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雄鹰 第12节

  彼得将边境地区的土地封给这些士兵,在能够获得防御的同时也能开发这些土地。

  就在彼得建设摩尔多瓦时,有两位不速之客来到了这里。他们向彼得行礼后说出了他们的来意。

  “我们替克拉科夫议长安杰伊祝贺大人成为摩尔多瓦的统治者。”

  “你说错了,摩尔多瓦的统治者是米尔恰大公,我只是代行他的权力而已。”

  “抱歉,是在下唐突了。”

  彼得也没有追究,直接开始询问他们来的目的。

  “大人,我们奉同盟的所有城市前来与您达成贸易协定。”

  “贸易协定”,彼得来了兴趣。

  “是的,早些时候在克拉科夫出现了一种黄金蜜露,听商人说这是从您的领地中出产的。”

  黄金蜜露,这真会起名字。不过彼得也明白了,他们想要将麦芽糖的专售权。

  实际上,当麦芽糖出现在克拉科夫后,很快就上了那些富商和贵族的餐桌。瓦斯迪瓦夫也是麦芽糖的痴迷者。

  而一些商人拿到后,没吃,直接转手卖给其他商人,直接就是五倍的收益。特别是汉堡和吕贝克这两个城市,售价已经高达三万马克。

  如此暴利的东西,汉萨同盟自然是要拿到手的。经过克拉科夫的商人打听,得知这个东西是在瓦拉几亚生产的。于是汉萨同盟就开了一个会,由克拉科夫带头,让那位领主将麦芽糖全部卖给他们,然后自己再卖给别人。

  “大人,如果您愿意。汉萨同盟愿意每年支付您3万卡罗林。”(德意志地区金币,1个相当于11个弗洛林)

  这是相当大的价格了,彼得听到这个数字后,已经动心。毕竟能够和汉萨同盟比拼财力的只有南边的威尼斯和热那亚了。

  “当然了,如果大人暂时缺钱的话,克拉科夫还可以帮助贷款。”

  两位生怕彼得不答应,连忙说出另一个条件。而彼得也不打算讨价还价,就答应了下来。

  “我国欢迎汉萨同盟的商人前来经商,当然,我国商人也希望与各个城市相互贸易。”

  “那是一定的。”

  汉萨同盟以33万弗洛林的价格购买到了麦芽糖的代理权,看着挺多,其实只要分配到各个城市里。就不算多了。而彼得也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来建设摩尔多瓦。

  从立陶宛大公国和金帐汗国逃出来的农奴和平民,来到了这片土地。他们跨过德涅斯特河,带着为数不多的财富前去开垦土地。

  也许是亲戚给的钱多了,维塔陶斯将对手军队一举全歼。但其造成的社会动荡短时间里还是恢复不了,而农奴和奴隶趁此来到摩尔多瓦。成为当地的劳力。

  不过,从立陶宛虽然来的人很多。但从另一个方向来的也不少,那就是波兰人和日耳曼人。他们大部分也是农民,受不了地主的压迫选择来到这里重新开始。

  为了巩固摩尔多瓦的信仰,米尔恰任命福克沙尼的约瑟夫为摩尔多瓦总主教,随后他又兼任雅西主教。

  约瑟夫和卡罗尔一样,是个东正教战士。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住东正教信仰,他将摩尔多瓦所有的教堂和修道院进行整合,并派出大量传教士,负责对新移民进行改信洗礼。

  在彼得打算建设雅西教堂后,约瑟夫对信徒提出为了教堂早日完成,所有人要捐献。这一举动教堂的资金充裕了不少,彼得也投桃报李。打算在雅西修建一所神学院,并提出了建设30座教堂的计划。

  彼得将摩尔多瓦划分为11个区,每个区都由彼得亲自任命,米尔恰批准的人负责治理。三条官道也已经开始建设,一些汉萨商人也来到雅西,一些来自波罗的海的商品出现在这里。

  摩尔多瓦的各项事务暂时告一段落,你再怎么使劲也得有时间来体现。为此,彼得也看看其他地方的情况。

  多布罗加方面也没什么大事,一切工作都在进行,奥斯曼的持续进攻也让更多的人北上来到瓦拉几亚。多布罗加在两个月就有超过五千人前来,甚至在狄奥多罗公国和热那亚殖民地的人也偷渡到了多布罗加。

  话说狄奥多罗公国真是缺钱,商会连续三次,以6000杜卡特的价格获得了周围1000英亩的土地。商会利用逃来的人在这里建设,没过多久,一个城镇在这里诞生,外面还建成了围墙,用来抵御攻击。

  总之,一切都在向好处发展。

第32章 多布罗加的发展和摩尔多瓦的产业

  与汉萨同盟达成贸易协定,不仅可以促进摩尔多瓦的发展,也能够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出产的精盐和麦芽糖都是抢手货。

  而米尔恰在回到肯普隆格后,匈牙利的使臣马上就来到了宫廷。他询问为何吞并摩尔多瓦,被米尔恰以贸易制裁糊弄过去。

  其实,匈牙利也是表明一个态度。你吞并可以,但扩张到此为止,接下来必须联合出兵,共同对抗奥斯曼。

  米尔恰答应了,只要匈牙利承认扩张,那就可以了。接下来就得和奥斯曼对对碰了。

  巴耶济德还在小亚细亚狂奔,苏莱曼帕夏在巴尔干攻击保加利亚和瓦尔纳,他的主力除了一些西帕希,就是塞尔维亚的军队。塞尔维亚君主斯特凡一直带兵与保加利亚作战,而巴耶济德对此很是满意。

  此时大维齐尔阿里帕夏还在劝说苏丹北上攻打瓦拉几亚。吞并摩尔多瓦更是证明了他的想法,瓦拉几亚是个不好对付的敌人。

  但这个想法不仅苏丹不悦,苏莱曼帕夏也不想听。不好对付,那个一度掌握半个巴尔干的塞尔维亚帝国不也是奥斯曼的手下败将吗,瓦拉几亚算个什么。

  在康斯坦察,第一座印刷厂和造纸厂已经建设完成,他们开始大批量的印刷圣经和其他书籍。学院学习人数也在上升。

  在中世纪晚期,知识分子仍是极少数。而大规模的领土治理又不能离开他们,所以他们是非常抢手的。

  在东方,能够找到大量知识分子的地方只有君士坦丁堡。虽然巴列奥略王朝军事不行,但文化上是最繁荣的。君士坦丁堡大学和图书馆是整个东罗马的文化精华所在。

  一些看到罗马的危机又无法改变的人被招募到了瓦拉几亚,他们将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用在这上面,这里面包括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拥有极大热情的官吏。他们说着当地的语言,建设着这个巴尔干的东正教国家。

  时间流动

  到了盛夏时分,雅西已经初具规模。集市、磨坊、商店已经建设完成,一些商人和手工业者已经来到这里定居。

  城外,农民辛勤耕耘他们的土地。一些农民开始转用铁器农具,他们在农闲时还得接受大人的军事训练或者从事工程建设。和劳役不同,公共工程采用雇佣方式,这让那些人都愿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一些钱财。

  波雅尔会议也已经常态化变成政府会议,彼得将这个变成自己的咨询机构。为了制衡老波雅尔,彼得将三位宗教人员和六位新波雅尔代入会议。加上那些投诚的和中间派,可以压制住对方。

  有人要问了,独裁不好吗,为什么要有会议来分权。

  第一,你作为外来者,是不是依靠这些贵族来熟悉熟悉这片土地。你得依靠这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波雅尔来治理。

  第二,就算是独裁也得有一个咨询机构来帮助你。不管是奥斯曼还是俄罗斯,都有御前会议或者缙绅会议提供咨询,你又不是老朱,没法事必躬亲。

  拥有一个咨询性的机构非常重要,这也是彼得将波雅尔会议常态化的原因。

  波雅尔们见不能掀起波浪,要么在自己的领地内经营,要么顺从总督,在波雅尔会议上建言献策。

  而彼得派出的矿产勘探队也传回来消息,他们在摩尔多瓦的南部发现一处陶土矿。这可算是捡着宝了。

  在罗马帝国时代,埃及的铅釉陶技术传入意大利,并延续生产直到锡釉陶技术传入。锡釉陶的生产技术,是由中东经西班牙南部马略卡岛传至意大利的。在意大利生产的锡釉陶称为马略利卡。

  意大利锡釉陶的主要特点是,彩绘装饰起初为多色彩绘,而后当光泽彩由西班牙传入后,则多采用光泽彩,使产品呈金黄色。意大利锡釉陶造型简洁,颇适应画家才能的发挥。威尼斯于16~18世纪生产锡釉陶,产品经常模仿中国明代瓷器,形成一种具有东方色彩新的风格。

  瓷器的历史比较晚,约在8世纪末,中国的瓷器开始西传。首先到达中、近东地区,对那里的陶器生产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4世纪末,叙利亚已能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大约在13~14世纪的中国元代,中国瓷器传到欧洲,立即为欧洲人所赏识,同时有许多生产厂家争相仿制。但由于不能正确选择熔剂原料,仿制一直没有获得成功。

  根据他们的推测,这出陶土矿的储量非常大。这还等什么,开采制作吧。

  等等,有了材料,有了资金,可是他没有工匠呀。这又犯愁了,北意大利的制陶技术被各个小国掌控,要挖人可不容易。

  既然制陶需要挖人,那玻璃就不用了吧。勘探队还发现了一处适合生产玻璃的沙土矿,用来建设一座玻璃工厂应该没问题。

  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但有一些工匠逃了出来,他们藏在波西米亚、热那亚、君士坦丁堡等地,如果把他们找出来,那玻璃工业就能够起步了。

  如果找不到,也不用着急。欧洲还有另一个玻璃制作中心:波西米亚。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皿,被称为“森林玻璃”。典型作品是一种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边缘。被称为“莱茵玻璃酒杯”。

  无论如何,玻璃和陶瓷他是不会放弃的。他将命令送达到商会,让其去被意大利寻找玻璃陶瓷工匠,不论价格多高,都要拿下。

  预防针,在下对战争场景不太擅长,所以种田较多。各位读者见谅。

第33章 新货币

  彼得在闲暇之余,都会去市集上看看。那里是各种信息的交流地。

  市面上最多的是面包、蔬菜还有布料,一些奢侈品由外国商人带来。而拉的最多的则是建筑材料,石头、木材,还有一些铜铁制品。

  一些人听着宣传员宣读最新的命令,同时在底下窃窃私语。

  “最近各地建设的东西太多了,石头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是呀,现在是想买也买不着。”

  看来彼得的建设计划让一些商品的价格大涨。而且还吸引了不少贸易,今年的关税可以说是大涨。

  当然,粮食价格还是比较平稳。民众生活暂时不会受影响。

  除了商品价格,还有一个让民众烦恼的问题,那就是货币。

  各种各样的货币在民众的手中,想要交易非常困难,所以现在大部分交易还是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

  与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统一实行同一标准货币体系的中国各朝代相比,欧洲一直以来都是散装样式,各国甚至是各个贵族、主教都有权利铸造和发行自己的货币,虽然他们声称自己的货币是纯金、纯银质地,但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这些利欲熏心的贵族们的话,天知道他们往银币里面添了多少铅和铜,这不但导致了货币种类的泛滥,还搞得市场上劣币横行,对贸易活动非常不友好。

  在中世纪,光是计算各种货币的成色价值就已经是一门大学问了,更别说几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汇率了,其需要学习很久才能掌握。一位英国商人在佛兰德斯就收到了超过22种货币。

  除了货币种类繁多以外,最麻烦的还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认定了,因为他会时刻发生变化,商人的收益会因为利率的变化而越发难以控制,因为有时候许多货币上半年还流通得很好,下半年就因为战争等原因而变得一文不值。

  还可能某种货币前些年因为其国王的坚持而拥有了良好的信用,受到商人们的追捧,但后面等老国王去世,新王继位滥发货币,就会搞得信用崩盘,其他国家的商人便不愿再接受该国商人的货币了,或是必须贬值才能继续流通。

  英国货币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了,英格兰货币在汇率方面一直有着令其他国家艳羡的信用,货币的金银含量很足,但等到了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他为了满足他臭名昭著的私欲而滥发货币,搞得英国商人在国际市场上一时非常尴尬。

  瓦拉几亚虽然已经开始铸币,但其成色都不能和外国货币相提并论。所以,铸造新的货币,成为了新的任务。

  彼得拥有铸币权,他在图尔恰附近建设了一个铸币厂。将当地银矿出产的白银加工成份量足的货币。

  彼得回到了市政厅,铸币厂的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一枚样板银币出现在彼得面前,正面是威风凛凛的狮子,背面则是彼得的旗帜图案。

  “这样的银币含银量多少?”

  “大人,我们是按照威尼斯的货币标准来进行铸币。含银量占九成,剩下的用铅或铜代替。”

  这样的含银量,已经是真正的银币了。他将代替那些繁琐的货币,成为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的货币。

  除了银币,铸币厂还铸造了铜币。除去金银铜价比和成色兑换问题,一枚银币可以兑换20枚铜币。

  “大人,新钱币叫什么名字呢?”一旁的侍从问。

  彼得想都没想,就说。

  “列伊和巴尼,就叫这两个名字吧。”

  列伊是狮子的意思,巴尼是钱的意思。这样的意思已经够直白了。

  “让铸币厂开足马力,货币的使用量还是很大的。”

  “遵命”

  彼得的想法非常明显,那就是统一国内的货币。至于为什么没有金币,因为现在还用不到,杜卡特和弗洛林暂时够用了。

  大量的银矿石和铜矿石被送入铸币厂,他们被加工成列伊和巴尼。随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民众的手中。

  而同时,在摩尔多瓦和多布罗加,街头公告员也宣读了领主和总督的命令。

  民众全都半信半疑,他们生怕这是什么诡计。让领主将他们好不容易积攒的财富给弄走。

  这样下去可不行,民众不接受新的货币,那么其他也就进行不下去。为此,彼得让他所成立的机构将一半的储备金换成列伊。同时让康斯坦察、图尔恰等港口地区率先使用列伊和巴尼。

  康斯坦察是最先开始接受列伊和巴尼的,因为当地商会开始支付列伊,而兑换货币处也开始摆出列伊的兑换。

  “列伊,看起来份量很足。”一个兑换后的商人说道。

  “当然,这完全按照威尼斯的银币成分打造的。即使银的来源多么紧缺,但我们仁慈的领主仍然打造了足值的货币。”

  足值的列伊很快得到了商人的支持,列伊成为了多布罗加的主要货币,商人和普通百姓大量使用列伊和巴尼。这让铸币厂一时间有些忙不过来,为了铸造足够的货币,银矿的开采也加大了。

  各行各业都缺乏足够的工匠,而这也让国外一些人看到机会。苏兹达尔大公国和金帐汗国的一些工匠与立陶宛大公国的民众一起来到了摩尔多瓦。

  此时的金帐汗国快要灭亡,脱脱迷失和帖木儿的争斗将整个伏尔加河中下游弄的天翻地覆。那些受到控制的工匠自然也向西逃离,而摩尔多瓦正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彼得就像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一样,积蓄自己的力量,然后在必要时给予致命一击。

第34章 大公的改革

首节上一节12/1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