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8节

  每人五千八百人,正好是一个卫的兵力。

  此去正好把亲王卫队好好训练一下。

  现在每多积累一份实力,将来建立封国就能减少一分困难。

  当然了,他们心情好转还有个原因。

  晋王和燕王的封国一样推后了,这就说明朝廷不是针对他们,而是大政策暂时不准备扩张。

  再联想到五年后让两位塞王的势力撤出大明,也就是说差不多三五年左右大明就会再度扩张。

  楚王、朝鲜王他们已经分封。

  按照排序来说,晋王燕王周王之后,就轮到他们了。

  总之,三位亲王高高兴兴就接受了这个认命。

  区别是,蜀王和湘王特意去拜访了陈景恪,询问可有良法。

  陈景恪就告诉他们:“没什么特殊技巧可言,不外乎是分化拉拢。”

  “对反抗者要给予雷霆猛击,对臣服者要给予好处。”

  “教化工作也同等重要,这才是长久之道。”

  “具体如何施行教化,朝廷已经有成熟的章程,你们依照章程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将部落的首领和百姓区别看待。”

  蜀王朱椿不解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在大明没有对百姓展开教化之前,我汉人百姓对自己的身份尚且缺乏认同感,更何况是蛮夷百姓?”

  “他们并没有身份认同,只是跟随酋长讨生活罢了。”

  “酋长叛乱,他们分不清对错,只能被裹挟着一起叛乱。”

  “如果你们不加以分辨,全部予以打击,就是逼着蛮夷百姓一起造反。”

  “当然,如果对方已经觉醒群体意识,那就不要犹豫,尽快彻底摧毁对方。”

  外力会让对方觉醒群体意识,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道理。

  想要治理地方,必须要想办法分化蛮夷首领和百姓的关系。

  “你们可以尝试引诱政策,以利益诱使蛮夷首领离开深山老林,去大城市享受舒服的日子。”

  “如此,他们和部民的关系会日渐疏远。”

  “我们再趁此机会,宣扬那些酋长在城市里如何花天酒地,那些部民心中就会生出怨愤。”

  “……”

  “还有,不要强调身份差别,强调身份的同时,就是在帮对方建立身份概念。”

  “一视同仁,大家都是华夏子民。”

  两位亲王听的咋舌不已,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花招。

  这陈伴读真是阴险啊。

  不过……我们喜欢。

  陈景恪自然不会只动嘴皮子,去找了张宇初和佛教的代表,让他们派遣僧道跟随两位亲王去做教化。

  “有两位亲王帮助,你们在那里的行动会更加顺利。”

  “尤其是交趾,自古就有信佛的传统,佛教在此地行动大为便利。”

  “道教也不要羡慕,这是佛教先贤留下的遗泽。”

  “你们现在开始行动,将来你们的后辈,也能享受你们的遗泽。”

  佛道两家已经被拿捏的死死的,自然不会拒绝。

  各家都派遣了五十名成员,前往两地传教。

  不是他们不想出动更多的人,而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符合传教标准的人才。

  他们又不敢用一般的人才糊弄陈景恪。

  更何况这次是佛道两教第一次大规模行动,也必须要做出成绩。

  否则朝廷会怎么想?

  所以,两教才临时突击培训了这五十个人。

  三位亲王并没有直接出发,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怎么也要留他们过完新年再去赴任。

  而且亲王卫队之类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配齐的,一切都需要时间。

  解决了三位亲王的事情,陈景恪总算是松了口气。

  但他却并没有迎来清闲,朱标召集了自己的团队,将之前制定好的五年发展计划给拿了出来。

  “明年将会正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需要对这个计划做最后的调整。”

  陈景恪作为计划的总设计师,自然要参与进来。

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

  计划是计划,执行是执行。

  所以既要有计划,还要有实施方案,现在陈景恪他们制定的就是实施方案。

  说白了,就是将大计划进行分拆,然后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部门去做。

  这个过程有多繁琐,只是想想就知道。

  陈景恪和众人一起忙碌了五六天,整个人都麻了。

  在一次休息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

  然后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娘的,这些日子的罪完全是自找的啊。

  他马上起身找到朱标,说道:“陛下,咱们似乎把事情的顺序弄错了啊。”

  朱标一头雾水的道:“什么弄错了?”

  陈景恪说道:“您看啊,我们是陛下的幕僚,负责把您的想法变成计划。”

  “论证和执行权,是内阁的事情,对吧?”

  朱标点点头:“是如此没错。”

  陈景恪郁闷的道:“那现在制定实施方案,应该是内阁的工作,我们在这忙活啥呢?”

  朱标恍然大悟,笑道:“这不是内阁现在还不完善吗,就只能麻烦你们了。”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不不不,陛下您想啊,我们把实施方案做好了,到最后还是要一点一点的给内阁做解释。”

  这是自然的,内阁不了解实施方案,就没有办法执行五年计划。

  “如果内阁不同意这个方案,他们就会自己去做……”

  “而且我敢保证,内阁肯定不喜欢我们替他们做实施方案。”

  这是权力界限问题,实施方案应该内阁做,现在幕僚群体帮忙做了。

  那属于越权,侵犯内阁的权力,这事儿是很严重的。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我做不做,会不会做,那是我自己的事情。

  我可以邀请你来帮忙,但你绝对不能随便伸手。

  反过来说,如果内阁无视幕僚的越权行为,那朱标会不会经常找幕僚干内阁的活儿?

  时间长了,内阁就被架空了。

  “所以,您现在应该做的,是把内阁制度完善起来。”

  “然后我们把五年计划的内容告诉他们,再帮助他们制定实施方案。”

  “这才是符合官场规矩的做法。”

  “而且这么做我们也轻松,内阁能学到新东西,两全其美啊。”

  朱标想了想,好像确实如此。

  国家发展计划,是前所未有的东西。除了他的幕僚团队,就基本没啥人知道。

  内阁也同样不知道,他们如何来执行?

  这就需要幕僚团队手把手去教。

  既然如此,何不先完善内阁,然后双方一起干活呢?

  干活的过程,也是学习了解的过程。

  等方案制定好,内阁也能了解国家计划的内容了。

  到时候直接就可以执行。

  省去了很多麻烦,还避免了越权的问题。

  想到这里,朱标终于点头道:“是我疏忽了,这就将内阁进一步完善。”

  之前已经制定好的政策,给予内阁票拟和驳斥权。

  只是为了防止儒家掌控内阁,需要对内阁成员的成份进行限制。

  就是从不同的群体,挑选成员进入内阁。

  这就触犯了儒家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激烈反对。

  换成朱元璋,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硬做,谁不服就杀谁。

  朱标不一样,他更希望用政治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于是,他并未直接扩大内阁的权力,而是先对其成员的选拔做出了限制。

  并且对内阁的权力,做出了限制。

  比如不准兼职之类的。

  没有票拟和驳斥权,内阁只是幕僚机构,儒家并不重视,对这种改革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大家已经接受了新内阁的选人制度。

  再加上朱标新皇继位,也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我建议先给内阁票拟权,驳斥权等五年计划实施之后再给。”

  “给了内阁票拟权之后,按照选人标准,对内阁成员进行一次替换。”

  先给票拟权,不给驳斥权,朱标能理解。

  所谓内阁权力,其实就是借用的皇权。

  皇帝一次性借出去太多权力,必然会引起朝局动荡。

首节上一节448/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