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50节

  其中有些他曾自己思考过,有些是在他和李念夜谈时谈到过,让扶苏答得颇为顺畅。

  只是在答题过程中,扶苏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他在回答地方上的治理时,因为有经验,所以很得心应手,但遇到非地方的实际问题时,便觉得自己的回答在虚谈而不务实。

  他对李念那句“扶苏公子还多有不足之处,须得再多加历练。”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李念这话是在说他欠缺这些方面的经验,他果然还需在郡一级历练,在军队历练,以补不足。

  光凭自己学习琢磨,他人教授,依旧是有不足的,还得要自己实践经历。

  这也是父皇考察的一环啊,从这份考卷里看出他们这些人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

  随着始皇帝一声“考试结束!”,不管诸位公子愿意,还是不愿意,答完题,还是未答完,都停下笔,他们可没有违抗始皇旨意,继续答题的胆量。

  有些人脸色平静,看不出答得如何,有些人神色沮丧苦闷,显然答得不尽人意,知道这场考试关乎立储,而他们答得不好,再想成为储君,希望渺茫。

  父皇这么突然考核他们,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要是早知晓父皇会考核,定会提前准备,何至于此?

  但扶苏觉得这就是父皇故意为之,要是让他们做好准备,又如何考察他们的真材实料?且还可让他们警醒,知道平时多做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所有考卷被内侍收起,送到始皇的桌上,始皇未立即去看,而是对这帮儿子道:“都退下吧!”

  诸位公子退下后,始皇才拿起这些试卷批改起来,回答得最好的自然是扶苏,其次是公子高、公子将闾等用心治理股各自封国的公子,至于那些未用心治理其封国的公子,从试卷上也暴露无疑。

  公子高的答题水平竟只在扶苏之下,始皇稍微一想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这个儿子虽然资质不如扶苏,可自己赐婚给他的那位儿媳却很厉害,在历史上可是华夏第一位皇后。

  由此也可见,公子高在封地处理政务,十有八九有那位儿媳在其中出谋划策。

  考试结束的当天晚上,蒙毅出现在扶苏宫中,请扶苏再次去往章台宫,在见到蒙毅之时,扶苏明白今晚便是父皇对他能否成为大秦储君的最后考察。

  但不论是何考察,他扶苏都已做好准备,哪怕父皇最终不会选择立他为储君,他也要尽力一争!

  扶苏做好心理准备,随蒙毅再次来到章台宫,只见他那位父皇高坐于帝坐,一如他回来咸阳觐见时。

  见他到了,始皇道:“坐!”

  扶苏依命坐下后,始皇的目光直直落到扶苏身上,平静问道:“你真想成为大秦储君?”

  扶苏语气平静而坚定:“儿臣愿为大秦储君!”

  始皇又问道:“那你可知成为大秦储君,意味什么?”

  扶苏重重点头,认真道:“将担一国之重,继承历代先王之志,为大秦继往开来,让大秦更为强盛。责任重大,事非儿戏!”

  始皇对扶苏的回答,不予评价,又问:“那你可知你的不足?”

  扶苏道:“知晓一些,若有儿臣未察觉之处,还请父皇指出。儿臣欠缺历练,对许多事只知表面,未知内里,许多治国理政之想,虚不符实,妹婿言我还需历练,正是如此……”

  扶苏讲了他自己认识到的不足之处,始皇点头道:“有不足之处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察觉不足,更可怕的是知不足而不改。你知自己有不足,乃好事!”

  说到这,始皇忽然话锋一转,又问道:“若你某位兄弟在日后会做出为祸大秦、为祸其他兄弟的惊天大事,你会如何处置?”

  扶苏认为始皇帝是在考察他是否会包庇自家兄弟,看他性情是否还像以前那样过于宽仁,他道:“自是以律处置,儿臣不会徇私!”

  始皇盯着扶苏看了好会儿,方才道:“既然你想成为储君,朕便予你一个机会!”

  始皇最终还是决定在扶苏成为储君前,让其知晓部分历史,让他自己判断自己是否要成为大秦储君。

  随着始皇的话,蒙毅将一份书卷送到扶苏面前,扶苏不明就里,这里写了什么?

  他正要打开阅览,却听始皇的声音又传来:“开弓便无回头箭,你最好想清楚,是否要看这份密卷。”

  听到始皇话后,扶苏只稍愣了几秒,便坚定道:“儿臣愿看!”

  要是没这等坚定的决心,想必父皇也不会认可他成为大秦储君。

  扶苏将密卷打开,然后他便愣住了,原本平静的脸色也变得惊讶,不是他心境不及格,而是这里面记录的消息超出了他的认知。

  什么叫“秦王政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什么叫赵高、胡亥、李斯密谋,假造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指责他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逼迫他们自杀?

  关键是他和蒙恬还真依这份假诏做了!

  这份密卷上记录的那个扶苏和蒙恬是两头驴吗,就这么听诏自杀了,即便是真的诏书,也当确认一番啊。

  但扶苏仔细想了想,发现如果是以前的他,还真会奉了这份假诏,而只要他自尽,蒙恬也只能跟着自尽,而他不死,蒙恬也不会自尽。

  再继续往下看,密卷接下来的记录内容让扶苏本就黑的脸变得更黑,表情极不好看,胡亥那个混账,将他和蒙恬逼得自尽不说,还与赵高残杀其他弟弟妹妹。

第437章 扶苏知史(续)

  胡亥以假诏继位,得位不正,害怕其他兄弟会威胁他的帝位,与赵高谋害其他兄弟还算有理,可为何连姊妹们也不放过?

  那些妹妹身为女子,根本不会威胁到胡亥的帝位,胡亥和赵高这两混账竟还对她们下手,并且还是用“磔”这种残忍的刑罚!

  让扶苏脸黑还有一重要原因,连威胁不到帝位的姊妹们,胡亥都下得去手,那他的妻女又岂能有好?

  必定也在被残杀之列,很可能比其他兄弟姐妹死得更惨,他和赵高可是两看相厌,赵高得势,怎可能不报复?

  一想到在他自尽后,奚受欺辱,栖乐被残害,扶苏身体不由颤抖起来,不是害怕,而是怒意!

  不仅是怒胡亥、赵高、李斯这些混账,怒他们胡作非为,也是怒密卷中的那个扶苏不争气,让妻女受人残害,要是能到那个扶苏面前,他定要狠狠抽其几个嘴巴,再踹上几脚:你这懦夫,自己死得倒是干脆,可知留下了多大祸患?

  正因你自尽,蒙恬才跟着自尽,让胡亥、赵高、李斯这些人行事再无顾忌,既害了妻女,也害了诸位弟弟妹妹,还害了大秦,怎么被处以磔刑的不是你?

  扶苏根据他对自己的了解盘算了一番,发现如果是以前的自己,真有可能发生密卷上所记之事。

  想到这,扶苏直接抬起右手,狠狠给了自己几巴掌,脸上火辣辣的疼让他神志更为清醒。

  抽完自己,扶苏继续看密卷上的记述,胡亥和赵高这两混账在剪除掉他们所认为的威胁后,便开始放飞自我,彻底胡作非为,赵高指鹿为马,胡亥将原本就严苛的秦律变得更残酷。

  本就积弊深重的大秦在这些人“快马加鞭”下,在亡国的道路上一奔不复还,终于,有人受不了,揭竿而起,随后便是浩荡的全国起义,大秦已无力回天。

  看到胡亥被赵高杀死,赵高又被子婴诛杀,扶苏心中并不满意,这两混账就这么死了,实在是太便宜了他们,应该处以酷刑,让他们也感受一番磔刑的残酷。

  等看到秦王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投降沛公刘季之时,扶苏感到一种悲哀,赳赳老秦,竟沦落至此;可接着再看到项籍入咸阳,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屠咸阳,焚宫室,扶苏又生起一股怒火,这项籍委实可恨,该杀!

  楚国虽被大秦灭亡,但大秦在灭楚后,并未对项氏一族屠戮追杀,大秦在事实上放过了项氏一族,可项氏一族在翻身后,这项籍却将大秦宗室给屠杀一空。

  早知会如此,这密卷记述中的大秦应当将项氏一族提前给除了,尤其这项籍,必须杀了!

  密卷上的记述到项籍屠咸阳便结束,因为宗室几乎被屠光,大秦已彻底出局,之后再如何也和大秦无关了。

  但密卷的记述已完,扶苏却未放下这份密卷,依旧在认真阅读,看了好些遍后,才将之放下。

  如果这份密卷的记述为真,那很多他先前想不通的问题,此刻都有了解答:父皇当初会突然来看他,会看似无端惩罚胡亥,不再那么信任器重李斯、赵高,都是因为父皇知道了这段历史。

  父皇与他对赌,将他放到那个鸟地方历练,是为改变他的性情,让他不再像这记述里一般;父皇想立储,他如今也明白了,父皇是担忧没及时立储,会如记述里一样让胡亥、赵高、李斯这种人钻了空子。

  难怪父皇要派蒙毅、蒙恬去抓捕项氏一族,将项氏族人处死,也是因这记述;难怪父皇对那刘季甚好,原是刘季虽向大秦举起叛旗,但其入咸阳时,未屠戮大秦宗室。

  但这记述明显不完全,当还有后续,像刘季和项籍的未来如何了,哪一位最终得了天下,韩信、陈平这些人在后来也应产生了不小作用。

  扶苏还生出了另外些疑问,这记述明显透露的是未来之事,那么是谁告诉了父皇,这些记述又是真是假?

  一个人名自动浮现于扶苏心头,告知父皇这些的人,十有八九是他那位好妹婿,除那位妹婿,应当没其他人!

  想想也是,那位妹婿来历神秘,具体不知何时出现在皇宫,但必是因其出现在皇宫,将这些记述告知父皇,才让父皇发生了改变。

  不过,倘若他的猜想为真,那位妹婿岂不是真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思及此处,扶苏也越发对李念的来历好奇,难不成这位妹婿真是天降于大秦的圣人?

  他没往李念是后世来客的方面去想,压根儿就没生出这概念。

  见扶苏看完,将密卷放下,始皇道:“看完了?”

  扶苏道:“儿臣已看完!”

  始皇又道:“有何感想?”

  扶苏道:“儿臣想问父皇,这些是否为真?”

  始皇道:“若我等不知,即为真,我等已知,则已不为。诸事已变,不会再发生记述之事!”

  诸多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大秦不会再走上记述中的道路,记述中的一切不会发生,自然也就不真了。

  扶苏深吸口气,起身向始皇行了一礼,道:“儿臣今已知晓父皇用心良苦!”

  始皇瞥了眼扶苏,又问道:“你对朕处置胡亥,可有疑问?”

  扶苏沉默了下,随后回道:“并无!”

  父皇对胡亥的处置,无非两种:一是将胡亥秘密监禁,使之永远不会再有机会做下记述当中的事;二是将胡亥处决,一了百了。

  虽不知父皇究竟用了哪一种,但扶苏不准备去问,就当世上从没有秦公子胡亥这个人。

  尽管胡亥曾是他宠爱的幼弟,可在看到记述中的事后,这份宠爱及兄弟之情被迅速磨消,尤其始皇证实这些记述为真后。

  是,胡亥还年幼,还没成为记述中那个残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但扶苏不想去赌这种可能性,且被胡亥、赵高残杀的人中必包括他的妻女姬妾。

  他实在不愿去想现在才几岁的女儿在日后被磔杀,活活分裂肢体的血腥场面,被残杀时,可能还痛苦地喊着他的名字,求他相救,也可能在大声骂他是个懦夫,连妻女都保护不了。

  纵使胡亥为他幼弟,但还是消失的好,不管以哪种方式消失,消失的胡亥才是好胡亥。

  对扶苏的回答,始皇相当满意,要是扶苏为胡亥求情,或是觉得让胡亥消失太过了,他会立刻否去立扶苏为储君的念头。

  始皇又问:“那你认为这记述中的大秦因何而亡?”

  这个问题,父皇在两年前便问过,他当时还上过书,但如今再听到父皇向他问起,扶苏已经有了与当初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如今得知了密卷上的记述,扶苏哪不知大秦这两年的改变其实都是父皇为挽救大秦而有意做出,也即这些改变是针对记述中导致大秦灭亡的弊病而为。

  扶苏并未立刻回答,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在脑中回想这两年中大秦的变化,以及他的所知所闻,将诸多的信息放在脑中分析,思索推理。

  始皇也不着急,耐心地等着扶苏思考,过了好会儿,扶苏才开口道:“儿臣认为记述中的大秦亡灭之因如下:一者、律法过于严苛,在记述中的那位父皇在世时,律法已经颇严,等那位父皇离世,胡亥即位,律法更为严苛,使天下万民再难忍受;”

  “二者、六国贵族,其等之国因大秦而灭,对大秦深为仇恨,无时无刻不想着覆亡大秦,再复其国,只要予其机会,其等必反;”

  “三者、胡亥、赵高等人胡作非为,其等不仅杀害宗室,还残害忠良,朝廷不稳,又如何治好地方?且朝堂动荡会影响至地方,使天下各地难安。”

  “四者……”

  话到此处,扶苏停顿了下,他接下来要说的可能会触怒父皇,但他还是选择继续说下去:“四者在父皇,正因记述中那位父皇未及时立储,才给了胡亥、赵高、李斯等人可乘之机。若那位父皇早前便定下储君,天下皆知,又如何会给胡亥、赵高等人机会?”

  听到这个“四者”,始皇并未动怒,只平静反问道:“那你认为记述中的那个朕能立谁?立你,还是立高,立将闾?倘如立你,你在那时便能守住储君之位,守住大秦?”

  这三问让扶苏沉默,遍观诸位兄弟,包括他在内,好像都不怎么成器,站在父皇的角度,确实很难从他们中选一个。

  而且,即便父皇提前立了他为储君,以他之前的性格,胡亥、赵高等派人来传假诏逼他自尽时,他会选择不奉诏?

  以他之前的迂蠢,大概是仍会奉诏,干脆地一抹脖子,让胡亥、赵高等人计划得逞。

  且即使胡亥、赵高等不传假诏,或是他奉诏自尽,成为继位登基,他真能守得住大秦?

  扶苏在心中深思,得出了一个答案,他大概是没法守住大秦,他十有八九只能这补补,那缝缝,让大秦多存续一些时间,却很难扭转大秦覆亡的命运。

  大秦积弊极深,以前的他虽在民间有些声望,被赞扬为刚毅勇武,信人奋士,为人宽仁,有远见,但这些赞扬没法改变大秦的积弊。

  扶苏坦然道:“倘如记述中的那位父皇立了儿臣为储君,儿臣也恐难守住!原是儿臣等人不争气,才让父皇为难,是儿臣等人之过!”

  始皇道:“能知道这点就好,若你等成器,朕又何须操心至此?偏偏你等当中无成器者!但……”

  始皇话锋一转:“这也不能全怪你等,其中亦有朕之过,朕未曾教导好你们,才使你们未成才成器。”

  始皇帝也知道他对儿子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否则这么多儿子,咋可能没一个较为成器的,即便是在民间有贤名的扶苏,也不过是矮个子中的高个,难堪大任。

  讲完这句,始皇又问:“可还有大秦灭亡之因?”

  扶苏这才继续道:“五者、大秦太过急切,未尝考虑周全。像郡县之制虽好,可需极多官吏,然大秦初统天下,哪里有这般多官吏?若急切实行郡县制,只会让郡县空有名,而无实。”

  这是扶苏结合大秦“使秦卒为吏”政策、咸阳大考,以及将诸位弟弟分封到各地为王想到的一点,前两者明显是在解决实行郡县制缺乏官吏,后者则是为大秦制造一个过渡时期。

  “且天下各地情况不同,须根据各地情况斟酌相治,然记述中那大秦急于让各地政令统一,想法虽好,却难达成。”

首节上一节250/2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