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62节

  不过紧接着,他又说了一句:“恐怕文坛又要热闹了。”

  当下哪还有心思吃饭,合上报纸在桌子上丢下几两个铜板就转身离去。

  摊位老板有些遗憾,这个书生表情太吓人,一看就不是好说话的,他没敢上前打听消息。

  不过看到桌子上那一碗分毫未动的饭食,他脸上又浮起了笑容。

  白赚两个大子,也不错了。

  杨士奇找到一家书店,还没进门就见几名儒生拿着一份报纸,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锦衣卫扩编一倍,以后百官的日子更难过了。”

  “是啊,这个建议竟然是陈伴读提的,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我倒是觉得他提才正常,他力主革新,利用锦衣卫打击……”

  “嘘,这话也能公开说吗,你想害死大家吗?”

  几名儒生都被吓了一跳,连忙阻止他。

  然后左右打量,似乎生怕哪里突然冒出一个锦衣卫将他们锁走。

  那名儒生也反应过来,脸色有些不自然。

  不过年轻人都好面子,他还是嘴硬道:

  “怕什么,他还能堵住天下众生之口不成。”

  放在平日里,杨士奇肯定懒得理会这些争论。

  但他才看过陈景恪的文章,还沉浸在高山仰止的情绪之中。

  听到有人抨击陈景恪,就忍不住驻足反问道:

  “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若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为何要惧怕锦衣卫?”

  那名年轻人没想到会被人怼,脸色顿时就红了。

  他的几名同伴也不乐意了,纷纷上前指责。

  “锦衣卫劣迹斑斑,多少人被他们残害……”

  “你竟然为他们说话,到底还是不是读书人?”

  其中一人心细,见杨士奇气度不凡,有些担心他的出身不凡,就问道:

  “有胆子就留下姓名,看我不号召大家批判与你……”

  杨士奇不屑的笑了一声,说道:“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宜春杨士奇是也。”

  杨士奇?完全没有听说过,看来不是什么有名气的人。

  当即就放下心来,准备好好教训对方一番。

  一旁看热闹的书店掌柜,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连忙来到存放报纸的地方翻找起来。

  很快就找到了目标,拿起一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于是就走过来客气的道:“原来是东里先生,久仰大名。”

  那几名儒生脸色不禁一变。

  虽然不知道东里先生是什么人,但能被别人叫出名号,显然是有一定名气的。

  莫非真踢到铁板了?

  杨士奇心下也惊讶不已,没想到这里竟然有人认识自己,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不敢当先生之名,某正是杨东里,不知掌柜是如何得知在下之名的?”

  那掌柜的一听确实是本人,就更客气了,说道:

  “先生谦虚了,您刊登在周报上的文章我拜读过不知多少遍……”

  “不成想今日竟见到了本尊,实在三生有幸。”

  杨士奇心道果然如此,同时也再次确认自己选择的道路没错。

  听到他竟然能在周报上刊登文章,几名儒生脸色大变。

  再也不敢说什么,趁两人寒暄的时候悄悄溜走了。

  杨士奇自然也看到了他们的小动作,只是已经懒得理会了。

  自己对京城两眼一抹黑,正好借这个机会找书店掌柜打探一些情况。

第390章 太子长子

  陈景恪站在书店不远处,看着杨士奇的背影,很是意外。

  没想到竟然偶遇了这位历史名人。

  朱雄英看出他表情的异常,问道:“这个人你认识?”

  陈景恪随口回道:“他在周报上写过一篇批判唯物学的文章,非常有见地,没想到竟然遇到了本人。”

  朱雄英心下失望,有气无力的道:

  “哦,原来如此,能上周报看来还是有点实力的。”

  陈景恪笑道:“这个人很有意思。”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问道:“怎么了?”

  陈景恪说道:“从文章可以看出,他对唯物学是有过研究的。”

  “他不是针对某一点进行批判,也不是断章取义批判,而是系统性批判。”

  “虽然批判的还很浅显,但能看得出他是真的懂了。”

  “仅此一点,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儒生。”

  朱雄英也有些惊讶,说道:“这般看来,这杨士奇确实是个能人啊,上去认识认识?”

  陈景恪摇头道:“没必要,如果他真的有能力,早晚有一天我们能在朝堂看到他的。”

  “如果他没能力,去见他也没什么意思。”

  朱雄英却更加重视起来:“以我对你的了解,你若是不看好一个人,是懒得说这么多的。”

  “每次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中对这人其实是抱有一定期待的。”

  “能入你的法眼,这个叫杨士奇的人不简单啊。”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驳,说道:“期待确实有那么一点,但也只有那么一点。”

  “那就足够了。”朱雄英点点头,对身后的杜同礼说道:

  “回去把这个人的详细资料给我送过来。”

  杜同礼恭敬的道:“是。”

  陈景恪也没阻止,虽然现在大明不缺人才,没必要迷信前世的大佬。

  但前世证明过自己的人才,更容易培养,提前发掘也没什么问题。

  更何况,自己方才说了不干涉对方成长,朱雄英也不会随便乱伸手。

  只是单纯了解一下他的详细资料,也没什么问题。

  前世他不是研究历史的,只知道有‘三杨’,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

  根据他有限的了解,杨士奇出身低微,后身居高位。

  算是寒门贵子的代表了。

  然而这个寒门贵子的人品不太行,性情敏感、肚量狭隘。

  掌权之后就成了恶龙,纵容家人为恶。

  最关键的是,交趾战略上他是投降派。

  蹇义、夏原吉等人表示,国库的钱粮足以支撑继续打下去,不能放弃那里。

  杨士奇等人则力主停战,允许交趾独立。

  可以说,陈景恪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这也是方才没有上前结识对方的主要原因。

  换成是于谦于少保过来,他早就上去要签名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杨士奇能在永乐、仁宣、正统初期执掌朝堂,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用好了,不失为革新的闯将。

  至于他为恶乡里……希望这辈子能改一改,否则三族难免吏治成绩单上走一遭。

  不过杨士奇的出现,也让陈景恪意识到了一件事情。

  大明立国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老臣经历过战乱,深知乱世的可怕。

  他们或许会保守,但一般都比较务实,对底层的认识也比较清晰。

  承平年代生长起来的人,对世界的认知又是另外一副样子。

  如果朝廷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很可能会生出乱子。

  打个简单的比方,我国无菌手术室的标准,是九五年才由军医总确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普及。

  然后他穿越那会儿,网上很多人就开始认为,没有无菌手术室不能做手术。

  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放大到全社会,类似的事情非常多。

  比如有人认为古代盛世时期百姓能温饱,十天半个月能吃一次肉。

  然而事实是,盛世时期也是土地兼并最激烈的时期,百姓开始失去自己的土地。

  温饱?

  饿不死就算命大了。

  反倒是立国初期百废待兴,百姓分到了土地,靠辛勤劳作能混口饭吃。

  但能日两餐七分饱,那都算是富裕人家了。

  至于油腥?想多了。

  饭里面能多放几粒盐,那都是改善生活了。

  普通人产生认知误差,影响还不大。

  如果掌管国家的官僚系统,也普遍持有这种认知,那将是底层百姓的灾难。

首节上一节562/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