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2节

  而这一期加量不加价,上面还有皇帝的罪己诏,大家可太喜欢了。

  销量直接增加了好几倍。

  陈景恪听说了此事,简直哭笑不得。

  解缙这家伙,是真会找机会啊。

  不过也无所谓了,朝廷财政富裕,也不差那几千贯。

  而销量的增加,也意味着报纸内容传播的更广。

  南洋惨案很快就传遍了大明每一个角落。

  而罪己诏和朝廷要出兵复仇的消息,让百姓首次感受到了族群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接受了一次洗礼,对华夏、对大明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就连大明本土的少数族群,也同样如此。

  只不过,在认同华夏身份的同时,他们还多了一层羡慕。

  为何我不是汉人?

  朝廷派遣到各个部落的宣政使,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好做了许多。

  很多人都跑过来问,他们算不算华夏人。

  如果自己被欺负了,大明会不会替他们报仇。

  宣政使又不蠢,自然知道是为什么。

  立即就把《华夏简史》拿出来,翻到关于他们族群的记载。

  看看,书上都写了,你们也是华夏子孙。

  再看看你们的身份牌,上面写的清清楚楚,你们就是大明子民。

  于是,这些人就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华夏人’这个概念,不知不觉深入了他们内心。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现在朝廷愿意为了万里之外的华夏人复仇。

  那么将来我受到了欺凌,朝廷也会为我复仇的。

  以前有人这么说,他们肯定会嗤之以鼻。

  皇帝知道我家的门朝哪开吗?给我报仇,别搞笑了。

  但现在,罪己诏和出兵南洋,却让这个问题有了最好的答案。

  同仇敌忾这四个字,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注脚。

  读书人的感触是最深的,因为书中所写的内容,照入了现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这首诗歌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并没有人相信里面的内容。

  因为不论是史书上写的,还是现实中发生的,都和诗歌中描写的完全不一样。

  争霸天下,百姓是为了混口饭吃,君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什么为了天下万民,那不过是忽悠人的口号罢了。

  什么与子同袍?什么与子同仇?

  扯淡吧。

  然而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

  不是为了实现某个人的野望,也不是为了某个小群体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而战。

  也只有站在整个族群的高度,大家才会同仇敌忾。

  这才是秦风无衣。

  这一刻,即便是最保守的人,都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出兵。

  目标,南洋。

第401章 这个锅必须要有人背

  在皇帝下达罪己诏,并下旨南洋水师征讨不臣之后,关于此事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歇。

  大家讨论的积极性反而更加的高涨。

  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关于华夏族群的讨论。

  读书人,尤其是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对这个话题更是热衷。

  毕竟明年就是科举,用脚底板想都知道,明年的考题大概率和此事有关。

  现在讨论研究这个问题,明年科举就能占大便宜。

  大明周报一半的版面都留给了相关文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秦风无衣》也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诗歌。

  军队要求人人都会唱,平时集合都要求大家集体大合唱。

  读书人也动不动就将其挂在嘴边。

  秦楼楚馆的娼妓,也紧跟潮流,将其改编成了各种小调进行演唱。

  以前逛青楼,大家喜欢听十八摸,现在必听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走在路上,听着街头孩童用稚嫩的声音唱着秦风无衣,陈景恪由衷的感到开心。

  前世评价一首歌火不火,去大街上走一走就知道了。

  满大街都在放的,一定是最火的之一。

  这个道理在古代也一样适用,街头孩童玩耍时唱的童谣,基本就是时下最主流的声音。

  “没想到,我们宣传华夏概念这么久,都不如南洋事故有效果。”

  朱雄英嗤笑道:“嘁,第六个饼子吃饱了,前五就是白吃的是吧?”

  “没有咱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哪有今日的爆发?”

  陈景恪失笑道:“确实是这个道理,宣传了这么多年,华夏概念其实已经为大家所熟知。”

  “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把大家的情绪点燃。”

  “就算没有南洋事变,也会有别的事情来引爆这一切。”

  徐允恭点点头,不禁回想起军中的舆论变化。

  以前宣慰使天天给大家上课,讲到国家政策方面,大家确实很喜欢听。

  毕竟这东西关乎切身利益。

  但说到什么华夏、族群、保家卫国之类的概念,效果就不是太好了。

  这从平日里聊天就能听得出来。

  什么保家卫国保护万民,你还真信呐?

  要不是为了捞军功,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当兵啊。

  但现在舆论变了,保家卫国、为了族群而战,成了大家口头最常听到的话语。

  别管他们心里相不相信这些话,当说这些话成为‘正确’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已经改变了。

  更何况,他能看得出来,大家对战争的热情明显更高了。

  “我从未见过,将士们会如此积极的想要打仗……”

  “由此可知,他们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已经开始相信这些话了。”

  “我相信,神机营的将士们上了战场,会比以前勇敢十倍百倍。”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支军队损失超过三四成差不多就溃败了。”

  “不是面临绝境,很少有军队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但现在的神机营,我觉得没有任何外敌能将他们击溃。”

  陈景恪暗自摇头,他敢肯定徐允恭这是错觉。

  前世今生加起来,在自己有活路的情况下,还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军队只有一支。

  可以将我们杀死,但绝不可能把我们击溃。

  很显然,大明的军队还远远达不到那种程度。

  甚至可以说,连影子都看不到。

  不过好消息是,至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当一个人确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之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无所畏惧。”

  “什么是正义?”

  “对不同的部族来说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基教和伊教,为了神灵而战就是正义的。”

  “我华夏不一样,独有的家国天下观念告诉我们,保家卫国才是正义。”

  “现在的神机营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征讨南洋是为族群而战,才会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神机营属于禁军体系,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京畿之地,他们的感触并不算深。”

  “虽然我没有详细了解过,但边军的战斗力提升肯定是最明显的。”

  徐允恭认同的说道:“边军的凝聚力确实更强,也更加注重袍泽情谊。”

  朱雄英似乎想到了什么,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陈景恪问道:“怎么了?”

  朱雄英说道:“咱们回宫说。”

  陈景恪和徐允恭的表情有些诧异,回宫自然是为了保密,这是想到什么大问题了吗?

  陈景恪仔细回想,没有什么大事啊。

  一路回到东宫,屏退侍从之后,朱雄英才开口说道:

  “方才你说正义,我想到了一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恐怕会影响到华夏这个概念的塑造。”

  陈景恪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什么事情?”

  朱雄英说道:“南洋之事是我们策划的,在华夏文化里此种行径是非正义的。”

  “若让天下人知道了真相,不但大明会失去信誉,华夏这个概念也会因此染上污点。”

首节上一节582/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