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182节

  林黛玉望着岳凌的脸,眸眼眨眨。

  三年之间雨打风霜,他为沧州上下不知奔波了多少事,似是晒得又有些皮肤渐黄了。

  五官棱角分明,面上英气不减,比她印象中的岳大哥,又成熟老道了几分。

  六年的相处,林黛玉自是也舍不得分离的,但是她清楚的了解自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人身边。岳大哥心里满满是这个小家,对她,包括小丫鬟们都很好。

  但在外,还有不知多少需要他的人。

  就说沧州,在她眼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任谁来看,都不能相信,如今沧州繁华是四年前还在吃朝廷赈灾粮的州县。

  数十万灾民因他到来得以续命,数万户家庭由此免遭灭顶,重焕生机。

  这种神迹,就是在她眼前发生了。作为岳凌最亲近的人,林黛玉见证了旁人不曾见过的所有点滴,甚至自己还一度参与进去。

  岳大哥是她的岳大哥,又不只是。

  或许此时,正还有那么一群百姓,正在等待着他去维持安稳。

  “夏公公说的对,我不回去的话,和爹爹那边也得有交代。那就先入京去吊唁外祖父了,若是娘亲有在天之灵,定也愿意我代她去。”

  “外祖父待我温煦,作为后辈,我不该不去。”

  “如此一来,还能帮到岳大哥遮掩行踪,算是一石三鸟之举了,便就这样定下了。”

  林黛玉很想多问一句,岳凌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和谁去。

  可转念一想,这种机密之事,岳凌如果不说,她是不该打听的。

  林黛玉倒不是怕别的,只是担心岳凌出门之后,再遇到什么姑娘,把她忘到脑后去了。

  对于岳凌的桃花缘,林黛玉真的丝毫不怀疑有这种可能性。

  未曾见过的且不提,首先她走之后,薛宝钗去哪里,就是件要让她担忧的事。

  轻咬了下嘴唇,林黛玉也没问出个声,却听岳凌道:“让林妹妹单独去往京城,我也放心不下,除了紫鹃她们还是要有个伴才好。”

  “近来薛家的重心也渐渐放去了京城,薛家也该入京了,我让薛姑娘陪你北上如何?”

  林黛玉眸眼一亮,嘴角一弯,忍着笑意道:“若是有宝姐姐陪着,那自然是极好的事了。”

  见林黛玉心喜,岳凌松了口气,暗念她们真是姊妹情深,才又开口道:“贾家既有丧事,于情于理她们也得北上了,薛姑娘不会不答应的。”

  “还有贾芸也会跟着,打理些外面的事。我再问云行镖局那边,有没有习过武的女眷,让她们在船舱里,保障你们的近身安全。”

  “等你回到京城之后,陛下传完旨意,便携着可卿她们,顺运河南下来找我。南下这一路会路过扬州,但为了我行踪不暴露,不能让你去见你爹爹一面了。”

  “等我公务处置完以后,返回京城时,我们再一道去吧。”

  林黛玉佯装遗憾道:“没事,此等琐事都该排在岳大哥的公事之后。而且,就算我们去了,爹爹也未见得就在衙门内,反倒要耽误了正事。”

  “往后去不去,便往后再说吧。”

  见林黛玉好似也不是很想回扬州的模样,岳凌心下稍安,默默道:“算是没白疼她,不过,林妹妹毕竟是林如海的女儿,总在我身边也不是这个道理。”

  “若是林如海执意要林黛玉回去的话,大不了等他回京任职,在我府邸旁买个宅子,两家将院子打通,让林妹妹和我这边还能有来往。”

  “这倒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岳凌有岳凌盘算,而林黛玉自然也有她的小心思。

  “虽然我离及笄也不远了,只剩三年,可岳大哥依旧将我当做一个小孩子看待。宝姐姐说的当真不错,若是这样下去,岳大哥要是出门看到了中意的姑娘,那可怎么办?”

  “总得让岳大哥对我有所改观,这样才能放心的让岳大哥出门去。”

  “嗯……那我该怎样呢……”

  房里又沉默了下来,两人相对着,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些闲话,直到薛宝钗闻讯赶了来。

  入门之后,薛宝钗靠在林黛玉旁边坐了下首的位置,便打量起还在深思的二人。

  来时,她也听了些传言,知道了是宫中有人来传了话,而且还有贾家的丧事。

  这便意味着,如今安定的日子,就要打破了。

  比起在经商的天赋上,薛宝钗更善审时度势,揣摩人心,眼看着这两人都有心事,当知晓接下来或许是要分离的架势。

  在岳凌说了他的打算之后,要薛宝钗同林黛玉一起入京。

  薛宝钗也没犹豫,便一口应了下来。

  如今的薛家,是彻底倒向了岳凌,是在这颗大树下纳凉的,但凡岳凌有所差使,薛宝钗都不会违逆的。

  

  而且的的确确她也该入京了,就是京中的生意都得她去审视一番。

  再有同林黛玉的姊妹亲情,就算薛宝钗不去都找不到借口。

  只是去了京城里,恐怕就真要面对上贾家了,薛宝钗一时也有些担忧。

  曾几何时,林黛玉与她说过贾家的门风不佳,如今两位老公爷还新丧,支柱倒了,恐怕就更要沉沦了。

  轻抿着嘴唇,薛宝钗还是道:“就依侯爷的意思,我这便回去处理家事。赶巧娘亲和兄长都在北上,便是这两日就该到沧州了,之后我和林妹妹便一道入京去了。”

  岳凌微微颔首,“你可以与林妹妹同乘一条船。”

  薛宝钗螓首微点,又被林黛玉扯起了手臂,两姊妹牵了牵手。

  两个女孩子感情不错,岳凌看得也是风景,又开口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

  “倘若我孤身一人行事,飘忽不定,居无定所,行迹实在太过可疑。但凡有心留意者,都能查到些许猫腻,所以我想带着香菱一块走。”

  “这一站是先去姑苏,香菱娘亲封氏的消息,如今也探听到了,就在姑苏吴县的沈家借住。带她去认亲,也算是有个缘由。”

  两个女孩子相视一眼,都以为此事甚好。

  她们本就同情香菱的身世,也期望她能早些母女团聚,而且香菱还是个老实本分的,在路上与岳凌还相互有个照应,同样让她们安心。

  林黛玉颔首,“岳大哥考虑的周全,也合该如此。借岳大哥南下之途,香菱姐姐能母女相认,是一桩好事。”

  薛宝钗自没道理不同意的,接口道:“我唤她进来。”

  当香菱被唤进房里的时候,脑袋里还是昏昏沉沉的。

  从薛宝钗口中听说,侯爷有意携她南下认亲,这等好事,她是做梦都做不来。

  一个丫鬟之身,能被侯爷如此挂念?

  “奴婢见过侯爷。”

  香菱乖乖福礼,眼眶蒙了一层水雾。

  “不必外道了,薛姑娘应当也与你说过了。”岳凌沉了口气又道:“此次南下,并不安生。带着你,也是于我有益,不全是为了你跑这一路。而且此行艰苦,不能一路乘船悠然南下,还得骑快马赶路。”

  “一路颠簸,你的小身子骨就难忍受了,近日好生歇息着,待我处置了沧州一应琐事,便动身南下。”

  香菱依旧是叩头谢恩,“侯爷的恩情,奴婢铭记在心。”

  薛宝钗上前搀扶着道:“这几日也不必你在房里忙碌,听侯爷的话,好生修养就是。”

  香菱轻轻点了点头。

  林黛玉对香菱也颇有好感,与其叮嘱道:“出门在外,岳大哥操劳了,还需你心细照看着。”

  言外之意,就是要作为岳凌的丫鬟,走这一路了。

  得了林黛玉的口风,香菱连连应下,“林姑娘放心,我虽愚钝了些,但这些事还是清楚的。”

  原是要分离的,可当下房里的气氛却是正好了。

  众人皆明晰,接下来的安排,似是对每个人都有益。

  一时分别,也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第243章 一吻定情

  自宫中来人的消息广为流传之后,心慌的不再是后宅的姑娘们,而是沧州城广大的百姓。

  沧州城的变化,最为受益的便是曾为灾民的他们。

  没了贪官污吏,奸商豪奴,众人才知道生活原本该是什么模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不再上演,百姓的日子也有了指望。

  黄家园林中的崇正楼就立在那,俯瞰全城,警醒着城中所有人,作奸犯科的下场。

  清风书院的清风亦是吹遍全城,往来求学者如过江之鲫。

  即使如此,书院中七成还是沧州及周边的学子,三年一度的乡试又在即,城中早就期盼着能有从沧州走出的举人、进士,真正代表着沧州一地的崛起,那是所有沧州人的荣耀。

  就在一切蒸蒸日上之时,安京侯,这个沧州今日盛景的缔造者,或许就要离去了。

  地方官任期不过三年,而如今安京侯在沧州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没道理让一方大员继续留任在沧州之地。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每个人都不希望这样的日子就如此临近。

  十里街,一间寻常茶馆内,

  今日不见了说书人,是众人都没兴致,皆是垂着头饮茶,心里不得甚慰。

  茶馆本是嘈杂的地方,是百姓们饭后聚众议论之处,可当下却静得如同书院。

  掌柜的也清楚事情原委,一面叹息着,一面同小二自觉的往各张桌案上添茶。

  终于,有人憋不住道:“官老爷要是在一地当得好,不就还能留任呢吗?就连前任的朴知府都能连任,若是我们写个万民请愿书,上请皇帝陛下,是不是就能将侯爷留下来?”

  此言一出,打破了茶馆中的沉寂,是连掌柜的都停了斟茶的动作,循声望了过去。

  “或许能行,此前不是没这般的故事,政绩突出的,留任是常有的事。”

  茶馆中生成了点子王,众人便都附和起来,“签,我也签。”

  “我不会写字,盖手印行不行?”

  “还有我,我这就去拦路,将消息传出去,让大伙都来签,若是真将侯爷留任了,你这茶馆也算是处景致了,还怕生意还不红火的?”

  正在众人激情澎湃之时,却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

  有个书生面相的中年人起身,叹息着摇摇头,操着一股晋地的口音,与周围人道:“倘若安京侯真是沧州的知府,那连任或许有可能。可安京侯来时便说了,是代天巡狩,还能久住沧州?”

  有人听出他的外乡口音,拍案起身,怒怼道:“你个外乡人懂什么?你根本不懂侯爷对我们有多重要!”

  书生不疾不徐,又道:“倒不是我编话来嘲弄诸位,们仔细想想,侯爷对你们重要,对陛下难道就不重要?安京侯,安的是京,对京畿百万百姓不重要?”

  “而且以侯爷的能为,只治沧州一地,都是屈尊降贵了。小小沧州,弹丸之地,能留得住侯爷建功立业吗?”

  “若是你们强硬着要侯爷留任,那才是害了侯爷。侯爷哪是能只拘于沧州的人物,在陛下那里,不是治一县一州,是治国之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侯爷的官衔还是要涨的呀,不能只富了你们自己吧?”

  这一席话说出,茶馆便就鸦雀无声了。

  方才还是群情激奋的众人,此刻张了张口,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扪心自问,想让安京侯留下,也是为了他们自己,对一个鼎鼎有名的侯爷来说,可就不是件好事了。

  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难道继续在沧州消耗个三五年?

  渐渐的,房里再次归于沉寂,每个人脸上皆是惋惜,再没提及要挽留安京侯之事。

  过了半晌,街上传了几声铜锣响。

首节上一节182/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