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7节

  以前拿到宝钞,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花出去,根本就不会存起来。

  结果呢,三个月前盐商入场。

  宝钞的价值一天比一天高。

  一开始原价,没几天就变成了高出面额一成的价格收。

  又过几天,价格提高到了高出面额的两成收。

  到了后面,甚至有人喊出了两倍的价格收购。

  盐商自然不傻,他们这么做实在是盐的利润太高。

  即便两倍价格收购宝钞,他们还是能赚的盆满钵满。

  盐商将市面九成的宝钞扫走,大大减轻了朝廷推行新政的阻力。

  但百官心里却不停的骂娘,为啥不早点推出新政?

  为啥我不将宝钞存起来,要是存起来这一波身家就能翻倍啊。

  不过这还不是最难受的。

  真正难受的是,他们那低到令人发指的俸禄。

  勉强能养家糊口,其中宝钞还要贬值,想存也存不住啊。

  现在朝廷又出新钞,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不管了,至少现在新钞还没贬值,赶紧花出去换成物资吧。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百官发俸禄的第二天,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奴仆,拿着新钞疯狂采购。

  其中以应天府最多。

  朱元璋得知此事,气的脸色发青,但也知道无法阻止。

  各家商铺碍于朝廷的律法,也不敢不收新钞。

  拿到手之后,他们就震惊了。

  这新宝钞,太不可思议了。

  之前他们只在宣传中听说过新宝钞,什么会变色,什么绝对不可能被仿制……

  百姓都是当笑话听的。

  可现在亲眼见到真正的宝钞,他们才知道,宣传里说的都是真的。

  这宝钞竟然真会变色。

  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太神奇了。

  而且纸的质量也好,一抖就哗啦啦响,太好听了。

  他们心中情不自禁的升起一个念头,这么神奇的宝钞,或许真的能保值啊。

  但……还是算了,宝钞再好那也是纸,谁敢赌它会不会贬值啊。

  赶紧花出去吧,别砸自己手里了。

  而下一个拿到宝钞的人,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生怕砸在自己手里。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此举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不过这种快速流通并非常态,如果朝廷没有办法兜底,新钞必然会贬值。

  靠政令是没用的。

  这时,朱标几个月的准备,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前面已经说过,六月是缴纳夏税的时间。

  百姓拿到宝钞之后,立即就去衙门交税。

  然后发现,税吏们竟然没有丝毫为难,按照面额收下了。

  还有人去金钞局的仓库兑换物资,发现依然能按照面额购买。

  而且金钞局提供的物资,质量比一般商铺还要好。

  然后大量的百姓开始去金钞局兑换物资。

  刚刚流转出去的新钞,再次回到了朝廷手里面。

  朝廷仓库里还少了一大堆物资。

  百官一边偷着乐,一边等着看朝廷怎么收场。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却笑了。

  “应天府发出去一千万贯新钞,回到朝廷手里的只有六百余万贯。”

  “还有三百余万贯留在了民间,也就是说已经有部分百姓认可了新钞。”

  “就是不知道别的地方情况如何。”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第一步已经成功,不过现在远未到高兴的时候。

  重头戏还在后面。

  金钞局自然不能将这六百多万贯新钞留在手里,而是要想办法花出去。

  怎么花?

  很简单,采购本地的特色商品。

  然后运送到外地,交给外地的金钞局。

  同样的,外地的金钞局,也会将他们那里的特色商品,运送到本地。

  外来的商品填补了仓库的空缺,等着百姓过来兑换。

  一开始进行的磕磕绊绊,毕竟百姓还是不信任宝钞。

  一看来采购的人,拿的是宝钞,心里就想骂娘。

  但随着交易一次次进行。

  百姓发现,自己每次都能从仓库兑换到物资,甚至还能兑换到外地的物资。

  慢慢的心态就变了。

  随着交易的往复循环,百姓对宝钞的信誉逐渐提高,愿意暂时持有宝钞的人越来越多。

  朱元璋每天都要看一遍各地宝钞汇报。

  看到宝钞信誉一天天积累,他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很让他开心。

  在这种交易中,金钞局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让金钞局一直经商呢?如此就能缓解朝廷的经济压力。”

  陈景恪大惊失色,连忙阻止:“陛下,万万不可啊。”

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

  131.

  2023-12-11

  裁判员亲自下场?

  陈景恪一阵心惊肉跳,真要这么干,他可以双手离开键盘了。

  寄。

  朱元璋本来只是随口这么一说,见他反应如此强烈,也不禁好奇起来: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

  陈景恪斩钉截铁的道:“有,大问题,如果真这么做,大明的经济就彻底毁了。”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宝钞信誉,也将快速倒塌。”

  朱元璋没想到事情竟然如此严重,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详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雄英也连忙找了个椅子坐好,又要听课了。

  陈景恪思索了一番,才开口说道:“陛下可知道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官?”

  朱元璋摇摇头,这还真触及到了他的知识盲点。

  陈景恪回忆了一下史书记录,解释道:

  “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试行均输、平准。”

  “所谓均输,是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

  “再将其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

  “所谓平准,是中央设置平准官,用价低买进、价高卖出的方法平抑物价。”

  “五年后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之法。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平准咱知道,此乃汉武害民之法也。”

  “那些官吏低买高卖,攫取暴利供汉武帝挥霍,致使民不聊生。”

  说到这里,他突然醒悟,说道:“哎,咱懂了。”

  “若真让金钞局经商,用不了多久也会变成汉武平准法一样。”

  陈景恪心中一喜,本来还以为要浪费一番口舌呢,现在全省了。

  “陛下英明,汉武均输平准法,坑害的不只是百姓。”

  “而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

  “官吏为了赚钱,就会用手中的权力打压陷害商人,以达成垄断。”

  “一旦完成垄断,他们就会拼命的压价……”

  “百姓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卖给他们甚至要赔钱。”

  “如此百姓就不想再种粮食,手工业者也不想再生产商品……”

  “畜牧业者,也不想再饲养牲畜……”

  “于是百业凋敝,商业破败……”

  “整个国家的经济,就变成了一潭死水……”

  朱元璋点点头,这些他都知道,史书上写着的。

  这时,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

首节上一节117/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