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来参加咸阳大考的人虽说不是天下所有的识字之人,但也占了其中重要部分,得到他们接受认同,向全民推行自会事半功倍。
反之,不得到这些人认同,单以政令强制推行,最终可能会成功,却会让天下生怨。
李念原本的打算是寻个机会向始皇陈说此事,让始皇召集天下百家,他再亲自登台为百家贤才们讲说简体字的好处,使百家学派接受他的简体字计划。
未想始皇想出了咸阳大考,不用他提,咸阳大考已可将天下贤才召集过来。
除推行简体字外,为每一个字注上拼音、编纂字典和教材也需要这些人帮助。
不然,那么多字,让李念一个人一个字一个字的注音过去,还编成字典,得用多久?
至于他这些想法,来参加咸阳大考的百家人才可能不答应,李念也有解决办法:
既然你们儒家不愿意参加字典和教材编纂,那本公子只好去找墨家的贤才了。
你们儒家也不想看到字典的注释和教材上全是墨家之言吧?
只需这么一说,但凡这时代的儒家不傻,保准会立刻送大批儒生过来。
因为明眼人都可看出,字典和教材必然会成为日后教学天下的通用之物。
他们不在上面留下痕迹,就会被其他人占据,那还有他们传学授道的空间?
因此,他们不仅不会拒绝参与字典和教材编纂,反会去争抢编纂权,希望承担更多的编纂内容,在上面留下自家学派更多的话语。
同时,咸阳大考还为李念带来了另一好处,师资力量。
这时代识字的人太少了,而他想要推动大秦的某些变化,一个人是完不成的,他一个人是能造几艘航母,还是能修几条铁路?
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
可这些人怎么培养出来?
光靠他一人去教,那能教多少人,得教到什么时候,又得多累?
因咸阳大考聚集而来百家贤才虽比不上他这个后世人见多识广,还脑带搜索引擎,但他们已是这时代最有学识的一批人。
就算他们教不了自然知识,但能教一教读书识字也是极好,能减少他的负担。
且未必教不了自然知识,如墨家,在自然学说方面已有所成,再受他指点,定能更进一步,教授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当是不难。
不正是一批合适的老师来源?
李念提笔又写了起来,他要上书始皇,对于那些不愿当小官或参考成绩不佳的贤才,可以让他们来他这里。
写着,李念笔一顿,发现这其中有一件事需得始皇答应:必须给予这些人相应的待遇和升迁途径,也即这些人在他这办事,当算作功劳,可以此获得晋升。没有奖惩晋升的制度,仅靠始皇命令和一腔热情办事,是难以长久的。
李念突然一拍额头,这样一搞,不就整出了一个变版翰林院?
只是他这个变版翰林院和后世王朝所置的翰林院在职责方面有些不同,更偏向于司掌天下教学诸事,甚至还有一部分科学院的痕迹。
想了想,李念还是将这件事写了进去,取的名字就叫“翰林院”,只希望日后进来此院者不会违背他提议设立翰林院的初衷,少些想以翰林院作为晋升之阶的人。
李念心中默默想着。
他很想立一条规矩:入翰林院者可享同级官员待遇,但不得入朝为官,调任主政地方。
以此绝了所有翰林院官员的仕途,让他们踏踏心心为教育和科学发光发热。
但他敢这么立,那愿意来翰林院的人必会大大减少。
有些人本就冲着主政地方、入朝为官而来,现一开口就绝了他们的念想,他们还来干什么?
且这些人在咸阳大考中成绩不佳,不代表他们治理不好地方,算给他们一个机会,为大秦再次进行一次人才选拔。
何况,就算他现在这么制定,后来者也未必会如他所想那般执行。
思来想去,李念最终没立下这一条,那样做太理想,不符合大秦现今的状况。
书写翰林院计划的过程中,李念想到始皇可以通过咸阳大考来选拔人才,解决在野遗贤的问题,那么其他方面是否也行,如召开全民运动会或者设立足球联赛?
既可以此选出军用人才,也可耗去民众积攒的不满和怨气,让民众的生活变得丰富,使大秦社会更加稳定,甚至还可以为大秦开创新的财政来源。
在大秦开全民运动会或足球比赛,看似天方夜谭,实则有一定实现的可能性,但想做到和现代一般,那不可能。
道路难行、百姓营养不足都是问题,根本不可能产生多少合适的运动员,大秦也不当为此投入大笔财物。
许多人饭都吃不饱,以大秦的财政去培养运动员,搞全民运动会?
可如果把要求放低,只是为了选拔一些可用优秀的人才,让百姓多些释放情绪的渠道和乐子,那倒不一定不能做。
如全国运动会,让各地推荐人才参加,官方只承担一定的费用开销,及对在运动会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赏外,其他花费皆不管。
再如足球比赛,可以将足球这种运动传播出去,民间若有人喜欢,自会出钱出力组织起球队,官方只需立下规矩,负责管理。
即办这些事的钱民间出,事由官方管!
若在现代,这种模式很难启用,又想金主爸爸掏钱出力,又不想金主爸爸管事,那如何可能?
但大秦这个时代,君权至上,即使金钱,也得拼命巴结讨好君王。
只是不管开全国运动会还是举办足球比赛,最大的阻力在于秦律,秦律不改,根本没可能。
思考一番后,李念将所想到的几点补充进了正在写的竹简。
开全民运动会和足球比赛,是源于一位读者大大的章说评论。我琢磨了下,觉得搞现代模式的运动会肯定不行,劳民伤财,但将足球这项运动在大秦普及一下,问题不大。
第99章 狗屁的大秦常务副皇帝,谁爱当谁当!
看竹简时,李念也看到了始皇向众臣申明新犁、豆腐皆为他所制,驳斥李斯发言。
始皇做这番申明,李念知晓这是在彰显对他的信任。
李念想的是始皇在这时说出他姓名的用意?
难道始皇有意让他幕后转台前,先让大秦诸公熟悉熟悉,为他以后入朝参政打基础?
跟大秦诸公认识认识还行,对这些史上留名的人物,李念也好奇得紧。
说来,穿越到大秦后,他就亲眼见过两个历史名人,一个是始皇,一个是蒙毅,像郭典和那些保卫服侍他的侍卫、宫女,在历史上一个字都没有。
二十四史浩瀚,难有黔首之名,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不说黔首,历朝历代那么多官吏也没能留下姓名,史书留名者要么为恶人奸臣小人,要么为非常出名的英雄忠臣,一般的清官能臣都留不下姓名。
二十四史终究又太薄了。
但,入朝参政就算了,那一定会跟人勾心斗角。
李念不喜欢和人勾心斗角,也不觉得自己能玩得过大秦诸公。
与其和人勾心斗角,不如多做点其他的事,改善改善在大秦的生活,他的纸到现在还没造出来呢。
对李斯之言,李念并没太在意,这显然是始皇故意送来给他看的。
倒是李斯前后的表现倒令李念想到一句话:‘廷尉前倨而后恭,思之令人发笑!’
继续翻阅竹简,看到始皇提出以秦卒治天下的办法,本来生起的疲惫顿时一扫而空。
这个办法虽然依旧无法完美解决大秦官吏缺乏的问题,属于和王绾对偏远地方分封一样的折中之法。
秦卒被始皇赐官,定会被秦卒们视为荣耀,更加忠心拥护大秦。
秦卒去往六国各地为官,不仅可以稳定地方,还能带去大秦的文化风俗,促进六国之民和大秦融合。
但同时也有问题和隐患存在。
如秦卒们不识字,可能没法将地方治理得很好,但这个缺点可以被改变。
这些秦卒能从战场上活下来,还能获得军功,绝对不傻,给他们机会,学起来定会不慢。
再如秦卒和当地人的能否相处融洽,是否会依仗官职欺辱当地人?
秦和六国属于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秦卒在面临六国之民时,可能会存在一种“尔等皆为吾等手下败将”的俯视心理。
这种心理将可能导致他们瞧不起,甚至欺辱当地百姓,而这么做,反倒会激化秦人和六国之民的矛盾,不利于地方维稳。
对这一点,大秦诸公和始皇也考虑到了。
大秦诸公给出的办法是以不定期巡查,律法严禁,并设立治攻爵治。
不定期巡查即是偷摸派人前往各地查看治理情况,发现问题就及时奏报咸阳。
当然,大秦本就缺乏官吏,巡查的人不可能多,自然也不可能巡查完所有地方。
律法严禁是但凡查到有秦卒为地方官吏时为害,处以重刑,通过严刑震慑,相当于打一棒子。
“治功爵治”则是给颗甜枣,秦卒们可以治理地方之功为上升阶梯,即秦卒将地方治理好,就有机会升更大的官,甚至入庙堂,为大秦重臣。
李念认为这一套操作下来,足够减少秦卒为官吏时危害地方,除非他们既不怕死,又不想往上爬。
始皇在竹简里还透露了一个他没告诉大秦诸公的办法:他要将诸公子分封于地方,通过考评诸公子对封地的治理情况,逼诱诸公子治理好地方。‘这是将王绾的分封之法和秦卒为吏之法结合了起来啊!’
李念心道一声,他不难看出其中的目的:这是要锻炼诸公子治国理政能力,为日后海外分封做铺垫;以诸公子压制被任用在各地为官的秦卒,使其等不敢太过猖狂。
‘始皇这是听进去了我的话,想要开始锻炼诸位公子了。’
‘不知扶苏会被扔到哪个地方?不会是齐地桑海,小圣贤庄吧?胡亥会不会也被放出去?’
‘有没有一种可能,扶苏会被当作一个秦卒丢出去,让他到地方去施行他的仁政?’
李念越想越觉得扶苏会和其他秦公子不同,不会作为公子被始皇分封于地方,而是改名换姓,作为一不知名秦卒丢出去。
念头回转,对大秦诸公和始皇的办法是否切实有效,李念也不好判断。
因为这在历史没发生过,但总比直接放弃掌控这些地方要好。
使秦卒为吏还有一个缺点是可能会引起一些“贤才”的不满,认为秦卒出身卑鄙,学识浅薄,也配为官治理天下?
这个缺点李念刚想到,就被他否去,这怎么能叫缺点?该叫优点才对!
会生出这种想法的“贤才”会是什么人,要么是自视甚高的贵族,要么是读书读到自以为高他人一等的伪君子。
这些人仗着出身,仗着有机会读书识字,瞧不起底层民众。
这种情况在现代也有,像某些大学生用歌词嘲讽农民工讨薪。
会产生这种想法,是他们认为自己的阶级高于他人,天下该由他们这样的人治理。
而始皇以秦卒治理地方,明明白白踩了这些人的脸,更告诉世人一件事:
不一定非要贵族王侯,博学高士才可为官,你们也有机会!
变相改善了秦时的阶级封锁?
李念神情古怪,也对,封建帝王的确会出于维护他自身统治的目的优先考虑自己,但不等于他就一定会站在贵族那一边。
某些时候,出于利益的考虑,帝王甚至会限制贵族,利好平民。
除这些外,李念想不出这套以秦卒治理地方的计划有太多问题。
始皇将这方法送他观阅,是为了向他炫耀,还是提醒他,拼音、字典都该提上日程了?
毕竟他曾说过纸造出后,配合简体字、拼音和字典,能快速使人识字。
对使秦卒为吏之法,李念思来想去,补充了一条:可使制舆台宣传秦人和六国之民皆为华夏血脉,都是一家兄弟。
虽然这肯定也无法完全避免问题发生,但能减少一点是一点。
翻阅完所有竹简,已是深夜,李念走到殿外透了口气,看了眼夜色覆盖下的大秦王宫。
‘这还只是帮始皇查漏补缺,评议得失,不用自己和众臣议事,就干到这么晚,要是让我直接参政,得干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