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 第199节

  而后在做书房用的东暖阁说话,一看满屋子都是书,宝玉本来还挺高兴的。

  这么多书,林妹妹肯定都看过,人家是读的书比荣宁二府所有人加起来读过的书都多的人。

  哪想到随便一翻,不是《尚书》就是《论语》,翻到最后还翻出《资治通鉴》这种老学究才读的书,宝玉心下越发不快。

  “就趁着说话时,宝二哥找了个机会,跟姐姐说,我原以为林妹妹你这样的人,定然是不读这些‘求上进’的书的,没想到连你也看这些。”小老弟透露,“你说这,这不是找事么。”

  贾敏笑道:“不理他也就是了。”

  “那怎么能呢,外祖母的心头肉,荣府第一号惹不得,若是不搭理,却叫他发起脾气来,大家都不好。”小毒舌放下书本叹道。

  贾敏惊怒,你又用了什么难懂的话欺负人家?

  “没,”小老弟连忙介绍,“就是说了句‘瞧你说的,这话我可就难懂了,我又没读过太多书,哪里知道什么是‘求上进’的书,什么是‘求下流’的书。”

  贾敏:“……”

  “还没完,”小老弟叹道,“宝二哥也没生气,便说了‘大凡这些书,《四书》之外都是编的’。姐姐便恼了。”

  他出溜下地,爬上椅子斜靠着桌面,伸开左手作看书状,右手撑着鬓角,学小天才毒舌道:“她当时就说了,就这样说:‘哟,我竟不知这些道理,《孙子》也是编的了?《太阴符经》也是编的了?’”

  嗯,这是小毒舌能说得出来的不过分的话。

  贾敏笑道:“惹急了她,好悬说出‘你祖宗家谱也是编的了’这话儿。”

  “嗯,险些了。”小老弟道,“宝二哥还是没生气,就说‘这些求上进的书读来无用,反倒把好好的人白白的玷污了’。”

  完了!

  小毒舌尊重别人的选择,也尊重别人的命运。

  如宝玉这样的富贵闲人她并非瞧不上,这一点她和薛家的宝姑娘不同。

  贾敏看得出宝钗的野心,也怜惜这个要给没落的家族想付出一切的女子,对宝钗实则瞧不上富贵闲人的心思十分了解。

  这和小毒舌完全不同,小毒舌不会瞧不上这样的人。

  但别人不管是富贵闲人还是达官贵人,那也不能勉强小毒舌和他们一样啊。

  就是在王府,小毒舌也敢当面说“天下道路千万条,终归都通荒草堆”这样的话,谁要勉强她和别人同路,她可真会当场翻脸。

  这下宝玉这不是专门惹小毒舌最讨厌的?

  “然后呢?”贾敏怒问。

  小老弟轻叹:“姐姐就这样,就这样看了两眼,就说了。”

  他目光四周转了一圈,作放下书状,嘴里道:“哟,可真失敬了,二少爷还是个硬骨头的人呢。上进的书不好,平白玷污了宝二爷家的门风,那青花瓷碗里的饭都不香呢。”

  贾敏叫了一声“好”。

  这话说得真好。

  你们老贾家虽不是以读书而起家的,可终究也标榜以“书香门第”而兴盛,至少也是用《四书》《五经》这样的书完成了军功门第转身为中枢大臣门第的。

  如今你吃着你祖宗用这些“求上进”的书换来的富贵,反过来却说“求上进”等于“落下流”,你这是不是过分了?

  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你话不能这么说啊。

  你这不把宝二哥气得摔玉,也得回去暴跳如雷。

  林妹妹又放下拿起的书,余光瞥着母亲,小嘴更毒舌道:“宝二少爷读书读的少无妨,道理未必只能读书而得,但若为这么区区两句话便火冒三丈,便是连人品也输了。”

  ……

  贾敏半天无言以对,临休息时掐着小毒舌非要一起睡,然后用枕头堵着,掐着肉嘟嘟的小脸蛋恨道:“也就是你老娘如今还好,若不在了,你父亲定要送你到你外祖母膝下,到那时,你这小性子,人家岂能喜欢?”

  “人生没有如果,如今便是当下。”小毒舌一本正经说。

  贾敏叹息,越来越没法和小天才争辩了。

  她哪来的这么多歪理,总是能让人生气?

  于是翻来覆去她一晚上没睡好。

  宝玉是个有什么不快转眼会忘了的人,倒不必担心惹恼了他。

  可元春心思多,只怕会多想。

  再有自己如今给荣国府当家,若是有些事想的多了,难免人家也会不痛快。

  这么一想,贾敏天明时分急忙起身,她要给林如海写信。

  她了解丈夫,知道他就算处理好扬州淮安府的盐政事务,一时半会也不会想着赶紧离开,他还有太多想做到最好的事情。

  可这不行啊,你得赶紧回来,咱们家得自己找个住处搬出去住。

  “可予之主意,然如今当家便十分不好,荣府毕竟是贾氏之府邸,非我林氏之家业。呆的久了,管的多了,难免招人议论。”贾敏催促,“况且我家总要过自家日子,一直留在贾家算什么。”

第三百一十章 黛玉颇通经济,宝钗初论漕河

  黛玉起床便看到书信,都不用看就知道里面说什么。

  “父亲恐怕很难尽快回京。”黛玉预判。

  贾敏不信,盐政初步解决之后难不成二圣还让你爹在扬州留守啊?

  再说,这是朝廷大事,你怎么料定?

  小天才刷着牙,从书堆里翻了一下,翻出一卷《明史》。

  贾敏奇怪了,你让我读前朝历史干什么?

  翻开一看,贾敏若有所悟。

  这是《明史》“志”篇之《食货志》六卷。

  刷了牙擦把脸,小天才过来坐下说道:“我原来不知道日常生活所需,竟如此大费周折。读《食货志》又对照本朝所编纂之《漕运录》才知经济。”

  贾敏作请教姿态。

  “国朝以北都为都,自开国以来每年运送漕粮多达四百余万石,自海贸开通后,盐运及丝绸等制造又占据漕运之一部。现如今国朝国都南迁,南粮北调自然用不着那么多了,然军中所需之粮食、盐铁及布匹,依旧有粮食供应两百余万石,其它多不胜数。”黛玉道,“如今父亲在扬州理盐运事,那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盐运妥当,漕粮岂能不提上日程。”

  而后又翻出《职官志》,黛玉道:“国朝沿袭前明,官员设置就那么多,父亲调回京师来,并没有十分妥当的位置。反倒留在扬州,不论以漕运还是以盐铁转运,都有十分合适之官职。”

  “那也用不着留你父亲在扬州。”贾敏不服。

  “二圣要推行新政,大都督府便是标志。军事之改正只怕要在北伐之中进行,此所谓‘重耳在外’尔。朝堂之改,又岂能放在中枢,扬州乃南北转运之中心,又密切联系徐州淮泗督帅所部,故若要政改,必在扬州。”小天才笃定,“若在扬州,二圣急需人手,父亲岂能不加以重用?”

  贾敏于是愁得直薅头发。

  倒不是为了丈夫不能尽快回京。

  这小天才越来越聪明,读的书越来越多,而且必然从王府获得越来越多的外人根本不知道的消息,这将来的小天才,她到底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妖孽?

  小天才也并非只有林妹妹一个。

  不到正午时分,薛姨妈过来找贾敏,薛家从王府拿到的精盐往西南运,如今已送出去第三批,薛蟠跟着家里的一群老人也去了。

  但前几日内帑来人与薛姨妈说东南那边也要运送一批精盐白糖,问薛家要不要跟着一起去。

  薛姨妈当然立马派人押运一批货物跟着内帑南下,薛蝌作为二房独子自然要跟着单独独当一面。

  这下家里没人管了,宝钗不得已只好自己上手。

  薛姨妈今天来就是想请贾敏帮忙带一带,宝钗虽然聪明,但也对许多事情没办法去解决。

  说来也奇怪,许多事贾敏无法跟娘家人说,薛姨妈很多事也不想跟王夫人说,可她们之间没什么利益纠葛,反倒能许多话直说也没关系。

  薛姨妈按照礼数先见了贾母,又去见了王夫人,王夫人心情不错,今天也有别人家的女眷登门,故没有陪着薛姨妈一起过来。

  在大花厅,薛姨妈见贾敏忧心忡忡,猜测是为了林如海,遂道:“他姑母,林御史前途无量,如今又有厂卫随侍安全无忧,你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贾敏看看端庄本分的宝钗,又想想看了一早上书说头疼,这会在睡觉的自家小天才,叹道:“哪里是为了他,只是发愁我这个小对头。”

  薛姨妈失笑,她倒喜欢黛玉。

  聪明,长得好,心眼儿也好,还比男人家都读书读得好,那样好的女儿,给谁谁不高兴?

  于是道:“黛玉多好,还发愁什么?”

  贾敏便以今日一早的猜测来说,吐槽道:“好么,我才写了一封信,叫她这么一搅和,这还怎么送去扬州?总不能叫她父亲埋怨我拖后腿。”

  薛姨妈错愕,不自信地道:“不至于如此吧?”

  于是看着宝钗。

  宝钗对此还真就不懂。

  但她懂经济。

  细算之下,宝钗道:“只怕不差!”

  闻声醒来下楼的黛玉笑道:“宝姐姐也这样说?那定然不错了。”

  见了礼坐下,黛玉道:“我方才又想了想,恐怕接下来要做海运了。”

  宝钗惊喜,携手道:“林妹妹也想到了?”

  她与贾敏道:“这些天我看家里终于自市场买的日用所需,对比起往年采购,见如今民间日用所需价格竟比往年低了。”

  贾敏可不知道,薛姨妈也不知道。

  她们闻言不相信。

  二圣南巡,北都那么多达官贵人都到了南都,南都的物价怎么可能会不增反降?

  “只能是供应增加了,”宝钗与黛玉道,“妹妹前儿与我说起过‘供需关系’,我降了好些天也懂了。”

  倒不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她原本不懂,但宝钗之前知道的“供需关系”没有一个系统行的“市场供需”理论明白地阐述过。

  黛玉从王府看到李征写的一些笔札,与宝钗相处时有意无意自会提及,宝钗后来细细摸索,自也明白了这里面许多她原本不懂的道理。

  如“宏观调控”中的各类因素。

  贾敏便不耻下问请教。

  宝钗笑道:“最简单一个,便是国朝重心到南都后,北方原本要从南方调运的各类物资中,占比最高的粮草降落了何止一半。原本供应京师日用的粮草从南方运到北方,个中的‘附加值’何止原物本身价值三五倍。”

  “现如今这些价值虚高的供应降低了一半还多,剩下的只是军需物资。军需物资可不能增加那么多虚高的附加值。”黛玉由此笃定,“故此,运转方式必将巨变。”

  贾敏看着宝钗。

  宝钗也笃定地道:“如此说来则必然巨变,以我家每年运送物资之漕运部分看,若要刨除其中虚高的部分,便只能用海运。如此岂能不涉及漕运之本身利益,朝野内外反对声恐怕要比以往更大,扬州必当要有重臣。”

  她甚至料定:“以运输本身而言漕运便于陆运,海运便于漕运。然陆运与漕运有一个好处,海运拍马难及,便是沿途繁荣。依我之见,二圣怕是要以漕运陆运而运输商品,以海运运输北方所需军需及少量民用粮草。”

  这和薛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她当然十分在意。

  因此,也想的更为长远而透彻。

  薛姨妈不相信这个论断。

  她知道漕运牵涉到多少麻烦。

  若漕粮不走漕运,那得多少人利益受损?

  别的不说,自江南到扬州运河段的漕帮就是个天大的麻烦,数十万人生计若就此断了,江北岂能不乱成一团。

第三百十一章 薛氏示警荣国府,林如海托孤南都城

  作为老牌商贾世家当代当家主母,薛姨妈知道关系到银子的行当有多难以改革。

  朝野内外都说什么“漕运事关国运”,王公大臣满嘴都是“十万漕丁衣食所系”,可实际上漕户一年到头才吃多少银子。

首节上一节199/3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