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秦者,虽远必诛!”
“明犯强秦者,虽远必诛!”
整齐的喊声让百越人、孔雀人无不心惊忧虑,大秦作风如此霸道蛮横,那今后要是被大秦针对,日子只怕难熬。
但心惊忧虑的同时,他们心中也不乏羡慕,这句话要是他们的王说出,该有多好,他们也会像这些秦人一般自豪激动。
可惜,他们的部族、国家不如大秦!
某些孔雀国僧侣和耆那教教徒甚至生出了异样的想法:难道他们的道路错了,正确的道路当和大秦一般?
这在孔雀国时,他们不会怀疑他们有错,佛陀那般智慧,大雄如此圣贤,其等传下的“真理”怎会有错?
可到了大秦,见识过大秦的人和物后,让他们产生迷惘、疑惑、不解,此国君主霸道,民众尚武,军队凶悍善战,而不像他们那样讲究不杀生,当以慈悲济世……
此国并未按佛陀、大雄所言那般发展,可其发展却比他们孔雀国更好更强盛,震慑四方,使诸位生畏,秦人不信佛陀、不信大雄,却能发展得超过佛陀、大雄所述。
这让他们很难不去怀疑自己所行的道路正确与否,自己国家所前进的方向正确与否。
这也是本次凯旋典仪的另一重目的:在震慑这些人的同时,让他们怀疑自家的道路,对大秦的道路生出认同。
这样可扭转这些人的思想观念,使其等抛弃自己道路而去借鉴学习大秦的道路,渐而变为大秦想要的形状。
一群追捧认同大秦模式的佛教僧侣、耆那教教徒,待其等回返孔雀国,可想象其等将在孔雀国产生多大的影响,整个孔雀国的思想界只怕都将发生激烈动荡。
这亦是给大秦日后进入孔雀国铺路,让这些人作为站在大秦一边的公知回去国内宣扬,使孔雀国人先知道大秦如何强大,像大秦的思想有多先进文明,而他们本国的观念又有多陈腐落后,营造出一个适合大秦进入治理的思想环境,以减少大秦进入时的反对和抵抗。
当然,这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其等回去告知其他孔雀国人大秦有多强盛后,可能使得孔雀国为不被大秦入侵而加快发展。
但李念认为这些影响很难发生,就孔雀国人那秉性,比合洲(非洲)和迎洲(南美洲)的土著好不了多少,即使知道了大秦对他们有威胁,也不会全力发展,况且大秦的进步更快。
始皇将东胡王的人头放回木盒,蒙毅端来一盆水净过手,进入典仪的下一环节,亲手给在此战之中立功的众人颁发赏赐。
首位被始皇亲自颁发赏赐的自然是王贲,以王贲所立下的功劳,在官职和爵位上已经很难再往上实封,只能加虚衔,多奖赏一些财货、田地、食邑。
这次对王贲的奖赏基本也按这套,只是有些改变,只听始皇在宣布了一连串对王贲的赏赐,又道:“征北上将军王贲,领大秦将士平东胡、定月氏,有镇国安邦之功,特授大秦镇国勋章!”
这自然也是来自李念的谏言,在此次凯旋典仪上,对有功的将士们进行授勋,以增加将士们的荣誉感。
始皇这番话后,首相王绾手捧一托盘走上高台,盘内放着一做工精美、已打开的木盒,众人看到那木盒中有一金光闪闪的圆牌。
若能凑近些看,将看到那金牌上雕有玄鸟苍龙图纹,还有两大秦篆书“镇国”。
待王绾走上高台,始皇自木盒中取出金牌,笑着将之戴到王贲脖子上:“上将军为大秦栋梁,还请继续为大秦镇国安邦!”
王贲正色回道:“臣王贲定为大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始皇给授勋后,王贲随王绾一同退下高台。
看着王贲挂在胸前的那枚金色勋章,许多人眼神火热,“大秦镇国勋章”,听着便知这是种至高的荣誉。
其次被授勋的是蒙恬,为蒙恬送上勋章礼盒的是王翦,蒙恬所得勋章并非和王贲同样的镇国勋章,而是安国勋章。
两枚勋章名字不同,样式也不一样,众人立马便知这勋章也是分级别的,镇国勋章的级别应在安国勋章之上。
但在蒙恬后,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第三位得到授勋的人不是此番征讨东胡、月氏的大秦诸将,而是一位叫“刘季”的人。
始皇站于高台上,向台下众人道:“秦使刘季,奉朕之令出使乌孙友邦,缔大秦乌孙之好,破月氏之谋,振大秦之国威于异土,扬大秦之友谊于四方,功劳莫大,特授大秦玄鸟勋章……”
许多人这才明白过来:哦,原来就是这位率领大秦使团抵达乌孙,让大秦和乌孙结了盟,让乌孙人愿意和大秦一同对付月氏,若没有乌孙人提供的支持,即使大秦最后仍能击败月氏,恐怕也不会容易。
至少没有乌孙人供给的粮草,大秦会更困难不少,正是乌孙人提供粮草,减轻了大秦的后勤供给压力,让大秦能将更多精力用在和月氏作战之上。
如此一想,这刘季确实可认为功劳很大,即便不太懂兵法,也知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理。
众人看到一年龄三十多,着大秦使节服的老帅哥出列,朝高台走去,这就是那位刘季?
此刻的刘季意气风发,尽管先前也受皇帝陛下看重,不然也不会让他率领使团出使乌孙,但他刘季之名并不为许多人知晓。
可现在,皇帝陛下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宣讲他的功绩,给他颁发奖赏,还授予了他一枚玄鸟勋章,他刘季从今日起也将名扬天下。
将刘季排在第三位授勋,一是确实其功劳足够,二是始皇和李念出于刘季在原本历史上汉高祖的身份,三是为日后之事考量。
在李念和始皇的规划当中,刘季将被作为大秦驻西域的第一任都护,那么在现在提升刘季的名望,使天下人知其名,可方便其日后为大秦都护西域,维护大秦在西域的利益。
其在乌孙出使时发生的事,曾陈于始皇和李念案上,让两人皆认为以刘季的才能,当能为大秦都护好西域。
刘季走上高台,向始皇行礼:“臣刘季拜见陛下!”
始皇亲手将之扶起,从李斯送上的木盘中取过一枚勋章,给刘季戴上,又勉励道:“卿此番出使乌孙,功劳莫大,望再接再励,大秦也需要如卿这般贤才!”
刘季道:“臣定不负陛下之言,必为大秦、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番话不是刘季虚言,而是他发自肺腑,他三十多岁还没成什么大事,虽在沛县有所名声,可于整个大秦属实寂寂无名,是秦皇陛下将他发掘出来,让他有机会名动天下。
这般知遇提拔之恩,刘季自然深深铭记于心,从本该在历史上推翻大秦的汉高祖变成了始皇帝的忠臣。
这让知情的几位都觉得有趣,这也是刘季为何能被排在第三位授勋的原因之一,王翦、王贲、蒙恬等都通过了这提议。
建立大汉的汉高祖成为了大秦的忠臣,日后将为大秦驻守西域,在那竭智用力,挺好……
在刘季之后,又有多人被授勋,不仅是上阵杀敌的大秦将士,还有在这一战中,为大秦奔走的多位有功之臣,甚至连匈奴人和乌孙人也被始皇授勋。
头曼和乌孙王未到场,但两人都派来了特使,始皇将匈奴特使和乌孙特使齐齐召上高台,道:“若无友邦相助,此战便是能胜,大秦也将耗损极大。因而,此战之胜,非大秦一家之胜,乃大秦与两位友邦一同之胜!此胜,大秦不可独占,此功,大秦不可独居!”
匈奴特使用还不太纯熟的雅言恭敬道:“陛下容禀,此战之中,我等只从旁相辅,能击溃东胡、月氏,实乃大秦天兵出力,我等委实不敢居功!”
一旁的乌孙特使也出声附和,说他们在这一战里基本只是负责了粮草运输,指引方向,实际作战还是靠大秦击溃了敌军,怎敢居功?
见两名特使的态度,始皇心中很满意,可嘴上却不能如此说,他道:“两位使者谬矣,有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运送粮草乃兵战之要事,若无足够粮草,大秦众将士岂能安心作战?”
“指引方向亦为要紧之事,若非有两位友邦领路,我大秦兵峰再盛,可无法找到敌军所在,又如何得此大胜?此战之胜,为我等三家之胜,缺一而不可!”
说到此处,始皇帝话锋一转:“朕欲授两位友邦大秦友好勋章,以彰大秦与两位友邦之好。”
话很客气,好像在跟他们平等讲说,询问他们的意见:为彰显你们和我大秦间的友谊,朕决定授予你们友谊勋章,你们意下如何?
实则他们哪有其他的选择啊,难道还能当着这位秦皇陛下的面说:陛下,我们不愿意接受那友谊勋章!
这位可在不久前还提着东胡王的人头,说出了那句“明犯强秦者,虽远必诛!”,那他们敢驳了秦皇之意,会不会也会被当作冒犯了大秦的威严,然后给他们来一个“虽远必诛”?
他们可亲眼在战场上见过秦人如何击溃东胡、月氏,东胡、月氏挡不住秦人的火炮,他们也一样不能。
秦皇给他们授勋,他们只能接受,不能反对,然而这勋章一旦被秦皇授予,也代表着他们彻底给打上了大秦的烙印,想跳离大秦这艘大船,会变得极难。
匈奴特使几乎没有心理负担,反正他们早就上了大秦的船,留下的大秦烙印数不胜数,就是想撇清和大秦的关系,也不会有人信。
哈基奴,你这家伙都快被大秦腌入味了,还说你跟大秦是清白的?
乌孙特使有心理负担,但也不多,大秦帮他们赶走了月氏人,月氏的牧场以后都是他们的,还得到了月氏人大量的牲畜财货。
所以,听秦人的话又咋了,有好处拿为啥不听?
这一战胜利的荣光,大秦并未一国独享,反而分润给了他们,如此慷慨的义父,岂能不认?
何况这位义父还如此强大,出来混是要靠背景的,而大秦便是当今这片大地上最强的背景。
匈奴特使和乌孙特使向始皇行礼:“谢陛下隆恩,愿大秦与我匈奴(乌孙)永结万世之好!”
始皇也道:“此勋章正是大秦与两位友邦友谊之见证,愿大秦与两位友邦友谊长存,万世不移!”
始皇帝将两枚做工精致、大体呈银色,纹刻有大秦玄鸟图腾和匈奴、乌孙所崇奉图腾的漂亮勋章颁发给了两名特使。
给两名特使授完勋,凯旋典仪也到了末尾,始皇看向台下众人,慷慨激昂道:“此战为大秦立朝第一胜,可谓立朝之胜,若非众卿于朝堂尽心,将士在外用命,我大秦子民缴税纳赋,友邦勤勉相助,焉有此胜?”
大秦立朝第一胜?
可第一胜不是王贲将军领兵平定六国旧贵掀起的叛乱?
许多人很快反应过来,那场虽取得了胜利,但那是在大秦境内的平叛,可这一战却是大秦出兵向外。
皇帝陛下不认为在内的那场平叛是立朝第一胜,而认为对外取得胜利才是大秦立朝后第一次大胜。
“因而,此胜是众卿之胜,众位将士之胜,大秦子民之胜,亦是友邦之胜!然……”
始皇话锋一转,“然此战已结,大秦之路未尽,天地广袤,沧海无穷,朕希望能与诸位让大秦长胜不败,诸位可有信心?”
在始皇的问话中,此处又响起响彻天地的整齐呼声,而高台上,始皇帝目视前方,望向那天与地相接的尽头,从那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正滚滚而来。
第391章 再讲玄宗(大唐历史)
此番击败东胡、月氏,大军凯旋归来,诸多的大秦百姓其实并不知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但这不妨碍他们为大秦的胜利感到高兴。
咸阳也在今日解除了多项禁令,让百姓们能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高兴,街上随处可见挥舞着小号国旗的秦人,可见有秦人百姓演奏这时的民间乐器,可看到有秦人跳庆祝的舞蹈……
今天的咸阳热闹非凡,如过节一般,大秦皇宫中也是一样,充满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等酒宴歌舞罢,已至深夜,诸多大臣才余兴未尽地离去,章台宫中只剩下始皇、李念、王绾、王翦、冯劫等人。
见到又是这几位留下,李斯、赵高等大臣有些不甘,到达他们这个位子,哪不明白人越少权越大,陛下与这几人组成的小团体才是大秦最高的权力集团,而他们却被陛下排除在了这个小圈子外。
明明一年多以前,陛下十分器重信任他们,那时的李斯认为自己绝对能顶掉王绾成为大秦下一任丞相,赵高也觉得自己能再高升,进一步获得陛下信任。
尽管现在也不能说不信任,陛下依旧对他们予以重任,可总感觉信任器重不如以前,不说和王翦父子、蒙氏兄弟比,就连冯劫、冯去疾也比不上。
李斯、赵高自己反省自身,他们自己好像没做错什么,可为何陛下不像以前那么信任器重他们了呢?
这种变化似乎是从那位到了王宫后才发生,十有八九和那位脱不开关系,可他们着实又想不出哪得罪过那位?
况且,偶尔会与那位打交道,那位也没流露出对他们的敌意,甚至对他们的态度还挺友善。
这让李斯、赵高摸不着头脑,实在想不出其中究竟蕴藏了什么秘密,至于去探听宫内消息或构陷栽赃那位,将那位拉下马,他们自己再重获陛下的信任……
李斯、赵高都是聪明人,陛下对那位的信任器重比他们当初更甚,他们要是敢在陛下面前去构陷那位,保准是他们讨不了好。
且如果真和那位有关,那王翦父子、蒙氏兄弟、王绾、冯劫等很可能都站在那位那边,他们要对付那位,等于要和数位顶级重臣对抗。
但让李斯、赵高在失落担忧中感到安慰的是,王翦父子、王绾、冯劫几人也不是立即被选入那个小团体,而是在第二批,如果那个小团体要再次扩大人数,他们很可能会被选入。
可就算如此,依旧让他们感到失落,越早被选入越代表陛下对他们的看重信任,而放在第三批里,晚于王翦、王绾等,说明他们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还比不上这些人。
看着李斯、赵高等大臣离去,冯去疾出声道:“以李斯、赵高之性,对我等又被陛下留下,恐有所不甘!”
其他人秒懂冯去疾这句话的意味,这是提醒陛下这两人在不甘之下,可能会采取什么过激的手段,像针对他们所认为让他们入不了圈子的人……
蒙恬冷哼一声,道:“不甘又如何?以其等在后来历史上所为之事,陛下未将其等立刻处以极刑,已是天大的恩典!”
始皇道:“李斯、赵高之事,朕心中已有决断,诸卿放心,其等翻不起风浪。”
听到始皇发话,其他人也不再谈说此事,见其他人暂时不说话,李念看向王贲和蒙恬,笑道:“说来,李某今日还未单独向两位将军恭贺,便在此恭喜两位将军大胜凯旋,扬我大秦之威!”
王贲回看向李念,笑道:“谢公子之贺!然公子向王某恭贺,可有贺礼?”
这话让李念一愣,但王贲肯定不是要向他讨要什么绫罗绸缎、美人珠宝为贺礼,其必有其他想法,道:“将军想要何等贺礼?”
王贲笑道:“王某在草原时,常会想到一件事,心中好奇得紧,此事便是那大唐后来如何?那大唐玄宗为何被认为‘其当皇帝挺好,就是活得太久,死得太晚!’?”
“每每思及这些,都难以止住,王某此番能得胜凯旋,也有此事之因,王某生怕不能归来,再也无法听到后来之事。公子今日能否一满王某之好奇?”
这倒不是假话,王贲确实很好奇那大唐后续如何,只是没他说的那般夸张,因为想听后续,所以才努力领兵取胜。
对王贲所要的这份“贺礼”,李念看向蒙恬,问道:“那蒙将军又想要何种贺礼?”
蒙恬笑道:“正巧,蒙恬也想知晓那大唐与玄宗后来,何谓‘成也玄宗,败也玄宗’?那玄宗究竟干了何事,能让后世人认为其应当早死二十年?”
李念道:“既然两位将军都想知道大唐后来之事,那今日便以此为贺礼恭贺两位将军凯旋!”
虽已至深夜,但殿内众人精神依旧活跃,甚至因为听到李念要讲大唐后续的历史,变得更精神了。
李念道:“玄宗之所以会被认为应当早死二十年,源于其在后来的昏庸之行,大唐的确是在其手中开启了最鼎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在其手中一路衰颓。”
李念并未先讲玄宗的那些骚操作,而是讲玄宗的功绩:“玄宗在清除其姑太平公主后,皇位已固,然当时的大唐形势并没那么好:屡次兵变伤了大唐元气,吏治混乱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