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1节

  “……先秦诸国都有自己的钱,秦始皇一统六国,废除其它钱币,统一采用圆形方孔钱。”

  “……到汉朝推行五铢钱,成为了最优秀的钱币。据说一直到隋唐时期,都还能直接使用。”

  朱元璋父子俩见他磨磨唧唧,就是不进入正题,心中那叫一个着急。

  又怕胡乱出声打乱了陈景恪的思路,只能耐着性子听。

  同时,心中也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思考,为何大家会认同黄金。

  以两人的见识,自然想出了许多理由,可最后都被自己一一否认。

  只是他们没有发现的是,随着思考他们对‘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陈景恪一直在观察父子俩,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就话锋一转道:

  “要论对钱的认识,我个人首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巴。”

  父子俩精神一振。

  刘巴?

  很陌生的名字,他做过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吗?陈景恪竟然如此推崇他。

  陈景恪很满意这种效果,提问道:

  “陛下,殿下,你们可曾听说过直百钱?”

  得到提醒,朱元璋率先想到了这个人,道:

  “咱知道了,刘巴提出铸造直百钱,解决了蜀汉钱荒问题。”

  是了是了,直百钱和宝钞无异,若是知道时人为何接受直百钱,不就能解决宝钞问题了吗。

  想到这里,他变得激动起来:“陈景恪,你知道直百钱的秘密?”

  陈景恪点点头,却依然没有揭晓答案,而是继续问道:

  “北宋蔡京曾经铸造过当十大钱,却被万民唾弃。”

  “同样是大钱,直百钱通行魏蜀吴三国,直到梁武帝时期民间还在使用。”

  “而当十大钱,在当时就失败了呢?”

  宋朝离的毕竟比较近,明朝时期的人,对当时的情况了解还是比较多的。

  朱标回道:“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供宋徽宗享乐……”

  话说到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因为他也醒悟过来,这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是啊,直百钱更夸张,为何成功了?

  当十钱反而成了掠夺民财的恶政?

  朱元璋终于憋不住了,一拍桌案:“你小子再吊咱的胃口,小心咱打的板子,快说缘由。”

  陈景恪‘嘿嘿’憨笑一声,连忙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决策者发行此种钱币的初衷,才是最重要的。”

  朱标有些疑惑,什么意思?这和决策者的初衷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毕竟执政时间更久,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赞同的道:

  “言之有理,因人成事,决策者的初衷决定了后续政策以及施行手段。”

  “蜀汉发行直百钱,是为了缓解钱荒造福于民,所以他们会想办法稳定直百钱的价格。”

  “蔡京发行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所以他们不顾后果。”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因此,儿子受教了。”

  陈景恪也颔首道:“陛下英明,若决策者思想不正,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害民的苛政。”

  “蜀汉决策者们的初衷是好的,然后围绕这个初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有了直百钱通行天下。”

  “刘巴懂钱,更懂民心。”

  “他知道百姓并不在乎手中的钱是什么,真正在乎的是,这些钱能否从发行者手里换取物资。”

  朱元璋父子俩都有些疑惑,不是听不懂说的什么,而是不理解这一点真的就这么重要?

  “最初的钱是交易中自发形成的,所以选择了本身就具备价值的铜。”

  “后来发行钱币的变成了国家,每一枚铜板里,都蕴含着国家信誉。”

  “如果百姓拿着国家造的钱,却没有办法从官仓里换取一粒粮,这种钱就算是用黄金打造的,也没人用。”

  “原因很简单,朝廷自己都不认可的钱,百姓就更不敢信任了。”

  “如果百姓拿着钱,可以从官仓里兑换任何物资,那么就算这钱是一张纸,也照样能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恍然大悟,然后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

  因为他只发行了宝钞,却不允许百姓用宝钞从官方兑换任何东西。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刘巴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发行直百钱之前,先一步建立了好几座仓库,堆满了各种物资。”

  “规定百姓只要拿着直百钱,可以在任何时候,从官仓兑换等价的物资。”

  “如此,直百钱迅速获得百姓的信任,通行蜀地。”

  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与之相反的是魏国和吴国,他们的操作,变相的帮助蜀国直百钱通行天下。”

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

  

  魏国和吴国的操作?

  朱元璋隐约猜到了一些,但还是忍不住想听听陈景恪的解说。

  朱标则一直在思索,之前他并未关注过货币的事情。

  虽然也能理解陈景恪的话,却并不是很透彻。

  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完全明白。

  陈景恪说的也有点兴奋了,毕竟对面可是朱元璋和朱标啊。

  给他们上课,很难不激动。

  更何况讲的又是他最擅长的方面不是金融,而是三国史。

  前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对这段将星璀璨的历史最是喜欢,专门看过很多相关研究资料。

  对这段历史了解颇深。

  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人口分布、物价变化、经济结构等等,都有所了解。

  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他觉得自己靠着这些资料,就能混的风生水起。

  可惜,他穿越到了并不是很了解的明朝。

  “吴国也闹钱荒,他们就弄出了一当五百、当一千甚至当五千的大钱。”

  “然而因为准备不足,加上百业凋敝,这些大钱并不为百姓接受。”

  “非但没能造福于民,反而加剧了百业的衰败。”

  “蜀国直百钱也就在这时候流入,逐渐获得百姓的信任。”

  “到了后来,蜀国钱币几乎将吴国本地钱币,挤兑的无法生存。”

  前世考古曾发掘了十五座东吴墓葬,出土了大量钱币。

  这些钱币里共有三国钱币四千枚,其中蜀国钱币三千九百枚,吴国本地钱币只有五十枚。

  丧葬自古以来就是大事,陪葬的钱不可能是劣质品。

  由此可见,蜀国钱币在当时的地位。

  “魏国的情况更加特殊,魏文帝对钱的了解还不如吴国,他竟然直接废除了钱币,改为以物易物。”

  “然而百姓对钱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一条政策改变。魏国不铸造钱币,这个空白就会被别人占据。”

  “于是蜀国钱币顺势流入,迅速通行魏国。”

  “此时,蜀国只需要不停地造钱,就可以从魏吴两国,买到源源不断的物资。”

  “这也是为何蜀国仅靠一州之地,就能接连不断的发起战争的原因。”

  “诸葛丞相能六出祁山,也多得益于此。”

  朱标忍不住说道:“魏吴两国的百姓,又不能跑到蜀国用直百钱购买物品,他们就不怕出问题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方才我说过,朝廷发行的钱币,已经不单单是钱币,还是一国的信誉。”

  “蜀钱在信誉上,已经获得了天下百姓的认可。除非他自毁长城,否则没人能动摇直百钱的地位。”

  “而蜀国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几座官仓始终是开通的。”

  “任何人只要拿着直百钱,随时可以去兑换等价物资。”

  “蜀锦是当时最名贵的绸缎,他们甚至将直百钱和蜀锦挂钩。”

  “如此,直百钱的购买力一直都在,信誉自然也就一直保持的很好。”

  朱标眉头紧皱:“魏吴两国难道就任由蜀钱通行,不想办法反制吗?”

  不等陈景恪回答,朱元璋先开口道:“大势,蜀钱大势已成。”

  “吴国百业凋敝无力反制,且他和蜀国是盟友,不能公开禁止蜀钱流通。”

  “魏国就算重新启用钱币,也无法将蜀钱彻底驱逐,最多蜀钱和魏钱并行。”

  陈景恪佩服的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吴国直至灭亡都未能驱逐蜀钱。”

  “魏国在魏明帝时重新启用五铢钱,然依然无法将蜀钱驱逐出去。”

  朱标疑惑的道:“既如此,为何最后蜀国还是亡了?”

  朱元璋解释道:“国力,魏武帝留下的家业太厚了,国土和人口都是蜀国的数倍。”

  “且最肥沃的中原大地皆在魏国统治之下,而蜀国多山川少平原。”

  “蜀国增加一个人,魏国就能增加五个十个。”

  “魏国只要拖下去,最后输的就必定是蜀国。”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不让诸葛孔明出蜀。”

  “反倒是蜀国,靠着一隅之地压了魏国三十年,殊为难得。”

  “原本我只以为是诸葛孔明谋略高超,不成想竟还有如此隐秘之事。”

首节上一节41/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