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62节

  派谁去?

  朱标手下暂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还是要靠老朱的老班底。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天竺和安西应该各派一个人过去……”

  “天竺那边无需另寻他人,燕王的谋士道衍大师就非常合适。”

  道衍?姚广孝?

  这个名字大家自然熟悉,之前朱棣数次提起他。

  就连谋求在天竺建国的计划,都是这个人帮忙制定的。

  只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是完全不同的。

  陈景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让他敲定大方向,那是比谁都厉害。

  真要去做实事……不提也罢。

  所以见他推荐姚广孝,大家都有些意外。

  老朱不解的道:“对道衍就如此看好?”

  陈景恪心道,那我可太看好大和尚了,知道他干了啥的人没有不看好的。

  “我曾经与道衍大师有过一面之缘,此人乃谋国之士。”

  老朱很是诧异:“你对他的评价竟如此之高?哈哈……咱真是有识人之能啊。”

  这么好的人才,可是他老朱亲自送到儿子身边的。

  马太后翻了个白眼,吐槽道:“你快别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要不是看走了眼,你会将这么好的人才送给老四?”

  老朱只是嘿嘿笑,并没有争辩。

  当年还没有封王建制的计划,他对藩王的定位,就是拱卫大明的屏障。

  最优秀的人才,肯定要留给朱标,不可能送到藩王身边。

  别说主动送了,如果他知道哪个藩王身边有经世之才,也会立马要过来交给朱标。

  道衍纯属看走了眼。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大和尚太会藏了。

  前世在朱标死之前,他从来都不显山不露水。

  这一世也是在确定了封王建制之后,才开始展露才华。

  而且之前他还主动要求,替朱棣去经略天竺,最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当即拍板:“那就让道衍去,反正再过两年高炽也出师了,正好过去替老四看着那一摊子。”

  那么接下来就是谁去安西之地了。

  这下众人都有些发愁了。

  这个人不光要懂军事,还要懂政治,还要是那种思维比较灵活的人。

  而且还要够狠,否则干不了脏活。

  关键是,还要让老朱放心。

  这样的人才……也有。

  比如徐达。

  然而,这些人在大明有更重要的任务,是不可能长期派到海外的。

  其他人,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只会打仗,要么玩不来阴谋诡计,要么不够狠。

  要么无法让老朱放心。

  晋王倒是挺合适的,然而河西那边同样重要,他根本就离不开。

  其他的藩王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年龄太小经验不足……

  这就麻烦了。

  就在这时,朱雄英目光扫了一圈众人,忽然说道:

  “我觉得二叔挺合适的。”

  废秦王朱。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所有人都不禁心头一震。

  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提起这个人。

  在大明,朱是一个禁忌一般的人。

  所有人都选择了无视他,当他不存在一般。

  不是因为他的残暴行径,也不是因为他被废。

  而是因为朱标被他活活气出了高血压这事儿已经不是秘密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不开眼去提他?

  就连老朱和马娘娘,都从来不在人前提起这个儿子。

  在天下人眼里,他与死无异。

  朱标是关心兄弟姐妹。

  可一想到自己的身体,他实在无法违心的去说什么原谅之类的话。

  陈景恪也从来不提此事,这种人渣他是真不想提一句。

  如果不是朱雄英突然提起,他都快把这个人给忘了。

  然而,仔细想想,他还真适合干这个活儿。

  虽然他有种种缺点,但绝对没人会怀疑他的忠心,能力也是经过验证的。

  至于干脏活……那不正是他最喜欢的事情吗。

  只是……

  一想到朱标的身体,众人都沉默不语了。

  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老朱和马娘娘神情深处的那一抹期盼。

  纵使朱再不是东西,那也是他们的儿子。

  但……碍于朱标的身体情况,他们什么都不能说。

  球无声无息的被踢到了朱标的脚下。

第332章 因为我们是兄弟啊

  皇城左侧有一片区域,原本规划的是民居,后被皇家圈定改为别的用途。

  就在这片区域的偏僻之处,有一处很奇特的宅院。

  占地很大,约有二十余亩,院墙很高有数丈。

  然四周不与任何建筑相连,周围也无高大树木。

  巡逻的武侯,也比其他地方密集了数倍。

  这高墙大院,外加森严的戒备,怎么看都是权贵豪宅。

  然而进入宅院内,看到的景象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没有成群结队的奴仆,没有雕梁画栋。

  有的只是几间青砖瓦房,是整齐的的田垄。

  如果不是周围的高墙,几以为这是田间农宅。

  然而,搭配着周围的高墙,一切都显得如此怪异。

  一对中年夫妻坐在屋前,各自忙碌着。

  男人手拿木工器具,正在制作一张小床。

  女人则忙着手里的针线活,看模样应该是在做小孩子穿的虎头靴。

  院子里,一名四五岁的男童,正带着一名约莫两岁的女童玩耍。

  女人时不时的抬头看看他们,以防发生什么意外。

  小孩子最是闲不住,一会儿跑到东,一会儿跑到西。

  一会儿追赶小鸟,一会儿又蹲着看地上的蚂蚁。

  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美好。

  这一对夫妇正是朱和王观音奴,两个幼童是他们的孩子。

  老朱对他也是恼怒极了,虽然没有杀了他,但也剥夺了所有特权。

  建了高墙大院圈禁,除了几间房子,别的什么都没有。

  嫔妃全部遣散,奴仆自然更不会给。

  就连庶出的子女,也全部被交给宗正寺统一抚养。

  除了正妻王观音奴,身边就再没有别人。

  最初的时候,饮食都是宦官从墙上送下来的。

  只有粗茶淡饭,勉强能果腹。

  还是王观音奴给马娘娘传信,讨要了一些农具种子,还有鸡苗、羊崽子。

  自己在院子里开垦了农田,养了鸡羊。

  虽然辛苦了一些,但日子却过的更加充实,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一开始朱陷入癫狂,对她冷嘲热讽。

  但她从来都不是个自怨自艾的女人,更不会委屈求全。

  当年在长安的时候,她都不曾向他低头,更何况是现在。

  全当朱不存在,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后来朱渐渐冷静下来,开始主动帮她做事。

  虽然两人从来没有交过心,但关系逐渐缓和。

  最终也确实过上了正常夫妻的生活,并生下两个孩子。

  时间就这样静静的流逝,不知不觉就快要中午。

  就在王观音奴准备起身去做午饭的时候,忽然听女儿稚嫩的声音问道:

首节上一节462/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