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00节

  而陈景恪的法治,就单纯是从律法角度出发去定义的。

  对此,方孝孺并未感到意外。

  他就是在陈景恪的引导下,才进入唯物学殿堂的。

  李善长在他的指引下,弄出法治思想是很正常的。

  但也有很多解释,让方孝孺感到心惊肉跳。

  比如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而是万民的军队。

  军队来自于人民,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天下万民。

  至于效忠天子,对不起,没有写。

  但陈景恪又不是铁头娃,自然不会作死。

  他在后面补了几句,君主是国家领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拥有对军队的绝对统治权。

  而军队要保持纯洁性,必须直接归君主统治,其余人不得染指。

  但即便如此,也有点大逆不道了。

  皇帝不追究倒还无所谓,要是追究起来,少不了断头台走一遭。

  方孝孺一方面感叹于陈景恪的胆量;另一方面也为朱元璋和朱标对他的包容,感到不可思议。

  事实上他却不知道,陈景恪也是通过一件件事情,一步步取得朱元璋的信任的。

  当然,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从未否定皇权。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论证了皇权存在的必要性。

  毕竟,国家总是需要一个最高统治机构的,而机构又需要一个最高领袖。

  除了皇帝,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至少目前没有,不是吗。

  至于以后会不会有,那是以后的事情。

  非但如此,他还将皇帝的利益和万民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皇权想长久存在,就必须保证万民的利益。

  而万民力量弱小,需要有一个强者来带领他们保护自己的利益。

  只有皇权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个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看来,相当的扯淡。

  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怎么可能真的会去保护万民的利益?

  然而在当时,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种思想可是被所有人认可的。

  王朝想要长久,就必须保证民的利益。

  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民’所指的群体不同罢了。

  但在明朝,民指的就是天下众生,不是某一个特定群体。

  陈景恪利用这一点,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拓展。

  最终将皇权和百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只要皇帝相信了这一点,剩下的事情就简单的多了。

  朱元璋是否相信,陈景恪不敢确定。

  但他敢肯定,朱标和朱雄英是信的。

  

  这些大的框架,有的陈景恪自己已经完成了论证,有些限于阅历不够无法完整的论证。

  尤其是很多论证,和华夏传统思想融合不够完美。

  找方孝孺过来,就是希望能获得他的帮助,完成最后的论证工作。

  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框架再好,论证不完美也没什么用处。

  方孝孺已经彻底被陈景恪的宏大思想体系所吸引。

  对此自然是欣然同意。

  于是两人就摒弃外界影响,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大同思想的论证中去。

第354章 无题

  陈景恪忙着做学问的时候,外面世界的人也没有闲着。

  福清正式接管了医学院的建设工作,联系施工队,按照设计要求对校园进行改建。

  各种教学器械的采购,药材的供应链等等,都需要组建。

  不过还好,以陈景恪和朱的身份地位,这些东西很轻易就能弄好。

  而且还能保证没有人敢弄虚作假。

  然后就是招募老师和学生。

  学生是最好办的,听说医学院开业,天下的医师都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家儿子送进来学习。

  普通人家,想把孩子送过来的也不少。

  福清拿出一半的名额,从这些人中录取学生。

  剩下的一半名额,则按照陈景恪的提议,从天下各地的抚孤院挑选孤儿前来学习。

  “这些孤儿学习会更加的认真,能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研究中去。”

  “而且背后没有相关利益群体,将来能更好的为医疗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最不济,将来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也能为家乡的医疗建设出一份力。”

  对于他的建议,朱等人自然非常赞同。

  既解决了部分孤儿的生存问题,又为医学发展做了长远谋划,一举两得。

  所以,学生很快就满额了。

  找老师就不一样了,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即便有陈景恪和朱的声誉在,依然不乐观。

  一来这个时代的医生习惯了师徒带,让他们统一授课,很多人无法接受。

  二来,医术也属于有一定门槛的技术,是吃饭的家伙什。

  往往是传给自己的孩子,传给别人还是公开传授,多数人都不愿意。

  即便告诉他们,加入就能学习陈景恪和朱的医术,愿意来的人依然不多。

  他们的想法并不复杂,你们两个的医术再厉害,对我也没啥影响。

  我的医术是没你俩好,可某种病只有我一个人懂,得这种病的人都要来找我看。

  那就饿不着我。

  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个意思。

  总而言之吧,这种公开授课属于打破传统的行为,不被古典医生理解是正常的。

  但这世界从来都不缺打破常规的人,更不缺无私义士。

  就在福清为找不到讲师而发愁的时候,这天她刚进医学院,就发现自己的办公室门口站满了人。

  过去一打听,得知全是过来应聘医师的。

  原来陈景恪和朱建立医学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都有医师,不约而同的启程前来共襄盛举。

  其中不乏当地名医。

  得知个中缘由福清深受感动,她终于有些理解陈景恪了。

  事实上,从成婚到现在,她始终无法理解陈景恪的许多作为。

  比如各种学问,无私的分享给所有人,从来都没有想过将某些学问留给子孙。

  比如,对子女似乎也没有特别的期盼,成婚这么多年没有孩子,他竟然一点都不着急。

  一开始她还以为他是为了宽她的心,后来发现是真的不怎么在意。

  在重视血脉传承的年代,这种想法太不可思议了。

  尤其是他所处的位置,这种想法还很危险。

  她将这一点牢牢藏在了心里,从不敢对外人说起。

  在朱元璋、马娘娘和亲生母亲面前,她总是说陈景恪也很着急,只是不在人前表现出来而已。

  现在,她似乎有些明白是为什么了。

  要说血脉传承……有几个人能说出曾祖父的名字?

  族谱能传承到现在还没有断绝的,又有几家?

  得益于写了幻游记,让她对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那本书的设定里,化光消失的往往是血脉传承者。

  靠思想文化传承的大贤,才是黄泉世界真正永恒的存在。

  相比于血脉传承,思想传承才更加的恒久远,这就是三不朽的真正伟大之处。

  自家丈夫追求的就是三不朽。

  和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一个大目标前进,人生还有比这更快意的事情吗?

  但……理解归理解,她还是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两者并不冲突,不是吗。

  讲师的问题就这样意外的解决了,让福清长舒了口气。

  不过这些讲师并不能直接上岗,要先经过系统培训才行。

  这个工作就交给朱的团队,他们早就做好了相关准备。

  然后就是教材方面,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陈景恪的《防疫手册》《防虫论》,朱的《外科手术基础知识》。

  再加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十部传统医家名著。

首节上一节500/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