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93节

  变化来的实在太快也太大,他有点不敢相信。

  靠着攻击唯物学,他又有两篇文章登上了大明周报。

  这一下他彻底扬名。

  很多保守派大儒,主动向他表示了友善。

  靠着这些人的关系,加上扎实的历史功底,他成功加入了《建章大典》编纂团队,获得了官身。

  然后没多久,又因为通俗务办事有章法,开始管理一部分行政工作。

  至此,他完成了三级跳。

  从白身到技术官僚,再到行政官僚。

  但此时的他,仅仅只是个八品下的芝麻小官。

  而且翰林院也不再是进士养望之地,变成了单纯的文宣机构。

  离真正的出人头地,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本来的打算是,好好编写建章大典,等这部书编成,自己有了政绩才好谋求别的职务。

  然而,谁都没想到,一个大馅饼直接落在身前了。

  太子要编写一部书,翰林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这意味着他可以直接接触到太子。

  一旦入了太子的眼,那才是终南捷径啊。

  他自然知道,这个工作为什么会落在自己头上。

  不是自己人缘好,也不是上头的人心善,而是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

  编写一部太上皇的反腐书籍。

  表面看这是替太上皇歌功颂德,但仔细想想,这就是一部贰臣传。

  大明每年发生那么多事情,被查出的贪官污吏那么多,谁也没心情天天关注这个。

  过上几年没人提,大家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但被写成书就不一样了。

  凡是上了这本书的人,等于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他们的后人也会因此抬不起头。

  对于讲究身后名的华夏人来说,这后果太严重了。

  谁编写这部书,谁就是他们的死敌。

  被太上皇处死的人太多了,这些人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负责编写这部书的人,会受到什么样的责难,可想而知。

  翰林院那帮子人,都不愿意干这个得罪人的活儿,所以才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对此杨士奇的认识非常清楚。

  然后,他毫不犹豫的就接下了这个活儿。

  或许这就是此生仅有的机会,一旦错过可能就是蹉跎一生一事无成。

  些许的阻碍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又如何能成大事。

  见到太子之后,他目不敢斜视,甚至都不敢抬头仔细打量。

  只是隐蔽的看了一眼,就将朱雄英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

  他关注更多的,反倒是太子下首坐着的那个人,看年龄比自己还年轻。

  但他却一点都不敢轻视对方。

  能坐在这个位置的,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陈景恪陈伴读。

  即便是和大明开国集团相比,都毫不逊色的一个传奇人物。

  虽然明面上的职务只是太子伴读,然而谁都知道,他干的是宰相的活儿。

  在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不知凡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驸马传系列。

  民间自行演绎的版本,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版本。

  通行天下的整理版,也已经出到了第十五部。

  当然了,驸马传的故事都是杜撰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一般杜撰,都会夸大主角的能力。

  杨士奇研究过陈景恪,所以他知道,驸马传连对方百分之一的功绩都没写出来。

  什么侦破案件、为民请命,与奸贼斗智斗勇,都太小儿科了。

  真正的能人,是操纵天下。

  眼前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做到了。

  未来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除了要看皇帝和太子的态度,这个年轻人也有决定权。

  所以,自己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以这本书为契机讨好太子,同时也和陈伴读建立一定的联系。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回头就借着探讨编书事宜,去陈府拜访。

  等熟悉了之后,就展露对新政的理解,从而获得举荐。

  陈景恪还不知道,这个叫杨士奇的人,已经开始讲注意打到了自己身上。

  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

  每天挖空心思讨好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多杨士奇一个也不多。

  只要真的有能力,自然会将他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

  没能力,说再多也没用。

  两人询问了一下杨士奇对反腐的看法,得到的结果自然毫无意外。

  蠹虫可耻,该杀。

  又问了他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杨士奇的回答依然是斩钉截铁,必须如实记录。

  将之作为史书的补充,流传天下。

  “要让那些蠹虫遗臭万年,如此才可以警示他人。”

  对于他的态度,朱雄英非常满意,当场下了一道诏书,正式任命他编撰此书。

  还下了一道特旨,允许他翻阅各部卷宗,所有官吏一律不得阻拦。

  杨士奇自然非常的兴奋,连忙谢恩。

  对于这部书的名字,朱雄英和陈景恪商议之后,暂定为《蠹虫传》。

  正式名字,待朱元璋回来之后再做定夺。

  不过一般情况下,老朱是不会驳他们两人的面子的。

  这个名字大概率也是最终名字。

  拿到了旨意,杨士奇非常的兴奋,终于踏上了终南捷径。

  等回到翰林院,他发现大家对他的态度变了。

  不论以前关系多么要好,此事都变得客气而疏远。

  很显然,是想和他划清界限。

  但他并不在意,在翰林院待了几个月,他已经发现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单纯的文人。

  道德素养没的说,至于做事能力吗,不提也罢。

  很明显,朝廷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去治理一方。

  既然如此,这些人的态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之后,他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好早日将书编好。

  另一边,大明周报刊登了太上皇在蜀地的反腐成绩,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了。

  大家关注的是另外一篇关于南洋的文章。

  内容的前半部分没什么好说的,介绍了南洋的情况,并鼓吹大分封。

  彻底将此地变为华夏领土。

  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却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南洋很大,封十个八个亲王过去都不嫌多。

  可现在大明成年亲王不够用啊,怎么办?

  总不能等剩下的亲王成年再封吧?

  朝廷可以等,南洋百姓也等不了啊。

  当然,如果每个亲王的封地大一点,倒也不是不行。

  可南洋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如果亲王的封国太强,对大明朝廷来说依然不是个好消息。

  所以,南洋的封国不宜太大。

  那么问题来了,成年亲王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经抛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第408章 巾帼不让须眉

  锡兰岛,燕王府临时行在。

  姚广孝迈着稳重的步履前往朱高炽的寝殿,沿途的官吏、近卫、侍者,纷纷向他行礼。

  他脚下不停,只是微微颔首表示礼节。

  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

  说是寝宫,实际上就是一座大院子,其规模还不如大明的地主老财。

  不大兴土木,倒不是他们勤俭节约什么的。

  而是要通过此举激励所有人,他们的目标是次大陆。

  这里只是临时落脚点。

首节上一节593/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