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4节

  看来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做不了几天。

  就是不知道是迁走,还是直接罢免。

  入狱的话,他倒是认为不太可能。

  一来自己任上没出事儿,二来不贪不结党。

  皇帝不会无缘无故拿他开刀。

  可一想到自己干了半辈子,在巅峰时跌落谷底,还是很难受。

  他过于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竟然忘了出列应对。

  这让朱元璋更是不满,恨不得立即将他给罢免了。

  不过想起马皇后的劝诫,又忍了下来。

  不过还好,并不是所有人都糊涂。

  水部郎中连思善站出来做了对答,这是用了好几次的老办法,效果很好。

  既然办法好,那就继续用呗。

  群臣一听也纷纷点头。

  好用,还是老办法,那还有啥可说的,用啊。

  这正中朱元璋下怀,立即就是一通质问。

  “黄河携带泥沙是否会堵塞河道?若淮水支脉河道被堵塞,造成的后果你们想过吗?”

  “洪泽湖越淤越高,马上就要成为地上悬湖了,后果有多严重你们知道吗?”

  还是那句话,能站在朝堂上的没有傻子。

  之前只是没有人,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朱元璋一提醒,他们自然能想到后果有多严重。

  尤其是江淮地区出来的官吏,再也坐不住了,连忙跳出来反对此法。

  并要求工部尽快拿出解决之法。

  这一下工部上下彻底慌了。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说的是真的,但也更清楚想改变有多难。

  我们也想解决,可我们没那个能力啊。

  王时更是如丧考妣,本来还有些不甘心,现在也别等了,赶紧跑路吧。

  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们,又说道:“治黄先治沙,黄河的泥沙是哪来的?”

  终于碰到能解答的问题了,连思善连忙站出来回道:

  “泥沙多来自于河套、晋陕和草原……”

  朱元璋说道:“既然知道了,们可有想到如何解决?”

  连思善哑口无言,只能支支吾吾的道:

  “臣担任水部郎中才两个多月,还在熟悉工作,暂无办法。”

  本以为会被训斥,哪知朱元璋却点点头说道:

  “难为你了,刚上任就要面临如此大的难题。”

  “你能知道黄河泥沙的来源,已经比某些人强了。”

  连思善心中松了口气,感激的叩谢皇恩。

  而一旁的王时,已经恨不得挖个地缝钻进去了。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继续说道:“一个是泥沙问题,一个是淮水堵塞问题,尽快给咱拿出办法来。”

  “还有你们,不要万事都指望工部,所有人都给咱想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每个人都要写一道奏疏,咱就不信了,满朝文武都想不到办法?”

  群臣都麻了,这是治黄啊?我们哪有什么办法?

  可皇帝已经开口,他们也不敢反对,只能在心里咒骂工部无能,害人不浅。

  朝堂上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大家议论纷纷。

  没想到治黄竟然这么麻烦。

  很快受害者们就开始现身说法。

  之前朝廷治黄的时候,已经使用过,用淮水支脉分流的做法。

  导致许多河道堵塞。

  当地人可没少痛骂此事,只是当时没人理会他们罢了。

  现在皇帝终于重视这个问题了,他们纷纷站出来陈述自己家是多惨。

  “河道被黄河泥沙淤积堵塞,旱的时候外面的水进不来。”

  “下雨的时候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小雨涝,大雨淹。”

  “以前俺们那都是良田,产出的粮食多的吃不完。”

  “现在要靠救济才能活命,惨呐……”

  “都是那群治水的狗官害的,幸好皇上圣明,发现了这个问题,否则不知道还要有多少人受害。”

  有了真实的案例,大家的感触更深了。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有人却从这番诉苦的话里,看出了别的东西。

  “哎,你们江淮的救济粮,都是从我们南方人的碗里取走的啊。”

  “你们受灾,我们南方人也跟着受罪。”

  本来嘛,受罪的又不是我。

  南方人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看待此事的。

  乍听此言,心里一阵痛楚。

  那可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自己都舍不得吃,被拉走救济北方人。

  不行,必须要请命。

  让朝廷将淮水治理好,这样我们南方就能少出一点粮。

  然后,压力就来到了朝廷这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百官都倍感压力巨大。

  本来南北方的百姓,诉求是一致的,就是解决黄河问题。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舆论又开始转变方向。

  南方人开始抱怨,为了北方我们付出太多,那种穷地方要来干啥。

  北方人也不满了,你们的祖上也是从北方迁过来的,现在数典忘祖啊。

  南方人回怼:事实证明,我们的祖先来南方是对的,北方就是多余的。

  北方人再次反驳:当年北方富裕的时候,可没少出钱出人开拓南方,你们忘恩负义啊。

  况且,北方破败,是因为数百年战乱导致的。

  一旦天下太平,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恢复昔日荣光。

  南方人嗤笑:大明立国十六年,北方已经被打下来十年了,你们怎么还没恢复?

  要不要再给你们一百年时间?不行就是不行。

  时代变了,现在是南方人的天下,懂不懂。

  北方人被怼的哑口无言,因为这是事实。

  不甘心的他们,开始寻找反击的办法。

  这种争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国子监。

  学生嘛,精力充沛,又比较闲,读了几本书就喜欢指点江山。

  为打嘴仗贡献了最多的口水。

  而这群学生,家庭背景都比较深,他们的观点能影响到许多人。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

  就在北方人被怼的张不开嘴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出现了一个观点:

  “北方经济迟迟无法恢复,那是因为少了黄河。”

  南方人自然是嗤之以鼻,认为是北方人找的借口。

  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由的北方人,自然要牢牢抓住,开始翻阅各种书籍,寻找证据。

  结果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不少。

  “黄河灌溉了几千万亩土地,产出的粮食能养活千万人口。”

  “光靠北方就能养活整个天下……”

  “现在黄河夺淮入海,北方失去了黄河水灌溉,自然无法恢复往昔盛况。”

  “还有航运,黄河是重要的航运线路,少了它北方就相当于是瘸了一条腿……”

  他们甚至翻出了秦汉乃至隋唐时期,黄河两岸有多少亩地,养活了多少人。

  黄河的航运,为北方提供了多大的便利。

  然后又拿出少了黄河之后,北方的情况。

  如此详细的证据,南方人将信将疑,也开始翻书确定真假。

  然后也不得不承认,北方人说的确实有道理。

  于是双方的话题再次变了,不再打嘴仗,而是认真的讨论,如果黄河回归故道会带来什么好处。

  好处太明显了。

  北方那些土地将再次变成良田,减少了对南方粮食的依赖。

  南方人不用缴纳那么多赋税,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至此南北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别吵了,让黄河回去吧。

  对大家都好。

  这时江淮地区的人也站了出来,别忘了我们啊。

  黄河走了,淮水就有救了。

  淮水恢复正常,江淮地区的百姓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于是,民间开始广泛讨论,黄河回归故道的事情。

首节上一节114/629下一节尾节目录