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 第266节

  如今,皇帝诏令内阁宰辅杨鹤以“军政平章事”充任枢密院堂官,实际上就是一个坐班官员,既不负责政务传递,也无权过问前方战事。

  此外,皇帝诏令通政司左通政贾政兼军政平章事,枢密院掌印,负责“军政上情下达,下情上呈”事务,这分明是分化杨鹤的权力。

  贾政有通政司左通政的本官职务,杨鹤有内阁宰辅的地位但却离开了兵部尚书这个实权职位。

  贾政有的是权力制衡这个内阁宰辅。

  在此基础之上皇帝诏命山东督帅袁可立以“华盖殿大学士”兼领“天下军国政务平章事”,枢密使,镇山东与蓬莱半岛;诏命淮泗督帅孙承宗以“武英殿大学士”兼领“天下军国政务平章事”,枢密使,镇江北淮泗重地。

  另外,诏命西宁老臣熊廷弼以“谨身殿大学士”拜“海西督帅部督帅”,兼领“天下军国政务平章事”,枢密使,守西宁,镇青海之地。

  宗室、肃藩镇国将军李绍以枢密使守陇西、镇金城,转运陕西甘肃军饷粮草事。

  此外,加封孙传庭“军政平章事”,行枢密副使任北都留守司留守;山西卢象升封军政平章事,行枢密副使任山西督帅部督帅。

  跟随中军北伐的五老将贺虎臣、杨嘉谟、马世龙、尤世威、尤世禄均进入枢密院,分别以军政平章事加封枢密副使任总兵官、都指挥使在宁夏编练兵马。

  延绥镇高迎祥以枢密副使任西套督帅、延绥总兵及都指挥使。

  由此可见,枢密院在中枢的官员只有权呈报军情文书而没有多少过问军机之权。

  只有晋升为“天下军国政务平章事”才能充任军机大臣,而外派督帅则加平章事并授予枢密院钦差天使才有权决断一地军政。

  这是加强皇权尤其皇帝对军队的控制的做法。

  这一招别说外廷,太上皇都没想到。

  蔫儿蔫儿的皇帝,竟然这一次这么有魄力,这很好。

  此外,皇帝选的时机也很好。

  外廷内阁都没有人反对皇帝建立枢密院的事情。

  用杨鹤的话来说,这完全是冲着北伐东征的那位去的啊!

  啊,是是是,皇帝用意正在于此。

  而且,皇帝一看群臣不反对,马上又下了第二道诏书,重申“武烈王总督江北,以九边总制理辽东、北都、山西、陕甘及青海军政事”,这不明摆着釜底抽薪么。

  外廷无人反对,诏令顺利下达。

  当晚下值,三个宰辅相约一起回家。

  宰辅车马在后,三个宰辅并肩走在前面。

  “黄台吉大概要被解决掉了,皇帝既以枢密院分化北方军权,又以李绍分化肃藩兵权,恐怕有好戏要上演了。”周延儒回顾后面扈从离得远,遂与两人笑道。

  温体仁向往:“也不知是否会行岳武穆之故事。”

  三人都对此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民间拜岳武穆就行了,权力场上谁愿意让一个战功赫赫的岳武穆回朝掌权?

  在权力面前群臣无不是秦桧,故他们看来皇帝自然是完颜九妹。

  杨鹤笑道:“若南征得胜,只怕也是这个结果。”

  “等着吧,孙传庭如今以北都留守名列山东袁可立徐州孙承宗之后,明摆着是要堵住山海关以防万一。”温体仁乐观预估,“下一步,应当是袁可立北上总督辽东。”

  镇守辽东者只能是袁可立,有威望有资历还有能力,孙承宗综合起来也比不上这个三朝元老两朝帝师。

第四百零三章 吴氏之恶,朕深恨之!

  “你们猜一猜,武烈回朝后回给什么待遇。”周延儒笑道,“我看大不了加一个亲王爵。”

  杨鹤也是这个估计。

  前日杨嗣昌送回密信,对南征不抱太大希望。

  没有皇庄内帑的支持,贵勋之间勾心斗角不断,外廷又严重干涉霍朝恩指挥权,再加上西南秦良玉兵权不受节制贵勋集团对此警惕之至,此次南征恐怕至少要无功而返。

  按照杨嗣昌估计,霍朝恩会在战事不利的时候谎报军情。

  这就给外廷干掉霍朝恩,掌握南征那支大军提供了最佳机会。

  杨鹤对此乐见其成并十分期待。

  如今皇帝未雨绸缪要收回中军兵权,武烈岂能不予以反抗。

  如此一来,外廷在北伐大军中又可以趁机插手安排人手掌控兵权。

  这天赐良机,杨鹤可不想放过。

  周延儒忽的提议道:“是不是把徐光启撤下?”

  哦?

  “孙传庭颇跋扈,有专权之野心。徐光启留守北都,反倒让他无心全力以赴封锁山海关,然孙传庭是个边将,又过于忠心耿耿,这种人十分好对付,等到武烈南归,只要以‘权柄过甚’弹劾之,孙传庭必赴阙。这样人好对付,给他天大权柄无妨。”周延儒道。

  温体仁杨鹤无不赞佩。

  温体仁再问:“国本之事如何?”

  “两个皇孙为宗室所挟制,他们会求上门来。”周延儒信心十足笑道,“这次祖大寿吴襄与辽西各部总兵完了,武烈不会处置他们,只会送到南都来论罪。对这些人,只要加以抚慰,不愁为我等援手。”

  “不错,这些人在辽西军中有十分名气,只要叫他们活下去,自会设法干涉北方军权。”杨鹤补充一点,“这些人急于脱罪又不舍得军权,然这些军头无不该杀,不可叫他们与二位皇孙过往从密,他们只能奉内阁政令行事!”

  三人一时都笑,又说了片刻已修好的东城官邸何日入住之事,便都各自回临时住所去了。

  朝天宫,皇帝处理奏章到深夜才回去与嫔妃们团聚。

  张皇后精神非常好,方才已休息了一会才起来做了点宵夜等待。

  淑妃德妃今日升皇贵妃,比贵妃还要高一等,又心中有了十分希望,自也不肯亏损身子,让身边的女官宫女等到皇帝回来时才叫她们起来侍奉。

  皇帝惊奇,怎么忽然都这么小心翼翼?

  “与以前自当不同,时局艰难,我们岂能不为儿子想,养好了身子,总是能看着他长大的。”张皇后挥退左右笑道。

  皇帝便笑了,说起今日几道诏令,颇有些担忧。

  他只怕李征体察不到他的想法,真把军权交给外人。

  “卢象升高迎祥堵住山西陕西,李绍熊廷弼堵住甘肃,孙传庭堵住山海关,南边还有袁可立孙承宗,有他们在,外廷政令不要想过山海关到辽东,过山西陕西到漠南漠北,更别想过甘肃取西征之功。”皇帝忧虑道,“但只怕儿子上了当,叫局势一逼迫,竟拱手交出兵权。”

  他告诉嫔妃们,袁可立于孙传庭知道李征身份,他们不会有什么顾虑,但他们也不敢如今便泄露这个绝密。

  这就有可能造成误会。

  “还有李绍,早在十年前此人就知道此事,肃藩武艺兵法都是此人派老卒送到榆林。有他挟制熊廷弼控制西北,那边也不会被外廷与宗室渗透。但若是外廷以阴谋离间,儿子毕竟还太小,我只怕他上当。”皇帝说。

  张皇后想想,事关自己的儿子,她自不会完全遵循“后宫不得干政”祖训,遂委婉建议道:“兄长不是在北都么,有他周旋,料无大碍。”

  皇帝也只能想着黑伯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和皇帝不同,太上皇睡的好极了。

  次日天亮,一晚上没睡好的孙太后也说起忧虑,她也担心会闹的父子反目。

  “想什么呢?”太上皇撇嘴,“皇帝恨不得我大孙子早日登极。”

  “那是,只是这孩子太过激烈,你看他杀内侍、迫福王、带头要废除吴氏太后之位,如今又杀得血流成河,那是个烈性子。若他不知其中事,一旦为外人离间,我只怕会出大事。”孙太后说。

  太上皇好笑,想了半天打了个比方:“你们呐!好大孙是个性如烈火的,可你不能只看他性如烈火,那就是个决断如火,平时就是个太宗本性的小子。谁只看他暴烈而不见其阴柔,那是要被他挖了祖坟都不自知的。这孩子勇武果决,天性却是个赤诚烂漫的,谁好心对他,他便好心对人。”

  孙太后不敢这么自信。

  太上皇宽慰:“安心便是,外人以为皇帝是在着手削兵权,他岂能不知北方非数年亲自镇守而不能安定?就算是真的起了疑心,那也会百般试探才做决断,那就不是个莽汉子。”

  孙太后奇道:“何以如此笃定?”

  “哼,你不看荣国府那大小姐?”太上皇揶揄道,“他是反反复复把人家大姑娘的心意都勾到身边,可他就是不下手。那点事这么办,家国大事他岂能莽撞,好生养着,他可不亲近吴氏。”

  孙太后毫不迟疑表示:“吴氏不慈,连皇帝她都不爱惜,何况太子呢。为皇帝,我也不能让她再害人,至于我自己,那却是最不用想的。”

  “岂能不想!”太上皇喟然感叹道,“有抚养皇帝之恩,你总是要与我合葬一处去的,这些事,我看别人办不来。”

  孙太后就看了看他。

  “不用想了,吴氏把人家的娘老子害成了什么,人家不会优待她。”太上皇说,片刻又说,“朕亦深恨之。”

  孙太后无言以对。

  外城,临时充作驿馆的莫愁湖皇家禁苑,随銮驾南下常住金陵、如今被太上皇以熊廷弼战功恩荫为锦衣卫千户的长子熊兆投名帖求见一人。

  此人是原两广督帅、熊廷弼次女熊珊的公父,名臣胡应台。

  胡应台在两广督帅任上,节制南安郡王所部、与六王八公关系密切的粤海将军周琼长达十二年,后来因身体原因,胡应台回长沙府浏阳休养,如今被诏命入朝。

第四百零四章 皇帝:制衡我儿子?我先整死你!

  此公归来,这几日来外廷都说胡应台回来后应当要担任兵部尚书,如今看来只怕还要加一个枢密院的平章政事。

  得报熊兆来见,髯长两尺雄伟壮阔的胡应台急令长子出迎,得知熊兆带着妻儿,又命叫来儿媳妇熊珊等候。

  一时在莫愁湖畔别院见了,胡应台急问:“汝父在西宁,如今可有好事?”

  性格激烈,原来历史上熊廷弼被冤杀后,不堪凌辱愤而自杀的熊兆如今可好得很,二圣对孤傲清高的熊廷弼十分宽容,便是天下人都知道熊廷弼被降职为平凉巡抚,熊家父子也对二圣十分感念。

  如今,熊廷弼长子熊兆被皇帝拔擢专职文官,任大理寺左寺丞;次子兆璧、三子兆琮各自在南都国子监、江夏府学就学。

  故胡应台此问,熊兆拜见后只笑道:“二圣待熊氏万千宽容,如今家父以谨身殿大学士拜海西督帅府督帅,正是为国出力、为圣人分忧之时,只是暂且中军主力集结在东北,西北并没有太大的战事。”

  遂说之以枢密院之事。

  胡应该以手加额称赞:“吾皇真明智之举,北伐大胜而蒙元灭亡、东征围困黄台吉而经略辽东故土,武烈王真国家栋梁。如今建立枢密院统筹北伐东征,必也有剑指西陲、统合南征之意也。”

  他是昨天掌灯十分才到的南都,并没有收到朝廷邸报不知皇帝诏命。

  如今得知,胡应台喜不自胜。

  熊兆又与二妹相见,他们兄妹最和睦,也最脾气相投。

  原来历史上熊廷弼被冤杀,妻子陈氏带着儿子们到处奔走为之伸冤,可惜遇上了崇祯那个垃圾皇帝,哪里能有平冤昭雪的盼头。

  熊兆于是在狱中自杀,熊珊得知娘家巨变也碰死在台阶上,这是两个烈性的汉家儿女。

  熊珊与兄长道:“兄长不知,大人此次来京,本做好了力排众议而身死准备。”

  “是,父亲也来信说,二圣明明如月,皓皓如日,叫家里切勿以前程为念,只要忠君报国,死也瞑目。”熊兆大笑道。

  熊珊便问:“东林那边没找过?”

  “不与之往来,这些人如今越发过头了,竟公然结社以壮士林风气,父亲说这些人空谈误国百无一用。”熊兆轻松自在道。

  熊珊乃放下心。

  她在武昌都知道南都如今有士林士子空谈“治国”事,武昌也有士林响应。

  从这些人的言论看,那不是治国安民之才。

  胡应台也以为然。

  细谈得知袁可立被封为内阁宰辅也不可得的最高大学士并督帅山东,孙承宗这位老将也得十分信任督帅徐州,胡应台再无忧虑,当即便要去朝天宫见驾。

  不及出发,诏令到达。

  皇帝诏命胡应台以兵部尚书兼天下军国政务平章事,“督”枢密院。

  这是不入阁而行宰辅之权,还有过问枢密院之权。

  胡应台怒极,与传诏的王承恩直言:“我这就要进宫,圣天子废除五军都督府而建立大都督府者,乃是照顾外廷。外廷既不从,那是以天下军政为儿戏,我圣天子应当诛杀宰辅以行圣人之法。”

  王承恩笑道:“何必与之厮杀,皇爷说内阁纵然不好,那也是有苦劳的。銮驾南下,是内阁稳定江南,才不使天下二分,这是功劳。”

首节上一节266/3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