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雄鹰 第124节

  约翰经历这么多也明白了,商人不能和政治扯上关系,适当的可以,比如贷款,运送物资什么的,要是进一步的政治,恐怕会引来杀身之祸。他还是幸运的,主动辞职,要是发生像梳毛工起义那样的暴动,恐怕他早就死了。

  “现在已经在士麦那开了银行,整个爱琴海都在我们的贸易范围。这可多亏了你。”

  拉雷什夸赞约翰,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没有错。约翰也觉得幸运,被对方看上合作,不然他不可能这么快就攒下这么多的财富。

  而约翰带来的意大利先进的经营技术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银行促进了资金流通。能够让他的工场更快的发展,他命令生产佛罗伦萨常有的款式,质量还更好而且价格便宜一些,打算挤压他这个故乡的市场。

  “老爷,商会会请您两位前去开会。”

  “好”

  二人同座一辆马车前往商会所在的大街,希腊商会在这几年依靠航运和纺织等产业发展很快。

  这里的出口还是和以前一样,出口葡萄酒、橄榄、陶器,但纺织业和棉花在这些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雅典和帕特雷也成为重要的中转港口,而当地的另一项产业大理石也随着建筑需求的猛增而成长起来。

  希腊商会掌控了过半的东地中海贸易,同时他们也是东印度公司的重要股东。能够从东方贸易中获得很多好处。

  看看今天参会的成员就知道了,有一半是从事航运业的,剩下的又有三分之一是像约翰这样的纺织业,其他的就是食品、土地、零售、铸铁这些行业或者是从事转口的贸易商人。

  “好了,人都到齐了,开始今天的会议。”

  商会会长查理看到剩下的两位来了,开始与各位成员商议今天的议题。

  “安条克和拉塔基亚的收复让我们多了两个重要的贸易城市,现在地中海贸易谁能比得过我们。我们需要再接再厉。”

  “而且商会在东印度公司的投资也得到了大量回报,公司已经进入东方,很快就能带着大量货物回航。”

  “好!!!”

  各位商人全部鼓掌,然后听会长继续说下去。

  “我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信,上面说希望我们能够再出钱去建设在埃及的运河。请各位来就是为了这件事,各位都仪一议。”

  对于这个无底洞,各个商人都开始激烈的讨论。虽然这个确实很诱惑,但从中的花费还是很惊人的,没有1000万列伊和数十万人根本开通不了。而现在他们已经投入将近四十万列伊,如果还要投入,那他们还得继续赚钱才行,不然谁都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

  “目前来看运河开通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不知道我去时的时候能不能开通,我是不愿意在为这个未知的项目投入钱的。”

  阿尔伯特是一位大地主,他大量种植高质量的棉花和葡萄,因此他从来不缺客户。

  对于海外这未知的项目,他已经非常累了。也不愿意管了,因此很直白的说他不愿意继续掏钱了。

  “别这么说,现在东方的贸易都掌握在我们手中。如果这条运河开通,贸易时间还能再缩短,这对我们来说是利好的。”

  “那也是对你们好,和我有什么关系。”

  “你”

  航运商人对这位农场主的油盐不进要气死了,运河开通东方贸易肯定也会利好他的。虽然他是原料出产商,但是购买他东西的工场主可是会将他们的货物销售到各地,他们卖的越多他也就赚的不少,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不懂?

  “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的项目,就像教堂、房子、道路那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且也从中赚的不少,希腊的葡萄酒和棉布毛毯让许多国家的人喜欢,而这些东西的原料你好像都有种吧?”

  阿尔伯特听到这个有些绷不住,他直接说道:“确实,但也不能只让我们出钱,东印度公司没有别的的人了吗?”

  “这个阁下不用担心,他们还找到别的商会出钱。而且他们还承诺可以在东方投资,只要等到他们的船队回来。”

  阿尔伯特无话可说,接下来的议程中商会决定再拿出25万列伊来投资,约翰和拉雷什一共需要拿出两万列伊。

  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投资,长期投资也是。他们在埃及和黎凡特地区的贸易无可撼动,但他们还想获得更多。亚得里亚海的利益,我要;西地中海,想要;而利润丰厚的东方贸易,更想要。

第366章 又一件大事

  威尼斯的不少船队被低价处理到他们的手里,还有克里特和罗德岛的商业设施。而从事海运的利润也是其他商会比不上的,除了掌控黑海贸易的瓦拉几亚商会可以跟他比。

  而在北方,由于金帐汗国的可汗突然去世,朝廷陷入动荡状态。莫斯科的瓦西里决定出兵结束维持将近二百年的附庸关系。

  这次的出征也得到国内所有人都支持,同时瓦西里也让人送信给米哈伊,希望他能够带领军队前来帮助。

  米哈伊也是想这么做,他准备寻求大哥的帮助。让他再援助一些火炮和火枪,虽然彼得曾告诉过他,如果成为莫斯科大公,那么他在罗马的土地就必须归还,作为安抚他可以沿着蒙古人的路线向东寻找土地。

  这是他们兄弟之间达成的协议,彼得正式支持他夺得莫斯科的位置。巴特兰家族要成为欧洲第一大家族,刚刚抬头的西欧会再次被东欧压下去。

  这次的君士坦丁堡又进行了一次凯旋式,东方和西方传来的胜利让君堡民众产生天下无敌的想法。还活着的突厥贵族全部带到首都处死,那些缴获的金银冲入国库。

  皇宫内,米尔恰热情的拥抱了彼得。这些日子他发现彼得负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特别是殖民和商业,还是得让专业人士来才行。

  彼得重新执掌殖民、中东、农业、工商事务,对外交事务也可以参与。父子形成了一种默契,米尔恰为明白这个帝国未来是属于彼得的,就当提前让他适应了。

  彼得回到参政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中央拨款来建设安纳托利亚东部。当地的市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花钱恢复,草场恢复为耕地也需要花钱,而且彼得还提出为了防止帖木儿帝国入侵,需要从埃里温到凡城修建一段边防工事,配备望塔和驿站。当地驻军需要长时间驻扎,这又是一笔费用。

  “殿下,能否说一下这些需要多少钱?”

  巴蒂斯特还是关心最终需要的金钱数额,彼得也是不客气,张口就来。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至少需要50万列伊。”

  这个数目差点让巴蒂斯特再次晕倒,财政主管不好当啊。

  “这还只是第一次的拨款,东部是个长期的投资,毕竟那里的破坏太严重了。”

  即使彼得的雄心再大,巴蒂斯特也不得不给他泼上一盆凉水。

  “殿下,帝国目前的财政还是有些紧缺,到处都是要钱,而且还要扩军。”

  扩军,看来他不在的时候错过了很多事情啊。

  “以后的款项可以慢慢来,但先头的这50万必须要跟上才行。”

  这算是给巴蒂斯特留了一口气,先头款项可以从部分项目挤出来,再不济还可以向商人短期借款,都在规定期限还了,信誉还不错。

  帝国的财政压力是彼得必须要面对的压力,父亲将所有经济部门交给他管理就是看中他的财政能力,他有能力搞到钱。彼得必须要重新建立新土地的经济体系并纳入罗马的市场下。

  关税是彼得想到的第一个扩大收入来源,因为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贸易中心。每年的关税都保持在30万列伊左右,而估计出口的措施也让关税提升不少,但空间不大。

  然后就是农业税,这是最主要的收入。帝国重新设立农务官,制订保护农民的法律都是重视他们带来的收入和社会稳定。

  此时的罗马国内,自耕农和佃农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尽管还是生活不如意,但至少能活下去。

  比起其他国家民众的强制服役,农民更愿意花钱代替。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几乎取代了劳役地租,水利设施的修建、法律的保护、社会的稳定,他们共同促成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人口增长率也是各职业中最高的。

  当然不管是农业税还是工商业税,贸易收入的大头仍是东方贸易。皇帝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大量的财富,而更多的宝石、咖啡、肉豆蔻这样的东西更容易卖出高价。但东印度公司也有开始些怨言。

  他们希望公司能够将那些传教、建立政府这样的职能分开。他们非常愿意在印度进行扩张,至于其他方向实在是有心无力,不过垄断贸易还是可以的。

  “贪得无厌的家伙”

  彼得骂了一声,这几年通过东方贸易,他们哪个不是成为富翁。现在不想负责,真是让他头疼。

  彼得不可能下大力气去殖民,第一殖民成本太大,目前以贸易为主;第二,埃及还没拿下,与东方殖民地的联系太脆弱。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彼得去解决,同时也要注意南北方向的敌国,他们一个忙着和条顿打,一个忙着收复失地,看着都没空。挺好。

  “殿下,约布斯特写信给陛下,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皇子殿下什么时候来?”

  “给陛下写的信为什么给我?”

  “陛下说此事由您全权负责。”

  彼得头疼了,我的老爹啊,您是真的能给你儿子找事做。就不能休息几天吗?

  他想反对,但反对无效。只能打开约布斯特的信。

  为了让弗拉德顺利继承,米尔恰从私库中拿出一部分金钱给约布斯特,此时的他正好缺钱。看到援助后马上写好了诏书,就等着弗拉德前来。而周围的邻国也对此没有异议,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是谁?

  米尔恰本来是想让弗拉德带着3000军队去的,但彼得觉得这些不够,至少要6000才行。决定给他的军队添加一下。

  “勃兰登堡的情况你们都了解吗?”

  “殿下,勃兰登堡是查理四世提升所谓的七大选帝侯之一。虽然头衔不错,但内部是四分五裂的,地主和当地贵族掌控土地,还有大片的森林和沼泽,人口也只有30多万,城市根本没多少。”

  听着勃兰登堡的报告,彼得越听越眉头紧锁。这TM说是蛮荒地也行啊,和未来威震欧洲的普鲁士相差太远了。

第367章 兄弟的去处

  “还有呢?”

  彼得继续问道。

  “殿下,目前来看勃兰登堡不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队,都是选帝侯中最弱的。如果不是选帝侯这个头衔,估计早就灭亡了。”

  得,彼得还不如偷偷骑马在郊外驰骋呢。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输血很快就顶不住的,看来还得从他的私房钱里拿出一点来。

  彼得想尽快让弗拉德前去受封,久则生变,谁也不知道约布斯特什么时候没。必须趁着他还活着就去受封才行。

  “把弗拉德叫过来,我有事跟他说。”

  弗拉德很快就过来了,他不知道亲爱的大哥叫他什么事。但感觉好事将近。

  “弗拉德,之前和父亲去布拉格的时候有没有去过勃兰登堡?”

  弗拉德以为这是大哥给自己的考验,看看他对中欧的了解如何。开始侃侃而谈,说勃兰登堡的发展潜力不错,除了开垦时间长点,好好治理是能成为一方霸权的。

  弗拉德的话是及格的,彼得点了点头。随后便告诉他约布斯特的诏书已经准备好,他随时可以去勃兰登堡。

  “真的吗大哥,我可以去勃兰登堡了?”

  “真的,你马上就要成为勃兰登堡的主人了,做好准备。”

  弗拉德有些兴奋,他终于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领地了。他得看看自己需要带什么过去。

  彼得看着自己的弟弟,真是年轻人,对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一无所知。

  弗拉德继承勃兰登堡只是第一步,那场十几年后将会改变神罗东部的战争才是重点。能不能改变欧洲格局就看这一系列战争了。

  安条克收复后,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勒令天主教徒皈依东正教或者离开,还让教会管理此事。

  这教会管理还能给你好日子过,而且你还跟人家作过对。这一通修理的,要么皈依,要么赶走。

  五大牧首区占有其二,罗马的东正教权威更加深刻。教会忙着传教和建设教堂,牧首还给予皇帝圣战的权利,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在意大利,出于局势考虑罗马没有设立牧首,但给西仪正教会牧首进行祝福,还任命威尼斯、安科纳、拉文纳、博洛尼亚四地主教,这把罗马教廷给吓住了,上任没两年的教宗英诺森七世直接一命呜呼,死了。

  教廷赶紧去选新的教宗,但一些枢机不听上面的命令,他们来到比萨,宣称自己拥有选择教宗的权力。于是开会做出决定,罢免罗马和阿维尼翁的两位教宗,拥立新的教宗亚历山大五世。

  这下更加热闹了,一些邦国支持在比萨的教宗。三个教宗发布的命令也让百姓感到混乱,到底该听谁的呢?

  而看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允许国外牧首自行治理。他们的清廉作风也让那些饱受压迫的农民感到新的希望,东正教的基础也就扩大了。

  双方的宗教实力此消彼长,东正教成功将他们的范围推进到中欧。而天主教却在分裂中逐渐丧失领地,法国的不配合也是其中的难题,阿维尼翁教廷是亲法的,他为什么要去支持另一个不相干的教廷,仅仅是因为对方占据罗马吗。

  英格兰、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支持罗马,英格兰需要教宗承认他对法国的继承权,而伊比利亚需要教宗赋予的圣战权利。至于最大的神罗,内部则乱成一锅粥。

  除了罗马,东正教最大的两个国家:匈牙利和莫斯科都在当地牧首的指挥下继续进行宗教净化工作。莫斯科一直想要一个优良港口,距离不远的雷瓦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距离卡尔马联盟太近了,要想包围港口还得将边境线推进到卡累利阿地峡才能保护住,或者直接夺取全部芬兰也可以。

  瓦西里继续推动着莫斯科的经济和军事,不断的提拔底层民众,而限制波雅尔的权利,时间一长那些贵族肯定有怨言。而大公的弟弟趁机将他们聚拢到一起,随时准备夺权。

  但还是有一些虔诚的波雅尔观望,莫斯科牧首也支持大公的改革,宣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民众,贵族需要摒弃那些奢侈的品质,将自身无条件的投入到国家建设中。这样的言论得到了那些被商人和小贵族的支持,双方已经剑拔弩张。

  分割线

  跟随彼得征战的军队也收获了不少奖赏,沃伊克因为在安塞拉战役的功劳获得伯爵的爵位和大量土地。其他士兵也有不同面积土地的奖赏。

  军队在经济和地位上得到的好处让那些想要建功立业的人跑到征兵处报名。而不想从军的则通过考试来获得官位,还吸引不少外国人前来,但不管是从军还是考试,难度都比本国人大。

  当然前往边境地区的获得的奖赏也是比较丰厚,毕竟谁都不会长期驻扎在这里,只能用奖赏来拉住他们。同时不断吸引移民定居,重新恢复当地的生产能力。

  埃里温是帝国东方最前线,也是其重要城市。亚美尼亚人的圣山亚拉腊山就在其附近,教会吸引了朝圣者在这里定居,还参加军队守卫这里。

  亚美尼亚人的气势是非常高的,他们对皇帝和教会忠心耿耿。亚美尼亚商人也流通在帝国贸易中,而且罗马帝国对他们的宽容政策,比他们在奇里乞亚的时候还好。

  札剌亦儿王朝的统治者很快占据了扎格罗斯山脉西部的土地,随后他们向君士坦丁堡派人表示臣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让他们的实力太小了。只能依靠在各个大国之间周旋才能生存。

首节上一节124/1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