑高足有两丈,墙壁上挂满了油画,屋顶上全是壁画,还挂着闪闪发亮巨大的水晶灯,壁画、油画之间还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几乎看不见墙面。

  一位穿着露肩白色长裙,头上戴着一顶镶满了钻石的王冠,雪白的脖颈上还挂着一串红宝石项链的贵夫人面朝大厅的大门,端坐在蓝色一张靠背和坐垫都包裹着天鹅绒的椅子上,她身边还坐着一个穿着呢子戎服的有些消瘦的中年男子。

  忽然有人用英语大喊了起来:“清国王子爱新觉罗.肃顺,清国皇帝秘书官李鸿章.”

  威妥玛这会儿穿着件燕尾服,就站在肃顺身边,小声提醒道:“肃大人,可以进去觐见女王陛下了!”

  “哦”

  肃顺应了一声,正了正衣袍,然后就迈步走进了温莎堡的女王谒见厅。

  觐见女王的礼仪,英国外交部的官员早就和肃顺他们说过了。不用三拜九叩,鞠躬就可以了。如果女王陛下对谁伸出她的玉手,那谁就得上去捧起女王陛下的玉手亲一口.好像有点占女王陛下便宜的意思!

  不过入乡随俗嘛,英吉利这边就是这规矩!

  英国外交部的官员还和肃顺他们说了,法国和俄国那边还流行“亲嘴礼”不过法国和俄国的皇上可不是女的,而是胡子拉碴的老男人!

  相比之下,亲女王的手背还算是美事儿呢!

  肃顺远远打量了维多利亚一眼,有点小胖,但长得还挺精致的。

  看到女王的模样,他对吻手礼也不怎么抵触了,便跟着那个领路的王室管家走进了大厅,到了距离女王五步左右的位置上停下,抱拳弯腰,做了个揖,还用中文说:“外臣大清头等钦差公使爱新觉罗.肃顺恭请大英女王陛下圣安。”

  英国女王睨视了他一眼,并没有伸出玉手,只是颔首道:“欢迎你,肃顺王子。”

  肃顺是郑亲王的儿子,当然是“王子”了!

  而跟在肃顺后面鞠躬的是李鸿章他是大清皇帝的秘书嘛!在英国人看来他的官可比侍卫大多了,所以他是英国人眼中的使团二号人物。

首节上一节171/2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